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皇帝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

jiaoyangdier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个人觉得是因为:一方面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了其不需要锦衣卫这机构,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经验,采用了更好的制度替代了锦衣卫这机构的功能。

首先来看明朝为什么设置锦衣卫机构?

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文官官僚集团密谋造反,朱元璋镇压了胡惟庸事件,在这之后,为了改变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中的不利局面,明太祖建立了锦衣卫,锦衣卫而是由皇帝的禁卫军所改组成的军事组织。锦衣卫卫的是皇帝,锦衣卫的敌人就是文官官僚集团。其实不管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皇帝政治上对抗官僚集团的工具及机构而已,性质都是一样的。

第一:为什么说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了不需要锦衣卫

其实中国古代朝代按性质可以分为家天下和族天下两种。汉,唐,明是家天下的代表朝代,而元和清则是族天下的代表朝代,一个是一家姓氏的天下,一个是一个族氏的天下。

家天下的朝代皇帝往往势单力薄,需要宦官集团及其领导下的特务机构来做政治上的支持。族天下的朝代皇帝,则有一个统治民族站在他身后,势力强大。这个统治民族站在社会权利最上层,把关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要处。皇帝只是统治民族的代表人物而已。

拿清朝来说,天下既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所有八旗族子民的,是家族利益共同体。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同特点是,作为家天下的汉、唐、明有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而族天下的元和清则是宦官势历弱小,不足为患。根本原因在于后者宦官根本没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可言,皇帝不需要依靠他们。

第二,清朝有更好的制度替代了类似锦衣卫机构的功能

因为清朝建立在明朝的灭亡废墟上,必定对明朝的弊政和不足之处做出一定的改革处理。

首先看一下明朝的上行文书制度。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要有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基本上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能看到的奏折都是经过层层的官员审核通过才能看到的。皇帝要想探听点文官集团中的各种秘密事情,非常困难,只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来做这事,一个锦衣卫还不够,后来又加上东厂西厂。

清朝觉得明朝的上行文书过于麻烦,而且看不到基层的真正奏折意见,实行秘密奏折制度。从康熙开始,鼓励官员给皇帝上秘密奏折,勿需经过内阁等程序,而是直接与皇帝一对一交流。这样一来,各级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些什么。对于皇帝来说,这个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了解各地各部官场及政治情况,根本用不着再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了。

同时清朝大兴文字狱制度,跟文字狱比起来,厂卫办事效率只能称为低效。厂卫想人定罪,虽然不走常规的刑部程序,还是需要一定的流程,必须需要人证物证,人证还可能打死也不招,物证也可能做得不细,给人留下把柄,导致想杀的人杀不了,想抓的人抓不到。所以说厂卫在清朝皇帝眼里只能是低效机构。

文字狱实行就容易多了,把文官家里翻个底朝天,带字带画的东西都拿出来,按乾隆皇帝的思路来说,十个有八个都是大逆族诛的罪行,到时候想咋办就咋办。

插一句话,其实锦衣卫在清朝存在了一年,后面改名銮衣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构,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保卫皇帝的工作,没有以前特务机构的性质了。

总之,清代皇帝为什么取消了锦衣卫?一方面因为清朝与明朝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清朝采用了更好的制度取代了锦衣卫这机构的功能。


叨说历史


锦衣卫实际上是一种特务机构,和东厂西厂一起构成了明代的厂卫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朝臣进行监视和控制。

清代的时候之所以不需要这样的机构,其本质原因在清代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明代已经完全不同了,采用了一批另外的人和机制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因此首先必须比较一下两个王朝的权力制衡机制。从整个王朝来看明代的权力制衡机制,是以厂卫为代表的特务机构和宦官集团,对抗官僚集团。官僚集团内部又分为以六部为代表的行政官员系统,内阁系统,言官系统。相互之间再次制衡。皇帝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模式,防止官员做大,从而控制权力。

清代的时候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政,所以清王朝最依靠的权力集团是满清贵族体系。这样一个集团实际上承担了明代时候宦官集团的责任。他们和宦官不同,可以直接出任官员。因此就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当中的满汉制衡模式。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绝大部分职位满汉平行设立,但是满族官员的地位更高一些。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高级官员以满人为主,低级官员以汉人为主。这样就形成了满族官员,虽然数量较少,但权力较大,汉族官员虽然权利较少,但人数较多。也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

