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祈祷天佑中华


《水浒传》中,所有的梁山好汉全部愿意招安。所谓晁盖反对招安,林冲不愿意招安,武松、李逵、鲁智深在菊花之会上跳出来与宋江作对,都是脱离《水浒传》文本的无稽之谈。

以下,就从施耐庵的原著中来解读一番,看看梁山之上到底有没有人反对招安。

《水浒传》中何时提到招安的?

“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便第一次提到了“招安”二字。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武松在十字坡扮了行者,前往二龙山入伙,途经孔家庄时,与宋江重逢。

宋江、武松的兄弟感情很深,在孔明孔亮家住了半个月后,宋江便要去清风寨找花荣。宋江十分不舍武松,便邀请他一同前往。武松也很感念押司哥哥的厚爱,但他却要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杨志。当时,武松对宋江说了这样一段很令人感到悲戚的话: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

武松谢绝了宋江的好意,并非是不愿意追随而去,而是怕连累了宋江、花荣。因为,武松自知杀人太多,犯下了非常重的罪,即便是朝廷大赦,也不会得到宽宥。武松这番话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宋江非常理解。

然而,武松对宋江也是依依难舍,也非常希望能与宋江重聚。因而,武松继续说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犯了遇赦不宥之罪,要想重逢,除非等待朝廷招安。武松说得很悲凉,希望得到老天保佑,等到朝廷招安之后赦免了重罪,才能再次寻找哥哥。

临别之际,武松送了宋江一程又一程,宋江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告诫武松道: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便是《水浒传》中第一次写到“招安”,竟然是由顶天立地的武松最先说出来的,武二郎能出尔反尔,反对招安吗?

晁盖、林冲愿意招安吗?

还是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来看看脱离文本臆想出来的晁盖、林冲是否反对招安。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梁山分作五队迎击朝廷官军的清剿,扈三娘擒获呼延灼副将天目将彭玘。

彭玘被解送到大寨,宋江喝退刀斧手,亲自劝降。彭玘答应入伙后,宋江便叫人把他送到了晁盖身边。施耐庵特地安排这个细节,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晁天王是绝对赞同且非常积极支持招安的。

呼延灼急切难以拿下梁山,便调来了轰天雷凌振,炮轰水泊。晁天王献计,李俊、张横、张顺、三阮等水军驾快船,穿过芦苇荡,掀翻了凌振架设的火炮,并将他活捉上山。

宋江先见到了凌振,便开始劝降,凌振闭口不答。到了梁山大寨,彭玘出面劝降道: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的话说得十分明白,他是受了晁盖的指令,前来劝降的。每次劝降,都是宋江下说辞,几句话就搞定了。凌振这次入伙,宋江的劝降却没有成功。因为,施耐庵早就伏笔,让彭玘先到了晁盖身边,接受了“招安”教育。所以,必定是彭玘劝降成功,以证明晁天王对招安的态度。

凌振答应入伙后,晁天王非常兴奋,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故事转到下一回书:“吴用使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这回书又有一次劝降。徐宁被诓到梁山,很多好汉前来劝降,当时的场景是:

宋江执杯向前陪告道:“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林冲也来把盏陪话道:“小弟亦到此间,多说兄长清德,休要推却。”……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

从两次劝降来看,晁盖、林冲反对招安吗?梁山之上还有人不愿意招安吗?

晁盖“升天”后,林冲便积极的联络公孙胜、吴用,说服宋江做寨主。假如林冲是反对招安的,为何要如此积极的拥戴一个时时把招安挂在嘴边的人做寨主呢?

宋江不得已,做了临时寨主,《水浒传》中这样写道:“梁山泊水浒寨内,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不但没有人反对,反倒是全山寨欢天喜地,毕恭毕敬的听从宋江的号令。因为,梁山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招安大计必成。

菊花之会黑了宋江,黑了武松

《水浒传》的原本故事只有七十一回,写到梁山好汉排座次时,就被腰斩掉了,现在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都是后来作者续写的。续书完全颠覆了原著精神,把施耐庵反皇帝主题一笔抹杀,把施公笔下的最黑的宋徽宗洗白,咸鱼大翻身成了好皇帝。

洗白了宋徽宗,自然就不会放过造反的梁山好汉了。于是,宋江成了摇尾乞怜的投降派,武松等人则做了背信弃义之徒。此话怎讲?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这回书,详细的写了梁山好汉排座次前后的盛况。一百单八将完成大聚义,宋江便提议大家对天盟誓。众头领听了宋江的建议,也是“众皆大喜”,全部愿意盟誓。那么,梁山好汉的誓言又是什么呢?以下简要摘录几句,来看看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人反对招安的。

