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想稱王嗎?

江南心碎了才懂


當然,劉邦又不是傻子


劉邦入咸陽是有目的滴。除了咸陽宮中的金銀財寶,咸陽的吸引力還在於這是秦帝國的首都,當時的天下共主楚懷王曾經下令“先入關中者王”,對於泥腿子劉邦來說這個吸引力太大了,所以他才敢趁項羽和秦軍激戰鉅鹿的時候偷偷從武關進入咸陽。


劉邦入咸陽後立馬守住函谷關以擋住項羽,這個舉動點明瞭劉邦的野心

可惜劉邦的運氣不好,他低估了項羽的心氣和勢力。當時當時劉邦僅有10萬人馬,項羽則是號稱40萬大軍,所以當張良問他,你覺得你能打過項羽嗎?劉邦老老實實回答,“固不如也”。在現實面前,劉備只能暫時放棄了野心,溜掉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邦此人,雖然出身不高,但胸懷大志。早在看秦始皇巡遊時,就萌生出“大丈夫當如是”的想法。當然,那時候還只是拍腦袋的豪強。等到秦末大亂,劉邦起兵,正是草莽英雄,人人想坐江山。當然,那時候劉邦應該還沒想到自己能成為天下共主。在他心中,依靠實力打下一塊地方,列土分疆,稱王稱霸,也就不錯了。

後來投奔到項梁、楚懷王集團之中,跟隨項梁叔侄大戰章邯。到項梁死後,劉邦受封瑒郡長,已經成為楚懷王集團中屈指可數的高級將領了,而且素來有仁義之名。聯繫到當初此人在當亭長時候的雄心壯志,這時候說他沒點想法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後來楚懷王又下達了“先入關中為王”的號令。劉邦奉命向西進軍,腦子裡當然會充滿渴望了。

在劉邦向西進軍途中,諸多記載都反映了劉邦的野心。

在高陽,劉邦輕慢酈食其,酈食其進來詢問:“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回罵:“豎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這裡雖然是兩人的對罵,但酈食其問他“欲率諸侯破秦也?”,已經提出了“率諸侯”的概念。

南陽投降之後,劉邦封投降的太守為殷侯,封陳恢為千戶。

到公元前206年初,劉邦兵臨霸上,秦王子嬰投降之後,劉邦一度貪戀秦王宮中的財寶美女,而樊噲勸諫:“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樊噲是劉邦的心腹連襟,他都拿劉邦欲有天下來勸諫,可見在劉邦集團內部高層這已經不是秘密了。

後來劉邦對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時,又說:“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可見,這時候劉邦已經以“關中之王”自居,只是想等待諸侯都趕到時,當年敦促履行約定,確認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已。

後來項羽大軍接近關中,有人勸劉邦:“……聞項羽號章邯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直接勸劉邦守住關中徵兵,抵抗項羽。而劉邦的回應是聽從了這個建議,派兵守住函谷關,結果被項羽派英布攻破函谷關。

此後,項羽的左司馬曹無傷給項羽送告密:“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范增也勸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這兩人雖然是在坑劉邦,但說的也是事實八九不離十。
直到到了鴻門宴上,劉邦擔心被項羽所殺,這才低眉順眼裝孫子,說自己沒有野心,不欲為關中之王,換來一條活命。

即使如此,到項羽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中王后,劉邦還是勃然大怒,甚至打算不知量力地出兵與項羽決一死戰。由此可知,在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早就自居為關中之王了。他在鴻門宴上說的低調話都是裝的。


巴山夜雨涮鍋


劉邦想啊,這裡有證據的

當年劉邦還是沛縣泗水亭長的時候,有次前往咸陽出差,看見秦始皇的豪華儀仗隊經過後,就羨慕的脫口而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個故事就記載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之中。劉邦在還是一個小亭長的時候,就能對象徵帝國最高權利的皇帝產生渴望;那麼,在劉邦已經率先進入關中、佔據咸陽的時候,難道能夠對一個王沒有想法,何況王相比較皇帝可是差了一個等次的。


再來看看劉邦鴻門宴之前的表現

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之後,劉邦也開始了起義造反事業。不過最初是單幹,直到雍齒背叛後,劉邦多次攻打雍齒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劉邦開始投靠項梁,成為項梁的部下勢力。

