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四书五经了?

蛇我其谁


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读《四书》《五经》也可以学到相关内容,古文艰涩难懂,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更受欢迎。

况且《四书》《五经》并不是圭臬,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有的理念也不尽然适用于当代,甚至有些是过时的、错误的。但我们不能全面否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条件和有心境的可以读。

在四书五经产生前难道就没有书吗,没有经典吗?只不过是四书五经经过儒家编订呢,一部分是孔子,也有后来的曾子、子思等人。而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四书五经就慢慢的成了国人的经典圭臬。秦汉以前,《九丘八索》也传闻是经典,有的学者认为“八索”就是指八卦。易,不只有《周易》,传闻还有《归藏易》、《连山易》。所以没有必要认为不读《四书五经》就值得惋惜。

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进步。就像现代可以机械化生产,为什么还要去刀耕火种呢?当然传承很重要,“知所由来”是应该的,但不能像“尾生抱柱”那样,抱着《四书五经》不松开。

个人见解,可能有失偏颇,有错漏,希望能有所裨益于见闻者。


久住青山Lee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前言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认为,《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的文化,是老古董了,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读也没有什么意义,对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所以已经没有读的必要了。其实我要说的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人不但要读,还要明白它所蕴含的意义,并将它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简要分析如下:

一、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传承好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和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还有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重心向科学书籍转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微弱。

对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好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学习,他们会说,学那些干什么?白费时间瞎耽误功夫,另外都是文言文,还那么深奥,根本学不会,再者说了,你看现今那些成功人士、白领精英,没学不也是干得挺好吗?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未必是这样。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有时难免会问一下自己,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仅仅就是为了求一个吃饱穿暖吗?仅仅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羡慕吗?难道追求一下平静安宁幸福快乐都要如此辛苦费力吗?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痛苦呢?

很多人去寻求信仰,认为只要有了信仰,有了追求,这一生也就能得到快乐了。可是所有的宗教都告诉人们,这个人世间是痛苦的,我们是负有“原罪”的,我们只能在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是天堂,才能够得到平静安宁幸福快乐。既然所有宗教都这样说,想必人生真的是充满烦恼、痛苦的吧?!

人生其实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老是抓不住幸福和快乐,而是让烦恼和痛苦时时侵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努力地去寻求幸福和快乐得不到,反而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关键是我们没有认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弄清楚人的复杂性。

其实,这些事在《四书五经》中都可找到答案。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先贤们就告诉我们,人生是快乐的,是可以快乐的。只要我们去追求,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尚书·洪范》告诉我们,人生有大法,有五福:一种叫长寿,第二种叫富裕,第三种叫健康安宁,第四种叫遵好美德,第五种叫年老善终。有六种困厄:一种叫凶灾、短命、折寿,第二种叫疾病缠身,第三种叫忧心如焚,第四种叫贫穷落后,第五种叫邪恶毒害,第六种叫弱肉强食。人活着,究其根源,也就是要追求这“五福”。拥有了这“五福”,人生也就是幸福的。失去了这其中一种,都不叫幸福。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学习,目的也就是希望长寿、富裕、健康安宁,最后得个善终。

再比如《论语》,一开篇,孔子就讲快乐的心态。“学”要快乐,“与朋友交”要快乐,“别人不知道”也要快乐,快乐是什么?是人生的目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意义。怎么样寻求到快乐呢?一是要“习”,调节,这个调节就是学习,学习知识以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二是要“本立而道生”,树立起我们的思想观,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开。三是要“孝”,继承,继承先人之志,即人类祖先留传下来的“仁爱”,因为人必须要团结才能生存,因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人类是要和平共处的。

三、《四书五经》所蕴含的道理,是我们必须要学的智慧。

科技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虽然《四书五经》已经不是必学科目,但对于国人来讲,他不但是知识,还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身。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正好自身,说什么都是冤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一定要越来越好!其实,从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较英明的统治者,其统治、管理方式都是愿意让人民越过越好。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禹、汤,他们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发明各种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民越过越好。人民生活好了,就拥护统治者,统治者就会越来越强大。

《孟子》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快乐,人生的意义也是追求幸福快乐,一般人认为,有权有势有名誉有地位有财富就能幸福快乐。其实独自一个人快乐是不快乐的,独自一个人幸福是不幸福的。寻求幸福和快乐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幸福和快乐不会主动来到。所以中国古代贤人们就总结出,寻求幸福和快乐首先要搞好人际关系,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关键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有智慧,要实事求是,诚信,取得信任。只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你也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了。所以《孟子》一书就是专门探讨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寻求幸福和快乐的。

《周易》是讲怎么样治理国家的,因为治理国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幸福和快乐的。

《诗经》是孔子用来教学生的教材,学生们学《诗经》,是为了懂得各地方的民风民俗,懂得各地方的社会行为规范。

《尚书》涉及内容较多,但根本的一条,为了人的幸福快乐。

总结:

《四书五经》等先秦诸子著作,都是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问题展开的,花两三年时间,读读这些著作,相信你就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求到幸福和快乐,所以说,做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学《四书》,做事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是基础之学。《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作为中国人,古人的智慧不能丢。