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书中写道:“誓毕,众皆同声共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

一百单八将所盟誓言,实质内容依然是“招安”,但却把招安的目的更加明确,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写到这里,便以一个恶梦结束了全书。容与堂等版本则没有“惊恶梦”这个情节,或许就此一刀将施耐庵的原著腰斩了。梁山好汉盟誓完毕,以下,就都是续书了。喜欢《水浒传》的朋友不妨细读一番这个接缝处的文字,完全与原著不在一个档次上,文笔、内容全都不对。

续书忽然反转,写道,一贯与官军作战的梁山好汉又回到了王伦时代,好汉们没有约束,三三两两的任意下山抢劫。抢得的财物除了交公外,便是随意分了。这是梁山好汉吗?

紧接着,续书便鼓捣出“菊花之会”,宋江做《满江红》词,让乐和演唱。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武松忽然跳了出来,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也跟着踢翻了桌子,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鲁智深也站出来说话,反对招安。

这不是胡扯吗?第一个提出招安,又刚刚对天盟誓的武松,难道是这等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李逵、鲁智深也绝不会这样,他们也是参加盟誓的,难道都上了宋江的当?

不是梁山好汉上了宋江的当,而是读者被最反《水浒传》的续书给误导了。“菊花之会”这一节,我都怀疑不是容与堂或者其他版本原本就有的内容,对照前后文字和情节,简直一点都不协调。

民国学者唐圭璋编纂《全宋词》时,收录《水浒传》宋江的两首,一首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因而,我有理由怀疑,早期的《水浒传》到底有没有“菊花之会”这一节。

如此不与前七十回照应,完全弃人物、故事于不顾,这样的“续书”实在是太拙劣了。

宋江及梁山好汉为什么愿意招安

施耐庵写《水浒传》完全依据历史,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隐藏着历史真实。那么,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就是招安了。施耐庵必须这样写,否则,就成神剧了。

但是,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写的那样,向施耐庵笔下饱受抨击的宋徽宗摇尾乞怜。梁山好汉大聚义之后,宋江率领他们四处出击,官兵莫敢撄其锋。杀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副寨主被擒,为了救人,宋江便率全伙投降,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水浒传》讲忠义,宋江被迫投降,难道不正是《水浒传》所体现的主题吗?

这件事情,在《宋史》中有多处记载,施耐庵不会罔顾历史,按照现在的思维,让宋江造反到底,甚至夺取北宋江山。至于《水浒传》中宋江后来的结局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前面七十回书的伏笔看,恐怕还有可能又造了宋徽宗的反。这个伏笔,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的反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另辟文章详述,此处按下不表。

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但是,施耐庵自始至终都在赞扬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不会写武松这般小人。只要我们细读文本就能发现,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所写的招安。

九天玄女庙中,帮助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九天玄女以又拉又打的手段,威胁、警告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让宋江替“天子”行道。但是,宋江听她的了吗?

宋江并没有按照九天玄女所言,对宋徽宗及朝廷俯首帖耳,梁山四处攻打州府,斩杀了宋徽宗的国舅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等于直接向皇帝老子宣战了。

不仅如此,宋江旗帜鲜明的竖起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旗,他的招安,是要“保境安民”,而不是九天玄女的“辅国安民”。

书中以九天玄女三卷天书为道具,暗写了宋江、吴用已经不再听从九天玄女的吆喝,而是转向“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九天玄女说,三卷天书只能与吴用同观。而且,要求他们熟记于心。文本显示,宋江在打祝家庄、高唐州时翻看过两次天书,根本没有任何效力。于是,便不再信这个神神道道的“天书”了。吴用简直一次都没看,吴学究才不信那一套。大名府晁盖显圣,告诉宋江,只有江南地灵星可以救命。宋江、吴用竟然不知道此人是谁,说明这两人根本就没有再查看天书了。

皇帝不是天,只是天子,《宋史·徽宗本纪》中就记载,道君皇帝自称上帝长子。宋江绝没有讲为上帝的长子行道。《水浒传》中的“道”,就是开篇讲的“太平无事”。这一点,金圣叹早就在评注中讲过,金先生说,《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天下太平”开篇,以“天下太平”终结。以当时的历史来看,这个“道”没有什么不对。

