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上一篇: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位於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東南,珍藏有16-20世紀歐洲各國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愛爾蘭藝術品最為全面。從東門進去正對的14-19號展廳都是愛爾蘭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就從這部分開始欣賞。

14號展廳被命名為葉芝展室,全部為傑克·巴特勒·葉芝(Jack Butler Yeats,1871-1957)的繪畫。這位畫家就是愛爾蘭詩人、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的親弟弟。他們的老爸是位肖像畫家,給這個家庭營造了一股輕鬆的藝術氛圍,四個孩子裡除老大成為作家老四成為畫家外,老二老三都是女兒,一個成了刺繡師一個成為出版商,也都與藝術和文學相關。

畫家葉芝的藝術生涯是從給雜誌畫插圖開始的,人到中年才逐漸成長為一位表現主義畫家。這幅《利菲河游泳》被美術館官網列為16幅重點關注的作品之一。在利菲河中進行的游泳比賽自1920年興起後便成為都柏林的一項傳統賽事,畫家通過觀眾傾身觀看比賽表現出現場的緊張氣氛。此畫曾獲1924年巴黎奧運同期舉辦的文化與藝術競賽銀獎。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這幅《愛國空氣》與上幅一樣都是1923年繪製,表現的也是一個群體活動的場景。1922年愛爾蘭獨立後,劇院演出中經常出現樂隊指揮轉身面向觀眾帶領大家合唱愛國歌曲的場面。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這幅《即將寫信》作於1935年,是根據一首叫《幻想》(The Fancy)的詩歌繪製的,反映出1930年代的畫家葉芝對文學的極大興趣。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記憶中的伯西考特和比安科尼》繪製於1937年,是葉芝對自己青年時光的追憶。葉芝年輕時與父母和哥哥姐姐住在愛爾蘭西部的斯萊戈(Sligo),那時候一個叫比安科尼(Charles Bianconi,1786-1875)的意大利人在愛爾蘭創辦公共交通(包括馬車和客棧,他是愛爾蘭公共交通事業的創始人),使劇作家和演員伯西考特(Dion Boucicault,1820-1890)組織的劇團得以在愛爾蘭各地巡迴演出。這幅畫表現的就是這個劇團在瀑布邊上的露天場地表演音樂劇的場景,據說那是葉芝第一次看到音樂劇的表演,他在66歲時根據記憶畫出了當時的場景。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這幅《在路上》是葉芝晚年的作品,畫這幅畫的時候他已經八十高齡。馬這個題材貫穿了葉芝的一生,是他最鍾愛的選題之一。畫中一匹駿馬從左側樹林的陰影中奔向右前方明亮的道路盡頭,那裡朦朦朧朧的有個人在等候著。也許這是畫家對自己生命的描繪吧,衝出叢林,踏上自由之路,去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15-19展廳也都是與葉芝同時代的1835-1965年的愛爾蘭藝術。沃爾特·奧斯本(Walter Osborne,1859-1903)是愛爾蘭著名的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家,以其繪製的大量表現19世紀晚期愛爾蘭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著稱。這幅《都柏林街頭:書攤》創作於1889年,描繪的地點就在我們熟悉的聖殿酒吧區北邊阿斯頓碼頭附近,遠處那座圓頂建築是海關大樓。畫面中一位抱小孩兒的母親站在一籃水仙花旁,一個手舉水仙花的小姑娘正向圍在報攤前看書的紳士們兜售鮮花,這個赤腳的小姑娘很可能就是那位母親的女兒,生活的艱辛毫無掩飾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理查德·莫伊南(Richard Moynan,1856-1906)是位出生在都柏林的畫家,他年輕時原本準備學醫的,結果對藝術產生了興趣,23歲報考了都柏林大都會藝術學校,並很快獲得繪畫大獎。