在此期間,劉邦就與項羽多次合併對外征戰。之後,項梁戰死,秦將章邯乘勝進圍趙王歇與趙相張耳於鉅鹿。楚懷王熊心把都城由盱眙遷至彭城,封項羽為長安侯,任魯公;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


趙王與張耳困於鉅鹿,遣使至楚向楚國求救。然後楚懷王兵分兩路:一路由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北伐救援;一路由劉邦為主將,西征分散秦軍力量。並約定兩路大軍誰先入關,攻佔咸陽就尊為關中王。

當時真正的主力就是由宋義、項羽率領的楚君,而劉邦雖為一路主將,完全是被用來西進牽制秦軍主力的炮灰。結果劉邦在西進途中,一邊吸收陳勝、項梁的散卒,一邊招賢納士,基本沒有遇到太有力的抵抗,率先進入關中;而北伐的楚軍卻遇到了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讓主將宋義產生了畏敵心態,最後項羽殺掉宋義,破釜沉舟,大敗秦軍。

等到項羽打敗章邯,直奔關中而來的時候,劉邦已經從秦王子嬰手中接收完畢,封存府庫,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將軍隊退回到灞上。

明眼人都能看出劉邦這是一邊收攏關中民心,一邊在防著項羽。范增就認為劉邦有異心,勸項羽乘機殺掉劉邦。此時劉邦只有收攏的十萬部眾,而項羽確有四十萬精銳部隊,就在項羽準備進攻劉邦的前一夜,作為項羽叔叔項伯盡然跑去找到為劉邦當謀士的張良,勸其乘機逃跑。

張良知道項羽即將進攻的消息後,並沒有獨自逃跑,而是進去報告了劉邦。劉邦當場就急了,連忙向張良求教。最終還是通過項伯轉告項羽,為劉邦求情。於是項羽給了劉邦一次解釋的機會,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鴻門宴了。

劉邦是非常想稱王的,劉邦有稱王的資格

劉邦與項羽同是項梁的部屬,就在項梁陣亡之後,項羽接管了項梁的直屬部隊,但是劉邦還是相對獨立與項羽部隊之外,最後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劉邦為武安侯。無論從實力上,還是名義上,劉邦與項羽雙方更多的是兄弟部隊、同屬關係,而不是上下屬關係;唯一不同的是劉邦的實力比項羽的實力弱小而已。

在楚懷王兵分兩路進攻秦軍的時候,劉邦是西征主將,而項羽卻是北伐次將。楚懷王約定兩路軍誰先入關中就為關中王,當時有資格的就是西征主將劉邦、北伐主將宋義兩人而已。當然許多人都一致認為北伐軍隊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率先入關。結果人算不如天算,項羽殺了宋義成為北伐軍主將,西征軍在劉邦的率領下率先進入了關中。


安定郡小書生


鴻門宴之前,劉邦何嘗不想稱王。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細節,看出劉邦的鴻鵠之志。

劉邦劍斬白帝之子的傳聞。

傳聞劉邦在芒碭山,趁著醉意斬殺了一條白蟒,那白蟒是白帝之子。

從今天來看,這個傳聞肯定是假的,而在當時,卻不會有人懷疑。

那麼是誰編撰了這個傳聞,想必應該是劉邦或他的心腹。

這個傳聞的效果無疑就是體現劉邦是天命所歸,好拉攏眾人。

其實這樣的方法,劉邦的前輩陳勝、吳廣也用過,只不過陳勝、吳廣是假借所謂“狐仙”,聲稱“大楚興,陳勝王”。

劉邦更高明一些,以赤帝之子的身份殺掉白帝之子,圖謀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劉邦對酈食其態度的轉變。

劉邦曾行軍到高陽,高陽有位隱士叫做酈食其。

酈食其去拜訪劉邦,劉邦一邊洗腳,一邊接見了酈食其。

酈食其說,“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推翻秦朝,就不應該這樣對待長者”。

劉邦聽後,連忙向酈食其道歉。

劉邦推翻秦朝,為的不正是稱王嗎?

劉邦率先入關,為的正是義帝之約。

義帝曾有言在先,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

劉邦急切攻入關中,為的正是義帝之約。

因為項羽與章邯等人苦戰,劉邦輕易入關,秦王子嬰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

面對富麗堂皇的秦王宮,劉邦十分留戀,想要住下。

但張良讓他認清了事實,那就是遲遲趕來的項羽有四十萬精兵,劉邦是無法抗衡的,因此劉邦紮營灞上,赴鴻門宴向項羽賠罪。

但劉邦稱王之心又怎麼會磨滅呢?

