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毒士"賈詡",其實是一個難得的仁義之人

引言

東漢末年到西晉成立的亂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部分之一,由於《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加工演繹讓這段歷史成為了中國人民最喜聞樂見的談資。而相較於宏大的歷史敘事,名臣猛將的個人故事顯然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為什麼說毒士

張飛,關羽等三國猛將形象一直深入人心

在這段亂世之中,賈詡一直是一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謀士,其在戰鬥中算無遺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其多次改換門庭,與當時其餘的著名謀士十分不同,賈詡就被人們冠以"毒士"的稱謂。但實際上賈詡之毒可能只體現在其識人的毒辣眼光和對於戰局的準確判斷,而其本身其實是一名難得的忠義之士。

首先賈詡是以漢臣的身份入仕的,他對於東漢政府以及漢獻帝忠心耿耿,不可謂不忠。在投靠曹操之後,賈詡又多次提出以威信服人,而非以戰爭勝人的仁政提議,雖然沒有被曹操採納,但這也表現出了賈詡仁德的一面。

在後來賈詡幫助曹丕贏得了繼承人的位置,但是其政治路線依然沒有變動,還是提倡曹丕放棄戰爭,依靠德行教化天下,這也顯露了賈詡內在的政治理念及其堅守。對於這樣的人,用"毒士"來評價顯然就有失偏頗了。

為什麼說毒士

曹魏重要謀臣賈詡



京師變動身陷敵營,不顧安危力保天子

賈詡是武威姑臧人士,早年不為人所知,只有漢陽閻中曾經與其交談,知道賈詡有著過人的才能,將其比為當世的陳平,張良。後來賈詡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入仕,在漢廷效力。但是由於賈詡在之後身體出現不適,便回到了家鄉供職。當時中國西北被董卓集團所佔據,而賈詡也就在董卓的女婿牛輔麾下擔任校尉。

不久之後適逢東漢朝中十常侍與何進發生了權力鬥爭,東漢出現了中央權力的真空。此時董卓剛好引兵入京勤王,依靠軍事優勢順利奪取朝中大權。但是之後他擅行廢立之事,又欺凌大臣,殘暴無道,引起了東漢權臣們的不滿,終於被王允聯合呂布所殺,而牛輔不久之後也被殺死。

當時賈詡隨同牛輔一同進京,在牛輔死後西涼軍軍心大亂,李傕、郭汜等人都打算解散部隊,返回西涼。但是賈詡勸阻了他們,他認為一旦如此,則大家都會輕易被制,不如收拾殘兵,西攻長安。那樣進可以為董卓報仇,退可以安然回到西涼,這才是萬全之策。李傕、郭汜採納了賈詡的建議,其部隊也得以保全。

為什麼說毒士

西涼軍首領李傕

在西涼軍攻下長安之後,賈詡擔任了尚書的職務,那時李傕與郭汜之間已經出現了嫌隙,但是賈詡每次都從中調和,才保證了西涼軍內部的穩定。但是不久之後賈詡的母親去世,賈詡離開了朝堂,李傕與郭汜也開始了爭鬥,西涼軍損失慘重。

後來李傕取得了勝利,他將漢獻帝帶到軍中,以此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來與胡人交好。他許諾給胡人漢宮中的寶物與美女,來換得他們的軍事支持。當時胡人們經常來到李傕營前叫喊,希望得到賞賜,年紀尚輕的漢獻帝十分害怕。賈詡知道之後為漢獻帝出計用重金賄賂胡人的首領,之後他們果然退去,為漢獻帝解了圍。

為什麼說毒士

被脅迫的漢獻帝

當時張繡也在李傕營中,與賈詡相熟,他感到李傕終究不是成大事之人,邀請賈詡一同離開。但是賈詡卻拒絕了張繡的提議。他雖然知道李傕不是值得託付之人,但是他認為獻帝還在李傕手中,如果自己離開則獻帝有可能陷入險境,因此為了盡忠自己絕對不能離開。於是賈詡一直留在李傕的軍中,直到獻帝被解救之後賈詡才離開了。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傕等與詡議,迎天子置其營中。詡曰:'不可。脅天子,非義也。'傕不聽。張繡謂詡曰:'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為什麼說毒士

年幼的漢獻帝劉協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由於東漢政府的衰弱,導致政府和皇室的威信下降,人們普遍只忠於自己的首領,而不會對東漢皇室盡忠。但是賈詡在這樣的前提下依然堅定地為獻帝出謀劃策,並且在危急的時候也不離不棄,這足以證明賈詡的忠誠與其勇氣。

而且在其早期的政治生涯中,賈詡的個人能力也有了比較好的體現,在賈詡的計策下西涼軍對長安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這可能也是其被稱為毒士的原因之一,但是當時這是其能為李傕,郭汜作出的最好選擇,作為李郭二人的謀士,作出這樣的選擇也是情有可原的。

