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應對疫情?

沒辦法就這樣黑


古代人如何應對疫情?以前的科技沒有現在的先進,或許一個普通的傳染病就可以讓很多人失去生命。

古代的老百姓其實很多都不一定可以填飽肚子,特別是在各種戰爭的折磨下,他們前胸貼後背,非常難受,哪裡有現在的人這麼好,起碼是吃的飽,睡得香。


古代的老百姓在各種戰爭的摧殘下,只好經常搬家,流離失所。

就算是中產階級的人,也會被迫變成窮人,把女兒或者兒子賣掉,僅僅為了換取一口好吃的。具體可以參考馮小剛導演的《1942》電影。真實的情況比影片過猶而不及。

老百姓各種逃跑,為了吃的東西,變賣家產,沒有家產的窮人怎麼辦?直接啃樹皮,甚至死老鼠,死貓。如果給他們看到糧食,個個都是眼鏡冒著綠光了。

鼠疫這個詞現代人或許很陌生,但是在古代,可是很出名。鼠疫帶來三次全球的大震動,前兩次主要在歐洲和中亞,在中世紀,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因為鼠疫而去世了。後來更是從1894的雲南和廣東一帶開始,然後發散到了全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一些古代的書籍就有提示預防瘟疫的方法,例如不可以飲用汙水,不可以吃死去的各種野味等等。

在唐宋時期,更有多喝熱水的方法去預防,喝多點水可以排毒。在中世紀的歐洲,預防方法竟然是不洗澡和求神保佑。

在古代最出名的治療瘟疫的中醫就是張仲景,弄了一大堆草藥就煎藥水,幾天時間就藥到病除了。


除了鼠疫,傷寒。古代還有天花病,古人早早就會採取接種減毒疫苗的方法。

就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膿瘡去感染沒病的人,這樣子沒病的人就會得輕微的天花,很快就會治癒,從而產生抗體。而且有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朝廷負責醫療費等等方法。


不僅如此,還有在邊境檢查消毒,在繁華地段進行消毒,普及老百姓愛乾淨的常識。朝廷進行免稅的優惠,在疫區加大力度的排查以及安葬因病去世的人,對他們的後代進行照顧等等方法。


皮叫獸說古


古人怎樣應對疫情的,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協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代人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艱辛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O年“齊大災”。這裡的“大災”就是指氾濫的瘟疫。1232年,金國汴京也曾發生了中國歷史上一場罕見的慘烈瘟疫,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諸門岀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其數”。據學者們的不完全統計,從周代開始,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幾乎佔據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隨著自然災害。正是由於大災發生後,百姓餓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屍體得不到無害處理,導致細菌和病毒的茲生、蔓延,繼而引發了瘟疫傳播。為此,古代人採取最嚴厲的隔離制度:“患者隔離,村莊隔離,往來人員隔離,往來貨物也隔離”。

古今中外面對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除了及時的醫治、隔離就是防止疫情的擴散傳播,保衛健康民眾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對待現在的疫情,減少接觸,在家靜候得到抑制是專家一再呼呼,也是我們保護自已的有效方法。





天馬行空128039981


古代衛生條件落後,醫學落後,加上科技落後與認知落後,導致古人在疫情面前付出了慘重代價。

但是古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流動性低,便於隔離。

古代人面對疫情,三點。1.治療,主要以中草藥治療為主,相對存活率沒那麼高。2.隔離,將病人隔離,死者焚燒。3. 求神拜佛敬天。發生疫情,大家容易恐慌,人的精神意志力會不夠鑑定。火神,雷神,在古代神話中是驅魔除瘟的神。給大家更多祛除瘟疫的信心。



當代曹植


2020年開年之始,一場瘟疫猝然降臨。目前全國人民正齊心協力防疫抗疫。在醫療如此發達的現代文明,我們還會被疫情困住手腳,可想而知,在醫療技術落後、信息傳播緩慢的古代,人們勢必經常遭受瘟疫的侵襲,且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就是一場大災難。

中國古代大多政權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牢牢地將人民綁在土地上,底層百姓只能靠幾分薄田的收成來餬口,若是風調雨順的年頭,全家人或許還能填飽肚子,若是趕大旱、洪水、蝗災的年景,大多數百姓就吃不上飯了,那時候糧食夠當年吃的就算富戶了,根本別指望能囤餘糧,沒有收成的年景只能去乞討、逃荒、賣兒賣女了。

