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非常時期,一線管理者如何管理和激勵員工?

面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家學者們針對經濟發展、融資投資、社會治理、中小企業等紛紛獻言,然而,很少有對於一線管理者的建議。


疫情中員工的心理有什麼變化和特點?面對疫情的困擾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如何管理和激勵員工?這些都是管理者要面臨的問題。


基於此,我們邀請組織與戰略管理系主任潘靜洲老師提出了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開始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下人們面對疫情的心理變化。


此次疫情屬於重大社會危機事件,即便對於非疫區、非患者,也會帶來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來自於人們的死亡意識。


“死亡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是指一種由外部危機事件所觸發的心理體驗。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人們會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陷入“生存和危機”的兩難衝突,從而產生焦慮、恐懼、擔憂、憤怒等消極情緒。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以及網上流傳的過激行為就是這種情緒體驗的體現。


除了情緒反應,人們面對死亡的潛在威脅時,還會進行無意識的自我反思,從而引發思想和價值觀的改變。針對員工存在的焦慮和認知變化,管理者應該怎麼辦?


1 強調共同價值觀 注意不當言行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疫情會激發員工的自我保護機制來抵禦生存的焦慮。自我保護反應會讓人疏遠並挑戰與自己世界觀、價值觀相異的人。


一項研究就表明:當死亡意識增加時,人們在明知對方不喜歡辛辣食物的前提下,仍會向與自己世界觀不一致的人群分配大量的辣椒醬。


最近,某知名人士僅因為群友在群聊中發送了一條與其觀點不符的消息,就表達了過激情緒,引發了網上的熱議。冷靜之後,他在微博致歉。這個事件是典型的無法容忍異己價值觀的自我保護機制的體現。


非常時期,員工會對於與自己世界觀、價值觀不一致的人或行為有過激的反應。對此,管理者們要有心理準備。


一是儘量不要違背公眾的價值觀,避免由於個別的言行而被置於對立面;


二是對可能引起反感的制度、政策或任務做充分的解釋和溝通,不要想當然;


三是多倡導為大家認可的積極價值觀念。


2 提供自由交流的機會 減少強制分組合作


研究表明:面對死亡(疫情)的威脅,人們對於與自己世界觀相似的人會更加親近和認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子女苦口婆心的勸告,不如老幹部在群裡的一條信息更能讓父母提高防控意識。


在工作中,我們應當儘量避免把個性、觀點不一致的員工分在一起工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衝突。相反,儘量提供自由交流、合作的機會,這樣他們會自覺選擇“合得來”的同事,提升溝通與協作的效率。


3 增加魅力型領導 減少關係導向行為


一項實證研究表明:當死亡意識增加時,人們會對魅力型領導者更加偏愛,而不喜歡關係導向的領導者。魅力型領導者善於描繪未來的願景,強調組織的同一性,相信員工並對其有更高的期望。流傳於網絡的老鄉雞老總手撕員工的降薪請願書的行為就是魅力型領導行為的表現。


同樣,化妝品品牌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在正月初七向全體員工發表了萬言書——“致至暗時刻的一封信”。信中,他描述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願景和戰勝困難的決心,並宣佈即便在困難時期也要向一線醫護人員進行捐贈。他提到:“維持生存,不裁員,就是最大的愛國……這種至暗時刻,成了讓我們突飛猛進的'催化劑',對'至暗時刻',林清軒已經有免疫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清軒武漢門店在關店的情況下,銷售額(2月1日)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4.2%。


4 提供正向反饋 減少批評指責


研究者發現,在激起死亡意識後,給予個體積極反饋能夠降低其對死亡的焦慮,甚至提升客觀的生理指標。因此,在特殊時期,管理者應該多給予員工一些支持和表揚,減少指責和批評。


另一方面,目前是改善員工關係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對於平時關係比較疏遠的員工,可以多關心、多反饋,表現出對其的認可,可能會因此而贏得員工的心。


5 引導員工反思 促進助他行為


從本能上來講,人們渴望得到“永生”。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人們則寄希望於將自己的貢獻延伸到未來或他人的身上,從而獲得象徵意義上的“永生”。


通過適當的反思,疫情可能引發人們的親社會動機,諸如“為社會做貢獻”、“幫助他人”[6]。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被隔離在方艙醫院的大媽們仍不忘給單身青年介紹對象。


歷史上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在“911事件”發生之後的一年裡,申請到公立學校任教職的人數較之同期增加了近50%。當然,這樣的反思也有可能會引發消極的動機。因此,作為管理者引導員工進行積極反思尤為重要。這樣的引導不用拘於形式,可以是不經意的聊天,一句暖心的問候,也可以是身體力行的行為。


6 細心觀察思考 適時塑造價值觀


如上所述,嚴峻的疫情可能會觸發員工對人生深刻的反思。面對重大社會危機,也是人們價值觀易於發生改變的時期。


因此,危中求機,對於組織來說這正是一個強化或重塑企業價值觀的機會。特別是對於“利他性”的價值觀塑造更加有效,比如,客戶導向、互幫互助、服務社會等等。具體做法可以包括:


一是定期集體分享(可以是網上的),分享的內容既可以是與工作相關的問題、體會,也可以是對疫情發展或新聞熱點的評價,目的是引發員工的思考;


二是讓員工知曉並理解企業的公益行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親社會動機;


三是宣傳工作中符合企業價值觀的行為,前文提到的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的萬言書中,就包含了對優秀員工行為的讚揚。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僅是根據研究得到的通用原則,希望管理者能夠理解其本質,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選擇地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