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说法呢?有何依据?

朱八戒CC


人初始,并无善与恶之分,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踞本身所须而发展的,比如思维,是跟随父母的思想和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直至中学,大学等等所接触的人群在不断的进化着思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的专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中外专家论坛呢!悲哀啊!


闲人97208301


人性问题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自那以后,针对人性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学说。下面,我将从人性的概念入手,跟大家分享我对人性善恶的理解。

人性的定义

1,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

孔子在《论语》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对人性进行的表述。孔子在这句话里论述了人有“性”和“习”的区分,认为人和人的“性”是差不多的,而人的“习”会因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大的差距。但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都没有对“性相近”的性有一个明确的说明。

2,孟子和性善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也是第一个对人“性”进行回答和定义的学者。他首先通过提出“类”的概念,从理论上将人从动物中剥离出来。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通过这句话,孟子不仅以“类”概念区分了人和动物,而且还用认为凡人和圣人是同一类,在人性上是没有区别的。那么,凡人和圣人这个同“类”共同本性是什么呢?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孟子告子上》

这便是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性善论的提出,第一次对孔子提出的“人性”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回答,为进一步进行人性的讨论建立了一个基石和方向。

3,荀子和性恶论

在孟子之后,儒家大师荀子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

也就是说,“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无须外力作用产生的属性。就其内容来说,荀子认为还包括“情”,即各种生理本能。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以明矣。…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爱,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

这些就是荀子性恶论的理论依据。

小结: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也认可后天的教化对人性的作用。

“善”与“恶”的根源

对善恶根源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对“人性”辩证的分析。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那善恶的根源在哪里呢?二位大师分别进行了回答。

1,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在于人本性的四种善端

1)善端之四心、四德

他认为,人心的“善端”不仅是先天性的,也是非功利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是人、野兽之所以是野兽的原因。

比如说,一个人看见一个小朋友滑向水库,在这个时候,他会马上做出反应冲上去拉住小朋友。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绝不是因为打定主意要从小孩父母那里获得不菲的报酬,也不是因为他是小朋友父母的朋友才去救的,完全是出自本能的“不忍人之心”。因为他知道,孩子如果遭遇危险,无论是孩子本身还是孩子的父母亲人都会陷入痛苦绝望之中。

孟子通过人们普遍存在的类似反应,证明了,人们心中具有先天性的“

善端”。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侧隐之心”是根本。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孟子通过不断的研究,将“四心”进行扩充、发展,提出“四德”说,即“仁义礼智”。我们看到,既然“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由“四心”而来的“四德”自然也是如此。所以孟子说: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2)不善

虽然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他也看到了这个观点并不能完整、准确的定义人性。

“若夫为不善,非其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也,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子上人》

可见,孟子对人的不善同样进行了论证。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四心”有何不同。而是因为有的人能好好的利用维护,有些人没有做到好好利用维护,这才出现了差别。所以他说: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2,荀子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欲多物寡”

通过这种观点,他批判了那种对人们进行“寡欢”、“去欲”、“无欲”的虚伪说教。从客观角度肯定了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是必然存在的事实。荀子这种观点的提出,证明他对人性的研究要比孟子更深刻,更实际,更具价值。

对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提高,荀子认为是由后天“积伪”而成,是通过教化而来。他说: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既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改恶从善?荀子给出的办法就是“化性起伪”,通过后天条件的设立来实现对恶的本性进行制约改造,使之变善。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一个以性善为本,一个以性恶为本。虽然立足点是相互对立,但是殊途同归,他们的目的都是去恶扬善。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所以,与其说人性“善”或者人性“恶”是对人性进行定义,还不如说是两位儒家大师通过善恶之辩为教化民众提供的理论依据。


燕子的涛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丑一念间!善恶本是人性的共生体!人选择善或恶都是后天养成的!

人择善而从,择善而行,必然成为善良之人!

如果选择了十恶不赦,必将随着恶性环境成为大恶之人!