為什麼說毒士

被戰火洗禮的長安

連戰連捷卻勸曹操止戰,賈詡顯露仁愛之心

在離開李傕之後,賈詡曾經在段煨手下任職,但是段煨對賈詡多有忌憚,於是賈詡離開了他前去投奔之前的好友張繡。當時張繡與劉表聯合,在不久之後受到了曹操的攻擊。當時曹操的軍隊在一日突然退去,張繡想要追擊,但是賈詡認為此時不宜與之交戰。但是張繡並沒有聽從賈詡的勸告,貿然出兵,果然被曹操擊敗。在張繡回營之後,賈詡卻讓張繡立即整頓軍馬,再次出戰,張繡雖然心中有疑慮,但還是相信了賈詡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勝利。

為什麼說毒士

割據宛城的軍閥張繡

戰後張繡向賈詡請教這樣做的原因,賈詡解釋到曹軍初退,肯定是曹操自己斷後,張繡雖然能征善戰,但是與曹操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因此難以取勝。而曹軍取勝之後,一定會加快進軍的速度,而曹操也會去到前軍。如果此時發動進攻,那麼張繡的對手就會變成其他將領,也就有了取勝的可能。

在擊退曹操之後不久,袁紹便修書前來,希望與張繡結盟,一起對付曹操。張繡向賈詡求計,賈詡卻認為這樣不妥,現在的張繡更應該與曹操結盟。張繡認為自己曾經與曹操結下仇怨,而且當時袁紹的實力明顯強於曹操,因此向賈詡詢問這樣做的原因。

賈詡解釋到正是因為袁紹勢力強大,所以不會重視張繡,而曹操此時孤立無援,自然會對朋友以禮相待。而且袁紹能力不比曹操,曹操最終更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加入了曹操的陣營,而事情的發展也和賈詡的推測如出一轍,曹操厚待了張繡,並且最終贏得了官渡之戰,平定了中原,賈詡的戰略眼光之毒辣由此可見一斑.自此之後他也成為了曹操的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

為什麼說毒士

曹操征伐江東前的誓師大會

在平定中原之後,曹操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江東,當時曹操剛剛平定劉表,勢力正盛,打算一舉吞併江東,當時曹操麾下的謀士也紛紛為這場戰鬥獻計獻策。但是賈詡卻認為此時應該先好好經營荊州,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江東在不久之後就會俯首稱臣。此事在《三國志》中有如下記載: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雖然曹操沒有接受賈詡的建議,但是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賈詡雖然有著出色的戰局分析能力,但其實其內心是牴觸戰爭的,更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仁愛之心。

為什麼說毒士

曹操沒有接受賈詡的建議

助力曹丕繼承大權,建議避戰位列三公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繼承人的選擇問題。當時的曹丕雖然被封為世子,但是曹植也深受曹操的喜愛,曹丕為此憂心不已。於是他前來向賈詡請教贏得曹操喜愛的方法,賈詡說只要曹丕能夠安心做好為人子應該做的事情,就沒有問題了。之後賈詡又在曹操面前提到廢長立幼的袁紹與劉表的事情,讓曹操堅定了立曹丕為繼承人的決心。此事在《三國志》中有如下記載: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在立儲事件中立下大功的賈詡在曹丕上位之後也得到了優待,曹丕篡漢稱帝之後,賈詡就位列三公,被授予了太尉的官職。在兩漢時期,能夠成為三公的人無疑都是私德較好的人,這也算是對於賈詡的一種承認。

為什麼說毒士

魏文帝曹丕

之後曹丕曾經向賈詡求策,詢問應該先攻打季漢還是東吳。賈詡卻認為戰爭不是最好的手段,曹丕應該在國內實行仁政,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並且進行德化教育,讓吳蜀兩地的人們臣服。如果貿然出兵,無論劉備還是孫權都不是容易對付的對手,曹魏勢必會蒙受損失。但是當時雄心勃勃的曹丕沒有采納賈詡的意見,在不久之後出兵江陵,果然損失了許多士卒。

賈詡無論是在曹丕做世子的時候還是在為君之後,他對曹丕提出的建議都是基於忠孝仁愛的,由此可見被人們稱為毒士的賈詡其實是還是有著傳統儒家精神內核的。而其止戰的政治理念更是貫穿了其政治生涯,讓我們看到其背後仁愛的一面,賈詡被授予三公也是對其品性的肯定與褒獎。

為什麼說毒士

賈詡一直給人以陰險毒辣的印象



結語

在三國的眾多英雄人物中,賈詡一直是爭議討論較多的一位,在傳統文學中,賈詡一般被塑造成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尤其是在宛城一戰中,曹操的長子以及大將軍典韋都因為賈詡的獻計而死,更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賈詡曾經侍奉多位主君的行為也與當時提倡的忠義精神不符,人們才普遍認為賈詡是一名私德有虧的謀士。

但實際賈詡除了出色的戰略眼光之外,其個人品性也是有著許多閃光點的。首先其在李傕手下的時候曾經盡力保護漢獻帝周全,甚至不惜身處險境,由此可見賈詡之忠。在曹丕爭奪世子的過程中,他只讓曹丕保持為人子的孝道,由此可見其之孝。

而他面對曹操曹丕父子都極力反對戰爭的表現更是顯露了其仁愛的一面,他提倡以德治天下的想法更是歷代儒生們不懈的追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與人們印象中的毒士形象相比,賈詡其實更像一位在亂世中還能堅守自己道德底線的儒生,是一位有著高潔品性的英才。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三國志》

3《魏略》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