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百名戰士,齊赴抗“疫”一線,竭力奮戰。

子時

古城已沉入夢鄉。襄陽疾控辦公樓依舊燈光閃爍,疫情管理員陳祖春緊盯電腦顯示屏,手邊一滿杯濃茶已從褐色變得清澈。長時間的伏案,讓他直起身的那一刻,腰椎咔咔作響,一陣刺痛襲來。他緊鎖眉頭,右手緊握鼠標,小心翼翼點擊疫情報告系統,刪除重複卡片,訂正錯誤信息,爭分奪秒在1:00前導出0至24時的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為即將開始的疫情分析準備資料。

丑時

辦公桌上的泡麵盒還冒著絲絲熱氣。胡興周、江光煚帶著疫情分析組的專家們打起精神,從數以千計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掌握髮病情況。春節以來,長時間的熬夜,讓他們的眼皮重若千鈞。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堅持在深夜完成疫情分析,為第二天清晨的會商提供參考。

寅時

更深露重,夜風帶著透骨寒意闖入。檢驗檢測組李進義藉著涼風讓自己保持清醒,將400餘條剛剛彙總的病例標本核酸檢測結果與0至24時的新報告病例信息逐一進行比對,挨個錄入核酸檢測結果,還原當天的疫情現狀,準確無誤、夜復一夜。

卯時

東方微亮,夜未央。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實驗室病例標本核酸檢測結果,流行病學專家集思廣益,繪製趨勢圖,研究發展態勢,研判高發地區,為疫情防控決策部署提供關鍵信息。每一個判斷,都代表一份責任,每一條建議,都是生命的重託。他們,不敢有負。

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疫情監測分析

辰時

窗外寬敞的檀溪路,昔日早高峰的車水馬龍不見蹤影。消殺組的隊員們背起消殺器材和消毒藥品,全副武裝奔向市區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住所進行終末消毒,遏制病毒繼續“作亂”的風險。病原微生物專家胡玉潔攏起齊肩短髮,戴上護目鏡,穿好防護服,走進PCR實驗室。

巳時

日頭高掛,疫情室熱鬧起來。流行病學調查組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流調工作,或直奔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交流,或通過電話、微信詢問病人活動軌跡、接觸人員,追溯病毒傳播路徑,搜索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確定疫點,找出潛藏深處的風險。

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流行病學調查

午時

盒飯飄香,難得的午飯時間,仍有人不敢浪費。流調組負責人張旺生筷子扒著飯菜,眼睛盯著電腦,桌上擺著資料,在分秒必爭的戰“疫”中,時間就是生命;根據市區某病例接觸史,孟凡將一封封協查函發往樊城、棗陽、南漳等地,指導當地對與該病例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進行集中醫學觀察,努力把潛在的傳播風險遏制在萌芽期;已進入PCR實驗室4小時的胡玉潔,正全神貫注地提取病例標本核酸,穿著密實的防護服,飢腸轆轆、口乾舌燥、呼吸不暢的感覺輪番來襲,一次又一次沖刷著她的神經。為了節約緊缺的防護服,她不得不一直在實驗室裡待6個小時,直至實驗操作全部結束。

未時

一例疑似病人的家裡,牆上的全家福引人注目,這曾經也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看著默不作聲的老人和孩子,消殺組陶仙華心中觸動,揹著40多斤重的消毒設備,踏進家門,無死角地進行消毒。疲憊、勞累、危險,在這一刻,被守護一個家庭安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全部代替。

申時

實驗室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全市各定點檢測機構當日首批核酸檢測結果陸續傳來,方雲波、吳玉琨迅速開始統計分析,根據存量督促各單位開展第二批次核酸檢測;胡玉潔和她的搭檔剛剛結束第一批檢測任務,脫下防護服,汗水讓頭髮緊貼面龐,白皙的臉頰被護目鏡和口罩壓出一道道紅印。史靜迎面走來,“盒飯給你熱好了,快去吧。剩下的交給我們!”

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實驗室核酸檢測

酉時

日漸西沉,北風捲起落葉。寂靜空曠的街道上,消殺專家張延斌正與社區幹部一起,對電梯間、垃圾存放點、公共衛生間等重點公共場所進行預防性消毒。晚飯的陣陣香氣從街邊住戶家中飄來,樓上一家住戶往下探著腦袋,喊了一聲“辛苦你們了”。張延斌抬頭致意,霎時感覺疲憊消散大半。山河遠闊,為了這人間煙火,一切都值得。

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消毒

戌時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已經在城區馬不停蹄奔波了10個小時的6支消殺工作隊陸續回到單位,每一天消毒面積都在10萬平方米以上,他們走遍了這個城市每一條街巷。整理好消毒物品,14名隊員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集中住宿點。夏定兵的手機響起,女兒一聲哭腔傳來:“爸爸,你都一個多月沒回家了,我好想你啊!”

亥時

月明星稀,北風呼嘯。這天的第二批病例核酸檢測結果已經出來,實驗室逐個核對無誤後,當即發往送樣醫院,為醫院針對性採取救治措施提供依據;檢測信息分析員熊璐、疫情管理員陳祖春用冷水洗了一把臉,著手整理當日的疫情數據,為深夜裡抽絲剝繭的分析準備資料。

襄陽疾控的“十二時辰”!


疫情分析

子時

戰鬥仍在繼續。疫情不退、絕不收兵,襄陽疾控人一天十二個時辰,努力地守護著古城的安寧。窗外,萬家燈火閃爍,為黑夜中戰鬥的勇士們,照亮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