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一字一字的把每种笔画结构练精了还是通篇临帖好?

寒山别居


临帖,首先要读帖,所谓读,就是看字的点画形状架构,和起笔,行笔,落笔,提按使转,以及笔法,章法,墨法,气韵,笔势,把这些记在心里,背下来。然后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临,读中临,临中读。如此才能达到字和通篇的形似。








一叶小舟82704


不知道你是学习楷书、隶书还是草书,只能是根据自己擅长什么就回答什么。

我学习行草书法近三十年,不敢说取得什么成就,至少是悟出来很多学习书法的门道。我的看法可能与很多人的观点有出入,喜欢的点个赞,不喜欢的飘过吧。

1、不能单字临帖

对于行草书来说,要做到一个字一个字的临帖很难,因为行草书不仅学习结体、笔画,更重视的是通篇谋局,强调的是满盘的气势。而且行草书作品中许多字与字之间多有钩连,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分开练习,就连把笔画断开就很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

2、如何练习创作

在我看来,临帖只是草书学习很小的一部分,学习草书的人需要的是掌握“遵守规矩与打破规矩之间的平衡。”遵守规矩强调的是法度,不能肆意妄为,不能走向丑书,打破规矩看中的是个人的精神、情怀、气魄等等,要有森严法度,又有强烈的个人书法特色。

我觉得脱离字帖去进行创作练习特别重要。这部分我细说一下。

当我们一旦到了创作练习阶段,此时更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去练习,除了上边说过的书法气势等因素考量之外,还有学习效率的考量。如果我们每天集中精力选中一首诗词,通篇练习,反复书写,把这首诗词里面的每个字都写透了,完全理解了,再换下一首诗词再来练习。这样做效率极高,我有深切体会。用不了几个月,你会发现,随便拿来一首完全陌生的诗词,稍加推敲即可写出相当高水平的行草书作品,事半而功倍!

因此,我建议题主,如果你选择行草书学习,一定不能整天抱着一本帖子,死临帖,临死帖,要跳出帖子,通篇谋局,针对性练习,大胆开展创作型练习,快速掌握行草书法要领。

在这里,我顺便给大家讲讲一代草圣怀素学习书法的故事。怀素在30岁之前,并没有老师,也未见有记载怀素临帖,但怀素大量书写,甚至种植芭蕉取叶练习,传为美谈。其实,此时怀素的书法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但养在深闺无人知,没有名气。35岁之后才开始接触王羲之王献之的正统书法,并且楷书接触达官贵人,开始自我推销,四十岁就写出了自叙帖。请问,临帖重要还是自我练习重要呢?

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品评指教,顺祝题主愉快!



永书101


初学书法不要通临,学习楷书的时候最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临,而行草书的话可以把几个字组作为一个单元去临。上来就通临那不是临帖,最多算是抄帖。那么如何临帖呢?我们从楷书和行草书两个方面来说:

初学书法楷书的临帖

初学楷书的朋友,一开始最好把这个帖子的基本笔画好好练习一下,你像短横、长横、垂露竖、悬针竖、短撇、长撇、捺画、转折处的用笔、各种钩的写法、以及各种点的写法等等。这些基本熟悉之后,然后再去临帖才能事半功倍。

临帖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把一个字临的有五六分像了再临下一个,因为初学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像,七八分都很难达到,所以我说做到五分像就好,这是第一遍临可以这样。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最多一天临几个字就不错了。是的,一开始是这样的,但不要小瞧这样做。可能一天只临了几个字,把这几个字临好了,对基本笔画的组合你就熟悉了很多了。一开始你的观察力、控笔力、分析能力都很欠缺,能一天写好几个字就不错了。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你的功力在增加,你临帖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单字过关之后,你再尝试着一次临一行字,一行一行的过关。等这个也没问题了,然后再去一次写一页或者两页,这个阶段过去后再去尝试通临。

行草书的临帖

行草书的临帖就不能单字来临了,单字临会学不到原帖的那种上下字的呼应、笔势、开合、攲侧的关系。所以,行草书的临帖可以采用字组临摹,就是一次临几个关系很强的字组。因为有很多行草书有的时候几个字就是一笔写下来的,如果强行分开来临的话,就学不到原帖的精髓了。

而且,因为到了行草书这个阶段,一般也都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对控笔有了一定的能力了,所以可以几个字一起临。过了这个阶段后再一行一行的临。如果是字数不多的那种,就可以通临了,字数多的可以一次临数行了。

学习书法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初学者切勿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是学习的正途。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临帖就是模仿,模仿古人的用笔、布局、意境。

临帖是一字一字的把每种笔画结构练精好,还是通篇临帖好,在我看来这是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通临是宏观,宏观着眼于“这是什么”;选临是微观,微观着眼于“要怎么做”。

当我们选择好了一本法帖,我建议可以先通临一遍,然后再重点选择局部临写。这么做的好处在于,通临,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法帖整体的笔法结构和风格。当做到心中有数后,再选择经典、有代表性的局部揣摩,才能将法帖研究得更深入。

通临是宏观,宏观着眼于“这是什么”

要知道“这是什么”,就要用心观察。正所谓“读帖是得于心,而临帖是应于手”。临帖在于用手,而在动手之前,更重要的是用心。即我们所说的读帖。读什么?读背景,读内容,读技法,读风貌。认真细致的读帖,可以让临帖事半功倍。

