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原首相伊藤博文曾訪過中國。

並向前來拜訪他的康有為提議“英美日中”合邦,讓中國把財稅、軍事和外交等國家大權,交給英美日三國處理。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伊藤博文

康有為聽完他的提議後,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大加讚賞,並就此向光緒帝上書請求批准。

那麼如此賣國行徑,為何會被康有為當作救國的良藥呢?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康有為

甲午戰敗讓中國迷失了方向

早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政府大國的夢,就已經破碎了。為了救亡圖存,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們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想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技術的方式,改變中國。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洋務運動

這場運動,從19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整整進行了30多年。可換來的結果,卻是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對此,中國陷入了迷茫。既然技術改革行不通,那麼就像日本的明治維新那樣,做體制改革。戊戌變法,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的。

而康有為應該是認為,既然要學習西方的體制,那讓英美日三國參與管理,也是可以的。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甲午戰爭

伊藤博文的另一個身份

對於伊藤博文的這個提議,康有為是大加讚賞。那如果換個人提的話,會不會也有這個效果呢?答案是:應該不會。

這個主要和伊藤博文的身份有關。熟悉甲午戰爭的都知道,伊藤博文是當時的日本首相,正是他發動了這場戰爭,而且戰後還代表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伊藤博文談判

但影響康有為的,並不是他首相的這個身份,而是他另一個身份 - 日本明治維新的旗手。

早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也像中國一樣,處在幕府的封建統治之下。而就是在伊藤博文他們的帶領下,日本才通過變法改革的方式走向了富強。

所以,康有為一直把伊藤博文當作變法改革的偶像。他非常希望,伊藤博文能參與清政府的變法改革。

這也可能是,他聽到合邦的提議後,大加贊同的原因。

康有為對話伊藤博文: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日本海軍

可不管怎麼樣,即使中國急需要改變現狀,也不能用這種方式。如果清政府接受了這個提議,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說,對於康有為跟伊藤博文的這場對話:不是救國,而是賣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