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封建社会,蝗灾与水灾、旱灾并列为三大天灾,被视为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蝗灾虽然不直接要人性命,但相比于水灾、旱灾,蝗灾给农民带来的是更加深重的苦难,相继而来的一系列变乱、暴动,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深远而隐蔽的冲击,甚至是撼动帝国王朝的统治。而始作俑者就是号称“麦田毁灭者”的暴食性昆虫—蝗虫。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蝗虫以数量的绝对优势,大肆啃食农作物。吃掉一片又立刻飞往下一片,一直到它们找不到能吃的,然后饿死。

蝗虫之蝗,字从“皇”,皇者,王也,对人类来说,蝗虫称得起害虫之王的名声。除了横扫一切绿色作物,这个害虫之王,引发的饥荒动乱不胜枚举。颠覆大明王朝统治根基的明末农民起义,便是发源于持续出现旱灾、蝗灾的陕北地区。最后攻入北京城,致使崇祯帝自缢煤山的闯王李自成的队伍也是在进入到蝗灾重灾区的河南之后,势力才迅速得到壮大。当我们后世之人对比明末蝗灾发生频率图和李自成进军线路图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某些重要关联。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灭亡大明王朝的闯王队伍,有相当数量是有蝗灾区的农民组成

早一点的还有北宋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丞相王安石变法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也是北宋王朝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久旱无甘霖的北方,赤地千里。严重旱灾并发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连草根也被噬食一空,因此由蝗灾所引发的大饥荒提前到来。粮价暴涨,而官府的各项税收和摊派却未见减免,甚至出现了“地主家也没余粮”的困境。老百姓中十人之中就有九人担心饿死,只得以树皮草根充饥,越来越多的饥民开始逃荒要饭。最终因旱灾、蝗灾而起的流民潮被视为“上天”发出的惩罚信号,被赋予了许多自然以外的意义。于是王安石被罢相,其新法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千里饿殍图,旱灾继而引发蝗灾,造成农田颗粒无收,饥民哀鸿遍野

近一点的还有清末光绪二年(即1876年),这场持续了四年之久(1876-1878年)的大饥荒,席卷了大清半壁江山。山西、陕西、河南、直隶、山东五省大荒,灾情还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曾经的产粮大省,一时沦为千里赤地,死者无数,白骨盈野,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晚清政权来说,几乎影响了清帝国的政局走向。其起因就是自1875年起,一连数十月未见降雨,农田龟裂,颗粒无收,旱情急剧恶化的同时蝗灾也紧随而来,从直隶到山东,蝗虫遮天蔽日,把仅剩的一点儿枯禾萎苗也一扫精光。更祸不单行是,旱灾、蝗灾之后,又久旱逢大雨,水灾肆虐整个直隶,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一旦有蝗灾,便会出现“飞蝗蔽日”的骇人景象,而蝗虫一旦落地,庄稼、草木往往“顷刻而尽”,酿成大灾难

于是“大水之后必有大疫,大旱之后必有蝗灾”便成了固有的规律。那么大旱之年赤地千里,何以成为蝗虫暴增的契机?要弄明白这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蝗虫。作为一种暴食性昆虫,北宋文豪欧阳修曾形容蝗虫为“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蝗虫惊人的食量就像一个无底洞,不停咀嚼的口器,似乎吞食掉任何绿色植物也无法填满,因此当千万只蝗虫大军侵袭时,对人类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灾难。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奉行“集体主义”的蝗虫,集群出没,遮天蔽日,会将所到之处的绿植啃食一空