馮導的電影《1942》講河南大旱,河南人民逃荒尋活路的苦難故事,連地主都要賣女兒了,看得人心裡很不是滋味,那時候都民國了,面對天災人們還那麼無能為力,就更別提古代社會了。

古代有句諺語“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勞動人民根據歷史事實總結出來的規律,因為在大規模自然災害出現之後,百姓就沒有了食物,為了活命,顧不得尊嚴體面惡不噁心了,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裡塞,草根樹皮挖沒了,就吃老鼠,甚至人吃人。

災荒之年,老鼠也沒有吃的,只能吃人的屍體,本來老鼠就髒,是各種病毒的宿主,還以屍體為食,身上的病毒就更多了,它們穿行在人群生活區的時候,都有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更不要說還有人吃老鼠,還有更噁心的請自行腦補,這樣一來,不爆發瘟疫才奇怪了。

明朝末年就爆發了一場規模相當大的瘟疫,起因就是連續四年大旱,顆粒無收、災民逃竄,以鼠為食,爆發鼠疫,感染者身上會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鮮血,發病快者幾刻鐘就能身亡。

最可怕的是那次鼠疫傳染得極快,往往一人病發後,全家感染,接觸者也難倖免,用十室九空來形容當時的情況是很貼切的。瘟疫很快就傳到了京城,每日出殯的隊伍就擠滿了城門,最可悲的是為親人送行的隊伍,回來就會多出幾個感染者,甚至直接陪亡者長眠在那塊墓地了。

那場瘟疫也波及了朝廷大員和京城的駐軍,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也有人將大明朝的滅亡歸結於這場聲勢浩大的鼠疫。

那麼,在物資和技術有限的條件下,古代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其實方式和現在也差不多,主要得先隔離,切斷傳播途徑,減少蔓延。

在《漢書》中就提到,民間一旦發生疫情,就讓患病的人與健康的人分開居住,由朝廷免費給患病的百姓提供藥物。在晉代,朝廷還規定了,官員如果家裡有人感染時疫,即使官員自身沒有感染,也要在家待著觀察,不能上朝。

不過古代瘟疫一般都是從民間興起,一村一縣的感染,若發現是瘟疫,官府就直接封村封縣了,只進不出,政府供應白粥和草藥,也會派大夫來察看疫情,出應對之策。

瘟疫去世者的屍體,必須焚燬,這時也顧不得入土為安的觀念了,還是要先顧活人,控制瘟疫,連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銷燬,防止病毒傳播,那種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燒燬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燒了。

要是情況特別嚴重,十室九空,又傳播風險較大,不排除直接燒村子的情況,這就有些殘忍了,即使說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離的相對較遠,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小,向外擴散的幾率相對較小,若是發現得早、隔離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鎮,頂多一省就控制住了,畢竟像明朝末年那樣席捲全國的瘟疫是不常見的。

古代針對瘟疫也沒有特效藥,不過針對一些常見的疫情,已經產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經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癒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無疑的病,康熙皇帝體質比較好,小時候得天花挺了過來,雖然也變成了麻子臉,但好歹保住命了,還因為身體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執政期間命令用人痘接種法,有概率地預防了疫情,1796年英國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了我國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這次肺炎疫情目前也是這樣,沒有特效藥,只能靠自身免疫的抵抗,我們沒有能力奮鬥在第一線,起碼也儘量待在家裡,算是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戰勝疫情之日不久就會到來。




阿牧的人生


自古以來,我國瘟疫頻發,其中有記載的大疫就有數百次。那麼古人是怎麼對抗疫情的呢?

說到對抗瘟疫,就要從醫生治病,藥材救命,政府組織管理三方面來說。

關於瘟疫,從古至今,歷代的名醫從疫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名的著作《傷寒論》中講述了對很多種傳染病的防治措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對得了瘟疫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鍋蒸煮可以避免傳染的方法,自宋代開始,我國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從而激活人體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預防天花的發生。可見,即使在古代,我們也不缺少防治瘟疫的方法。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在治療疾疫用藥方面,不少專業醫書記載有藥方。在瘟疫橫行時,為了控制瘟疫,很多時候朝廷都免費發放藥物,對派遣醫官免費對民眾進行救治,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最後是政府的組織管理,古代,在大疫流行時,許多皇帝都曾發佈詔書承認錯誤,安撫百姓並組織官員百姓共同抗疫。此外,還建立了一整套的疫情防治措施,如疫情報告措施,疫情隔離措施,環境管理措施,個人飲食衛生管理等,通過這些措施,有效阻斷了疫情的傳播,對遏止疫情擴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清風拂面cf


