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好故事」新榮區馬利軍:守土盡責擔使命


馬利軍:守土盡責擔使命


撰稿/攝影 田署冰


馬利軍,男,49歲,中共黨員,新榮區人民醫院副院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擔任區人民醫院防疫前線總指揮。疫情防控開展一個多月以來,馬利軍披肝瀝膽,廢寢忘食——岳父病逝他顧不得看一眼,父親生日他沒有打一個電話,他冒著生命的危險,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始終奮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像釘子一樣堅守著自己的陣地。用他自己的話講:“我要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完全打贏這場戰役。”


臨危受命,他勇挑重擔,義無反顧


1月17日,區人民醫院的會議室裡瀰漫著少有的緊張氣氛。市有關部門下達了做好疫情防控準備工作的命令,醫院主要領導傳達完市裡的通知,一一徵求中層以上幹部的意見——有誰來擔任疫情防控前線總指揮?十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匯聚到了副院長馬利軍的身上。


「戰“疫”一線好故事」新榮區馬利軍:守土盡責擔使命


按理講,上面有院長書記,下面有好幾位副院長,大家都有責任扛起疫情防控診治的重任,為什麼偏偏要馬院長挑起這個總指揮的擔子呢?大家的目光中,透露著信任和期盼。一是馬院長的技術最精湛,大家信得過。馬利軍從分配到區醫院起,近三十年的從醫時間裡,愛學習,肯鑽研,多次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同煤總院等省市重點醫院學習進修,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進取。在他的率領下,新榮區人民醫院在全市縣區級醫院中率先開展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股骨粗隆骨折交鎖髓內定術、腹腔鏡微創手術、斷指再植術、疝氣補片修補術等一系列新項目新技術。多年來經馬利軍搶救的急重症患者數不勝數,從死神手邊拉回的也不在少數。郭某女,被他人砍傷,警察把她送到醫院時已生命垂危。馬利軍迅速組織搶救團隊,連續12小時手術,終於挽回了生命。常某男,被市級醫院宣判無救了,曾急診轉往北京301醫院,因不堪經濟負擔無奈找來區醫院,馬利軍為他精心治療20多天康復出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二是馬院長曾經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戰役,做出過巨大貢獻。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時期,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當時還年輕的馬利軍毅然挑起抗擊“非典”的大旗,規劃組織培訓醫護人員,成立防疫先鋒隊擔任隊長,三月時間沒有休息,一直堅持在一線,為全區抗擊非典做出重要貢獻,醫院的防疫先鋒隊被大同市總工會授予大同市優秀青年突擊隊,馬利軍個人被評為大同市勞動模範。


重大疫情面前,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承受巨大的責任壓力,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看著大家的目光,馬利軍想,自己受黨多年培養,是一名領導幹部,又經歷過“非典”的考驗,危難面前,我不衝鋒向前誰向前?我不接下重擔等誰接?他毅然下定決心,擔起了防疫前線總指揮的職責,迅速組織醫院經歷過“非典”疫情抗擊戰的老同志展開了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準備工作。


全力防治,他殫精竭慮,夙夜不懈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打破了新春佳節的祥和與歡樂。憑著職業的敏感和防控“非典”的經驗,馬利軍已經繃緊了他的神經,他意識到這次的疫情非同小可,有可能是一場蔓延全國的大仗、硬仗,決不能來半點馬虎。