老生常談,劉邦遇到秦始皇的反應。

秦始皇吞併六國後,開始巡視天下。張良曾襲擊了秦始皇的車隊,項羽則聲稱“可以取而代之”。

劉邦也不例外,他也撞到秦始皇巡遊的馬車,劉邦是這樣說的,“大丈夫應該如此”。

這句話雖然不像項羽那句話霸氣,但還是可以看出,劉邦是想成為秦始皇那樣地位尊崇的人的。

而鴻門宴更加堅定了劉邦想要稱王稱帝的決心。


暖暖的三眼君


當然!

1.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邦早年在咸陽服徭役的時,看到秦始皇出行時的霸氣場面,不由地感嘆道:作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這樣雄霸天下,威風八面。

“大丈夫當如是也”!體現了劉邦的寬廣胸懷和遠大的志向,也包含了對秦始皇的崇敬,對秦始皇豐功偉績的肯定。

除彰顯了他的城府,更映襯了其膽量與擔當!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2.劉邦斬白蛇起義,就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

歷史已證明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他從一個小小的亭長(類似於派出所長),到至高無上的皇帝,自然經過了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其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是知行合一的人!順應形勢的發展,他積極投入到反抗暴秦的起義隊伍中,他廣納諫言、招攬人才、擴大力量、四處尋求發展機會,就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的抱負的!

3.真是劉邦想做關中王,才導致了鴻門宴。

這裡有個插曲!趙王與張耳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後,向當時最強大的反秦武裝力量———楚懷王部求助!楚懷王經與屬下商議,決定出兵援救!為了分散秦軍的力量,義軍兵分二路: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直接攻擊秦朝的關中大本營;北路楚軍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輔佐,去解救趙王與張耳;為激勵士氣:楚懷王盟誓:誰先攻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劉邦得到楚懷王的承諾,便積極攻打秦朝的關中地區,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從武關進入關中,接受子嬰投降,保護王宮和府庫及天下圖籍,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頗得民心。因採納堅守函谷關、做關中王的計謀;與項羽的矛盾驟然激化。

他派兵拒守函谷關之舉,激怒了項羽。項羽是見秦始皇盛大的出行場面時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主———他有自己的願景,也想大展宏圖;於是派英布攻克函谷關,率40萬大軍進駐鴻門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境內,這個時候劉邦才擁兵10萬,屯駐灞上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境內。

項羽準備滅了劉邦。最後經項羽叔父項伯巧妙斡旋與調解,在張良與樊噲的助力下,劉邦終於在鴻門宴上化解這次危機。

概括來講:稱王之後成為一路諸侯是劉邦進軍關中的目的之一。而秦末,凡揭竿而起的義軍首領沒有誰不想稱王的!陳勝、吳廣如此,英布、彭越、韓信亦如此!,說到素有大志的劉邦更不能免俗;他歷經艱難險阻、出生入死推翻暴秦是一個目的,就此稱王成一路諸侯、再發展壯大勢力以圖天下另一個目的。

雖然由於形式所迫,劉邦與“關中王”失之交臂!但後來被項羽封為了漢王,這也使他得到了些許安慰!劉邦有蕭何、張良、韓信輔佐,會審時度勢,懂得暫時的捨棄是為今後的得到!稱王只是劉邦人生的一個小臺階,其最終目的是做坐北朝南、君臨天下的皇帝。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看,正是因為劉邦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具備了稱王的條件,才使得項羽迫不及待地要通過鴻門宴幹掉劉邦。我們看下當時劉邦具備了哪些稱王的條件:

一、先入關中一夜富,約法三章得民心

當初諸侯會盟,楚懷王定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之後,劉邦就帶著一萬多雜牌兵,晃晃悠悠地開始西征。不同於項羽的硬打死磕,劉邦的策略很明確--哪裡好打打哪裡,而且能動嘴就絕不動手,藉著鉅鹿之戰的影響力,一路上順著潁川、宛城、武關這條線,靠著遊說、勸降等等,奇蹟般地沒打什麼硬仗就入了關中。接著拿下咸陽,獲得了秦帝國的財富,走上了人生巔峰。

進入關中之後,劉邦和關中父老定下“約法三章”,讓老百姓擺脫秦律的繁瑣嚴苛,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獲得民眾的認可。百姓奔走相告,唯恐劉邦不當秦王。

可見,劉邦具備了稱王的名望、財富和民心基礎。

二、遍地烽火群雄起,王侯將相本無種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時的關東地區已經是一片戰火。戰國時期六國的舊貴族紛紛復國,加上新冒出來的各種勢力,好多都自己封王。這種情況下,有槍便是草頭王,劉邦有軍隊、有地盤、有功勞,為何不能稱王?

