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前言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如今說法眾說紛紜。有聲音稱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以免將來建文帝重整旗鼓再次回到南京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帝位,這種說法應當不實,明朝史料中並未記載建文帝下落不明,而是直接記載死於靖難之役,只有清代張廷玉編寫的《明史》中提到: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建文帝朱允炆

結合當時的特殊背景來看,朱棣誅殺建文帝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南京城破之日,建文帝大勢已去,奪取政權的朱棣如果此時特地誅殺建文帝,則一定會落下殘害親人的千古罵名。

在燕軍攻入南京城後,皇宮內院就發生了火災,在場的太監指出這場大火便是建文帝自焚所放,但屍體早已燒焦無法辨認。如果朱棣真的不確定建文帝已死,那麼完全沒有必要在史書上留下建文帝死在靖難之役中的記載,無緣無故背上了害死親侄子的惡名。

再者,從鄭和的航海路徑來看,鄭和在遊歷東南亞各國後便繼續深入大海深處,抵達了許多從未探知的國家領土。如果說建文帝真的在南京城破之時乘坐小船前往明朝在東南亞的藩屬國尋求庇護,那麼鄭和完全沒有必要去探查那些從未與明朝有過任何聯繫的未知國家。所以說,鄭和下西洋實際上與建文帝失蹤基本上沒有任何關係。真正促使明廷開展航海活動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貿易在背後作用。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鄭和下西洋路徑圖



與其他國家建立貿易關係,進口香料回國

公元1405年7月,鄭和奉永樂帝之命開始了第一次遠航活動。明帝國雖然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唯獨無法生產卓越的香料。明朝在經過朱元璋的治理後逐漸繁榮起來,百姓再也不僅僅只為了飽腹而苦惱,反而開始追求更加優雅和精緻的生活,香料這一物品逐漸開始受到人們重視。

自明初開始,明廷就一直大量採購各種香料,消耗量也十分驚人。《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中曾經提到:

"明初,僅太嶽、太和山宮觀所用的降真諸香,每三年需 7 000 斤開外,而內府所用,能達到五六倍。到世宗 ( 1521—1566) 初,宮廷買了沉香、降香、海漆諸香十多萬斤,還不夠使用。嘉靖二十九年( 1551) 六月辛酉,要求採辦'沉香七千斤,大柱降真香六萬斤,沉速香一萬二千斤、速香三萬斤、海添香一萬斤、黃速香三萬斤'等香品,戶部感覺困難,請求減量,但皇帝不允許,要求按原數購買,不得遲緩。到萬曆時,要求供用庫的每種香品每年達到2萬斤。"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永樂帝朱棣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明廷對於香料十分依賴,且宮中人人都以用香為尊貴身份的象徵。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料成為宮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備物資,但明朝儲備的香料畢竟有限,為了維持皇家的大量消耗,只好通過海外貿易獲取更多的香料,這也是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任務。

隨著皇家頻繁使用香料,民間也逐漸開始跟風,市場上的香料價格一漲再漲,成為當時最為保值的商品之一。鄭和所前往的周邊國家多為香料原產地,這裡的"進貨"成本要遠遠低於在明朝境內,在進行大量採購後再運送回國進行轉賣,可以獲得至少十倍的利潤收入,這也是鄭和船隊為何如此龐大的原因。

畢竟船的數量越多,運載的香料數量也就越多,每次航行的成本也就越低。運送回的香料自然優先供給皇家使用,隨後再將多餘的香料投放到市場上,通過這種方式明廷不但收回了航海成本,還增加了不少財政收入,可謂是一舉兩得。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香料的一種:胡椒

宣傳明帝國建立的消息,並與周邊國家確立朝貢體系

自公元1202年開始,蒙古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開始了他的稱霸之路。先是消滅了一直與自己作對的塔塔兒部,隨後又擊潰王汗的軍隊,自身實力得到了快速發展。此後,成吉思汗的事蹟震驚全世界,他與他麾下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相繼征服了羅斯人、日耳曼人,就連宋朝也沒有成功抵禦蒙古鐵騎的入侵,最終被劃入成吉思汗的統治之下。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開創了蒙古帝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帝國的統治者。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蒙古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

蒙古帝國建立後不久,為了方便治理便劃分為五大汗國,分別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最後一個則是忽必烈在華夏大地上建立起來的大元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朝的殘暴統治漸漸激起了百姓們的反抗。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的腐敗統治,在南京城改元開國,即大明帝國。

時間推進到永樂一朝,永樂帝朱棣為了將大明帝國建立的消息廣播四海,於是派遣鄭和屢次率船隊出海航行,並與各國之間建立起朝貢體系。

鄭和下西洋不僅承擔著與各國之間建立起貿易關係的任務,還有宣揚大明國威的重要歷史任務。在永樂帝看來,只要臣服於大明帝國的國家,其領土也都屬於明帝國。但明廷並不會干涉周邊其他國家的內政,只要求各國按照朝貢體系的規定,在具體日期內達到明帝國的領土之上朝貢即可。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明朝疆域圖

