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歷經北宋滅亡,丈夫病逝,詞風也開始從婉約轉為悲愁

前言

李清照是著名的宋代女詞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筆下的作品感情細膩真摯,名詞佳句讀起來令人朗朗上口,堪稱舉世無雙的詞壇翹楚。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是跟隨做官的父親李格生活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優雅的生活環境以及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吟詩作賦是她日常的樂趣所在。就這樣,小小年紀的李清照便開始在詞壇大放異彩,並在十六歲時寫下了後世廣為傳頌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歷經北宋滅亡,丈夫病逝,詞風也開始從婉約轉為悲愁

李清照

少女時代就滿懷一腔愛國熱血

李清照雖然養在閨閣之中衣食無憂,卻也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她不僅對時事政治有所瞭解,還能夠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一天,李清照在品讀了宋代詞人張耒創作的《讀中興頌碑》一詩後由感而發,當即寫出了讓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這首詩用獨特的方式來評論廢興,深刻分析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教訓,借古喻今,表現了對北宋末年朝政的擔憂。初涉塵世的李清照能夠對國家社稷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

李清照歷經北宋滅亡,丈夫病逝,詞風也開始從婉約轉為悲愁

李清照雕像


偶遇趙明誠,兩人一見鍾情

飽讀詩書可以讓李清照盡情的揮毫潑墨,指點江山;但回到閨閣之中,她也是一位溫婉嬌羞的少女。

公元1101年,在汴京大相國寺的元宵燈會上格外熱鬧,十七歲的李清照在簇擁的人群中遇見了二十歲的趙明誠,兩人一見鍾情。從此,二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與趙明誠的父親同朝為官,可謂是門當戶對。不久之後,李清照與趙明誠結為夫妻,結婚儀式聲動了整個汴京城,一對才子佳人終於終成眷屬。更難得的是,婚後的兩人志趣相投,他們都對藏書、書畫和金石有著濃厚的興趣。李清照也曾寫過一首小令《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來展示二人的幸福生活: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李清照歷經北宋滅亡,丈夫病逝,詞風也開始從婉約轉為悲愁

李清照與趙明誠

趙明誠步入仕途,兩萊州人開始分居兩地

公元1103年,趙明誠步入了仕途為官,雖然在經濟上有了獨立的生活來源,但他們夫妻二人為了深入的研究金石,堅持省吃儉用,並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志向。

收錄金石,品讀詩畫,古韻盎然的齊魯大地給予了他們取之不盡的寶藏。這段時間,李清照和丈夫的金石古玩收集也達到了鼎盛時期。正是這段淡泊明志的悠然時光,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並將他們夫妻二人的書堂命名為“歸來堂”,裡面收藏了大量的圖書字畫。

然而,這樣夫唱婦隨的幸福時光總是那麼的短暫。宋徽宗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和淄州的知州,這段時間裡,夫妻二人經常時合時離,飽嘗相思之苦。

李清照的許多離愁佳作,大多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有感而作,也正是這些作品,奠定了她在婉約派詞宗的地位。

李清照歷經北宋滅亡,丈夫病逝,詞風也開始從婉約轉為悲愁

李清照

國破家亡,過起流亡生活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金人一路南下的鐵騎踏碎了北宋山河,也踏碎了李清照的悠閒和歡樂時光。

李清照為避免禍患被迫南渡,準備去找尋在江寧擔任知府的丈夫,由於多年珍藏的金石古器、古玩字畫太多,她無法全部帶走,就只帶上了很少一部分上路。而在途中又遇到金兵四處劫掠,所帶的珍藏也幾乎全部遺落,直到第二年才趕到江寧與趙明誠會合。然而趙明誠也在一次部下叛亂中臨陣逃脫,李清照這才明白情況比想象中的更糟。

當李清照與趙明誠二人行至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之處,遙想到項羽的豪邁與當下宋朝的懦弱,面對浩浩江水,悲憤交加的李清照當即寫下膾炙人口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用凝練的語言和豪邁的氣魄,將山河破碎的家國之痛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

失望之極的李清照本打算與丈夫歸隱山林,聊度餘生。公元1129年,二人在前往歸隱途中,趙明誠病逝,給李清照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從以後,李清照的詞風也開始從婉約秀麗轉變為悲苦惆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