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清代的运作模式下是不需要锦衣卫这样一类机构的,因为满清贵族已经实现了同样的作用。

清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但是在监控官员这一方面,其实也是有相应的制度安排的。

对于江南地区,这样一个当时的赋税和人文重地,皇帝利用内务府的派驻机构三大织造,作为其在当地的耳目。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半特务机构的身份。同时从康熙时代开始,高级地方官就拥有了密奏权力,可以直接的秘密地向皇帝报告。而从雍正时代开始,这项权力向中低层地方官开放。这样一种制度,实际上就把所有的官员都变成了特务。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有效的强化了对于官员的控制。

满清贵族这样一个利益小团体,对于维护清政府的权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清时期,这样一个小团体的负面性就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成为了阻碍中国进步的最主要的反动集团。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想取得近代化转型的胜利,就必须要彻底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上讲,满清贵族的历史危害性其实并不比锦衣卫来的小。


用户4325101516


答案:主要原因有两点,但是在这两点原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秘密奏折的诞生。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秘密奏折,秘密奏折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事件回顾

在这里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一点叫做制度。

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每天只会去听三公六部的话,他也需要听一听基层的话对不对?

那这些基层的话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呢?答案是各个地区、各个县衙甚至各个官吏身上对吗?

好的,那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假设,这些官吏、这些县衙他们的意见是怎样传到皇帝的耳朵里面来的呢?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写奏折呀。

好的,所有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奏折上。

明朝为了保证奏折的准确性,也为了保证能够及时的追究责任,所以明朝基层的官吏给皇帝上书奏折的时候,需要由通政司抄录。简单来讲,如果你是一个九品官员,你给皇帝写的奏折,往往三品及三品以上所有官员都能够有权利查阅。

这就相当于是一份公开信,我们再想一下,在这份公开信当中,基层员工敢弹劾高层官员吗?如果基层的官员敢弹劾高层的官员,他能弹劾的动吗?

弹劾不动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高层官员他们更有权利,分分钟就能够把这个奏折撰写者给抹除,更要命的是他们可能连你全家都给抹除了。

那么如果皇帝想要听一听民间的声音,皇帝想要听一听最底层官员的声音怎么办呢?锦衣卫成为了当时最具有主观价值、最具忠心的一个部门。

那么我们把同样的一件事情对比到清朝,清朝在做什么呢?

很简单,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进行了变革,变革什么呢?准许有秘密奏折的诞生。

什么叫秘密奏折呢?我们再来讲,如果一个九品官员想要弹劾一品官员,他把这份奏折明目张胆的递交上去会怎么样?自己会消失,奏折会抹除对不对?

但是有了秘密奏折之后,自己的这份奏折,其他官员谁都看不到,一旦看到这封奏折就会改变原来的样貌,而且皇帝就可以知道谁在查阅。所以说一旦有秘密奏折,高层官员是不敢染指的,这个时候把这份奏折直接给皇帝递交过去,皇帝就已经了解了基层的一些变故。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希望能够听一听基层的声音,因为只有听到基层的声音,才能够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完美、更加安全。

而针对于明朝和清朝而言,他们所听到基层声音的措施不同罢了,明朝更希望锦衣卫能够暗中窥探清朝,则更希望通过秘密奏折来上交。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个敏感的问题叫做家天下和族天下的问题。

简单来讲,朱元璋的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清朝的天下是满族的天下。

而我们经常会发现朱元璋想要对抗文武群臣、文武官员往往只能动用家人的力量,而清朝可以依托整个满族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明朝更希望借助外来力量帮助自己,比如:锦衣卫,比如东厂和西厂。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清代不是没有锦衣卫这种机构,任何一个政权机构都会需要类似锦衣卫的机构存在,他是不可或缺的统治机器零件。

清代类似锦衣卫的机构大量存在,如血滴子、粘杆处、密折奏闻等等不一而足。

他们只是没有大明朝锦衣卫那种强烈的历史存在感而已。

明朝的锦衣卫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历史存在感,是因为死太监们的缘故。

历史是由文官们记录下来的,死太监们是文官集团的天然仇敌,下笔当然要狠了。

太监们做过的恶事要写,没有做过恶事的也要创造性地写,反正太监们也不会写是不是,怎么爽快怎么写,写死他们。

而太监们呢?他们借用锦衣卫的权力整治文官也下得了黑手,再惨绝人寰的事情太监们做起来也没有心理负担。

让你们天天的写折子骂人!当我们看不懂吗?

