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學堂:用三分鐘,與成功者(聖賢)對話,實現古為今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評述】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憂,憂患。懼,害怕。

先說,知者不惑

智慧是什麼?

智慧是掌握理論的人。

理論是什麼?

物理、數學、化學、管理、營銷……

這麼多的理論,叫人怎麼辦?

說真的不要太過擔心,因為這些理論的背後核心是——為人服務,改善人的生活而已!

為人服務是什麼?

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善,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

傳習錄學堂:用三分鐘,與成功者(聖賢)對話,實現古為今用


懂的了這個道理,看待任何事物自然就沒有疑惑。為什麼這麼說?舉個例子,我們如何判斷一件事物對不對?很簡單從這件事物是不是對人有益,是不是能改善人的生活。這就想馬雲做淘寶一樣。馬雲為什麼在大家不看的情況下堅持做淘寶?就是馬雲看到了電商購物能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可見,懂的致良知的人是充滿能量的,看待問題是清楚的。這就是“智者不惑”的真意。

傳習錄學堂:用三分鐘,與成功者(聖賢)對話,實現古為今用


再說,仁者不憂

仁者?

什麼是仁者?

仁者放在現在來說,就是身居高位的人。

身居高位的人憂的是什麼?

是所管理的所有事物是否安定興盛。

那要如何做?

用仁。

為什麼這麼說?

有句話說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那要如何得天下?如何讓天下人不造反?

很簡單——對天下人真心的好

對天下人真心得好,是什麼?

這就是仁。

大家想想看,天下人都好了,作為最高管理者,還有什麼好憂的。是以“仁者無憂”。

最後說,勇者不懼

勇者什麼都不怕,這很容易理解。但人如何才能有勇?這是很多人常問的,也想知道的。

那如何才能有勇暱?

信仰。

信仰是什麼?

是相信一種理念。

理念是怎麼來的?

理念來自於理論。

那要如何相信一種理論?

要相信一種理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理念(理論)的正確性;2、要深入研究理論。

這如何理解?

錯誤的理論,人是不可能相信的。人都不相信了,怎麼可能變成人的理念?至於深入研究就更容易理解了。試問,一個人從來都不去讀的理論,誰會盲目的相信?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堅信儒家的人來說,必須堅信“致良知”。

傳習錄學堂:用三分鐘,與成功者(聖賢)對話,實現古為今用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評述】

可與,能夠的意思。適,往。立,堅守、秉持的意思。權,權衡,靈活靈活運用的意思。

學孔子為了什麼?

為了做事。

要做事,要學什麼?

學致良知。

學致良知就可以了嗎?

不行。

還必須能夠堅守“良知”。

那秉持“良知”就可以了嗎?

不行。

除了堅守,還必須靈活運用良知。

這就好比讀《孫子兵法》。大家都可以讀,但不見得大家都能讀的懂。讀不懂,也就是沒有掌握“道”,沒有掌握道,就不會有用。“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說的就是這個。

傳習錄學堂:用三分鐘,與成功者(聖賢)對話,實現古為今用


再說“可與適道,未可與立”。這也很容易理解,這就像公式一樣,懂的這個公式的存在,但不見得人人都能運用。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要勤奮,但是一面對事情時,就不想勤奮了。秉持與堅守的意義也就在於此了。

能堅守就可以了嗎?不行。因為人所面對事情往往是很複雜的,所以需要在堅守良知的前提下,靈活運用。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善意的謊言”?就是因為要靈活的運用良知。

那要如何做到“靈活運用”?

很簡單。就拿“善意的謊言”來說。不能說謊這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善意的謊言”為什麼大家又都贊成。原因就在於其目的是善意的。而“說謊”這件事情可謂無傷大雅。是以可以“說謊”。

當然,不是目的對了,就可以什麼都做。就比如你是一個交警,當碰到一個為了救人闖紅燈的人,要怎麼辦?

最好的做法是:先處罰,然後再表彰。為什麼?因為法律是不能違反的,但處罰一個見義勇為的人,又顯得無情。所以靈活運用良知,做好的方法就必須處罰與表彰並存。這樣既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又不傷害人們做好事。

總的來說,要達到靈活運用良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目的要正,也就是要符合良知;二行動、方法不能對人有生命、利益有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