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武松提出了招安,宋江在劝说他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时,有一个后置条件,就是“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好名。武松所去的二龙山,也有一位想要去边境杀敌立功的好汉,他就是青面兽杨志。汴京城卖刀杀牛二之前,杨志就表达过去边上立功,替祖宗争光的愿望。

历史记载,杨志的确参加过攻打辽国、抗击金兵等战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任先锋敢死队队长。杨志兑现了诺言,武松也必然按照宋江的话,与杨志携手战斗。《水浒传》无废话,宋江对武松的话,一定是要在后面的故事中有照应的。

既然杨志是跟随两个种氏经略相公攻辽、抗金,原本就是这两人手下的鲁智深,一定也去边上挥舞禅杖,“保境安民”了。这就是《水浒传》为何在梁山故事的开头,写了两个神秘的经略相公的缘故。

曾头市是金国人的官方榷场,宋江攻打这个外来势力时,杨志打的是正北大寨,正好隐喻书中反复提到的“北地”,鲁智深、武松则攻打正东大寨。施耐庵的每一笔都需要细看,这样布阵也大有深意。

梁山发起总攻之后,曾头市土崩瓦解,副教师苏定仓皇而逃。鲁智深、武松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正北。此时,杨志在前面率兵堵截,苏定被一箭射死。这个情节,不正是二龙山头领在与金国人的战斗中会师了吗?

其他不多举例,梁山好汉最终参与抗金“保境安民”的伏笔,在前七十回书中还有多处。宋江帮助梁山好汉实现人生理想,难道武松会像一个小人那样,反对宋江招安吗?

施耐庵前七十回故事不仅被续书写丢了,而且来了个大反转。要说所有反《水浒传》的续书中哪一部最反施耐庵,恰恰就是《征四寇》。金圣叹将他腰斩,俞万春写《荡寇志》则“提明真相,破他伪言”。所以,梁山大聚义之后,有人反对宋江招安,纯属无稽之谈。


绿野萍踪01


一部《水浒》,围绕着招安问题,基本上形成两派。

一派是招安的拥护者。以宋江为首,自入水泊,争取朝廷招安即是其最大目标。正如他在江州酒后“反诗”中写的那样:“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为了早日实现理想,他招降纳叛,积聚实力,提高与朝廷谈判的筹码;为了招安,他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义释包括高太尉在内的朝廷将领,为的就让他的愿望上达天听,让皇帝知道;为了招安,他率柴进、燕青等通过重金结交名妓李师师,得与赵佶见面,暗通款曲。等等。真可谓苦心孤诣,舍得下本钱。追随宋江渴望招安的主要有这么几类人:一曰梁山早期骨干中的朝廷官吏。如林冲、花荣、杨志、孙立、朱仝、雷横、徐宁、李英等,由于不同遭遇被迫上梁山,想通过招安洗白自己的犯罪经历,回归当年生活轨迹,过上比从前更好的生活;二曰原朝廷降将。如关胜、呼延灼、董平、闻达、索超、张清等。这些人都是征讨梁山兵败被俘人员,是宋江“招安”大旗的感召下加入水泊,为的就是招安后免受战败的惩罚,并在仕途上得到更大发展;最后一种就是诸如柴进(前朝遗老)、卢俊义(河北名士、大地主)等出身上层社会的人士,落草对他们也是权宜之计,走封妻荫子之路才为正途。以上三类人构成招安派的基本阵容,声势浩大。

另一派是招安的反对者。如武松、李逵、李俊、张横、张顺、阮氏兄弟等等。这些人在上梁山前大都出身社会底层,深受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侵害,对朝廷及其官吏刻骨仇恨,毫无妥协之心。之所以后来"保留意见”,完全是基于“义”字,给大哥宋江面子,因此在整个招安过程中,这些人一直持反对态度,以至一度迟滞了招安进程。但是,同强大的招安派相比,反对派显得势单力孤,不但人数不成比例,级别也无以望其项背,因而难成主流,最后终于让宋公明引上了一条招安的不归路。







风露中宵2


小时候读《水浒传》,觉得宋江活得太窝囊,林冲太隐忍,只有武松、李逵最洒脱,到了成年成家立业,才明白宋江、林冲这些人的无奈,也才明白接受朝廷招安,才是水浒英雄的最好出路。