就是说,大明自朱棣之后,太监和文官的斗争一直就很白热化,一直到南明灭亡,他们双方也斗的你死我亡,大明锦衣卫吃的是太监们的瓜捞。

到了大清朝,太监们没有那么风光了,有名的李莲英再厉害也从来没有干涉过文官政治,他的权力出不了故宫,小德张做过干涉文官的企图,被干净利落的杀掉了,至于康熙乾隆雍正这些人的身边从来也没有什么太监有过话语权。

大清的“锦衣卫”之权力一直在文臣们手中,文臣们写自己做的恶心事当然会笔下留情了,有些事可做就不可写了,没人写下来往下传,后人能知道到个啥呢?

最重要的,文人领导锦衣卫整治起文人同僚来,也没有那么狠,那么多花活呀!

要人死,死成杨涟那种死法,非太监的心理不足以为也。

大清的锦衣卫斗争在文官们之间进行的缺乏戏剧性,后世的电影导演们找不到戏剧冲突点不是,也就没有人去拍电影电视了宣传大清的锦衣卫了。

大清朝的戏剧冲突点全在康熙乾隆雍正的风花雪月上呢!

在古代中国,不要得罪拿笔杆子的人,尤其那些大笔杆子。

比如曹操得罪了罗贯中,秦始皇得罪了儒教徒,朱元璋得罪了东林党......,大明朝太监得罪了文官集团。


葭明通半瓶历史


第一要明白锦衣卫为什么设立,明朝初期,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哪些文武大臣,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功劳大,又有免死牌,经常做一些欺压百姓,搜刮民财,欺瞒圣听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设立了特务组织锦衣卫来监视全国各地的官员,以此来震慑他们。第二,到了清朝,随然没有了锦衣卫这个名称,同样有这样的组织,比如血滴子的组织,都是保卫皇权,维护皇家利益的机构,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


百姓谈画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明白为什么明朝需要锦衣卫这个机构。

其实答案很简单,明朝时期的君主独裁专制和公开透明的文官体系一直在增加矛盾,皇帝无法公然对抗整个国家的文官,因此锦衣卫就开始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对抗文官的工具。

明朝时期的国家政治运作是跟着开国皇帝定下来的制度走得,这就造成了皇帝和大臣的意见会被公布于大众,成为公共话题。而当大家都知道话题的内容后,官僚系统就会跟皇帝的意见产生分歧,其结果是皇帝通常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

天长日久后,皇帝的欲望不能在官方体制内随意施展时,就要另想方法找出路,接着锦衣卫机构就出现了。不管是东、西厂还是锦衣卫,他们都是作为皇帝意志的代表,也是皇帝对官僚系统进行直接干预的一种工具。

这样皇帝就可以控制官员或者绕开制度与体系,来满意明朝皇帝的独裁欲望,而厂卫的出现也恰恰证明了明朝皇帝和官僚系统之间的矛盾。

清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

清朝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大的变化,导致锦衣卫这种几个并不适合生存:

  • 满洲

首先是,满洲作为一个组织,其跟文官系统区别很大,文官大臣们怎么样都算是外臣,但满洲是完全属于皇帝的“家人”,他的性质和宦官一样,但比宦官更好用。

作为皇帝控制百官体系的工具,宦官和锦衣卫自然就失去了地位,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的皇帝非常宠信宦官,而清朝时期的宦官地位极低。

  • 军机处与奏折制度

明朝时期的政治不是机密,国家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先是通过官员阅览最后才到皇帝手中,因此百家都知晓国家事件后,有了心里决断就会跟皇帝对抗。

而清朝则发明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这就让过去的国家事务彻底成为了政治秘密,皇帝和重要大臣之间的政治讨论外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在讨论出结果后才会公之于世。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皇帝可以确定对百官的有效控制,而百官只能看皇帝的脸色来办事,独裁者的专权欲望可以随意施展。

两个大的变化就注定了,不管是东、西厂还是锦衣卫都无法生存在清代,皇帝也不需要厂卫这些用低劣的手段来控制百官,贯彻自己的独裁欲望。

综上所述,皇帝跟官员的矛盾才产生了长卫这些机构,而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国家的“政治秘密”的原因。