就比如,我们在临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时,我们首先了解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苏轼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他惆怅孤独心境的,使他的这幅作品笼上了一层沉郁、苍凉的意境,这是第一感受。而他情绪的起伏,直接影响到书法线条节奏的变化,结字的错落,行气的跌宕。

选临是微观,微观着眼于“要怎么做”

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选择局部,对照临习用笔用墨、结字规律、章法行气、精神风貌等。通过反复揣摩,体会“要怎么做”。

比如《黄州寒食诗帖》,线条节奏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哪里粗,哪里细;用笔何时是中锋,何时是侧锋,又是如何转换的;结字的大小、疏密、轻重又是怎么布置的,等等。

无论如何,临帖前要仔细分析,将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了然于心,再动手临帖,才可能少做无用功。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这要看你临什么书体,楷书的话,应一字一字的练合适,行书、草书应通临为吇。

楷书,字体较为独立,端正,笔画布白匀称,每笔笔画都是相对独立,重心平稳,所以只要每个字练精就可以了。行、草书则须每行每列之间的气韵,如逐字临的话,达不到笔断意连的效果。字与字之间或大或小的布白,字形或长或短,笔画或粗或细,都是根据作品要求而变化,没有定法。我们临帖就需要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我建议应通临合适。

我才疏学浅,这是我个人观点,供参考。





山野大伯


在临习中,单字或者通篇都不是孤立的。因为一幅书法作品,从笔画到单字再到通篇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在临习的时候,首先是整体效果的认同(自己看着都不喜欢的字,一般不会去临)其实是理解和掌握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比如,用笔,结字,布局……在临习的时候,认真体会自己的书写(或创作)和原帖的差异,找到自己需要完善和修正的地方。或者着重单字,或者着重通篇,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西廨七叔


我的临帖经验是,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临帖方法。有的需要精临,有的需要通临。

比如临篆书,碰到字数很长的帖,一般不通临,而是有选择的精临。先临独体字,熟练后再临左右结构的,熟练后再临上下结构的,然后再是半包围,包围结构等等。如果碰到字数少的帖,则一般是通临。

比如临行书,一般是通临,待普遍掌握后再精临。如此反复几次,则效果更好!


徽茵kunshan


谈一点个人体会,首先回答您的问题,先要临单字,其次再通临全篇。这是临书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事实上远不止于这两个阶段。

初学书者以摹入手,即所谓描红,用半透明薄纸蒙在字帖上描;其次对临,对临便是对照着临,从一个笔画到一个单字再到全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临讲究力求相似,从笔法到结构再到章法,俱要细细研究学习,直到以假乱真,这就是入帖,入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其中也有许多趣味,真学书者自能体味;再次背临,不看碑帖,而默写其形,若有一字对临千百遍后,自然心中存乎其形,若有一篇对临千百遍后,自然通篇了然于胸,背临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背临是一个化古人为自己的过程;最后意临,即所谓出帖,意临时已不求形似,而求其精神骨力,李世民讲:“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便是这一层境界,董其昌也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 '目击而道存者也' ”我们看赵孟頫临《集王圣教序》,粗看很像,细看又不全似,再细咂摸,又全是大王笔法,比原碑拓本还要精妙。王铎临本,粗看就已不像,虽笔笔皆出右军,却又自成风貌,这两位便都是出帖。一入一出,书道乃成,否则只是书奴尔。

以上几个阶段可以相互穿插,但大体顺序节奏不能颠倒打乱。

临帖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古人交流的过程,心慕手追,拈花一笑,如果加上鉴赏考证,这其中的知识情趣如汪洋大海一般,任人遨游其中,一生赏玩不倦。所以古代许多大家到老还在临帖,董其昌晚年依然临习古人碑帖,文征明八十九高龄去世之前还在临写《兰亭序》。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临帖几年就能创作了?”哈哈,这就是孩子话了。

最后,分享一则小故事:翁方纲与刘墉都是清代造诣很高的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戈问翁,说您和我老师谁的书法更高明呢?翁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你去问你的老师,他哪一笔是古人的?”戈委婉地把这话告诉了刘,刘墉哈哈一笑:“你去问你的老泰山,他哪一笔又是自己的?”翁刘二人间的高下如何,恐怕不是我辈敢于妄评的,但其中的妙理,却使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不免深思。





董驾潮o


学书,临帖是必然的,但是临帖前要读帖。黄庭坚说过“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所谓字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读,就是详细观看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然后再去临习。



读帖还能锻炼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是难以表现出来的。 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当然也不是说不临帖,至于怎么临,我觉得,篆、隶、楷书要和行草书分开。正书分类临,比如同一个偏旁部首或者同一个字根的字,归为一类,细细临摹。然后再通临。最后达到字字纯熟。

行草书临习,要在形质的基础上临出神韵。多关注章法布局,行气,墨色的变化,等等。


总之要,读临两者结合,读是引导临,临是佐证读。


墨池烟云


不论什么书体点划、单字关都是要过的。下功夫学好单字,一是认字(真、行、草、篆等能写对就不易),二是学习结构。米芾就是集古字的高手,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是从集字开始的。整篇临习涉及字组、章法等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个人感觉单字和整篇临习相互促进,同时进行最好。另外临创结合学习效果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