颜如玉8799450735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相对还是绝对的。

关于人本性是善还恶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在东方,孔子、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人性恶,受基督教人本有罪论的影响,古代没有性善说,只是到了近代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由于孔孟之道在中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性善论是主流思想,育人经典《三字经》开场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展开对个的教化的。正因为这个基调的确立,使中国历来的统治都是以激发和固化人本身的善性为主,表现为重教化,轻惩戒,惩恶的目的是为了扬善。也就是重道德轻法制。

而在西方,古代文化名人确立的性恶论与基督教的有罪论形成合力,性恶论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西方一直的统治以打击人性之恶为主,表现为重惩罚,轻教化,惩恶的目的是护善。也就是重法制轻道德。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认为善恶兼有,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按中国的说法就是阳和阴,按西方的说法就是正和负。两者本身都是存在的,并且相对又相依。试问,从一开始起,人如果都是善的,恶从何来。反之亦然。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的问题争论了上千年,究竟有没有答案?!禅者没有这样的困惑。他们明白,人性乃至于一切众生,其性本“善”!而且这个“善”还不是“善与恶”中的那个“善”,这个“善”是永世随身的“至善”——大爱。但是,有人一定会问:既然人性本善,这个世间又有这么多的恶呢?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去做坏事的冲动呢?因为,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凡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除了佛、大菩萨(乘愿再来)之外,都有一个“因”,这个“因”中都带着“情”(或者“恶”“ 罪”“ 债”)的种子,基督教称其为“原罪”。换句话说,如果人没有带着这样的“种子”,是压根不会来到这个世间的。

所以,以表象观之,人降生下来,善与恶的属性是同时具备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以表象来否认人类,乃至于一切众生本性的至善

所以,与其说做坏事违背的是神的意志,不如说做坏事违背的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当我们和我们的本质合而为一的时候,至善至美就就产生了,至福就降临了。但这种合而为一是难以一蹴而就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受假我之身的诓骗、驱使与威胁,即便你一念之间识破了他的诡计,识破了他“空”的本质,他也不会善罢甘休,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不想这么容易就被你终结,他是一定要反扑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费点功夫。这一步步向本心本性的至善回归的过程,就是修行。这是真修行。

所谓相对,就是两者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产生的结果也是相反的。所谓相依,指的是没有善,就没有了参照物,就无所谓恶。不仅是人,世界所有动物都是善恶兼有的,羊是善的吗,它要吃草,草也是有生命的;在草源匮乏的时候它们也会争先恐后去吃而不会想到其它羊和食草动物,又表现出了恶的一面。狼是恶的吗,他们消灭羊保护了草源,同时也为羊之类食草动物维护了生存空间。又表现出善的一面。这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如果说这些动物的善与恶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作为动物的一种也不例外,只不过人有更多的意识和理智罢了。

去刻意说人性本来的善和恶都是不对的,但又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了判断就没了统一的努力的方向,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不团结,不团结就会削弱群体竞争力,竞争力下降就会危协生存。

综上所述,人是一个善恶兼有的动物。这也是生存的需要,因为没有善就不能形成一个团结美好的团队,没有恶就不可能去消灭对手,争取到生存空间。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去争论人性本身的善与恶是没有必要的。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云龙256013933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相对还是绝对的?

我的回答是:人性出生本没有善恶之分。人性的善与恶都是后天养成的,是后天相对而言的。

我们要判断人性本(出世时状态)善或本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性善与人性恶?才能去判断人性本善或本恶。

人性善,就是只要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快乐,带来和谐美好,带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善的表现。比如:人们内心善良、纯洁、纯真、温厚、质朴、和善等等,这些积极向上的思维表现。

人性恶,就是那些破坏人们幸福快乐、破坏人们和谐美好、破坏人们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比如:人们内心很坏、恶劣、丑陋、厌恶、罪恶等等,这些消极颓废的思维表现。它与人性善完全是对立的。

究竟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人性:

第一、从我们人类刚出生的现状来说,我们人类在刚出生时,他的动物天性与普通动物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都具有动物所具有的纯天然动物属性,都懂得天性都会的吃喝拉撒等这些生存技能。只不过各种生物在他们出生时的生理结构不一样,导致每种动物因生存需要而产生各种天性所具有的生存技能也不一样而已,要不然就无法生存下来了,早就灭绝了。

