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修身篇論說:樹要直就要修枝,人要正必要修心

真金不懼烈火煉 真人必由苦中圓 欲為經天事 細思與慎行 一念有失 萬事不全 防患猶若渡海浮囊 勿容針隙之間 不計得失行善 心如萬丈暖陽 修得佛光普照 猶如大地春光

【釋義】

真金是不會懼怕在烈火中千錘百煉的,德智兼備的能人,必然是歷經各種艱辛磨鍊而成的。想要成就大事的人,一定要具備心思縝密、小心謹慎的性質。在處事中,一念有所過失,便會導致滿盤皆輸,所以必要謹防一念之差的現象。

對於謹防一念之差,就好比渡河的皮囊,不能讓它有一個針眼大的縫隙,否則,就會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

不計較得失的做好事,以及幫助別人,心靈猶如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裡,愜意非常。就像普照生靈的佛光,就像滋養萬物的春光。

《菜根譚》修身篇論說:樹要直就要修枝,人要正必要修心

【論說】

心境層次高的人,必然是經歷過人生百態的,都是從挫折與苦難中闖過來的人。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經歷人生風霜的人,總是難以承受世情的滄桑,時常容易被苦難的環境所壓倒。

想要做大事的人,必然要做到心思周密,十分的小心謹慎。因為在前人的失敗事蹟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因為一念之錯而導致所有的事情都會做錯。所以,在處事之前,必然要做到防微杜漸。

人生在世,不要因為是小善而不為,小善累積起來就是大德;也不要以為小惡就可以不當回事,小惡也會形成大過。修心即是修行,一個人的心性修養是靠自覺與自悟的。

我們雖然不是佛門中的人,但是心佛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一心向善,何處不是佛門呢?陽光可以潤澤大地,佛光可以溫暖人心。

《菜根譚》修身篇論說:樹要直就要修枝,人要正必要修心

忙時常向閒來檢 過失必定渺茫來 但凡行事靜裡思 惡念不在心門徘 可輕富貴不輕心 能重名義重複念 猶事境之塵未消 如心境之俗未散 猶如野火燒不盡 春來草復還

【釋義】

我們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必要在閒暇的時候多加反省自心,那麼,錯誤的行為就自然會減少。我們在處事的時候,必然要安心的慎重思考,那麼,不良的想法自然不會在心門徘徊。

可以看輕富貴,而沒有放下看輕富貴的念想,可以重視名義,而又重複強調重視名義的說法。這種現象證明,此人在處事環境中還沒有擺脫俗世的各種慾念,在內心中還存在各種慾念。

這些慾念在心裡沒有祛除乾淨,就像野火燒不盡的原上草,在來年的春光下,依然會蓬勃的生長起來。

【論說】

在為人處事上,我們必要做到時常反省自身心,在空閒的時候,必然要懂得感悟處事中的各種問題,養成一種時常審視自己的習慣,如此,便可以養成對於生活行為負責的慣性心理。

所謂為人不容易,容易不為人。很多人都知道淡泊富貴的矜貴,但不是很多人明白淡泊富貴的真意;很多人知道重視名義,而又不知道放下重視名義,才是真的重視名義。

要想真的放下種種世俗慾念,必要修煉心無旁騖的意境。淡泊富貴與重視名義不是在處事中形成的,而是在內心中形成的。所以,一切修身的根本源於我們的心靈。

心裡做到即是真的做到,不必拘泥於外在的處事形式,嘴裡天天說淡泊明志即是作無用功,具有淨化內心的覺悟才是根本。

《菜根譚》修身篇論說:樹要直就要修枝,人要正必要修心

慈悲之心為生命之根 不為之氣為天地之柱 君子不傷螻蟻命 不貪民眾一毫釐 方可為生靈立命 為天地立心也 撥開俗世塵氣 心海坦蕩自然 祛除心中卑劣 時有月到風來

【釋義】

仁慈的心性是生命的根本,君子有所不為的氣節是維持天地運行的支柱。

仁慈賢德的人不會傷害蟲蟻之類的弱小生靈,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從幼年到老年的過程;賢德之人不會貪圖民眾的一分一毫,如此才可以讓社會安生,才可以讓生命和諧,才可以為自然萬物的發展樹立一種至高的精神。

拋開世俗的雜質,心中自然坦蕩寬廣;祛除心中卑念,必然時常眼見明月,心若清風拂來。

【論說】

仁愛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賢德的人必然知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尺度。正所謂這天地之間有一杆秤,秤砣就是這芸芸眾生。

不要以為自己處在強勢的環境中,而漠視弱小的的存在,因為所有事物都會有強勢轉化為弱勢的規律,不尊重弱小即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樹長久了會多生枝節而產生曲直,人長大了同樣會受環境因素而影響心理。作為人類卻是要有感悟的能力,所以,要想擁有出眾的智慧與品性,必然要懂得修身養性。

我們在修心的過程中,必要懂得如何修理人生諸事的盤根錯節,務必從心底深處掃除一切俗世雜念,才可以讓自身達到時有明月在眼前、時有清風拂心靈的精神境界。

這篇修身篇是根據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編著的《菜根譚》而進行修訂整理並加以論說的。若有不到之處,深望有緣人予以指正。

《菜根譚》修身篇論說:樹要直就要修枝,人要正必要修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