從書上和電視上看到古代人當遇到瘟疫時,立既官員向皇帝回報疫情,然後經百官協商後,再派兵把發生疫情的地方圍著,也是不準任何人出入,那時醫學不如現在發達,只能支只口大鍋弄些中草藥放在鍋裡煮,熬成湯讓人服下。這可能起到預防作用,不然每次疫情過後會死很多人嗎。不象現在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共產黨領下一旦發現那裡有災難和疫情,就迅速的得到安排,國家派去最好的醫生來治療。


用戶92542475714


至於古代人,對於病毒的傳染方式不是很瞭解。很多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人都有很不好的生活習慣。而古代人面對疫情,基本上都是靠吃中藥解決的。而醫聖張仲景所出的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一直沿用到今天。而張仲景所說的傷寒就是瘟疫,也就是傳播很廣的病毒。張仲景作為一個憐憫之人,看到百姓深受疾病之苦,便自己下定決心要研製出針對傷寒的藥。之後便自己當堂診斷每一個受傷寒感染的百姓。在這本書裡,張仲景描述了傷寒病毒的各個方面。可是治療方面卻只有吃中藥這樣一項。雖然說張仲景的藥救活了近萬條生命,但是因為瘟疫很嚴重,請憑他一人之軀不能幫助整個國家。經常會出現村裡一個人感染,然後死一整村的現象。所以古代人面對一切基本上就是吃草藥,然後其他的基本上不會做什麼,跟平常生活一樣。




Stomach地球硬磕者


在歷史長河裡,人類面對大自然,依舊顯得是非常脆弱和無助。流感、鼠疫、天花時而光顧人類世界,由於醫學技術不發達,古人缺乏對病毒本質的認知 ,將這些疫情統稱為瘟疫。那麼,當時的朝廷是面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不可否認,亂世與無政府狀態是古時瘟疫的“源頭”。東漢末年,局勢混亂不堪,地方軍閥由此割據。東漢王朝的皇帝淪為政治傀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各方軍閥都存招兵買馬,打打殺殺。又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出現了“田野空,朝廷空 ,倉庫空”的“三空”局面,結果餓殍遍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中寫到就是這疫情的慘狀,讓人不寒而慄。面對災情,傀儡政府也只能象徵性的下詔書對災民進行慰問,同時下令各地政府減少開支,用於賑災。但處於混戰的諸侯並不會真正落實賑災措施,所以瘟疫加戰亂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造成了持續而巨大的殺傷。人們要麼等死,要麼逃離。

當然,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面對疫災也並未一點作為也沒有。北宋時期,至少發生了幾十起疫災。一出現疫情,政府通常都會選派各個地方最好的醫生赴疫區救助,藥費由朝廷無償埋單。如太宗淳化三年五月,京城汴京發生疾疫。朝廷命太醫局選了十個醫術高明的大夫,帶上5萬錢的公款,買藥物救人。中央如此重視,地方官員自然也不敢怠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災情疫情。

明清兩代前期和中葉,統治者對瘟疫也很重視。明代官員甚至為了要不要用祈禱和巫術來治災吵得不可開交,礙於醫學條件,各地都因瘟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疫情仍然能通過政府強有力的干預和管理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但還有一點不可迴避的是,由於晚晴統治者的閉關鎖國和愚昧,導致了清末的疫情,爆發了京師直隸大疫、1902年黑龍江璦琿霍亂流行、1910年東北鼠疫三場大瘟疫。清政府一開始設立了四處臨時官醫局應對瘟疫,所有開辦經費由摳門的慈禧出了一萬兩其他均來自社會的捐助。據記載京師出現了第一例霍亂,雖然官府和民間展開了救治行動,卻並未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清政府為堅持"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模式。後來死人實在太多,迫不得已才在1906年引入兩名西醫入京師的官醫局。由於長期閉關鎖圍的政策,人們寧願相信巫醫的“送瘟神”也不相信西醫。所以,已經不頂用了。晚晴政府的教育告訴我們必須相信科學。

我們目前也面對嚴重的疫情,但今非昔比,我們擁有先進的醫學技術以及完善的疫情防控體系,只要我們人人從我做起,自覺管好自己,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蘇愚公子