新榮區人民醫院的條件十分有限。在硬件上,沒有發熱門診,沒有隔離病區,缺乏防護設施和必要器械;在軟件上,沒有傳染病防治專門人員和經驗。指揮部下設發熱門診部、預檢分診部、隔離病區部、後勤保障部、護理部等8各部門,工作之複雜繁重難以想象。馬利軍和同事們沒有被困難嚇到,他們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認真研究,精心部署,迅速組織開展各項工作。一是規劃改造科室,組建感染科。嚴格按照隔離要求施工改造,成立預檢分診臺、發熱門診、隔離病區。二是詳細制定工作流程,新冠病毒傳染肺炎診療方案、工作手冊。三是加緊培訓相關醫護人員。時間緊,任務重,三天時間必須完成所有任務,準備好疫情應對工作。馬利軍連夜完善工作方案,一直做到凌晨3點鐘,爬在辦公桌上打了個盹。天剛矇矇亮,又到施工現場檢查指揮,完善細節。由於他參加過“非典”防治,有傳染病防護經驗,所以醫護培訓少不了他去講課。除給大家講解相關知識外,還要做好心理疏導,消除緊張心理和精神憂慮。防疫就是與死神賽跑,時間就是生命,馬利軍吃住在醫院,連續三天日夜奮戰——餓了,泡一袋方便麵;困了,在桌子上裹衣而眠。三天後,預檢分診臺、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完全建好,培訓後的醫護人員進入工作區域開展就診。當上級領導來視察工作區的時候,對馬利軍和同志們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沒有想到三天前還一無所有,三天後就能開展發熱診治啊!


「戰“疫”一線好故事」新榮區馬利軍:守土盡責擔使命


1月25日,大年初一,全區的疫情防控工作緊急鋪開,疫情阻擊工作到了最緊張的時刻。區人民醫院作為全區唯一設立發熱門診的醫院,24小時進行值守,嚴陣以待。如果把整個醫院看作是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馬利軍就像這臺機器的發動機,時刻在高速轉動著。作為總指揮,他不光要成立醫療救助專家組,和上級幫扶醫院專家溝通,組織好診治、防護、消毒等工作,還要及時指導鄉鎮衛生院和村醫作好相關知識培訓,深入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家裡指導居家觀察和個人防護,同時還要協助區有關部門列出防疫物質、醫療設備採購目錄等工作。不管任務有多麼繁重,情況有多麼複雜,馬利軍總是身先士卒,無怨無悔。有困難千方百計克服,沒條件群策群力創造,近20天以來,他和他的團隊累計接診從外地回區患者60多人,到10多戶隔離人員家中瞭解情況、指導吃藥與防護,解決醫院防控工作遇到的各類問題。


醫者仁心,他舍小顧大,無怨無悔


上醫醫國,大醫者必有大愛。從1月17日到2月17日,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馬利軍用行動詮釋了一名醫者的大愛精神——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百姓的安康,他放下親情,堅守崗位,舍小家,顧大家,含著熱淚也要奮戰在阻擊疫情第一線。


「戰“疫”一線好故事」新榮區馬利軍:守土盡責擔使命


就在2月16日,馬利軍的岳父病逝了。作為家族中唯一懂醫術的人,這個女婿沒能陪在老人身旁給他看看病,說幾句安慰話。聽到岳父去逝的消息,馬利軍哭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中國人最講究一個“孝”字,尤其古時學醫的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父母親人解除病痛。可是,就是這個人人都誇他是個好醫生的人,沒有能夠親手給岳父看看病。老人有怨言嗎?妻子能理解嗎?馬利軍抹掉眼淚,又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為了大愛,岳父與妻子一定能夠理解他,支持他。


大年初四是馬利軍父親的80大壽。本來兄弟姊妹計劃要給老人好好慶祝一次,但馬利軍食言了。他讓妻子回家同弟弟妹妹一起給老爸過生日,自己一直堅守在醫院,忙著給外地回來的發熱患者檢查,會診,竟然沒顧上給父親打個電話。馬利軍的父親是老黨員,告訴弟弟妹妹,不要怨你哥,他心裡裝著祖國大家,我不怪他。


上大學的女兒放假回來將近一個月,可一直沒有見父親一面。一次他給馬利軍打電話:“爸爸,你就不能和我們一起在家吃頓飯嗎,我們想你了。”聽著女兒帶著哭聲的話音,馬利軍的心情很複雜。但他心裡裝著的是每一個村醫的緊急疫情電話,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有疫情求助電話,馬利軍總是及時帶領醫護人員奔赴一線,直到完全瞭解病情,教隔離人員熟練做好防護,他們才能把高度緊張的心放鬆下來,滿意地回到醫院。


馬利軍講,那種危險,那種疲憊,一輩子都記憶尤新。我們每天都在這樣度過,點點滴滴太多太多。我要和大家一直這樣堅持下去,直到徹底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