据调查,存在于我国的蝗虫种类超过400种,其中东亚飞蝗、稻蝗、蔗蝗等都是常见种类,为害农作物。早在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对蝗虫有了若干分类:青色的蝗虫叫“草螽”,不能飞的蝗虫叫“土螽”,飞行时翅膀摩擦有声的叫“螽”,而未成年的蝗虫若虫则被称为“螽”;唐宋年间,蝗灾平均2~3年发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连年发生。白居易的《捕蝗》诗描绘了蝗虫肆虐时的景象:“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所以奉“集体主义”和“素食主义”便成了蝗虫的统一特征,它们集群出没,遮天蔽日,将所到之处的植物啃食一空。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蝗虫啃食植物,依靠的是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在昆虫中较为原始,但非常适宜将食物碾碎。

至于蝗虫从何而来,古人想不明白,但主流观点是:蝗虫是由干旱时期的水里鱼虾所变。如北宋《埤雅》一书中称:“陂泽中鱼子落处,逢旱日暴,率变飞蝗;若雨水充濡,悉化为鱼。”如今民间仍有“涝生鱼,旱生蝗”之说。即雨水多的季节,蝗虫都本本分分地做鱼虾,大旱之年便变成蝗虫。其实用如今生物学的观点来说是:干旱之年,土质松散的湖滨河滩出露,是蝗虫产卵偏爱之地,所以旱时的河滩处,蝗虫繁衍之势甚猛,古人便将蝗虫看作鱼虾所变;但若逢多雨年份,蝗虫产卵之地被水淹没,部分虫卵被浸死在水下,阴湿的环境也使得虫群间疫情流行,同时蛙类等蝗虫的天敌也会随之增加,便不易爆发蝗灾。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蝗虫把虫卵产在地下,用以度过寒冬。如次年降雨丰沛,地下的虫卵被雨水浸泡,孵化率便会降低。

此外为保证虫卵能够过冬,雌蝗虫都会在秋季时将卵产入土中,虫卵孵化名为“蝻”,其形态与成虫近似,但无翅;蝻经过5次蜕皮后变成成虫,会长出翅膀。在蝗虫的繁衍史中,造成这蝗虫成灾的关键,一是在产卵环节:在适宜蝗虫生存的环境中,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蝗虫卵块最多可达5000个,每个卵块中约有50~80粒虫卵,而且这些虫卵将在14—20天内全部孵化,就产生了数十万的蝗虫大军;二是成年的蝗虫高度适应陆地生活,其习性可以从散居切换成群居模式,而且可以凭借翅膀扩散迁徙至远方寻找食源。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遍布全国的蝗神庙特别集中在华北地区,恰是我国古代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

于是在古人眼中,蝗虫被看作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民间为此修了不少的八蜡庙、蝗虫奶奶庙和刘猛将军庙,前两者的祭祀是“贿赂性”的,乞求蝗虫口下留情,而后者却是武力对付。软硬皆施,三庙林立,恰是我国古代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但如今得到工业力量加持的人类,对付蝗灾有了更科学的应对方式。前期预防压制,改造蝗虫的发生基地,消除适宜蝗虫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群居类蝗虫种群的形成;后期化学药剂及时喷杀高密度蝗区。近十多年还特别流行用生物武器灭蝗:即利用蝗虫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蝗虫种群的能力,如08年新疆用大量椋鸟、鸡、鸭、鹅捕食蝗虫,保护草原,得到良好成效。

蝗灾:麦田毁灭者,与水灾、旱灾并列为古代三大天灾的飞来横祸

粉红椋鸟是捕食蝗虫的“小能手”,常数千只集体行动,对抑制蝗虫种群有明显作用

如今,作为世界性农业害虫的蝗虫,在逞口腹之欲贪婪吞食绿色作物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口腹之欲吃掉的风险。其根源就是人类已经盯上了蝗虫身上富含的高蛋白,为此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的蝗虫,在香港等地甚至有了另外一个美称—“飞虾”。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延伸阅读:据报道,肆虐东非的沙漠蝗虫越过红海,一路啃食也门、沙特、伊朗,甚至翻越俾路支高原到了巴基斯坦、印度,逼近我国边境,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000亿只,面对舌尖上的中国,沙漠蝗敢来吗?但还是希望不要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