如果劉邦此時稱王,社會輿論的壓力極小。

三、蕭何眼光高深遠,盡得亡秦無價寶

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手下的蕭何極有遠見,不貪圖金銀珠寶,而是首先從秦朝的資料庫中,搶出了內史、廷尉、太僕、少府的統計數據。這些資料讓劉邦全盤獲得了天下戶籍、土地、財政稅收、法律制度、自然資源等等一切數據,可以對關中迅速建立統治秩序。這對於治理國家來說,真是無價之寶。

至此,劉邦如果在關中稱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治理能力。

四、封鎖函谷霸王怒,命懸一線鴻門宴

劉邦佔據關中之後,派人封鎖了函谷關,這可以認為是劉邦想稱王的直接體現。函谷關一封鎖,關中自成一體,外人打不進來。可惜劉邦忽略了此時他和項羽的實力差距,項羽拼死拼活地打敗秦軍主力,回頭一看,關中居然被劉邦撿漏搶走了,自己還被關在門外。當即火冒三丈,提刀來找劉邦算賬,才有了後面的鴻門宴。

綜上所述,劉邦此人,素有大志,早年看到秦始皇出遊,就能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感嘆。進入關中之後,野心有了實力作為基礎,如果沒有項羽直接殺過來,說不定劉邦真的稱王了。


歷史步行街


小城庸人趣聊歷史為您回答,以下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最開始起義的時候,劉邦可能就是為了保命,但是在他當上沛縣縣長的時候,他就已經想稱王了。

請看以下分析:

第一:劉邦押解的犯人還沒到驪山的時候就已經跑很多了,按照秦朝的法律劉邦這個時候是必死的,所以為了保命他選擇了起義。

但是按照常理來說,他起義以後完全沒有必要回來殺縣長,因為當時逃跑的人很多,但是回來殺縣長的卻只有他一個,而且這種事情事發突然,蕭何居然有時間和他裡應外合把縣長殺了,劉邦成為了新的縣長,人稱沛公。

劉邦這一系列的操作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造反這件事情劉邦應該早就跟蕭何善良過,除非到了萬不得已他們不會造反,但是如果被逼無奈走向造反了,他們第一步要先做什麼,只有之前經過合理的策劃,劉邦才能如此順利的當上新縣長,不然當時再沛縣怎麼也輪不到劉邦當沛公。

第二:當初約定先入咸陽著為王,如果劉邦不想稱王,他為啥要進咸陽?進了咸陽還要和大家約法三章,這擺明就是收買人心。

而且當時在鴻門宴上劉邦的種種表現也非常的清楚,如果他是真心找項羽認罪,後來幹嘛要跑呢?說明了他以後還是想和項羽爭天下。

第三:我們要明白劉邦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在史記中只有兩個人說過要取代秦始皇的話,一個是無賴劉邦,一個是貴族項羽。

而且劉邦說這話的時候正在咸陽服役,那個時候他還不認識項羽,也不知道後來他會有鴻門宴。但是劉邦作為秦朝的一個低級官吏,居然說出了跟作為貴族的項羽相同的理想,就可以看出劉邦的雄心絕對不比項羽低,他一定比項羽更想稱王。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來看,劉邦在鴻門宴之前絕對是想要稱王的。


正史戲說



無論鴻門宴前後,劉邦都想稱王啊。

項羽也沒有不讓劉邦稱王。

鴻門宴與劉邦是否想稱王無關,鴻門宴本質是項羽希望劉邦臣服於他這個新的天下共主的一場行為藝術。

在諸侯滅秦之前,以項梁為代表的項家與其說是臣屬關係,不如說是合作關係,因為項梁的“武信君”這個頭銜不是楚懷王封的,也不是項梁立楚懷王后請求楚懷王給予確認的,自始至終都是項梁自號。

