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是教育的一場“大考”

疫情當前,今年的春季開學時間一再延遲,並嚴禁開展各類線下聚集性教學活動、培訓活動。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按下了“暫停鍵”,也給教育一個反思的窗口期,給中國教育重構提供了一個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教育無疑也迎接了一次大考。總體上來說,教育系統在疫情防控上應對有力得當,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網絡課堂等舉措行之有效。但人們在疫情中的表現,也是社會對教育的“成果”和“產品”的一次檢驗。縱觀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也折射出教育領域存在的短板與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一是災難教育仍然缺位。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災難教育曾經一度成為教育熱門話題之一,但此後真正深入開展災難教育的學校並不多。此次疫情前期,人們面對災難時的種種恐慌情緒和措手不及,可以說是災難教育缺位的明證,也用血淋淋的事實再次證明了災難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是生命教育沒有深入人心。此次疫情中,人們表現出缺乏足夠保護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意識以及手段。疫情最初報道後,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和重視。根本原因還是缺乏以生命為重的意識。這也再次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情感,不僅是教授生存技巧,更要提升生命品質。

三是科學教育任重道遠。在此次疫情中,科學防護的常識需要反覆宣傳而不是全民自我行動,不聚集、不聚會等防控措施三令五申,但仍然有許多人當作耳邊風,還有謠言四起蠱惑人心、搶購“雙黃連”等行為更是讓不少人交了“智商稅”。生命健康知識的缺乏,給科學防控增加了難度,反映了全民科學素養有待提高,科學教育亟待加強。

在此次應對疫情中,也暴露出教育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一些不足。比如在疫情發生後,不少人不知道如何作為,缺乏轉災難為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網絡教育教學匆忙上陣,準備不足,信息化教學素養不夠;家校合作難以開展,家校協同沒有很好地形成合力等。特別是個別學校和教師違反規定,利用網絡上新課、趕進度,抓住一切時機“彎道超車”。這都反映出在“大疫”這場“大考”中,我們的教育準備不足、應急不夠。

成績、分數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如何為人的生命奠基,如何打好人生的底色,才是教育的本質與本真。因此,我們的教育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對信念教育、災難教育、生命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強調;我們的教育在提升生存技巧的同時,要對大愛情懷、家國擔當、英雄精神、善良品質等傾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這才是迴歸教育的本來面目,迴歸教育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

危機是最鮮活的教材,災難是最深刻的課堂。這次大疫,雖然影響了千千萬萬師生的正常工作學習,影響了正常教育教學、考試就業等工作的組織,但未嘗不是一次深刻反思教育的機會和重構教育的機遇,從而讓大疫成為教育變革的新起點、新機遇。

要從疫情中找到育人的方向。轉變升學和分數為導向的現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大力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民族需要的人。這次疫情中,科學家、“白衣戰士”等勇敢逆行、不畏生死、不計報酬,表現出了崇高的大愛精神、擔當精神。他們當中,許許多多是青年一代,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希望。這些榜樣力量、優秀事蹟、感人素材,不正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生動教材麼?他們的高尚品質、家國情懷、擔當精神不正是我們教育需要培養的嗎?

要從疫情中找到教育的教材。病毒的準確來源雖然還不清楚,但很大可能來自於野生動物。要教育學生尊重自然,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遏制貪慾、敬畏生命。要讓學生認真感受和體會這次災難中的人和事,把疫情作為深刻的教材和課堂,進行災難教育,用災難進行教育,在災難中開展教育。我們不必把教育囿於學校,把學習禁錮於課本。處處皆課堂,事事皆育人。

要從疫情中找到治理的教訓。要建立完善教育災難應急機制,增強教育的風險意識、應急能力。要大力發展信息化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師的信息素養。要調整學科結構與專業設置,補齊國家急需人才培養的短板。

(劉靜:湖南省教育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