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工作,一份是體制內拿到手4000,一份體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選擇?

墨妖


現在是4000,5年後可能是5000;現在是15000,5年後可能51000


小濤


說一下我個人經驗吧。我以前是體制內的事業單位重點中學教師。自己放棄教師工作,到深圳找工作。後來自己開過工廠。再後來到外資企業工作。因為工作的關係派到北京工作,根據北京市場情況我給公司建議關掉北京市場(我的風險是失去工作)。結果公司同意了我關閉北京市場,然後讓我到上海負責上海及華東的業務。再後來一直在外資,級別職位越做越高。收入也算國內高收入人群吧。選擇什麼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如果留在事業單位做老師,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吧。後來我每年交的個人所得稅都比教師的工作年薪高几倍。做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自己願意承擔風險。明白自己的追求很重要。當然如果很懶只想混混有個工作的或者自身能力一般的就找個工作混混吧。其實大部分人也就混混的。


悠然自在旅行人


我是體制內的。說說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勿噴。如果剛開始月入4000,加上五險一金,實質上也就6000左右,十年後翻一翻也就12000左右。在企業月薪12000,如果注意提高自己,站穩腳的話10年之後月薪怎麼也得30000靠外吧,加上各種津貼福利待遇,相信收入會更高。現在比較通用的做法是先在企業裡幹10年,然後再進體制。


繁華落盡www


體制內和體制外各有各的好處,各有所長。我是體制內的教師(後來選調在最基層工作),愛人是農民,後來成為個體工商戶,記得90年的時候,我每月的工資不到兩百元,我寫好了辭職報告準備下海經商,被愛人強烈反對而未下海,但愛人開始經商,第一場業務從農戶手中收取鮮茶葉轉賣到茶廠,每斤鮮葉賺五毛,每天可收伍仟多斤,除開運費等開支外,可賺二千多元,辛苦十天左右,純賺一萬肆仟多元,相等於我幾年的工資。後來手機問世,愛人註冊了手機店,諾基亞三星等每臺可賺兩百多元,每月銷售近兩百臺,超過工資的幾倍。但現在這個行業又達飽和,賺錢很難了。所以職業各有各的好處,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職業。並把選定的職業做好。


731009張友山


上海人民公園週末有個相親角,閒來去逛一圈,體會一下,你大概能明白即使是國際化大都市裡,人們對於體制內的趨之若鶩程度。

相親這種事,不是吹牛招工,那是老人們實實在在地想給子女找個好伴侶,沒半點摻假的。

你可以問他們:體制內4000塊,體制外15000塊,他們選哪個做女婿/兒媳婦。

答案因人而異,但總有個多少的差別,這就是最真實的社會現實。

我的觀點很明確,選擇體制內。

馬拉松運動員不會站在100米跑道上,跟你比衝刺。 因為他的優勢根本不在衝刺。

拿薪水作為標尺,比較體制內核體制外工作的優劣,就像拿衝刺能力比較馬拉松運動員和普通人哪個厲害一樣。

體制內工作的優勢,根本不在薪水,甚至可以說,體制內工作除了薪水以外,別的方面幾乎全面碾壓體制外工作(即使體制外高薪)。

一、大環境因素

有些歷史環境下,膽大一點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譬如過去;另一些歷史環境下,守住已有的不貶值就已經是勝利。

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採取不一樣的發展策略。

2019年了還有人鼓勵你去炒房,你說他是跟你有仇呢,還是有仇呢?

40年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經濟發展的要求,已經從又快又好變成了又好又快。這其中的轉變是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的,夏天當然可以瘋狂生長,冬天是否應該保存實力?

有些策略收益很高,但也很容易萬劫不復,看看那麼多創業賠得血本無歸、甚至負債累累的人,就知道了。

另一些策略很難大富大貴,下限卻很高,可以讓你在相對嚴峻的形勢中立足,體制內的工作就是這樣。

二、當代職場人奮鬥現狀

當007、996被掛在嘴邊時,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競爭的白熱化和生活環境的內卷化。

企業家關心的首先是企業的盈利和生存,在此之外,才是員工的福祉。

當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你會聽到很多老闆大喊“不惜一切代價保住企業的成果”,開始你熱血沸騰,誓與公司共存亡,後來你發現,自己不是“成果”而是“代價”,要捨棄的就是你自己。

這就是很多35歲“高齡”職場人的歸途。

你可能會說,那些“被優化”的人都是自己不夠優秀,社會上那麼多優秀的人,即使年紀大了,也可以混得很好。

醒醒吧孩子,誰說什麼樣的話,你要看好他的相關利益在哪裡——忽悠不住你們這些人,老闆們哪來的員工去壓榨呀?