官员话语权和知情权,让政治事件不再是秘密

这里我再理一下明朝廷对于国家事件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总的来说就是“公事公办,大家都能看”。

奏题—通政使司(审查/校对/分拣)—文书房(备份)—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留中)—六科(抄发/封驳/备份)—部署衙门(讨论执行覆命)

这套程序也就是明朝中央决策的流程,而这只是大概的流程,还不是完整版,可想而知如果一份文件送到皇帝那里再到执行是多么的复杂。

而在这一整套的决策流程中,国家的政治事件还没到皇帝那里就被大家知晓,对于事件的决定百官都已经有了答案,这也就形成了不是秘密的政治事件,皇帝成了最后的知情者。

明朝中书省被撤销后,尽管皇帝才有彻底的决策权,但朱元璋时期的改造并不彻底,他还是没能把文官体系改造成皇帝的工具,这是因为有几个重要的政府机关和职能被一直保留着。

这几个政府机关和职能就是:知情权和话语权。

为什么“政治秘密”会给明清两朝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全国官员的奏章在进入通政使司开始,里面的内容就已经对整个政府已经公开,在经过文书房和内阁后,可以确定某一项议题在皇帝知晓前已经不是秘密了。

而在皇帝批红下达命令后,六科将这一信息传达到全国政府,并用邸报将其在官场内公开。而六科也有着反驳和建议的权力,通过这些人的上疏鼓动,就会有更多的官员上奏对皇帝进行文章轰炸对抗,继而引发全国范围对议题的讨论,最后对皇帝的独裁产生阻碍。

在这样的制度性,政治议题从头到尾都是对官员公开的,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官员就会对议题进行提前的公事公办,绕开政府流程,政治秘密就不再是秘密。

而清朝发明了奏折和军机处后,就让政治议题完全的私密话,百官只能施行皇帝决断后的命令,无法公开讨论和对抗皇帝旨意,这就是明清两朝对待“政治秘密”的处理方式,但结果却不一样。

很显然,如果清代延续了明朝的奏章流程制度的话,那么也必然会出现厂卫机构,但清朝很聪明地绕开了这些制度,把百官完全成为了皇帝的政治工具,所以锦衣卫也没必要存在了。


历史红尘


清朝一直没有设立严格意义上的类似明朝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但秘密奏折制度客观的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部分作用。明朝的皇帝为了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权利而设立的厂卫制度显然没有起到太好的疗效,反而招来了无穷无尽的骂名,昏暗残忍的政治再加上接连几个昏聩无能的帝王,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早已暮西山行将就木了。

清朝康熙帝天资聪慧,他从鳌拜事件中深深的意识到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但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是行不通的,明朝的厂卫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绝对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康熙就搞了一个自己的部门,就是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原先这个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使司”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全要先交到通政使司,经过审阅后再另行转呈,康熙帝觉得这种方式会造成泄露机密,所以就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

到了雍正时期更规定了科道等官员每天一人以秘密奏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以照实禀报。这种方式极大的扩充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也使得各级官吏不敢欺骗和隐瞒。从康熙朝的奏折来看,所奏之事内容主演是涉及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廉等。可见康熙皇帝所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各地官吏的清贪与否。


文字看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以下具体讲解。

锦衣卫来历与作用

先说说锦衣卫的由来与职能。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设立之初,其职能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治诏狱。明朝初年的锦衣卫,由于具有司法职能,所以在“蓝玉案、郭恒案”等重大政治案件中极为活跃,深得朱元璋信赖。后期锦衣卫发展到军事领域,参与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暗杀敌将等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锦衣卫审讯关押囚犯的地方,就是臭名昭著的“诏狱”。朱元璋生性多疑,锦衣卫成立五年之后就被他废除锦衣卫“典治诏狱”之责,将他们的这一职能移交司法部处理。

朱棣登基后,由于得国不正,需要大量监视臣民以防复辟之人。于是他恢复了锦衣卫原先被废除的所有职能,并进一步扩大其职权,甚至都开始插手朝廷中原由宪司所负责的事项;明成祖还设立了北镇抚司,由此加强了锦衣卫的司法职能。