四年後他前往安特衛普求學並在隨後到巴黎發展,回到愛爾蘭後很快成為皇家愛爾蘭藝術學院成員。這幅《軍事表演》完成於1891年,畫面左邊是一名皇家愛爾蘭龍騎兵衛隊(Royal Irish Dragoon Guards)隊員和他的女伴正在街上走,忽然發覺自己被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圍住了。這群孩子將自己扮作軍樂隊的樂手,其中幾個試圖引起這名騎兵隊員的注意,但是騎兵隊員對此並不理睬。畫面右邊戴著頭盔走在前面的“軍樂隊”指揮停下來叉著腰不耐煩地等待著大家。孩子們大都赤著腳,破衣爛衫,與騎兵隊員整齊的制服形成鮮明對比,但他們天生樂觀的性格和擺弄樂器的天賦倒是非常符合愛爾蘭民族的特徵。莫伊南最擅長的繪畫題材一是軍事一是兒童,這幅可以說將這兩方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威廉·約翰·利奇(William John Leech,1881-1968)是另一位出生在都柏林的畫家,也曾在大都會藝術學校學習,後來考入皇家愛爾蘭藝術學院拜沃爾特·奧斯本為師。22歲那年,利奇前往法國學習繪畫,從此迷上了法國的田園風光。這幅《布列塔尼女修道院花園》繪於1913年,畫中人物是利奇的首任妻子伊麗莎白·索蘭(Elizabeth Saurin)。她身著布列塔尼傳統新娘裝束,在修道院花園中漫步,手中拿的是祈禱書。利奇就是在這所修道院的醫院療養期間結識的伊麗莎白,她也是一位畫家,可惜二人在結婚兩年後就分手了。這幅畫也被美術館官網列為16幅重點關注的作品之一。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約翰·拉威利(John Lavery,1856-1941)是愛爾蘭著名的肖像畫家,一戰期間曾被政府指定為記錄戰爭畫面的官方畫家。這幅創作於1910-1913年的大型油畫讓人想起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名畫《宮娥圖》。畫面中端坐中央的是拉威利的第二任妻子和她與前夫的女兒愛麗絲,趴在右邊鋼琴上的是拉威利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艾琳,左邊端果盤的則是來自北非的女傭。在遠景的鏡子中能看到畫家本人,他似乎正在給端坐的母女畫像,這種處理方式與《宮娥圖》異曲同工,類似的地方還有前景中臥著的狗。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曼妮·朱厄特(Mainie Jellett,1897-1944)是愛爾蘭抽象派女畫家,她在巴黎跟隨立體派畫家學習,並逐漸轉向抽象藝術。這幅1923年繪製的《裝飾》是在愛爾蘭展出的第一幅抽象畫,但其實觀眾在畫中很容易便能感受到聖母子的形象。即便如此,此畫一經展出還是飽受爭議。面對眾多質疑,朱厄特始終堅持自己的繪畫道路,令很多人逐漸改變了對其作品的看法。此畫亦是美術館官網16幅重點關注的作品之一。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曼妮·朱厄特的另一幅作品叫《構圖》,繪於1930年代。這一時期她開始研究韻律,在色彩運用方面也變得更成熟了。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帕特里克·柯林斯(Patrick Collins,1911-1994)是20世紀愛爾蘭最重要的畫家,他被授予皇家愛爾蘭藝術學院名譽理事的稱號,77歲時還獲得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頒發的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這幅《利菲河畔》繪於1957年,朦朦朧朧的灰色調畫面和畫面四周的窗框彷彿是讓人們透過一扇夢中的窗戶回到對都柏林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中。熟悉都柏林的人一定能很快認出畫面中間的這座白橋正是那個著名的半便士橋(下方的橋洞是遠處奧康奈爾橋的),陰沉的天空和兩岸的石灰岩建築也正是都柏林記憶中的模樣。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這裡不僅有繪畫,也有少量雕塑作品。這件《冬天》或叫《流浪者》的雕塑由約翰·亨利·弗雷創作,就是奧康奈爾大街上的那座奧康奈爾紀念碑的作者。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