阶层出身就决定了人的我眼界和选择,这个观点用在水浒英雄对于招安的态度最好不过了。

《水浒传》中,愿意招安的人,除了宋江,还有很多人,例如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朱仝,杨志,徐宁,董平,索超,黄信,宣赞,韩滔,单廷圭,魏定国,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龚旺,丁得孙,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

他们的出身和宋江类似,都是出身中下级官僚、中小地主。这些人大都是被逼,或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暂时上梁山,铁心了跟定宋江以后招安,以图报效国家也好,一官半职也好,荣华富贵也好。这些人拥护替天行道,反贪官不反皇帝,就是为了将来能回归正统,有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从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来说,这些拥护招安的人也分为几个类别。

一类是朝廷降将,这类人是支持招安的主要势力,他们人数众多,且势力庞大,在梁山很有影响力,主要有关胜、呼延灼、秦明、关胜、索朝、董平、张清等,他们是被迫投靠梁山的,但不甘心做一个贼寇。因此,想通过招安洗白,重回朝中做官。

二是宋朝中下级官吏,例如戴宗、朱仝、安道全、萧让等,他们明白当官的好处,也知道做贼终究不能长久,

三是出身地主的富人阶层。例如天贵星小旋风柴进、玉麒麟卢俊义等。

除了这三股势力,还有一类人,对招安没有主见,但他们却坚定的主持宋江,属于挺宋派,如宋清、戴宗、孔明、孔亮等,因为宋江主张招安,因而他们也支持招安。



跟我学周易


梁山排座次,其实是各个将领小山头权力的划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算公平,如宋江的弟弟铁扇子宋清就是一百零八人最后。

招安,是盘踞宋江的心结,当年他见到武松,劝他:边庭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宋江为什么坚持招安,到底是对或是错?如不招安,梁山结局是否会更好?

宋江招安,原因主要是:十万人马的军需,就是钱粮用度开支费用。当初梁山人不多,王伦时只有七八百人,曾头市之战后队伍增加五千人,到宋江主事,108将聚义,梁山达到鼎盛时期,梁山实力有十万之众。十万人十万张嘴,每天消耗粮食不少,每人每天吃一斤米,就需要十万斤,如加上肉菜蛋奶,折半也要五万斤。

众所周知,梁山水泊,一洼之水,虽然说八百里,好汉们不种田,不养猪羊鸡鸭,又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所以即便有一定的库存,也要坐吃山空的。正因为如此,每次作战都要带回大量的粮食实物,代价忒大。

于是掠夺粮食抢掠财务是梁山的既定政策,如曾头市“抄掳到金银财宝米麦粮食,尽行装载上车。”祝家庄,给每家赐米一石,仍然有五十万石粮食,另外晁盖他们智取生辰纲的财宝,都充填梁山作为开支消耗。再如油盐布匹生活必需品,十万人的开销是什么成色,试想不招安,以后怎么办,吃饭就是大问题。

如果梁山不愁吃不愁穿,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及保障,宋江可能有其它考虑,还有好汉们以后年纪都老了怎么办,他们的归宿未来前程都是宋江所忧虑的。

当高俅率领朝廷十节度使征剿梁山,吴用认为梁山英雄们年轻力壮,战力方锐,必操胜算。但是将来好汉们一个个老之将至,不要说打仗,怎么安置他们就是个大问题。还有一大批家眷,以后永远都要头上安上反贼土匪的名号,子孙们的前程?

在要不要招安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最坚决的就是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宋江必须全盘考虑,这些概念,促使宋江必须完成招安大业。

宋江的逼上梁山,完全是另有原因,他的心里并非藏着什么反心,也不会有做皇帝的想法,报效朝廷是他的真心。

忠义,替天行道,是梁山的宗旨,梁山其实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当何涛追杀三阮,阮小五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好汉们骂皇帝的话。

宋江也不可能和方腊联手,因为其实真正祸害 百姓的就是方腊,方腊没有梁山这么有明确替天行道的纲领。也有人说如晁盖活着,他不会招安,事实上晁盖也是主张招安的,由此可见如果晁盖不死当上寨主,最终还是要招安的,因为当时条件下,除了招安别无选择,即使是鲁智深李逵他们坚持不投降,最后还是会顺应宋江的,吴用也会帮宋江做他们的工作的。


山谷大师


只能说《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绝大多数人是同意招安的,只是极个别人是反对的,不然招安是不会成功的。