从我们人类在刚出生时的行为表现来说,一出生是不会说话的,只是会哭,会哭这点就是我们人因生存所需要的本性技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刚出生的婴儿不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那就让我们大人无法随时判断并掌握他的需求,因此婴儿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吃食就会饿死而无法生存下来。有此你能判断这哭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答案是既不能判定它是善也不能判定它是恶。他的哭声既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快乐、和谐美好,也不能去破坏人们的幸福快乐与和谐美好。所以说这是中性的行为表现,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

从我们人类在刚出生时的思维表现来说,除了天性使然的哭声行为表现,还有就是婴儿的思维模式,当他在睁开第一眼望着周围崭新世界的时候,他会怎么去思考?在他脑袋里还没有接受任何信息给于刺激的时候,在他的大脑里根本就还没有形成记忆。这个时候他的大脑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你觉得他能够给人们带来这些幸福快乐与和谐美好吗?他会想办法去破坏人们的幸福快乐与和谐美好吗?甚至他连思维都还没有形成,不过就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组合体而已。这个时候的他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仔细想想,他是哪里来的善恶之分?所以说人类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善恶之分。

第二、从出生后接受教育方面来说,自从他出生世这一刻起就开始接受他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由他的身体五官以及人体所有能够接受到环境信息的各种感觉细胞。如:用我们人类的五官“耳、目、鼻、舌、肤”分别去“听、视、嗅、味、体”来接受各种侵入他并影响他的信息,再在我们的大脑里进行储存起来,由于接受周围环境信息的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积累,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大脑里就会根据接受到的信息而由大脑慢慢形成自己的记忆信息。这些记忆信息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这个时候才有自己独有的思维表现和行为表现。也就行成了自己的个性表现。

例如:幼儿一开始睁开眼望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就开始学习了,不断通过自己接受各种外来的信息,比如一睁眼就看到“光”,再由大脑接受并储存起来,从此就认识了光会对他的眼睛感觉到“刺眼”,以后就会对光避开一点,知道把眼睛睁小一点就可以了。慢慢跟着大人学习说话、走路、拿筷子吃饭等等这些生活技能。再大一点就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学习知识。

所以说:人的性格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即出生就具有的;另一个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由此可知,人一出生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后来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导致人的善与恶之分。环境造就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的善与恶都是后天造就的。







智宇思维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相对的,人性属于人及其动物的本能自然属性,其善是主体,显性,处于主体主导地位;其恶是附体,隐性,处于从属次要地位;但两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从而体现不同心理逻辑思维状态,对事物表现出不同的认知与对待处理方式……






流心雨3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就这么一句,后世的人们争论不休。其实这句话说的很好,不过再好的人参果也经不住猪八戒那种吃法啊。有些人提出“性善论”,搬出儒家大宗师孟子做后盾。有些人提出“性恶论”,理由是儒家VIP荀子也这么说。

其实,孟子没错,荀子没错,三字经也是很好的。错就错在,后代学者们没有把“初”和“性”定义清楚就开喷。各执一词,变成了机器猫大战圣斗士——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今天,我们就尝试对“人之初性”做一个梳理,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

什么是性?

性,在大众脑袋里,有天性、本性、性格、习性等等理解。

而古人,对“性”有非常精确的定义:

儒家的根本经典《中庸》,在开篇第一句就说:

“天命之谓性”

啥意思?上天创造你的生命时,从它自己里面分给你那一点东西,就是性。这也是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

而《中庸》里还说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啥意思?人生来就有喜怒哀乐,这是人的情绪,也叫做“情”。宋儒把这个叫做“气质之性”。

所以,我们归纳一下,人性有两种:天性、气性,这两种性贯穿着每个人生命的一生。

天性与气性有什么不同?