現在大家可能不理解“君”,在戰國時期,君是封君的意思,比如衛鞅因為封地在商,所以變成了“商鞅”或者“商君”。

商鞅本質上就有了雙重身份:他既是秦國的丞相,同時也是秦王下屬的諸侯,從他成為商君那一刻開始,他和秦王的關係從“君臣關係”變成了“附庸關係”,大白話,商鞅從秦王的奴才變成了秦王的手下小弟。

所以,項梁一直自號“武信君”,其實就是意味著項梁壓根不想做楚懷王的臣子,而是想做楚懷王下屬諸侯。也就是說項梁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地位擺在了和楚懷王平等的位置上。

這也是為什麼項梁死後,楚懷王迫不及待安排宋義取代項梁的根本原因:楚懷王想要的是臣子,而不是手下。楚懷王想借機收編項梁的武裝。

而另一方面,項羽雖然是項梁的侄子,但是項家並不是只有項羽,還有項籍、項它、項聲、項莊等一群項氏族人。


這裡就算不考慮項梁是否有兒子,按照秦漢繼承製度,項羽作為侄子,在繼承順序上也是比較靠後的,項氏家族未必服氣項羽成為項梁的繼承人。

雖然項羽通過斬殺宋義以及一戰滅秦的方式成為了項梁政治繼承人,但是從後來項籍內通劉邦可以看出,項氏家族內部並不是那麼服氣項羽。

也就是說對於項羽來說,關中雖好,但是他本人暫時還沒有精力吃掉關中,他還需要時間去統合項氏家族,去理順和楚懷王的關係。

從項羽分封天下後的歷史走向看,項羽打的如意算盤是先整合項氏家族,然後吃掉齊國與趙國,這樣就讓他立於不敗之地。

而項羽這盤棋,唯一變數就是劉邦,項羽並不是反對劉邦稱王,但是他不能容忍劉邦真劉邦“挾懷王以令諸侯”也擔心楚懷王“挾沛公以牽制霸王”,同時,他也不能允許劉邦獲得關中這塊戰略要地。


所以,在項羽的“大棋局”中,處理劉邦並不是當務之急,只要劉邦切斷自己與楚懷王的關係,並且放棄關中地區。

事實上鴻門宴不僅僅是劉邦對項羽的妥協,項羽也補償了劉邦,大家知道韓信是怎麼從楚將變成漢將的嗎?

其實就是項羽為了補償劉邦放棄關中,特意給劉邦補充了三萬多人,而韓信很可能就是負責統帶這三萬多歸屬劉邦人口的將領。

在秦末亂世,人口和地盤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事實上當時關中殘破程度是很驚人的,劉邦平定關中的第二年(漢二年),“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綜上所述,項羽從來沒有反對過劉邦成為諸侯王,項羽只是要求劉邦放棄與楚懷王的聯繫以及放棄關中。


蘭臺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劉邦在蕭何、曹參瞻前顧後的情況下,冒著滅九族的危險,挑起頭來,領著沛縣的子弟南征北戰,歷經艱險,打出了一片天地,被懷王熊心任命為碭郡太守,封武安侯。

在懷王主持討論西進攻秦之時,由於陳勝、項梁新敗,眾將多有畏難情諸,只有項羽願意與劉邦領兵西進,攻打關中。懷王及眾臣顧忌項羽年青嗜殺,不實仁義,便派老成穩重的劉邦率軍西進,而派宋義、項羽北上救趙,並與他們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正是帶著這樣的信念,率領手下,一路向西,攻城奪隘。在高陽,劉邦遇到了酈食其,並採納了他的建議,襲取了陳留,奪得秦軍糧食儲備重地敖倉。在攻打開封時,卻沒能攻下,於是劉邦引兵繼續西進,在白馬、曲遇兩次於秦將楊熊交戰,大破秦軍。

經此二戰,劉邦信心滿滿,繼續西進。在韓地又遇上了他的益友張良,在他的幫助下,劉邦軍佔領了韓國的轘轅險道,劉邦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馴鹿歷史


鴻門宴之前,劉邦當然想稱王,而且是日思夜想。

人沒了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早年劉邦押送刑徒到酈山時,半道上看到始皇帝巡遊車仗遮天蔽日的壯觀場面,躲在人堆中暗自喟嘆:“大丈夫當如此也。”雖然不及項羽那句“彼可取而待之也”豪邁,但也不枉劉邦身上的英雄氣概。

