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的意見要不要聽?曹操與袁紹的結局告訴你

公元195年,漢獻帝由於董卓,及其部將李傕(jue)、郭汜之亂,倉皇逃離長安,顛沛於亂軍,輾轉於鄉野,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田園美景。

朝廷斷了糧食後無奈規定:跟隨陛下出巡的官員,凡官秩在兩千石以下的必須自尋出路,中低級的官員只好去刮樹皮、掘地鼠、射飛鳥。很多過慣優厚生活的官員們沒有刮、掘、射的手藝,眼睜睜地餓死了。

所以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你若有一技之長,比如懂樂器,會拉小提琴,吹薩克斯,就可以到地鐵口、小區門口賣藝,包括學會計的,能算些狗肉帳,至少餓不死,而那些學企業管理的、教經濟的,即便擁有碩士、博士文憑,也會比較慘,當官的就更不堪了。

下屬的意見要不要聽?曹操與袁紹的結局告訴你

朝廷的狼狽讓冀州的袁紹,兗州的曹操都有了想法。沮授和田豐支持接天子來,他們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上策,天下大亂,漢室衰弱,但大漢旗幟還在飄揚,誰敢公開說不當大漢臣子了?

袁將軍和諸侯們是平等關係。袁將軍若想他們商量事情,就要寫公文,那類公文叫“諮”,人家拆開來看,不買賬就扔了;如果袁將軍手裡有了皇帝,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皇帝的名義寫下來,這類公文就叫“旨”,要蓋玉璽的,人家接公文前還有焚香、下拜、跪聽、捧閱、供奉等一套儀式,敢不買賬就是謀反,自己要掂量掂量後果。

沮授說得很好,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反對,比如郭圖、淳于瓊。他們認為接來皇帝就是給自己頭上加了緊箍咒,添了大累贅,以後凡事都須啟奏,大小事情都要陛下點頭,有些事陛下可能點頭,有些事陛下可能搖頭,要是搖頭了還怎麼幹,不是自找麻煩嘛?那些跟著陛下的大臣們也會在袁將軍面前拿大,擺架子,該如何應付,我們還過不過日子了?

袁紹思忖再三,為了小自由而拋棄了大自由,不聽沮授的提議。

下屬的意見要不要聽?曹操與袁紹的結局告訴你

曹操的屬下也分正反兩方,和袁紹謀士們的看法如出一轍。曹操思忖再三,聽了荀彧、郭嘉的建議,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主公是幹什麼的?是最後下決心者,關鍵決斷就靠他。為了大自由就應該拋棄小自由。

曹操迎接天子到許昌,改許昌為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政治地位越來越高,從地方實力派,搖身變成了中樞重臣,從太尉到司空,到丞相,到大將軍,到魏公,到魏王,如日中天。但並不是說曹操之路,一帆風順,他無法隨意使用天子,天子不是他曹某人的發射按鈕,主子萬歲爺不甘心當傀儡,他是要反彈的。


下屬的意見要不要聽?曹操與袁紹的結局告訴你

要是曹操駕馭不了形勢,是會跌大跟頭的,當初那些反對派的意見不是沒有道理,袁紹也因為擔心控制不了局面,而拒絕迎接天子。

曹操面臨內憂外患,就像耍一把雙刃劍,耍不好就會割了自己。處理高級政治生活的複雜性,並不比帶兵在外,和袁紹、劉備的軍事戰爭來的簡單。漢獻帝兩至三次欲除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