天性是每个人都有,且一样的,因为他来自于天。当年有人问孟子什么是仁,孟子说,任何人看到小孩趴在井口玩耍,将要掉进去,都会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小孩掉下去。这就是恻隐之心,也就是仁。而不论有没有文化,是劳动模范还是黑道大哥,对于这个掉井画面,心里都会有这种反应。因此,这就是人人所共有的,相同的“天性”。

气性就不同了。有些人去餐馆吃完饭还要扯一卷卫生纸回家上厕所用,而有些人去了酒店,免费的洗漱用具也不用,拿出自己的旧牙刷用起来……有些人好学,有些人只知道玩耍;有些人喜欢助人,有些人成天网上找人掐架……说起各种人性的善恶美丑,怕是几百万字也说不完的。这就是气质之性,也就是“气性”。

因此,宋儒说“存天理,去人欲”。我们学术界的学者们常常批驳这句话,说它是封建思想,压制人如何如何。其实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很好的,只不过又被猪八戒吃了这好好的人参果。

啥是天理?啥是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

所以,存天理,人的天性就会保全。灭人欲,人的气性就不会泛滥。

朱熹(1130年—1200年)

什么是人之初?

性的定义我们搞清楚了,现在我们来定义什么是“人之初”。

所谓初,就是开端。而人的开端是哪里呢?是应该以出生为开端?还是以受精卵为开端?还是以懂事为开端?

这里,儒家没有说明白的事情就需要请道家出场了。

道家对于“初”,有几种定义:

胞胎阶段、赤子阶段、童子阶段、少年阶段。

对于生命形成之初是怎么回事?我们下面的叙述的观点来自于清代著名的道家学者刘一明。

刘一明著《象言破疑》

一、胞胎阶段:

当父母那个以后,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受精卵,在母亲体内开始生长。这个过程中,道家认为有三种力量参与了生命的创造:

来自父亲母亲的“阴阳二气”,还来自宇宙的“先天炁”。亦或称之为:阴神(来自母亲)、阳神(来自父亲)、元神(来自宇宙)

这个时候的人,在母亲肚子里逐渐成形,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呼吸就能维持生命,真是神奇。道家把这个阶段称作“先天”,又称作“无极”。这是把人比作宇宙了。意思是宇宙还是混沌,连天地都还没创造之前。佛家把这个叫“父母未生”或“本来面目”。这个时候的人,没有意识,一切都是宇宙的神奇之力在持续的雕刻创造生命的形体。

二、赤子阶段:

随着十月怀胎,分娩将至。婴儿终于“哇呜~”一声坠地了。这个时候,也是人的第一口气开始呼吸的时候。而正当此时,第四种力量参与到这个生命的创造里。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识神”。当第一口呼吸开始的时候,识神就进入到孩子的身体,与先天的“元神”混合附着在一起,寄生在元神之上。这个阶段,道家称之为“后天中之先天”,意思和前面一样,就是宇宙从混沌到开天辟地了。

《道德经》这样描述婴儿的“天性”: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为什么?你看看刚出生的小宝宝,特别招人喜爱。无论你美还是丑,他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你。而宝宝与小猫小狗一起躺在摇篮里,宝宝也不会害怕猫狗,猫狗也不会伤害宝宝。这是因为婴儿此时只有“天性”,而没有“气性”。虽然识神附着在元神上,但是还没开始发作,伏藏而已。

三、童子阶段: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有了语言能力,有了知识,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这个阶段,童子依然是纯真善良的,因为支配童子的依然是来自宇宙的“元神”,即天性。

四、少年阶段:

当童子渐渐长大,到了临界点(道家称之为“二八气足”)的时候,伏藏的识神终于跳出来,反客为主,把元神给压制到后台去了。这个时候,男孩女孩,开始有了青春萌动的意识,开始攀比和占有……这个阶段就是“气性”压制“天性”。

这也是每个人逐步形成自己性格的阶段,也是显露出才华差异,品德优劣的阶段。

结论:人之初,性非善非恶

回到我们开头,再看性善论、性恶论,再看孟子,荀子,是不是一切都清晰了?

孟子其实是在强调人的天性,让我们不要丢失天性。

荀子其实是在忧虑人的气性,让我们要通过教育教化来抑制气性的泛滥。

性善论,说的是人之初(胞胎阶段、赤子阶段),人的本性来自与宇宙的赋予。这个本性是至纯至善的,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所以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开始觉悟自己的本心。

性恶论,说的是人之初(童子阶段、少年阶段),人性中已经伏藏着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自私和占有的,能够衍生出贪婪、嫉妒、凶残、懦弱……等等恶。所以要重视教育,所以要读圣贤书,所以要修身齐家,要忠孝仁义。

所以,综合而言,人善论,性恶论,是后人创造的,并非二圣的观点。本质上是源于语言文字的误读和误解。为了矫枉归正,我们基于不能全面解释人性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提出“性非善非恶论”来拨乱反正,回归正解。

结论就是:人性之初,非善非恶,有善有恶,可善可恶,扬善去恶。

如何回归天性?

