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如果招降李自成,封他為王,李自成會同意嗎?大明還會有救嗎?

泥封老酒


大明亡在朝政日益腐敗,是主因。黨掙不斷,天災不斷,李自成起義,外患滿洲,都是次要原因。

明實亡於萬曆”,說的很有道理的。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朝代到了後期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才有了張居正的大力改革,改革效果自不必說,之少為大明續命二三十年,結果呢張居正人死改革被廢,家人受到嚴厲清算。本來官場就已經腐敗不堪,難得出現一次改革,結果呢悽慘收場,給其他官員帶來一個榜樣原來為大明賣命就是這下場。天啟朝閹黨東林黨浙黨楚黨內鬥不斷,爭權奪利,吏治腐敗加劇,社會矛盾尖銳。崇禎朝依然如此,越來越差,整個國力都在走下坡路。藩王士族地主佔有大量土地而繳稅少(廢除張居正的稅法改革)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又趕上小冰河時期,旱災水災瘟疫接踵而來。

以上是明末三個皇帝時期社會現狀,也是明亡的關鍵性因素,皇帝要麼不作為,要麼像崇禎帝胡亂操作,當時忠臣良將不少,崇禎直接間接性殺了多少啊!

李自成快攻到北京時主動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然後給他100萬兩銀子,出兵滿洲,即將兵臨城下嚴峻時刻崇禎帝居然為了面子段然拒絕(也有缺錢的因素),喪失最後的機會。

崇禎帝不會主動招降李自成的,就算招降李自成,他也同意了,只是短暫性內部和平。外部滿洲虎視眈眈,內部政治腐敗,崇禎神一樣亂指揮,中央財政無錢(稅收問題),雙方矛盾的存在必然不會團結一致的,李自成能力也不足於對抗彪悍善戰的滿洲。反觀滿洲皇太極文韜武略,麾下猛將如雲,文臣眾多,不存在大明內部問題。所以說大明是朽木不可雕也,沒得救了,滅亡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為大明痛心疾首啊)。


披堅執銳K


事實是:當公元1644年3月17日抵達北京城下時,他真實的想法也並不是想要立即推翻明帝國,更沒有想過要害崇禎的性命。他的要求只是讓崇禎同意他在西北稱王。他可以替明朝政府在遼東抗擊滿清,但不對崇禎行臣子之禮。

李自成


即使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但明朝此時仍然可以說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崇禎皇帝真的能夠事急從權,答應李自成列土封疆在西北稱王的要求,明朝肯定還是有轉圜餘地的。假如李自成的大順軍真的能夠在遼東抗擊滿清,一定可以大大消耗大順軍和清軍這兩個明廷最強大敵人的實力。或許有人會說,李自成只是藉機想要拓展自己在遼東的影響力。但此前的寧錦大戰中,洪承疇十三萬精銳盡喪於八旗軍隊之手,除了山海關等幾座邊城,遼東可以說已經基本完全淪落於滿清之手。在這種情況下,明廷還有什麼捨不得的呢?

山海關


退一步講,即使只是同意李自成割據一方的要求,就可以保住北京城和明廷中樞。在荊楚一帶明朝還有左良玉重兵集團。江南還有應天府南京為中心的廣大富庶區域。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官軍也不少。如果能在大順軍退兵以後才去果斷的高壓措施逼迫各地官紳向朝廷繳納軍費,以資調動各地官軍前往北京周邊勤王,李自成也定會知難而退。再者,李自成的大順軍多數只是生活艱難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藉著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乘勢打一下順風仗還可以,但要涉及到治理國家就不在行了。這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其屬下的所作所為中也能夠看出來。割據一方必然要治理地方以安百姓,時間一長他們必然會出昏招。坐擁天下財富,擁有百萬勤王之師的明廷只要等到李自成的割據政權不穩定因素出現,就可以乘勢攻伐扭轉局勢。此前兩百年由名臣于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也已經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只要北京這個戰略支點不很快陷落,進攻的一方必然面臨尷尬的境地。至於關外的滿清,雖然其騎兵實力強勁,但是人口稀少且經濟也不夠發達。只要山海關還在明軍手裡,多爾袞等滿清掌權者必然不敢輕易勞師動眾調遣大軍繞道遠征關內。

應天府(南京)古城牆


可惜崇禎這位三十七歲的皇帝性格太過於剛烈,也太過於偏激。最終,他選擇了一種看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方式結束了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或許就是這位明朝末代皇帝自己選擇的最合適歸宿了吧。

李自成進北京


子夜羌笛


李自成會痛快答應,為什麼這麼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北京

明朝的北京城防禦很強大,當年瓦刺軍進攻北京,明朝于謙帶領軍民防守北京,最後取得成功。而李自成到達北京城後,他自己不會想不到當年瓦刺的經歷。所以他怕北京城攻不下,不如先要個“王”當,然後再圖打算。

二:西北王

李自成問崇禎的要的“王位”,可不是一般“王位”,李自成曾說過:“陝,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他只想當西北王,但是西安可是古都,歷代很多王朝都曾在這裡建都,是塊風水寶地,李自成如果打下北京後,明朝邊關的將領不一定聽從他的,莫不如當個西北王,再做打算。

三:是防止當“出頭鳥”

明朝末期,不僅有李自成一支起義力量。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力量也很厲害,李自成雖然是一個農民起義者,他手下也有高人,他應該知道當初朱元璋滅元朝的一句話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如果李自成早早當了皇帝,那所有勢力目標就對著他,所以他選擇當王,然後再一步步消滅其他勢力再當“皇帝”才是最佳選擇。

因此,歷史沒有如果。但在當時情況看,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或許撤兵回陝西。然後李自成當自己的王。李自成既然兵臨城下了,打與不打北京,就在李自成一聲令下,起義軍必然要攻城。都打到這份上了,不拿下北京太虧了。所以,崇禎錯過了給明朝續命的機會,也親手把自己逼死。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動動手指點點關注!!