三、體制內的額外福利:價值觀認同感

一個體制內的朋友,前些天家裡出了事情,他又是獨子,不得已,交代了一下工作給同事,跟組織請假照看家人。

這種情況下,體制外能批不能爽快地批,職場人心裡自然有數;但體制內崗位批不批假期,幾乎沒什麼疑問,甚至還會派工會去慰問,絕大多數情況下,體制內的人情味總會濃的多,因為,家庭,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你在體制內,只要不是遇到了特別混蛋的領導,工作壓力、同事關係甚至升職前景,都要比所謂高薪的體制外優越得多。

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各大私企外企高管,有多少是中國大陸一步一個腳印爬上去的,有多少是奮鬥了幾十年最後被空降的歐美、印度、甚至臺灣同胞壓一頭的。

不是嫡系部隊,別想在外企裡面混成正統。 但是,體制內從普通人到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的大門,始終為我等普通人開著。

另外,最後說一句,所謂選擇,是兩份你都能夠得著的東西擺在你面前的事,如果沒取得選擇權,那麼就別討論。畢竟,誰小時候都苦惱過:我是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呢?


牆笑裂


在選擇職業時,很多人糾結是選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還是體制外的企業高收入工作好。這個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具體分析。我是09年的畢業生,二本院校本科畢業。現在在某省直機關工作。目前來看,我覺得我選體制內是正確的,也是適合自己的。

一,談談體制內的工資

我是30出頭,省直正科,月工資5000左右(含車補),月績效2000多,月公積金共計2000左右。工資應該屬於全國省直機關下等水平。但細心算算,一年也能有10萬左右。未來趨勢應該是越來越好。體制內很多人通過工作時搭建的平臺,也跳槽了。

二,看看體質外其它同學

作為二本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人是比不上211和985院校的。我體制外的同學有賺年薪的,但是企業的年薪都是稅前的,而且是公司給你實際工資和各項保險福利待遇的總和。扣出保險和稅也有不小的落差。目前混的好的也就月2w左右(屬於個體和私人企業),一般同學也就是5000到6000左右。

三,看你自己

工作必須以生活為基礎,假如你買得起房子,生活尚可,但開創能力一般,建議你入職體制內,但一定要往上級層面走,鄉鎮和縣級公務員還是很難,晉升也不快。要藉助遴選等方式進入市直或者省直機關。

假如你買不起房子,不用說了,趕緊去做生意,賺錢為主。靠公務員的工資買房子,攢錢很難的。

能力強的人應該去闖闖,現在體制外用人機會也很多。但你也的瞭解,自己值幾斤幾兩。人生經不起瞎折騰,穩穩當當過日子的,我感覺大部分都挺好。



理論大師


首先,光是“體制內”這三個字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等,是沒辦法用具體數字來衡量的。也就是說,體制內每月4000元工資,從數目上看起來並不多,但是為什麼很多體制內低工資的人,生活品質往往並不低,甚至一般在所在地都可以擁有相對中等偏上的高品質生活呢?

因為很多體制內單位的員工每月4000元工資以外,還有單位繳納的六險一金,以及各種獎金分紅,生病住院基本可以全額報銷的福利,逢年過節的慰問費,夏天的清涼費以及冬季的溫暖費,甚至女職工的衛生費等等,這些隱形的福利待遇加起來值多少?