明朝初期的时候,锦衣卫的名声还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秉公执法,没有后面出现的借机盘剥,打击报复等弊端。但随着东厂的权势日重出现,锦衣卫逐渐沦为了东厂的附庸与走狗,二者狼狈为奸,犯了许多天怒人怨的罪行,使得锦衣卫的口碑急转直下。直到明朝灭亡,厂卫政治都始终存在。

清朝也曾有过锦衣卫

前面说过,清朝入关后,对于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袭下来,继续使用,这其中也包括锦衣卫。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刚刚继位进入北京的顺治皇帝(实际上应为多尔衮,毕竟顺治还是个孩子)也设置了“锦衣卫”来拱卫京师,并且其一把手也叫“指挥使”,其余属官也与明朝锦衣卫的基本类同:

定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锦衣卫都督、一百六十八两。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各一百四十四两。署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指挥使各一百二十两。指挥同知、九十六两。指挥佥事七十二两。带俸都指挥使等官、四十八两。经历、三十六两。——《顺治实录》
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总理锦衣卫事。——《顺治实录》

只不过转过年来,到了顺治二年,清朝的锦衣卫便被更名改姓了,改为銮仪卫。在那个时代,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机构,在经历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被改名,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巩固完善,更不用说会留下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因此,在历史上它当然不会广为人知了。

所以不能说清朝没有锦衣卫,清朝的锦衣卫存在了短短的一年。在我看来,其原因可能是锦衣卫的名声太臭了,大清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北京,还没能统一全国的政权,必须要在道义上展现自己与腐朽没落的明王朝不同之处,因此锦衣卫这种无论官民都深恶痛绝的机构,裁撤掉有利于树立大清自己的招牌。

而改名后的銮仪卫,主要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以及皇帝的保卫工作,职责也很重大,只是没有了锦衣卫的特务属性。銮仪卫的一把手被称为“掌卫事大臣”,其全称是“总理銮仪卫事内大臣”,品级居然是“正一品”,和掌管皇帝宿卫的“领侍卫内大臣”平起平坐,通常都是由满洲亲贵出任。

清朝的一些“情报组织机构”

实际上,清朝也曾有过“十三衙门”“粘杆处”这种具有部分厂卫性质的机构。

“十三衙门”是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期,仿明朝体例二十四衙门而设,前身是内务府,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

十三衙门明面上都是为皇家日常衣食住行等服务的机构,当然私底下这类机构都会有一些打探消息,监视监听的作用,依照明朝旧例都是由宦官掌管。后来为了避免出现明朝宦官干政乱政的局面出现(实际上顺治帝时期的吴良辅已经有此趋势了,他与外官勾结,互相行贿受贿),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杀掉吴良辅,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建制。

“粘杆处”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血滴子的传说更是深入人心。它的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是雍正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设立的。雍正皇帝喜欢安静,最开始设立的粘杆处,只是一些普通的家丁,负责夏季时节捕捉树上的蝉等噪音制造物,也帮着捕鱼摸虾什么的。后来由于著名的“九子夺嫡”,雍正为了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干些要紧的却又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找来一些能人异士充作粘杆处卫士,于是粘杆处就此有了特务机构的性质。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此外,大家所熟知的江宁织造(即曹雪芹他曾祖开始,曹家三代任职)、苏州制造、杭州织造(隶属于内务府,通常为郎中或员外郎)这些隶属于内务府的官员,名义上管着江南的丝织品,实际上充作皇帝在江南的耳目。他们打探各类消息,汇报内容从晴雨物价到官员操守,包罗万象。这其中以康熙的发小曹寅最为出名,也权力最重,说他是无冕的“江南王”也不为过,即使总督将军这样的人,对曹寅也是礼敬有加。我猜测,这些织造手下应该也有一批类似粘杆处卫士的人。

清朝为什么不设立类似锦衣卫之类的正式特务机构

特务政治不得人心,这在明朝以及其他朝代身上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可以说锦衣卫这种组织机构,对于维护统治有利有弊,就看统治者自己如何看待。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有替自己打探消息的人,关键就在于这种人一旦摆到明面上来,就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如果暗中使用,一来破坏力小了很多,二来能让臣民安心接受。此外,由于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旗人同汉人的区别对使得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是满清统治者的耳目。