懷信同學


李自成的勢力已經遠遠超過崇禎皇帝,他怎會甘居人下。李自成做著皇帝夢,他的手下也在等平定天下後,獲得高官厚祿。所有人都不會同意招降的。大明已經腐敗不堪,朝廷國庫已沒有足夠的金銀財寶,怎麼分封李自成和其手下。

崇禎皇帝是個小氣鬼,怎麼會捨得花大筆的金銀去厚賞李自成。而且即使李自成招降成功。過不了幾天還會反叛,除非大明恢復國立強盛。在當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李自成和崇禎聯手也未必能打贏八旗鐵騎。相反他們只會互相猜忌,窩裡鬥。大明的國運已經到頭了,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人定勝天,是一句空話。

要根據自身形式判斷。你能不能勝過命運。八旗鐵騎在當時可以算是最厲害的士兵了。悍不畏死。李自成的軍隊只是一幫農民軍,順風順水的戰役還行,碰上硬茬子,就一味的逃跑。大明軍隊已經腐朽到根子上了,無可舊藥。

李自成不會投降,皇帝兩字在古代是人人都想當的,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


時光靜好我們不散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歷史上看來,宋,明兩朝是最有"俠氣"的朝代。那個時候的人不象現在人這麼"賴皮偷生"的生活。


章天人


首先,李自成出生平民,當初他揭竿起義,就是因為在明朝末年,宦官當道,皇帝沒有實權,朝政荒廢,再加上政府各種不合理的苛捐雜稅不斷,使得平民無法生存!雖然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登基以後剷除了宦黨魏忠賢,矜矜業業,勤儉節約,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振興大明,但是,大明當時已屬內憂外患,國力空虛,再加上政府早已腐敗不堪,面對當時大明的現實情況崇禎已經是有心無力,改變不了什麼了!所以在當時國庫空虛,國家積貧積弱,即使崇禎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也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王,這一點李自成自己也明白,更何況,李自成起兵造反就是要推翻大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對於大明的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是由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所決定的,所以大明的滅亡並不是崇禎的過錯,從實際來看崇禎皇帝也是一代明君,只是大明當時的現狀,讓他不由自主的成了亡國之君!



老鼠偷偷愛上貓


李自成也算一代梟雄了。如果他真的接受招安,最終成為明軍將領。往好的說,應該對大明來說會有好處,至少清軍不會那麼快入關,至少明朝不會那麼快亡國。但這只是儘想如事而己。

首先,崇禎骨頭很硬,性格很犟,他是不容許造反派招安的,這點從他寧願煤山上吊就看出來。據說李自成曾有意招安,但要成為一方諸候。估計崇禎怕李自成裂土分疆吧。這點,崇禎真的很有骨氣,死都不願有人分割國家。另一方面,明末官場應該還是比較黑暗的,李自成招安後,如受排擠,適應不了政治爭鬥,他也有再次揭竿而起的可能,加上他是降將,崇禎也有剛愎自用的性格,所以再次造反的可能不小。

但是,歸根結底一句話,歷史沒有如果……



眼鏡哥的新視界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起義軍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並以均分土地作為這次農民戰爭的主要鬥爭目標之一,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正是李自成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才得到眾多起義軍的支持,所以李自成不會接受封王,一旦接受將失去眾多支持者。

崇禎皇帝治理國家雖認真,對於天災不斷的時期,國庫沒錢,四處都像一個漏窟窿的篩子一樣,饑民遍地,政府沒錢救濟。再受到其他國家的侵擾,戰亂不斷,這時候農民起義就開始了,而當時朝廷的黨派鬥爭嚴重。其實崇禎皇帝雖然有心匡扶大明,但是說到底也是很無力的。明末時明朝的黨派鬥爭嚴重,但是崇禎很不諳這些,不僅沒心思管這些,還壓根不吃這套,把魏忠賢把閹黨一併清剿了。其實說來,閹黨也是明朝一個比較有實力的支柱,但是崇禎皇帝很看不起這些宦官,也沒有什麼比較長遠的計劃,所以無論什麼黨派爭鬥都一棍子打死,最後孤立無援失去支柱,又不願意當個亡國君,最後選擇了自縊。


小李飛磚


當時大明朝 滿目瘡痍,沒人能力挽狂瀾,

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不是因某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的,

且不說農民起義和氣勢洶洶的後金

李自成一個農民起義領袖 ,認知 眼界等等各方面和崇禎帝都格格不入。

所以說 沒救!


手機電腦一站式


李自成也許會同意,但是這並不能阻礙明朝走向滅亡。

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即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招降一個李自成,還會有其他多個類似李自成的勢力揭竿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