沛縣起事時,劉邦在蕭何、曹參瞻前顧後的情況下,冒著滅九族的危險,挑起頭來,領著沛縣的子弟南征北戰,歷經艱險,打出了一片天地,被懷王熊心任命為碭郡太守,封武安侯。

在懷王主持討論西進攻秦之時,由於陳勝、項梁新敗,眾將多有畏難情諸,只有項羽願意與劉邦領兵西進,攻打關中。懷王及眾臣顧忌項羽年青嗜殺,不實仁義,便派老成穩重的劉邦率軍西進,而派宋義、項羽北上救趙,並與他們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正是帶著這樣的信念,率領手下,一路向西,攻城奪隘。在高陽,劉邦遇到了酈食其,並採納了他的建議,襲取了陳留,奪得秦軍糧食儲備重地敖倉。在攻打開封時,卻沒能攻下,於是劉邦引兵繼續西進,在白馬、曲遇兩次於秦將楊熊交戰,大破秦軍。

經此二戰,劉邦信心滿滿,繼續西進。在韓地又遇上了他的益友張良,在他的幫助下,劉邦軍佔領了韓國的轘轅險道。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糟心事,讓劉邦大為不滿。

“當是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

——《史記.高祖本紀》

原來趙國別將司馬卬也枕戈待旦,準備渡過黃河,進入函谷關。自己歷經千難萬險,即將直面河西之地,沒想到司馬卬卻來搶奪勝利果實,劉邦當機立斷派兵攻打平陰,封鎖了黃河渡口,並下令大軍火速向洛陽挺進。

此時,劉邦獨佔關中,關中稱王的心思昭然若揭。

誰知欲速不達,劉邦在洛陽東遭到了西進以來的最大失利,不得不率軍退回到陽城。眼見通過函谷關,攻入關中的計劃行不通了。劉邦果斷改變入關路線,率兵攻打南陽、宛城。一路上劉邦採用張良之計,“招降為主,攻城為輔”,大軍勢如破竹,很快來到了武關關下。

此時,傳來了項羽擊破王離,收降章邯的消息,劉邦心急火燎。恰逢趙高殺了二世胡亥,派人前來和劉邦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劉邦為恐有詐,便依張良之計,花重金收買秦武關守將,襲取了武關。

在藍田以南,劉邦乘勝打敗了從咸陽趕來的秦軍。所到之處,嚴令士兵不得擄掠,由此贏得了秦人的擁護。到了藍田以北,劉邦率軍殲滅了秦國最後一支生力軍,兵臨咸陽城下。

秦王子嬰無奈之下,乘白車白馬,攜帶玉璽和符節,在軹道旁向劉邦投降。

當時,眾多將領建言劉邦就此殺了子嬰,以絕後患。劉邦不為所動,冷靜的說道:

“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詳。”

——《史記.高祖本紀》

進入咸陽的劉邦,被秦朝雄偉壯觀的宮殿亮瞎了眼,宮中的奇珍異寶更是讓他流連忘返。最讓劉邦難以把持的是宮中三千佳麗,他當即進入了溫柔鄉里,左擁右抱,情不自禁。

上行下效,眼花繚亂的將士們,紛紛嚷嚷的四處劫掠,咸陽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得虧劉邦手下還有張良、樊噲、蕭何等賢能冷靜之輩,紛紛勸說劉邦離開秦宮。劉邦雖然不捨,但還是聽從了他們的勸告,當即整頓軍紀,封存府庫、典籍、宮殿,率軍移駐霸上。

此時,劉邦在也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四處派人召集各縣的長老和有才德名望的人,並對他們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史記.高祖本紀》

至此,劉邦旗幟鮮明的亮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自己是與諸侯約定好的,名符其實的關中王;與父老約法三章,仍是表明自己治理關中的辦法與主張。

劉邦的種種舉措,贏得了關中百姓們的擁護,人們紛紛拿著牛羊酒食,來犒勞劉邦的軍隊。而劉邦則推辭不就,百姓們更加感念劉邦的仁厚,唯恐他不在關中為王。

所以,鴻門宴之前,無論是劉邦,還是關中的百姓,早已做好劉邦在關中稱王的準備,只等楚漢王熊心的詔令一到,劉邦既可堂而皇之的在關中登基稱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