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又放水,房價大漲時刻來臨?

屋漏偏逢連夜雨,九省通衢的武漢突發肺炎疫情將全中國捲入病毒的陰霾中,整個社會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同進入至暗時刻的還有中國經濟。


去年年底,一堆經濟學家還在為GDP能不能保6爭得面紅耳赤,如今,這個問題好像已經不成問題。


關鍵是,疫情過後怎麼辦?


一個人生病,全家遭殃;經濟生病,全中國遭殃,最慘的莫過於疫情結束了,企業也沒了,個人也破產了。


又到了給中國經濟開藥方的時候,一堆民間經濟學家又開始兜售“經濟雙黃連”:積極財政、貨幣寬鬆,並揚言,疫情過後,大水漫灌。似乎“放水”已經成為了全民共識,賣房的告訴你,疫情之後,房價大漲;炒股的告訴你,疫情之後,股市大漲。


事情真的會如此簡單?

“水龍頭”被豬肉掐住了


“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該降息了!”

這是去年8月份任澤平的呼籲,簡單直接,也符合他的立場,但是可惜的是,即使19年經濟也很艱難,但是最後央行還是死死握住貨幣的水龍頭不放,只是象徵性跟著美國把MLF的中標利率降低5BP。


曾經的豬肉掐住了貨幣政策的水龍頭,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豬肉價格又殺回來了。


第一、通脹壓力制約放水

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一公佈,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其中豬價同比漲幅較上月的97%再度擴大,到了116%。除了豬肉,其他肉類水果也不甘示弱,躍躍欲試。

一個很不樂觀的預測是,疫情帶來的通脹壓力可能要持續到二季度。


疫情對物價影響有所滯後,哪怕是疫情拐點到來後,企業復工恢復產能到實質增加市場供給仍然需要一定時間。並且為防範疫情復燃,企業、服務行業的復工過程大概率是一個漸進過程。


海子在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寫道: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2020年,這句話是每個人的座右銘。


非洲的4000億隻蝗蟲已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它們繼續朝東到達緬甸,那麼我國部分地區的糧食蔬菜很可能面臨蝗蟲與疫情的雙重夾擊。

第二、放水可能打擊消費者信心

與2003年相比,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要以十倍計,關鍵在於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35.4%提高到57.8%,而投資的貢獻率從70%下降到31.2%,消費一跨,經濟就拉閘。

以前,為刺激消費,全世界通常採取降息和量化寬鬆政策,甚至是負利率政策,但是從日本、英國實際情況來看,人們寧願接受負利率拿錢購買國債或者存到銀行,也不願意消費,目前全球約有17萬億美元的債券收益率為負值,約佔全球債券總規模的四分之一。


貨幣寬鬆沒有帶來生產端的擴大,反而帶來價格投機。

貨幣又放水,房價大漲時刻來臨?


單靠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能力越來越有限,甚至可能打擊消費者信心,因此,居民菜籃子裡的豬肉蔬菜再次成為限制貨幣政策水龍頭的一個重要因素。


2月15日,國新辦的發佈會上,央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央行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沒有變,針對問題央行會及時採取措施,相信中國絕對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貨膨脹。

貨幣又放水,房價大漲時刻來臨?


至少在態度和方向上,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房地產神器可能不好使了


一談到貨幣寬鬆,央行放水,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房地產。


在中國,房地產是集土地財政、貨幣寬鬆、居民消費、銀行信貸、基建投資為一體,將所有經濟要素和生產資料捆綁在一起的經濟神器。


這個神器太好用了,經濟稍有疲態就刺激,08年和15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屢試不爽。


房地產作為核心要素,轉動起了整個社會的信用鏈條:房地產商加槓桿買地蓋樓,靠賣期貨實現高週轉;地方政府賣地收稅,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繁榮基建產業,錢不夠怎麼辦,又通過城投公司從各種影子銀行授信借貸,然後再靠賣地還債,不斷累計政府債務;普通老百姓加槓槓買房,繁榮銀行信貸,被迫提高個人生產積極性。


在房地產的帶領下,貨幣實現了快速的流通,房價越漲,貨幣發行流通就會越多,並且依靠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廣義貨幣M2一路飆升,經濟景象一片繁榮。

貨幣又放水,房價大漲時刻來臨?