第一类,柴进、关胜、呼延灼、杨志为代表的贵族阶级,他们家族都曾显赫一时名将之后,只因家道中落不得已才上的梁山,也是最希望招安的。

第二类,以宋江、卢俊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他们都是曾在地方任过职的官吏和地主,有一定的地位能实现经济上的自由,也是不得已,他们都是很希望在回到体制内的。

第三类,是以吴用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员,他们都是有职业或者技能,只能勉强温饱无出头之日才造反,希望出人头地他们也希望招安。

第四类,以石迁、白胜为代表也是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们没有固定职业,吃上顿没下顿。他们也希望招安改变命运。

只有以武松、鲁智深、燕青极个别为代表,因他们也曾在体制内呆过,已看透朝廷的腐败对其已经失望不愿再回去,所以只有他们反对招安。


已是大叔


《诗话.水浒.宋江》

家住郓城宋家庄,熟读文史敬高堂。

爱好枪棒喜交友,疏财仗义济人慷。

七星生辰纲智取,案发公明报信慌。

晁盖做了梁山主,派遣刘唐金谢帮。

阎氏发现盖信物,威胁逼迫吵告嚷。

宋江情急婆惜戮,避匿清风心雪霜。

宋清送信谎父逝,奔丧失魂捕锒铛。

刺配江州满腹怨,浔阳醉题反诗狂。

晁盖营救劫法场,救出宋江气势昂。

替天行道大旗竖,好汉慕名投身旁。

三打祝家财库洗,金银缴获运粮忙。

攻陷高唐柴进救,三山首领赞三郎。

火烧大名翠云馆、抢救员外遁牢房。

诱敌曾家袭营地,丁马覆灭全歼光。

十万宋兵八路将,童贯率领趾高昂。

九宫八卦迎敌阵,十面埋伏奇兵藏。

八个都监全杀死,三亭官兵二亭亡。

两赢童贯势力大,派遣高俅剿怯惶。

刘唐放火烧船舰,人仰马翻掉河塘。

张顺凿船漏沉底,太尉被捉招安商。

平定辽国征方腊,兄弟十有八死丧。

迷恋功名富贵场,浮云散去水茫茫。

宋江的左臂小李广花荣,也想招安。宋江杀了阎婆惜,投奔清风寨副寨主花荣,花荣为了宋江不惜与正知寨刘高火拼闹翻。

玉麒麟卢俊义,也想招安。卢俊义本是河北大名府首富大财主。被宋江、吴用,用计使诈逼上梁山。

双鞭呼延灼,肯定也想招安,本来他是率领官兵剿灭梁山,结果被金枪将徐宁的飞镰枪,破了他的铁甲连环马,被捕投降。

包括病尉池孙立,美髯公朱仝,镇三山黄信,双枪枪将董平等,他们本来都是官府的将领。孙立投奔,金枪将徐宁,朱仝被逼无奈,黄信,董平战败投降。他们都不想,落草为寇。因此想和宋江招安。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月影桂花树


在《水浒传》中,招安一事成为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意向的分水岭,分为愿意接受招安和抵制招安两派。接受招安的人,除了宋江以外,还有朝廷降将派:如关胜、董平、张清、呼延灼、魏定国、索超、单廷硅、韩韬等,以及最后上山的卢俊义和燕青,他们本来就有着很好的前程,从没有做过杀人掠货,罪恶滔天的事情,如果通过这次招安能回归正途,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高俅征讨梁山时,不也一样被梁山俘虏过吗。

抵制诏安的代表人物有:武松、李逵、鲁智深、王英、陈达、朱武、史进、杨春、段景柱和阮氏三雄等。公孙胜早就看出宋江的野心,于是就下山云游四海去了,梁山最受排挤而又令人同情的是林冲,宋江不让扈三娘嫁给林冲便可见一斑,后来宋江又放走了害得他家破人亡、不死不休的高球,气得他当场吐血昏死过去,这样的林冲誓死也不会接受招安的。还有就是阴晴不定的杨志,他曾一心要去朝廷做官,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王伦第一次要留他在梁山时,他都没有答应,后来走投无路才上了二龙山,如果通过招安能效力朝廷,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杨志还是希望朝廷招安。

作为梁山首领宋江,他为何执着于诏安呢?因为招安相比于造反来说,是一个让大家的牺牲减少到最小的方法,在招安之后,大多数人还是能安身立命的,得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局。而宋江接受招安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任何一个朝代,朝廷都会培养子民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观念和思想,而宋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思想在宋江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说,招安的想法在宋江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大家知道,宋江上山后暗中拉帮结派架空了晁盖,宋江在水泊梁山的声望日益高涨。后来晁盖死亡后,宋江成为梁山的真正首领,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由此可以看出他将归顺朝廷的决心。