清悠初见


原因很多,浅谈一下吧!四书五经文字晦涩,理论性深奥,这应该是比较关键的原因。由于文字的改革,简化字的派生,古文成为了一门学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可以阅读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领会?又有几个人去分辨每一个字的字义?大学生我接触很多,他们的谈吐无非就是网红,游戏,赚钱。偶尔我引导一下,不悦者居多,避我如老学究!呵呵!这很真实。他们的成长多数成为了造富机器。这和古代的大学,抑或民国的学者相去甚远。取向不同自然关注不同,这也许无可厚非!再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和这个世界不搭。它所阐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在这个时代是需要摒弃的。当然,极少的部分,需要保留,需要珍藏。话说回来,古为今用,说实话,可用的不多。在这个急切的时代,曾经的几千年文化只是几年,甚至几天的蹉跎。历史的延长线,划到此已经为止。所以,那些改变封建权贵的经典和风一样,不留痕迹。再有一个小观点:那些经典在古时候受众就很小的。让老百姓读书识字,那是多么奢侈的事情。种地的只会祖辈种地,杀猪接生都是世代相传,做暗器那只能四川唐门...


蜂回


今天读四书五经的人,要么是出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要么是想增加文化修养的人。

其他人很少会去认真阅读,现在社会,别说去读四书五经了,一些人连四书五经是啥都不知道,而不知道四书五经具体名称的更多,那么,四书五经具体是什么呢?在此给大家整理一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个人认为而其中《论语》最好,既可以了解真正的儒学(孔子的思想),也能在个人修身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之所以现在很少人读四书五经,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代教育问题,学生都有学习压力,为了数理化为了考分而努力,学校也很少注重这些古文教育,在现代社会里,说实话,读这些真的没什么用处,所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这些文章读起来确实乏味,需要很好的耐心去阅读,其中有些东西又难以很好理会,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读四书五经了。





丁向南


首先说明四书五经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读的,只是读的目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细细品读。



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前,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每一个人读书人都要有一套四书五经,而且从小就开始背诵,直至滚瓜烂熟,为的是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从此走上仕途,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因此以前读四书五经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官发财,在金钱和仕途的诱惑下,读四书五经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读四书五经,但是现在目的不再是仕途和钱途,而是丰富自己,修身养性。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就会想着精神境界的提高,四书五经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历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在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

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电子书,因为它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而且在很多阅读软件中,四书五经都是免费阅读的,所以有很多人可以去阅读四书五经,可能你并不知道,但是别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四书五经,有些甚至读了很多遍,虽然你并没有看到他们买相关的纸质书籍。

以前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妥,还请批评指正。


水成文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首先是学以致用,然后是修身养性。

四书五经基本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读本。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鼎盛,百家争鸣,但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等文化大破坏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帝王利用儒家思想统治的文化工具以及古代仕途入门升迁的敲门砖。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000多年后的我们,面对的知识体系和科技文化内容已经远远超越古人,现代教育体系以及自我修养所开列的必读书目中,四书五经大多不属此列或者权重很低。除了相关社会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会比较专注去阅读,大多数人只是涉猎其中的一部分或者简化本。

其次是因为四书五经的内容和思想,要么落后于时代而不被接受,要么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形成更完整的思想体系。清代以前还是科举的必考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现在的教育体系只是精选其中少量名篇作为学习内容。

还有四书五经基本是佶屈聱牙的古文,对现代人来说太难读了,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当然不可否认,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思想的结晶,如果对此有兴趣,还是可以深入阅读,以提高自己传统国学文化修养和底蕴。


国美文旅


因为我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所以现在很少人去读四书五经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已失传。其中的学问,有的因时过境迁而不被认可,但是有很多是很有价值的。只是没有人把这其中跟我们日常相关的总结提炼与推广而已。

于丹老师曾讲过论语,风靡一时,难道人不红了,知识也错了吗?恐怕未必!古人曾说,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都到了什么时代了,这一点还要去避讳!

我们的专家学者,向名利看,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文化传承,国之根本,上位者当以有为!

大学中说,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当做何解?知止,当做何解?

中庸所言,君子慎独,当做何解?

论语,天下皆知,自不必言。

孟子中所言,无恒产者无恒心,不值得学?

诗经中关于剩女的文章早就有,摽有梅,不值得看看?

尚书中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值得推广?

礼仪春秋,不想去细说了,若是有人像台湾那个漫画师那样,把我们古典文学中的精粹,提炼出来,国家加以倡导推广,会有很多年轻人受益的。如此,则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西洲月明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获取信息简单方便,慢慢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的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单独的一个知识点,可以简单又快的时间发送给大家,当大家逐渐习惯看100多字的文章,还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日复一日的学习方式,看似掌握了知识点,但是要是把自己知道的穿成一条链子,就太难了。难的事情很多人就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去研究,也就不能很快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

像四书五经这样的书,确实是需要时间与精力好好学习与思考的,现在的人都不爱思考与研究,这样的好书,就更不爱看了。


小怪兽007


因为不考了,日常几乎不用了,所以…



十四阿哥郎春涛


首先,五经,你是读不了,但是四书你是可以读的。就钱穆《论语》而说,孔子的那套儒家思想,在动荡的春秋时期,根本不适合,他的儒家思想,比较适合太平年代。也就是说,以鲁迅的年代和他的思想长远度,鲁迅说:“最好不要去读古书。”不无道理。只能说孔子的学说生不逢时。以现在的年代,如此太平,应该读一读《论语》或是其他文言文古书。开卷有益,不会错的。推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