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但為何在當代沒落?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但為何在當代沒落了?這是每一個國人必須面對和思考的現實問題。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但為何在當代沒落?

一、社會進化目標沒變,但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導致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變化,國學未能跟上人類意識的時代發展,故而漸漸沒落了。


由於歷史條件的制約形成古代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垂直模式,物質稀缺,所以用在什麼地方必須要斟酌,要有經驗的人來指導,所以垂直模式更加有利。


當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更替為一種上下級、父母子女平等的模式,是因為物質供給的富足,滿足了每個人都可以嘗試自己的決定,不再依賴於他人決策,所有民主時代、自由意志興起了,社會關係轉向了平等。


社會發展朝著“大同”的方向,但是社會關係發生垂直向平等的轉變,若是沿用古代君臣父子的垂直模式,在當代已經走不通了,這是國學沒落的主因;此時,國學也應該與時俱進,用平等關係重新制定人倫規範,只有如此,才會發現國學精粹一樣適合當代社會。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但為何在當代沒落?

二、國學方法是一種與時俱進、因時事而變化的方法原則,當代執於禮教之形、已喪失了國學變化(易)之精粹,以教條應對當代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科技,國學的精粹已少有人知,教條導致國學無法融入當代生活,形成當今重物質、輕道德之社會現狀。


當代人從未思考真正意義上的“道德”,道是自然規律(道德經)、是不斷變化的(易經);德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應遵循天地運轉的法則,要想國學適用於當代,必要能深度挖掘“自然規律”和“天地運轉的法則”,找出與之合拍、適和當代人的行為方法,如此方能找到國學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的道路,這也是文化哲學化所提倡的道路。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但為何在當代沒落?

三、國學核心是人的思想意識(靈魂)的提升,所有外界環境都是為了提升自我思想意識而服務,受一個社會大環境國學氛圍的潛移默化,古人能很容易擺正自己的位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詩句就是代表古人思想境界的典範。


當代缺乏對人思想意識的深度挖掘,很多人不明白思想的變化規律,對哲學一無所知,導致人人只是為了生存日日忙碌,難有閒暇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否得當,也就是古代常提到的“反觀、自照”,導致人們不斷重複以前的行為、甚至是錯誤,還茫然不覺、自以為正確,如此,很難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境界格局。


為日常生活所困,哪有時間思考“思想意識”產生的過程,那麼國學重要的功用也就沒有了意義,這也是國學當代沒落原因之一。


唯有在國學中探究“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是什麼?”從這些國學的終極問題中去體悟,相信一段時間後,總能得出一些結論,唯有從這條路開始,理解“思想意識”對於人生的重要作用,國學的重要作用才能體現,國學才會逐步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

國學是中華先祖一代一代累積的經驗和智慧,很多問題的闡釋,其深度和高度是當代很難企及的,後代子孫不會用是正常,但唯有抓住國學精髓,用平等關係重新演繹應用方法,才能重新讓國學融入當代社會,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