古代人面對疫情束手無策,任其自然,沒有防控措施。死的人多了,才知道有傳染,為了扼制傳染,將病人處死火燒。古時候人口數量很稀少,傳播緩慢,有的病毒進入夏天經高溫暴曬後,自行消失。古代人沒有人口登記管理的詳細數據,也沒有生育制度,人死人生,隨其自然,當疫情發生,也不知道怎麼防控,任其自生自滅,朝廷也管不了那麼多。雖有地方官上奏摺,皇上看後,是昏君的,聽之任之,不了了之,是明君的,派些官員和醫官領旨到疫區視察災情,但往往都是無功而返。治疫有功者,史上記載的甚少,主要還是醫學不發達的緣故。瘟疫來臨,老佰姓只是燒香拜佛,祈禱上帝保佑,別無所求,別無它法。


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們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抗擊病毒最有效的武器,現代人通過注射疫苗獲得抗體,如天花和骨髓灰質炎都是靠疫苗來預防的。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病毒的作用機制和傳播途徑的理解也越來越深。

但隨著一些新型病毒的出現,人類目前也無法解決所有的病毒,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疫苗的開發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病毒往往以野生動物為宿主,以蝙蝠為例,身上存在100多種病毒,其中就包括了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冠狀病毒等。

我們應對形形色色的疾病尚且這麼艱難,那衛生條件遠遠落後於現代人的古人是怎麼應對疫情的呢?

人類在進入農業文明後,就需要定居在一起生活,人多力量大,但人多了,垃圾呀,糞便呀,汙水呀自然就多了。

古人不知道細菌和病毒的存在,中世紀西方的人最誇張,他們的糞便汙水隨地排放,那時候發明了高跟鞋,避免踩到地上的排洩物,發明了香水,竟然是為了驅散臭味。

這也導致了中世紀歐洲如果一個城市人口一多,就會爆發瘟疫,死去一部分人,類似於自然淘汰,難怪馬爾薩斯會提出人口論。

最可怕的自然是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從1348年到1352年,它幾乎消滅了歐洲三分之一的入口,大約2500萬人。

鼠疫的爆發就是因為衛生沒有做好,老鼠身上的跳蚤把疾病傳染給人了,而在疫情爆發後,人們在處理屍體方面也沒做好,甚至希望靠放血、煙燻、用尿洗澡來治療。

中國古代人口也很多 ,自然也會造成疾病的傳播,但很多疾病不是其本身有多可怕,主要是古人身體素質差,一但得病,沒有抗生素,很多身體併發症就出來了,可能一個發燒發炎就扛不住了。

古人除了衛生條件不過關,也會吃野生動物,當饑荒之年到來,也會到山林裡吃動物,間接的也會染上動物身上的病毒。

面對疫情,古人基本也只有幾種辦法。

一是藥物治療,當然很多藥物也就一個心理安慰,實際效果比較少。

二是隔離治療,隔離就是等死,但至少不會傳染更多人,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三是消毒焚燒,把屍體和接觸過的東西都燒掉,這個簡單粗暴,但絕對是有作用的。

四是祈禱上天,古人認為疫情是天災,是上天的懲罰,祈禱上天自然沒什麼作用。

五是衛生整治,把那些不衛生的地方,可能引起疾病的源頭剷除了,這基本就是那時最好的辦法了。

宋神宗年間發生了虔州瘟疫,是因為上游水源被汙染了,新任知州劉彝以“雨汙分離”的思路重建當地水渠,多年的疫情結束了。

這其實就是整治衛生的好處。

而早在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清代的法律也規定,只要發現天花患者,就必須將其隔離,令其在離城二十里處居住,這些其實就是利用隔離方法,畢竟柿子不能一籃爛。

在北宋年間時,朝廷已經設有防疫專款,地方有疫情,朝廷免費發藥並派醫生過去,其實就是靠藥物治療,雖然藥物可能作用不大,但可能也會給百姓信心,至少朝廷還是在乎他們的。

比起天災,人禍更為可怕,要是地方官不作為,朝廷又昏碌無為,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古人在面對疫情時,只要防控得當,還是能有效的控制住的。

而比古人醫療條件好上無數的現代人,在面對疫情時,自然也要樹立信心,在我們政府的有效統籌下,在無數醫生的努力下,新型冠狀病毒被克服也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