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在民國時期,連接渝中老城上下半城,一條短短几百米的打銅街上,竟開設了近150家銀行、錢莊等金融機構,因此享有“中國華爾街”之稱。當年,就在這條繁華似錦的街區上,聚集了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川康銀行、美豐銀行、聚興誠銀行、 川鹽銀行、和成銀行等眾多名號響噹噹的金融機構總部。

街上的每家銀行間競爭激烈又獨具特色,位於打銅街14號的民國交通銀行舊址,至今仍能看見典型仿古希臘愛奧尼式柱裝飾紋樣;打銅街16號的川康商業銀行舊址,因為厚實的牆體,在抗戰時期曾專門用於存放國寶文物;而享譽全國的美豐銀行舊址,建築外觀就像中國古代布幣,十分獨特顯眼。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至於,聚興誠銀行,它是楊氏家族1905年創辦的重慶第一傢俬營商業銀行,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就連那辦公大樓也是當年重慶城最高大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聚興誠,建設之初的繁華盛景
聚興誠銀行是重慶富商楊文光及其族人出資創辦,是川幫較大的商業銀行中唯一無軍政背景的民族資本銀行,是我國早期著名的商業銀行之一。在那各大洋行、票號林立的時期, 聚興誠銀行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楊氏三兄弟更是被人們稱為重慶金融界的“三羊開泰”。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銀行大樓仿照日本三井銀行樣式設計,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的十分宏大壯觀的近代建築。該建築結構較為複雜,既有磚木結構,又有磚混結構,還有鋼結構。地下室的建造更為精細,為石材砌築的牆體,外立面為水泥砂漿抹面,豎向有壁柱。採用西方古典主義構圖,互相交接的坡面屋頂鋪上小青瓦,屋脊上有雕刻精美的中式脊獸,中間又為西式的塔樓穹頂。是典型的20世紀初的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十分的精美細緻,中西風格相輔相成,這在當年的重慶城還是最高大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加上做工細美,造形大方,成為近代中國中西合璧式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在重慶地區的代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寬大牢固的地下金庫,百年後的今天依舊保存完好。從這些工藝水平也能看出當時聚興誠銀行實力的雄厚。


聚興誠,動盪時代裡迸發強大潛力

聚興誠銀行成立之後,對四川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調劑四川乃至全國金融市場,促進商品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近代金融發展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因而被譽為中國近代四大銀行集團——華西集團的核心和領頭羊。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銀行成立之初基本靠楊氏家族內部資金運轉,後來又依靠於商業資本轉化而來。在當時的四川和西南地區屬於少見的民間獨資金融企業。隨著開阜浪潮的發展,大量外資融入市場,聚興誠為了顯示“海派”色彩,也為了和外商打交道的方便,開始與外商合作。就這樣,憑藉多年經營商號,存放、匯兌業務,聚興誠做得風生水起,曾為了重慶金融圈舉足輕重的一家銀行。


抗戰爆發後,重慶成為了戰時首都,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全國經濟中心。此時,聚興誠銀行經營者看到了機會,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等得天獨厚的有利因素,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隨著資本擴大,聚興誠銀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設發分行。在1938年夏天在香港成立分行後,便開始了一步步擴徵之路。為加強西南業務,添設了衡陽、柳州、昆明、貴陽、老河口、沅陵等分支行,以著力開展各種業務。一次擴建中,聚興誠嚐到了甜頭,企業資本進一步擴大。   

抗戰勝利後,順著時局的發展,聚興誠銀行業務又迎來了進一步的擴張。1946年聚興誠銀行被指定為外匯銀行之一,並於同年3月設立國外部,在重慶、上海、昆明、廣州成立國外分部,與倫敦、舊金山、加爾各達、孟買等多處金融機構訂立外匯收交相關契約。隨著進本和享譽全球的聲譽,使得經國民政府財政部同意,聚興誠銀行此前在南京、長沙、常德、宜沙等辦事處得以復業,由此還增設了天津、廣州兩個分行。直到1950年,聚興誠銀行在國家大形勢倡導下,改變了經營方式,實現了公私合營,從而結束了長達34年之久的楊氏家族銀行。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最後,隨著聚興誠一步步的發展擴大,銀行存款大增,長江下游佔三分之二、四川佔三分之一。此外,包括總管理處在內的,各地分支行、辦事處共計有3 3個單位,行員588人。 聚興誠銀行這樣一個民間私企,如此坎坷的走過了那個動盪混亂的時代,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傳奇。

聚興誠銀行舊址:民國時期的國寶銀行,“中國華爾街”上的閃耀明星

現在,聚興誠銀行舊址正在重建,未來將向世人重現上個世紀初中西合璧式的偉大建築,重現當年重慶城最高大最新式的建築。聚興誠,這個名號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老重慶人的心裡,它象徵了那段光輝歲月,成為了金融業的一段傳奇,見證並推動中國近代金融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