也许是为了想给梁山的兄弟们找一条好的出路,改变落草为寇的命运,改变后面子子孙孙的命运,宋江终于实现了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宏伟目标,接受招安后,他把原来梁山的“替天行道”旗帜改为了“顺天护国”,从这一行径看,宋江是成功的,他带领梁山好汉们又翻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M易2


1.卢俊义

说起这卢俊义卢员外那可真是憋屈,你说一个好好的员外在家享着清福,却被宋江和吴用用那些下三滥的手段害得他家破人亡,最后被逼上梁山当贼,他这是招谁惹谁了?对的宋江看上了你,你就必须上梁山,梁山就是你的家了。妻子嘛,你看那秦明不是娶了花荣的吗?梁山家属多资源多。其实卢俊义看重的不是这些,他心中还是想为朝廷效力的,他之所以上梁山。原因是宋江的招安政策打动了他。算了梁山混一下也可以重新复出何乐不为?

2.呼延灼

呼延灼是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后来吴用设计先擒呼延灼,最后呼延灼于陷坑中被活捉,在宋江的好言相劝之下,正式归顺梁山,重获踢雪乌骓 ,献计打破青州,三山聚义,众好汉同归水泊。成为梁山马军的一员重要将领。要说这呼延灼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难道真的心甘情愿当贼吗?当然不愿意了,他也是无时无刻不想着被招安。

3.关胜

关胜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精通兵法,使一把青龙偃月刀。他原是蒲东巡检,因梁山攻打北京,被宣赞推荐给蔡京,领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围。关胜一人大战林冲、秦明两人,在即将落败之时,宋江怕关胜战亡叫停。呼延灼用假投降的办法引关胜兵马进入宋江的大寨,被挠挂钩拖下马鞍活捉。关胜感到宋江有胆识重义气,便归顺了梁山。关胜是被宋江感化的才愿意归降的,怎么感化呢?宋江肯定说,你先来梁山做,梁山的目标是招安,你来梁山将来也可以为朝廷效力的,关胜一听确实有理,本来想以身殉国的他,就投降了。

4.朱仝

朱仝绰号美髯公,郓城县人氏,出身富户,原为县马兵都头,曾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后改任当牢节级,又义释雷横,被刺配沧州。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上梁山落草。朱仝可真够惨的帮助了那么多的梁山好汉,最后的回报确是逼上梁山,你说他心里不气那是骗人的。宋江说招安,他又可以回到官场上去,他肯定非常乐意了。不过后来招安后,还是这兄弟官场上混的最好当了地方的节度使,确是这招安对他来说太好了。


邹密密影视


《水浒传》中的故事,历史的定性是农民起义,其实质为官吏造反,因为他的大部分主要成员是朝廷官员、叛将和资本家(柴进、卢俊义)组成。所以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招安,为了蛊惑真正起义的农民追随者才竖起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这点可以从方腊起义做对比,方腊是扯的杏黄大龙旗,身上穿的是龙袍,人家是直接改朝换代做皇帝了。

由于座头把交椅的带头大哥坚持招安期待招安可以从此改变命运,光宗耀祖。所以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终身成就以及家庭家族利益和荣耀,水浒108将形成两条战线,主战派大都出身社会下层,没有话语权,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招安派序列如下:

司令:宋江

叛吏:华荣、杨志、孙立、朱仝、戴宗、雷横、徐宁、李英

叛将:关胜、呼延灼、董平、闻达、索超、秦明、张清

贵族:柴进

财阀:卢俊义


斤斗山下


主张招安的头领大致有: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朱仝、杨志、徐宁、董平、索超、黄信、宣赞、韩滔、单廷圭、魏定国、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龚旺、丁得孙、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这些人大多原本就是体制内的,或是被梁山好汉使计赚上山的,上山落草事出有因,皆为无奈之举,意图有朝一日招安,可东山再起,或报效朝廷,或落得清白。

梁山集团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是因为其大部分成员都是希望回归正常社会的。而接受了朝廷招安,是他们回归正常社会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还是唯一途径。所以,除李逵外,其他头领几乎都是愿意被招安的,也以行动拥护了宋江的决策。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最早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所谓的“打虎英雄”武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