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超出我們現代每個人的想象與認知範圍,對於我們拓展思維提高想象力大有裨益。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部天書之中的精彩大千世界吧。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山海經插圖



《南山經》所描述的南部山系的第一組山叫鵲山。

鵲山組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這座山高高聳立在西海岸邊,山上盛產桂樹,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山上長有一種草,樣子很像韭菜,開著青色的花朵,這種草的名字叫祝餘,人們如果吃了這種草就不會感到飢餓。

山中長有一種樹木,它的形狀像構樹,有黑色的紋理,能開出光彩四射的花,這種樹的名字叫迷穀,人們將這種樹開的花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路。

山中還有一種野獸,長得很像猿猴卻有著一對白色的耳朵,它有時伏地爬行,有時像人一樣站立行走,這種野獸的名字叫狌狌(xīng),人們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飛快。

從這座山流出一條河,這條河叫麗麀(yōu),麗麀水向西注入大海,水中有種叫做育沛(pèi)的東西,人們如果佩帶這種東西在身上就不會生寄生蟲病。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山海經插圖



1.鵲山山脈是指哪裡?

《南山經》中所描述的南部山系的第一組山脈叫鵲山山脈。䧿山山脈,現在的研究者多指從中緬邊界到雲南省昆明市滇池附近的山脈。

2.鵲山山脈中最高的招搖山是指哪裡?

鵲山山脈中最高的招搖山,高高的聳立在西海岸邊,山上非常多的桂樹,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大家對招搖山的認知,有四種說法:一指今岷山;二是今雅魯藏布江源頭的狼阡喀巴布山;三指今廣東連縣;四即今廣西興安縣的苗兒山。其中,認為招搖山應為廣西苗兒山的說法最可信。

1983年12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興安縣的貓兒山,這可是比較權威的認證。

至於說招搖山聳立在西海岸邊,這個西海,現在人認為是現在的地中海。

還有一種說法:鵲山,大約位於今日湖南境內的衡山或九黨荊山。招搖山即今日的羅霄山,“羅霄”與“招搖”的含意和發音頗為相近。西海即今日的衡陽盆地,當時或為湖泊;在古人的眼裡,湖泊亦可稱為海。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衡山

3.祝餘是指什麼?

在這高聳的招搖山上,還長有一種草,很像現在的韭菜,但開著青色的花朵,叫祝餘草,這種草的神奇之處是,人如果吃了就不會飢餓。

也就是說這種草可以吃,既然可以吃,吃多了當然就不會餓了,當然沒這麼簡單,這裡的意思應該是說這是一種仙草,人吃下後就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不會有飢餓感,不可能是永遠不餓吧。

那這種神奇的叫祝餘的仙草是什麼呢?

最直接粗暴的說法,祝餘就是指現在的山韭菜。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山韭菜

有人說祝餘是現在的小麥或者青稞,還有人說是陽何,陽何又叫野薑或者野良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豐富的纖維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更有人認為祝餘是指現在的麥冬,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麥冬“久服輕身,不老不飢”,最重要的是麥冬曾有“禹韭”的稱號。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青稞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陽何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麥冬

至於“禹韭”之名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地裡的莊稼豐收了,老百姓產的糧食吃不完,大禹就命令把剩餘的糧食倒進河中,河中便長出了一種草,即麥冬,形似韭菜,故稱“禹韭”,又被稱為“不死藥”。

4.招搖山上的樹叫什麼名字?

在這高高的招搖山中遍佈大樹,叫迷穀(gǔ),這種樹的形狀像構樹,但能開出光彩四射的花,如果人們把這種花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你說神奇不神奇?

那這種叫迷穀的樹是什麼樹呢?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構樹

通常認為就是現在的構樹,落葉喬木,又叫構桃樹、構乳樹、楮樹、楮實子、沙紙樹、谷木、谷漿樹、假楊梅等等,其嫩葉可餵豬,其果實叫楮(chǔ)實子,呈放射狀,紅色,就是指光彩四射的花。

這種果實還是一味可以明目的草藥,所以文章所說的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可能是說可以讓人的眼神變好,眼神好了自然也就不會迷路了。

5.山上的野獸叫狌狌(xīng)。

在招搖山上有一種野獸,長得很像猿猴,卻張著一對白色的耳朵,它有時伏地爬行,有時還像人一樣能站立行走,這種野獸的名字叫狌狌,人們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飛快。

那這種叫狌狌的野獸是什麼呢?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狌狌

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狌狌是四川的短尾猴。

短尾猴,也稱紅面猴,是體型較大的一種獼猴,體重5千克,體長50-56釐米,尾巴短得出奇,還沒有後腳長,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斷尾猴”之稱。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短尾猴

短尾猴長的像猿猴,但是耳朵是白色的,這符合文章所說。至於說的人食之,就可以走得飛快,飛毛腿似的,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吃啥補啥的觀念了,可見這個觀念不是現代人發明的,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

6.這座山上還有一條河,也很神奇。

從招搖山中流出了一條河,河的名字叫麗麀,河倒沒什麼奇特,但是奇特的是這河水中有一種東西,叫做育沛,這東西的奇特之處在於,人帶在身上,就不會長任何的寄生蟲!

那這叫麗麀的東西到底是啥呢?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琥珀

育沛:別名虎珀(琥珀)、蜜蠟,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了吧,就是內部包含著植物或昆蟲的化石。

在中國,人類發現在地底沉睡的蜜蠟(虎珀)進入人類的生活範疇,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形成蜜蠟文化,已經是舊石器時代的事了。

琥珀除了是古人的裝飾品,還有其藥用價值,據《本草經疏》說:“琥珀,專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人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至於文中所說,能防治寄生蟲,可能是人受寄生蟲所侵襲,淤血可治。



《山海經》中那吃了能常年不餓,還能行走如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山海經插圖

最後讀一下《山海經》中這段文字的原文: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 。其首曰招瑤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注:文中原文與譯文出自傅碩譯註《山海經》,其餘來自網絡編著;文中圖片出自天地出版社《山海經》與王旭龍編著的《山海經畫傳》,其餘來自於網絡共享。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

請關注作者繭破,精彩與您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