一、儒家:惩忿窒欲

惩忿,是去掉人的躁性,谦卑处世,不生气。

窒欲,是节制人的欲望,寡欲淡泊,不放纵。

二、道家:保养精气神

修身,所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养心,所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三、佛家:戒定慧

戒,就是做正确的事,不做错误的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定力,定力不断打磨滋养,就能生发出智慧。

儒释道三家,总而言之,不外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从身体、语言、内心层面持续的做正确的事,把善培养成性格,从而返还“天性”。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对中国文化里“性”和“初”的概念辨析,进而论述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的具体原因,还原了孟子和荀子两位圣贤关于人性论的正确理解,简单介绍了儒释道三家对于如何修养人性的方法。相信朋友们今后对于别人问起“人到底善还是恶?”的问题,都能清晰的回答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有不同观点或问题,欢迎在讨论区提出来和我讨论。



儒释道小火锅


人性善恶论

如果说至高混沌延生了一切万象,而它之法则则衍化万千,万物皆遵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说站在天的角度上,众生皆是虚无,它只任万物自生自灭,而它最终却还是那个“局外人”,一点都不会变。

而站在人的角度上来解析人性的善与恶的话,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天性”,人之天性就是本能反应(即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专心、骄傲、推测、藐视、得意、快乐、瞌睡、自负、思考、冷漠、注意、爱慕、迟钝、踌躇、惊愕、恐惧、深虑、失望、热烈、不耐烦、痛苦、向往美好、趋利避害、欺软怕硬等等)。善与恶就是人类所定义的正能量(美好的人事物)及负能量(有害的人事物),同时这一切也与人“外内在的行为与念头”有关。当一个人诞生之时被天性的欲望充斥一身,后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开始“塑造人格”无论是或好或坏,还是受社会道德观念的约束、法律的威慑等等,反正“善与恶”都源于后天形成的自我的“理智”所控制。

——秒杀君

题外话❤️语(花里胡哨,你们都能简练再精辟些的说不?[灵光一闪]比如我本人,[害羞]都别辩论啦!也别探讨啦!秒杀君在此~万事皆休已!!你秒杀哥呀!!![大金牙]




无敌的天使呀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都不对,古人说出这样的看法是受制与他们那个时代认知能力的局限。

实际上是“人性决定于选择”。

行为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对人的研究已经近乎完善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研究表明,一个人善还是恶,就得看他在具体环境具体事件中怎么选择。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选择,即便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故“人性不本善,也不本恶”。


高高智商玩家


要回答您这个提问,关键是那个“本”字。所以不能少去前提条件,就是:人之初。

人性,倒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对此进行过辩论,却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呲牙]

从辩证来看,对“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说法,应该是相对的!敌对的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对同一种现象或行为,会得出善或恶的相反结论。

但科学的发展,帮我们对这一讨论下了结论。

从现在所了解到的科学知识来看,人性,天性是自私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性本善”不正确。

​依据是:

每个母亲怀上胎儿,妊娠时,有段时间会发生呕吐,吃啥吐啥,反应还很大。

科学家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这是胎儿的本能反应,这是母子之间的战争。 因为胎儿幼时太弱小了,容易受到伤害。为保护自己,他就想办法让母体呕吐,排除母体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以减少接触母体外界的事物。

“反应停”。这一意外的药物事件,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母子战争”理论的正确。

“反应停”,可以制止妊娠呕吐。但服用了“反应停”的孕妇,却产下了大量畸形胎儿。

怀孕后期,母亲为了供应两个人的营养,胃口大开。此时的母子双方,依然在斗争中。如果是婴儿赢了,母体就会瘦去,胎儿就会发育良好,甚至超重。如果是母体胜利,那生下来小孩就会重量不足,而母亲却发福发胖,显得营养过剩。

由此看来,就算是天下最纯真的母子情,也存在着自私的斗争。

这种本能的自私,不就是一种恶吗?[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