同时,满清还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前面说过的曹寅等织造,充作皇帝耳目,但这样的耳目太少了,于是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制度。康熙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通过原先制度下的通政使司审阅就可直接奏呈皇帝。当然所奏之事内容主要是涉及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廉和贪污。所以,可以看成是康熙皇帝和手下部分有密折权力的臣子,共同构成了一个松散的特务机构。但“密折奏事”毕竟只是制度,而不是真正的情报机关。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强化了风闻奏事的制度,允许官员风闻奏事,也就是可以在没有充足证据,或者只是道听途说的情况下就上奏皇帝知道。这种风闻言事很是造成了一大批的冤假错案。后来因为所带来的弊端太大,风闻奏事制度后来被废止了。当然了,风闻奏事同样也只是一种制度,并没有设置行政人员,也不算有情报机关。

因此,总的来说清朝一直没有设立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情报机构。十三衙门也好,粘杆处和几大织造也好,虽然兼职干着情报机构的活,但毕竟都是暗中活动,没有像锦衣卫那样拿着“驾贴”就上门抓人的司法权力。秘密奏折制度客观地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部分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专属的特务行政组织。这一点上,清朝较之明朝是有很大进步的。


大黄扯点历史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简称厂卫制度,都是特务组织。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酷政组织,是高压政治,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有自己军队、监狱,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不经过司法部门。

东厂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后设的,他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锦衣卫用起来不是很放心,且一些宦官、和尚为他出过很大力,很可靠的,于是建立东厂,由宦官掌管,目的为了监视锦衣卫。因其地址在东安门故名东厂,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了个西厂,其成员是从锦衣卫选拔来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侦查民臣言行,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用奏请皇帝。汉人建立的汉、唐、明朝,都存在宦官专权。明朝就是被宦官祸害惨的,刘瑾“八虎”、李莲英、魏忠贤都是有名的乱政宦官,还有宦官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事变,生生葬送几十万明军,至连皇帝也被鞑靼俘虏,从此明朝不复强盛。

为什么清朝不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明朝是“家”天下,清朝是“族”天下,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清朝八旗兵的地位就相当于东厂。入关以后,曾仿效明朝仍设立锦衣卫,下过仅仅改了名称叫銮仪卫,仅存在一年。

而蒙元和满清入主中原时,宦官势力相对较弱,他们不需要宦官说三道四指手划脚。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由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想探听文官集团中的各种秘密非常困难,只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来做这事。

而清朝从康熙朝开始,有个密折制度,鼓励官员给皇帝上奏密折,无须通过关卡转来转去,可以直接与皇帝交流。这样,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什么,皇帝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各地各部官场情况,用不着另外成立专门特务组织了。如曹雪芹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颇受康熙宠爱,他肩负着向康熙帝秘密汇报江南一带的官情民情,算是康熙派驻江南的一大“眼线”吧。

清朝因自己是外族,有自己的作法。它以严刑惩治“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最为出名。如顺治、康熙年间,浙江庄廷垅招集学人编辑《明书》,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被告发立案。当时庄廷垅已死,清朝下令开棺戮尸,其兄弟、子侄及刻者、保存者和事先未发觉的地方官员共70余人,一律处死。连一个文人随口吟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也招来杀身之祸。

清代的文字狱长达百年之久,无辜被害者不可胜数,株连之广,惩罚之严,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天宁阁


明朝自从明太祖废除相制后,到朱棣靖难夺位成立内阁,官制大致确定下来了,其后两百多年没有大的变化。明朝有内阁处理政务,有实打实的谏官:监察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有专门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厂卫。

清承明制,但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皇帝相对明朝皇帝更加一言九鼎,清朝的谏官就是个摆设,多尔衮当政时他参考明制制定官制,大多沿袭明制,唯独锦衣卫和东厂没有保留下来,不允许太监干政好理解,锦衣卫也废除是为什么呢?好解释,有更好的办法,武有八旗制度,八旗是满清起家的亲兵,八旗兵遍布全国驻守,地位在绿营兵之上,地方督抚无权指挥;文有密折制度,有关官员可以密折呈奏,直陈皇帝御前。清朝的内阁倒是保留下来了,但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一样一开始就是个摆设,最后让位于军机处,军机大臣也是服耳听命于皇帝,和明朝的内阁大臣完全不一样,明朝的内阁大臣是可以封驳皇帝的旨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