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唱響文藝界戰“疫”之歌

□實習記者 劉小希

“你在哪?”“我在家!”

“你在哪?”“我在馳援武漢的路上!”

……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今年的春節異常冷清,卻也使人倍感溫暖。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在全市齊心戰“疫”的關鍵時刻,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發動廣大文藝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文藝創作中,用藝術溫暖人心、振奮士氣,為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強大力量。

紙短情長道不盡的“聊武”情

“為疫情,年輕人拋開兒女情上戰場,綿薄之力來援助,烏雲散去露陽光……”百姓宣講員常善良手舉快板、身著正裝,鬥志昂揚地唱著。不過,這場演出的地點並非舞臺,而是在自家客廳。

受疫情影響,常善良原定的幾場演出悉數取消,但這並未影響他“藝”線戰“疫”的熱情。“宅家”期間,他結合抗“疫”熱點,先後創作《比翼雙飛》《父女同心戰疫情》《千里走單騎》等3首山東快書,並通過廣播向高新區村民每日循環播放。

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2月4日,聊城市文化館面向各縣市區文化館、全體群眾文藝工作者、文化志願者,徵集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以增強戰“疫”勝利的信心和勇氣,為戰勝疫情貢獻精神力量。

六尺條屏,筆走龍蛇,寫不盡除邪斬惡的正氣;墨筆丹青,幾筆勾勒,繪出志在必勝的決心;且看快板書小段,句句朗朗上口,再瞧木板大鼓、山東琴書,更是聲入人心……短短十餘天,我市文藝工作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創作音樂、曲藝、美術、書法、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470餘件,各縣市區報送作品300餘件。

“紙短情長,我希望盡一點綿薄之力,同武漢人民共渡難關。”書法作品《武漢加油共克時艱》下,作者侯笑船如是寫道。

戰疫情“非遺”不缺位

“厲害,贊一個!”“聽明白了,俺堅決不聚會不串門!”……蛤蟆嗡小段《最棒中華人》在微信平臺發佈後,獲贊無數。

冠縣蛤蟆嗡為省級“非遺”項目,2017年被文化部公佈為全國唯一重新恢復的地方小劇種。“我們的唱腔接地氣,在本地宣傳上有優勢。”瞭解到疫情防控的緊迫性後,蛤蟆嗡市級傳承人梁雲超,便同冠縣蛤蟆嗡戲曲研究會主席董風崗一起,加班加點創作了這曲《最棒中華人》。

疫情期間,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也沒閒著。鑿鑿停停間,寓意祥瑞、希望的祥雲在葫蘆上一一浮現。凝神勾勒下,“戴口罩、防疫情”“少出門、少聚集”等疫情防控標語,以簡約的圖案刻於葫蘆上,讓人一看便知。“戰疫情,我們不能缺位。”李玉成言語堅定。

戰“疫”前線,“非遺”人的身影一直都在。有自配中藥增強患者免疫力的醫藥類“非遺”傳承人袁恆勇,有用剪刀剪出萬千祝願、致敬一線“逆行者”的茌平剪紙手藝人……在這場阻擊戰中,我市“非遺”傳承人堅守戰“疫”不缺位,用構思巧妙、親和感人的“非遺”作品,宣傳疫情防控相關知識,鼓勵人們齊心協力抗擊新冠病毒。

互聯網+文化“宅家”年味一樣濃

今年的春節,沒有往昔的人聲喧囂、鑼鼓震天,但是,也不失溫情與熱鬧。

“一塊變九塊,原來是‘四分五裂’啊!”“我就說,相機底片,是‘顛倒黑白’吧!”……2月9日,元宵節剛剛過去,200餘個燈謎答案在“聊城市文化館”公眾號公佈,引來一番不小的討論。“今年元宵節沒能出去看花燈,但是同孩子一起在家猜燈謎也挺好。”陳女士的兒子今年10歲,幾道成語類的題目都答對了。

在這個“加長版”的春節假期裡,宅,成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為了讓群眾“宅家”期間也能感受到濃濃年味,市文化館結合互聯網數字技術與公共網絡平臺,以網絡助力文化傳播,點亮春節假期:

2月3日,彙集歷史、國學、茶道、戲曲等多樣專題的慕課免費向市民開放,讓百姓足不出戶便可獲取海量文化資源;

2月5日起,以各縣市區為單位,每日於微信公眾平臺向市民展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優秀文藝作品;

2月8日,“鼠須同心慶子年”第11屆上海少兒生肖繪畫作品展於“聊城市文化館”公眾號上線,30幅獲獎作品及215幅充滿童趣與想象力的原創作品於線上展出;

……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暖春不會到來。戰“疫”關鍵時期,我市文藝工作者堅定前行,用藝術傳遞親情、熱情、激情,傳播時代正能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文藝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