“困獸猶鬥”,疫情隔離期,如何平復“神獸”們的情緒?

2020年,一個帶著皇冠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把所有人困在了家裡,孩子們的假期也顯得異常冷清,不能去戶外鍛鍊了,不能去親戚朋友家玩了,不能去博物館參觀考察了,不能去社會實踐了,原來定好的旅遊計劃取消了。孩子們的旅遊路線也變成了臥室-客廳-衛生間三點一線,時間久了,精力旺盛的孩子們多多少少開始覺察到了一些不適。

元宵節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三年級的大寶跟我抱怨:天天待在家裡,我覺得越來越煩了,每天做完作業就不知道要做什麼,太無聊了。睡覺還老覺得睡不夠,我覺得全身都不舒服,越來越沒勁了!我打趣了她一句:哎喲,你不會抑鬱了吧?誰知道她竟然一下子紅了眼圈,神情黯然,眼淚直在眼眶打轉。我意識到這一次她並不是隨口抱怨,而是她真得覺得心情不好。我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拉著她一起坐下來。首先我肯定她出現煩躁、無聊、睏倦的感受都是很正常的。她一聽說自己的這些情緒都正常,馬上就打開了話匣子,控訴自己在家日子的“艱難”,並且對前幾天下大雪沒能出去玩表示遺憾。我沒有反駁她,始終拉著她的手,微笑著聽她抱怨,一直對她的感受表示理解。她說完了,心情明顯好了很多。然後我告訴她,她自覺地在家隔離,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做出了重大貢獻,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減少出門,切斷了病毒在人群中相互傳播的途徑,這樣醫生才能夠專心在醫院治療那些已經被傳染的病人,而不用擔心病人會越來越多,救不過來。她聽說自己的隔離具有這麼重要的意義,一下子覺得很自豪,不再抱怨為什麼不能出去玩。湊巧,晚上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場獨具一格的元宵節晚會,她看到了畫面上那麼多的醫護人員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忙碌,累得席地而臥,臉上被口罩壓出了一道一道的傷痕,聽著老藝術家們聲情並茂地朗誦: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你看見了什麼,記住了什麼,你為什麼而感動,又為什麼徹夜難眠”

“這是一次怎樣的出征,來不及吃年夜飯,黨中央下令,疫情就是命令,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奔赴疫區戰場,醫療隊中的我們在除夕夜逆行”

“這是一次次怎樣的請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請領導批准,不約而同按下心心相印的手印,以生命高貴的鮮紅,在阻擋病毒的五指峰間逆行”

她沉默著、思考著。看完晚會,她告訴我:媽媽,那些醫生太辛苦了。我對她說:你堅持隔離在家也很不容易。她馬上說:不,和他們比起來,我這個太容易了。然後她就主動去做作業了。

從這個生活中小小的插曲,我想到隨著假期的延長,隨著孩子們在家隔離的時間延長,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出現很多心理困難。對於小的孩子,常見的是因為生活無聊導致的煩躁、發脾氣;大點的孩子,對於病毒的危害性有了更多認識,可能也會出現擔心被傳染的恐慌、恐懼、焦慮,嚴重者會發展出疑病的表現,一有點身體難受就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傳染了,想上醫院看又怕被傳染,不去看又不安心,因此寢食難安。還有強迫表現,控制不住地思考和病毒感染相關的事情,反覆洗手等;畢業班的孩子,對如何完成學業也會感到焦慮。那麼,如何來幫助孩子們調整心理狀態,更好地渡過疫情期?

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們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實並且正常的。在面對一個危機事件時,感到焦慮和恐懼是具有生存意義的,可以幫助人們規避風險,更好地活下來。所以要避免對孩子們說不要害怕、要堅強、要勇敢之類的話,要正常化孩子的反應,要反覆告訴孩子他麼擔心、恐懼、煩躁都很正常,大人也會有這樣的反應。對於孩子來說,大人在他們眼裡是有力量的象徵,是認同的對象,大人認可他們的反應會減輕他們對自己出現的不良情緒的沮喪感。很多時候,大能給孩子傳達一種觀念,就是悲傷、恐懼、生氣、憤怒等情緒是不好的,好像出現了這些情緒就意味著這個人是不夠好的。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做一些外化的工作,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是他不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更不意味著他不好,恰恰相反,孩子們能夠體會到不同的情緒,說明他們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是敏銳的。就像我們需要痛覺神經來保護我們自己躲開傷害,痛覺神經缺失症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患者感覺不到疼痛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缺少疼痛的提醒,患者不能及時察覺自己身體出現的問題,最後可能因為失血過多、炎症過於嚴重等等原因死掉。對於疫情出現擔心、恐慌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家做好隔離、出門在外更好地做好防護。往往,當孩子們的情緒被理解之後他們就會覺得輕鬆很多。

其次我們要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話跟孩子解釋病毒。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年幼的孩子不能通過媒體獲取疫情的信息,所有對於疫情的認知都是來自於身邊的家人。對於兒童的干預一定要強調和家長的協同工作,要幫助家長穩定情緒,向孩子傳達關於疫情的積極、正面的消息,避免家長自己被恐慌壓倒,在家裡製造草木皆兵的恐慌氣氛。對於稍微年長的青少年,他們很多時候也能夠從各種媒體獲取信息,所以對於他們的干預需要治療師自己瞭解關於病毒的科學信息,和孩子分享這些科學的信息,減少網絡上的不實信息給孩子造成的恐慌。

再次,我們需要賦予孩子居家隔離的行為一些積極的意義。對於孩子們來說,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出門,無娛樂活動,確實是一件很乏味無趣的事情。疫情是一個危機事件,如何讓孩子們在這個危機事件中獲得成長,和孩子們對於這個事件的理解是緊密相關的。不管是家長還是治療師,都要向孩子傳遞防疫期間具有激勵作用的人和事,幫助孩子去感受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孩子為自己能夠成為防疫阻擊戰的一員感到驕傲。

最後,對於疑病、強迫、焦慮表現嚴重的孩子,必要時候需要輔以藥物治療。

總之,幫助孩子在防疫期間保持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要和家長配合,對孩子出現的任何情緒都予以理解、肯定,幫助孩子正確地瞭解疫情,賦予孩子居家隔離的行為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同時強調家長的作用,要給孩子適度的學習任務、規律的作息安排、必要的親子互動時間,保持孩子生活的張弛有度。謹記避免讓孩子用手機遊戲打發時間。

“困獸猶鬥”,疫情隔離期,如何平復“神獸”們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