不可否認,房地產的確為中國經濟做出過貢獻,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但滿是瘡疤,後患無窮。


馬克思說,人類有兩大基本的生產,一個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一個是人類的再生產。房地產的厲害在於,憑一己之力,一邊消滅物質資料生產,擠壓實體經濟;一邊降低生育率,畢竟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高房價掏空了六個錢包,透支了居民的購買力,動輒20、30年貸款的債務大山讓居民槓桿率不斷攀升,2018年末已突破60%,部分城市居民槓桿率超100%,擠壓消費。


每年創造的財富(GDP)大量沉澱在鋼筋混凝土之中,回收期很長,有些根本回收不了。資本形成率過高,居民收入差距太大,最終導致消費率過低。


超級房產帶來超級地租,推高工人、資金、土地、資源等成本,打得實體奄奄一息,並導致中低端企業國際競爭力下降,打擊了企業出口創匯的能力,威脅到外匯儲備更是要命的關鍵。


總之,以房地產漲價為核心的土地財政已經走進了死衚衕,有了之前的教訓,政府不會再飲鴆止渴。大規模貨幣寬鬆,主動刺激房地產,這會成為遏制貨幣政策大規模寬鬆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那是否意味著未來房地產市場徹底要完蛋?不會。


根據人民法院公告網官網顯示,2020年以來的40余天的時間,全國破產的房地產相關企業已經有96家。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房地產企業破產兼併會加速,這對於頭部房企反而是個好事。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現在也不會允許房地產市場就此垮掉,很可能出手救助部分房企,土地財政轉向稅收財政總得有個時間。


誰也不能一下子把人家過去十幾年吃飯的碗打碎,會找你拼命的。


不是放水,是保命


看看最近的一些動向:

2月3日,央行開展1.2萬億逆回購操作,實現流動性淨投放近1500億。


2月4日,央行繼續開展鉅額逆回購操作,因當天有1000億元逆回購到期,當天實際流動性淨投放4000億元。


2月12日,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8480億,加上此前提前下達的專項債務1萬億元,財政部已經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共1.8萬億元。


2月15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國新辦的發佈會上表示,截至2月14日中午12時,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金額超過5370億元。


……


很多人評論,這不就是放水麼?不,這不是放水,這是救命。


首先要救債務危機。


2020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債務到期規模巨大,標普全球評級在1月份發佈的報告稱,2020年,中國企業實際到期的境內債務規模可能升至6.5萬億元人民幣。


從2014年以來,中國境內企業債券的違約數量持續攀升,2014年違約率0.17%,到了2019年,違約率竄升至1.19%,違約金額達1116億。


如今的情況是,經濟下行,槓桿高企,再加上疫情讓社會大生產一度陷入癱瘓,沒有專項的流動性支持,地方政府、企業、個人隨時都有債務暴雷的風險。


如果債務違約頻出,必定連環爆雷,殃及各類金融機構,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要救中小企業。


相比大公司還是依靠資本市場融資,個人還能依靠積蓄,中小企業是最脆弱的組織。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說,疫情下的中小企業將進入“地獄模式”,如果疫情3月底初步結束,20-30%的初創公司會受到嚴重影響,10%的公司要破產清算;如果6月底結束,50%受到嚴重影響,30%要破產清算。


貨幣又放水,房價大漲時刻來臨?


“清華、北大聯合調研995家中小企業”報告


要救中小企業,財政政策必須出手。


現在,政府面臨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兩大難題。


如果是兩害非要選其一,那我認為,寧願讓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導致財政狀況暫時惡化也要儘可能穩住經濟增長,保護中小企業,避免大規模債務違約。


因此,我預計,疫情之後,財政政策的力度可能會較2003年”非典”時期更大。


減收方面,政府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採取更大力度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專項補貼,比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旅遊休閒、餐飲酒店、文娛媒體等行業。


從增支方面,建議公共預算財政赤字率可以稍微突破3.0%,不必死守3.0%的界限,預計專項債發行或超原有預期(原有預期為3萬億),不排除發行特別建設國債的可能性,城投債和政策性銀行債等“準財政”行為預計也會加大力度。


總結一下,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勢必雪上加霜,但短期物價水平攀升以及避免增加房地產泡沫,會壓制大規模貨幣寬鬆的水龍頭。


同時,我也建議央行不必急於出臺全面降準、降息等全面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是對小微、民營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企業,實行定向降息、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的政策。


此外,政府應該重點發力財政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扶持中小企業,並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公共服務和新基建當中,特別是公共醫療服務等薄弱領域。


最後,真的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大家都能早日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數億勞動者耗費幾十年辛酸苦累打造的“世界工廠”,如果因為疫情停滯,產業鏈紛紛牽出中國,未來幾代人怎麼辦?我等又有什麼臉面向子孫後代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