其次,體制外單位每月15000元的工資,數目上看起來雖然不算很低,但是要知道這個數字可能就是你每月全部的所有收入。公積金可能需要你自己繳納,生病住院也不可能給你報銷,什麼加班費?大多數私企都不會給你兌現,至於什麼節日慰問福利待遇,基本就是看老闆心情了。

另外,體制內單位還有個好處,大家其實也都清楚,那就是工作環境總體上比較穩定,而且體制內單位的培訓體系都比較健全,每年幾次的培訓活動也有助於提升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基本上你可以沿著既定的這種職業發展路徑一直走下去。

當然,假如你不喜歡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那麼你可以選擇去體制外單位打拼,但是職業發展方面,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能力提升,因為那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嗎?但是體制內,很多單位將員工能力提升當作是單位人才培養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甚至每年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培訓培養員工,你說這些隱形的待遇,是幾千元工資可以彌補得嗎?

總之,體制內外,可能就好比圍城內外,裡面的人想出來,而外面的人想進去。究竟是去體制內發展還是去體制外打拼,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大家繼續交流。


九品職麻官


以我的親歷給題主一個參考。本人在天津讀完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就業,北京工作3年,跳槽一次,第二次的工資跟題主差不多,後考事業編製成功回家就業,目前已工作一年。從企業進入事業,跨入體制內,有一些因素需要慎重考慮:\r1,工資。工資大幅度下降,這個落差你是否可以承受;體制內雖然每年都有調資和調標,但幅度都較小。\r2,福利待遇。公務員待遇相對較好,如果是事業編的話望你盛慎重考慮,事業編制是跟事業單位發展和營收息息相關的,不要把體制內的福利都想象的太好。\r3,養老。從養老考慮,建議你選擇體制內,目前事業編和公務員都加入的是新機保,單位承擔的多,養老金較多。\r4,穩定。如果你是女性,建議選擇體制內,怎麼說呢,體制內的考勤和考核及工作量都沒有企業那麼繁重,不用疲於找工作和租房子,也更利於照顧家庭。\r僅供參考,進入體制內,出來可能沒有那麼容易,不是說單位不放人,而是在體制內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工作後,你可能沒有勇氣和魄力脫離體制,職業技能可能也跟不上企業的要求,望慎重考慮,祝好!


宅君日常


月薪15000對我來說無疑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是我不能確認一旦離開體制我能否長期保持擁有高薪的個人能力。這需要具備的素質有很多個方面:工作經驗、人際關係和資源人脈等等!綜合來講,跳出體制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如果我想跳出體制之外並獲得這樣的高薪,無疑現階段我需要做的就是鍛鍊自己、磨練自己!

這個簡單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受限於人的年齡、精力、家庭、經濟基礎等多重因素,這就不難理解明明有機會在體制以外能收入15000,但是很多人還是偏安一隅,喜歡體制內4000的工作了!因為在現今條件下,體制內還存在這某些庇護和隱形福利,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性價比絕對要比體制以外高很多!

所以對於樓主來說,工資收入的4000和15000差別很大,同時代表著工作能力、工作環境和工作挑戰的巨大差距,我們不妨將關注點從收入上轉移到其他方面,或者說將工資收入只作為挑選工作的一個因素,如果單將薪資待遇水平拿出來進行比較,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遙敬業看職場


從自身情況出發,我選到手15000的。

(1)工資總額

體制內到手4000,算上五險一金,年薪大概在7萬到10萬之間。

體制外15000到手,年薪至少18萬。

(2)現金流

體制外到手15000,可支配的現金遠遠大於體制內的4000。

4000元,在當下,除去房貸,物業,水電,通訊費,生活費等等日常開支,4000元所剩無幾,若有車貸,4000元已不足,而15000元,同樣的條件下,至少還有浮盈,可剩下部分資金供自己支配。

(3)福利待遇

世人共識,體制內單位福利待遇要比體制外的企業好,五險一金,朝九晩五,雙休,年休,在職培訓,福利房等,在體制外,能享受到這些的並不多。

(4)前景

體制內,影響晉升的要素很多,很複雜。資歷,背景,業績,人脈,年齡等各種主觀的和客觀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體制外,大部分企業主要還是效益為王,只要你能為企業帶來足夠的利益空間,晉升相對會簡單些。

寫在最後,體制內和體制外,從來不能用某一特定條件去衡量,比如體制內4000和體制外15000,單一條件的比較,容易偏頗,需結合自身情況和未來發展前景來綜合考慮,畢竟體制內4000未必比體制外15000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