在當時的背景下,明帝國無疑是東亞各國中國力最強的,也並不對這些藩屬國進貢而來的物品有所期待。明皇之所以如此看重朝貢體系,主要是為了確立大明帝國是世界的中心,是各藩屬國心中的共主。總的來說,朝貢體制的表面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意義。《明宣宗實錄》中曾經記載:

"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天命,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赦天下,紀元宣德,鹹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關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齎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明宣宗朱瞻基

由上述材料可以明確看出,鄭和下西洋擔負著重要的外交使命。在封建時代,皇帝繼位無疑是頭等大事。為了昭告四海新皇繼位,皇帝不惜耗費鉅額財政組建規模龐大的船隊屢次出海航行。但實際上,洪熙帝繼位後不久就曾經叫停過鄭和遠航一事,但卻因洪熙帝過早駕崩於是不了了之。

宣德帝繼位後重新調動鄭和再下西洋,為的就是將自己繼位的消息通報給各藩屬國。宣德帝心中也明白,鄭和連續七次出航已經給明廷的財政帶來了沉重負擔,故而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便再未派遣他出使各藩屬國,持續了三朝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明代寶船模型

連年航行花費鉅額財政預算,被洪熙帝叫停

事實上早在洪熙一朝就曾經短暫終止過鄭和遠航的活動。公元1424年8月,永樂帝朱棣駕崩於北征的歸途中,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後不久便下達了終止全國繼續打造戰船的活動,同時也將鄭和遠航的行動叫停。《明仁宗實錄》中曾經記載過這樣的內容:

"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於內府該庫交收。……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洪熙帝朱高熾

從洪熙帝這封詔書內容來看,皇帝明顯有著叫停航海活動的意圖。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明廷每年都在花費鉅額財政收入打造各式各樣的戰船。明廷之所以如此注重海軍及戰船的發展,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就曾經在鄱陽湖依靠手中的水軍擊敗了陳友諒的部隊。

嚐到甜頭的朱元璋意識到海軍發展的重要性,於是在建國初期就開始大量製造各式各樣的戰船。洪武初年,中央朝廷直屬的海軍部隊就有一千兩百餘艘戰船服役,加上各地沿海地區的駐防水師和內陸江河的巡邏水師,至少有兩千餘艘戰船在為明帝國服役。至公元1390年,明帝國的戰船數量已經不低於三千五百條戰船。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鄱陽湖之戰局勢圖

在如此驚人的數字背後,定然伴隨著鉅額的財政支出。洪武年間至永樂年間,明廷不斷髮動大規模北征,意圖徹底根除來自關外的威脅。但蒙古諸部有著極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明軍很難撲捉到敵軍的主力並加以殲滅,最多也僅僅是能夠給予蒙古諸部以重創。

連年的北征已經消耗掉了國家大部分財政收入,大規模製造戰船又消耗掉為數不多的國庫存銀,這種時候明廷已經無力支撐鄭和遠航的費用。如果執意繼續南下西洋,無疑會對百姓產生沉重的負擔,也放大了明朝財政崩潰的風險。

在洪熙帝看來,鄭和幾次南下西洋已經完成了永樂帝的心願,周邊的鄰國也都已經與明帝國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朝貢體系,沒有必要繼續進行航海活動。雖然朝貢體系的建立有助於明帝國與周邊鄰國開展貿易活動,但當時的明朝仍然處於農業社會,在封建統治者的心中,農業的地位要遠遠高於商業的發展。在國家財政已經明顯不支的情況下,放棄航海活動轉向發展國內農業才是上上之策。

明朝為何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派遣鄭和七次出海遠航?

鄭和起錨地:劉家港



結語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耗費了明帝國大量的財政收入,但也給明帝國帶來了許多積極的一面。首先,明朝通過鄭和下西洋確立了自身與周邊各國的朝貢體系,並與多個國家建立起了完整的外交關係,同時也宣告明帝國成為東亞各國、乃至亞洲各國的中心。

明皇通過鄭和下西洋大展明帝國的國威,使帝國在亞洲、在世界的地位都大幅度上升。明帝國建立之時,其他的四大汗國還剩下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明朝的遠航活動也等同於對其他兩個汗國和世界各國宣告,蒙古帝國在東亞地區的統治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明朝的商業也在逐漸發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與諸多國家建立起完整的貿易體系後,明朝的商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比重增加了,貿易規模也變得更大了起來。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貿易是指在官方管控下的貿易活動,並非是民間的私人貿易。從洪武一朝開始,明廷就下達了嚴格的禁海令,但這並不妨礙官方貿易的進行。通過貿易活動,使明朝君臣百姓接觸到了從未接觸過的異域文化,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得明朝百姓的生活更加豐富了起來。



參考文獻:

1.《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嚴小青、張濤著

2.《明宣宗實錄》

3.《明仁宗實錄》

4.《論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影響》,高廣翔著

5.《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使命與貢獻》,陳平平、孫美姝著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