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Slowtime | 慢時光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今天我們來做涼皮吧。”


早上剛醒來,L小姐就笑嘻嘻地對我說。


自從隔離在家不能出門之後,我和L小姐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研究各種美食。


包子、蛋撻、刀削麵、酸奶蛋糕……我們沉浸在教學視頻和手忙腳亂的實操之中,樂此不疲。


在疫情之下的這段日子裡,廚房,成了我們的詩和遠方。


突然覺得,愛做飯的人,真好啊。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愛做飯的人,都很豁達


成年人的世界,永遠逃不過“真香定理”。


因為隔離在家,多少聲稱“一輩子都不做飯”的人,開始在抖音學做涼皮了?多少對烘焙嗤之以鼻的大老爺們,開始拿起了打蛋器了?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


經過一個漫長的春節假期,身邊的朋友們一夜之間都成為了廚子,朋友圈彷彿舉辦了一場廚藝大賽。


簡單一點的,曬的是家常小菜,西紅柿炒蛋、燒豆腐、辣椒炒肉;


高端些的,曬的全是大菜,紅酒燉牛肉、糖醋排骨、油燜大蝦;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網紅美食,涼皮、電飯煲蛋糕、番茄燜飯、自制奶茶……


雖然很多人還是不知道“適量”到底是多少,為什麼發蛋清總是失敗,怎麼靠肉眼分辨鹽、糖和味精,八成熟是多熟……但大家依然樂在其中。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為什麼閒來無事大家都喜歡做飯呢?


因為美食能治癒苦悶。


守著廚房的方寸間,世界便只剩那盤菜,抄起鏟勺,就像拿起畫筆一樣虔誠,在顛勺倒鏟裡,眼前的菜蔬魚肉也可愛上了幾分。


一烹一煮,一煎一炸,皆是帶著情意的。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同事小林,之前是從不下廚房的,不是去外面吃就是叫外賣。


但今年回到深圳後,不敢出門,也不能叫外賣,只得自己下廚。


從最簡單的煮清湯麵開始,再慢慢的學著加一些青菜,放幾個大蝦,再煎一塊牛扒,一頓簡單又美味的晚餐便好了。


我問他,自己做飯的感覺怎麼樣。他回答說:


“”特別滿足,吃自己做的東西特別有成就感,之前從未有過這種感覺,整個心境豁然開朗了。”


半個來月下來,他現在也能做出幾個色香味俱全的家常小菜了。


愛做飯的人,往往都很豁達。


因為他們能在生活中用美食療愈自己,他們能享受這素淡如水的生活,能用煙火換來心之所安。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生活的滋味,也不過苦辣酸甜。


煙火氣,才是生活的真相,才是人世間最有溫度的氣息。


會做飯或許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才華,無非是執著在一勺鹽、一把火裡。


但我相信,會做飯的人,他們走到哪裡都能好好生活。


因為他們至少找到了一種方式,去和自己、和這個世界溫柔相處,他們掌握了一種逃開那些晦暗時刻的力量。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愛做飯的人,懂得生活的浪漫


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去對象家裡拜見對方父母。


前兩天,她發微信給我:“我決定了,就是他了。”


我很驚訝,前些日子還和我說很糾結,怎麼突然就這麼下定決心了呢。


她說:“被疫情困在他家的這些天裡,他每天都變著法子的做好吃的給我,在灶臺前他的眼神特別專注,那一瞬間我就知道他是個特別有愛的人。


是啊,從她最近發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紅燒肘子、芍藥排骨湯、珍珠藕丸子……


全是她喜歡吃的,也全是他做給她吃的。


“抓住一個人的心,得抓住她的胃”,這句話果然很有道理。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做飯意味著什麼?


三毛說:意味著一個人懂得愛,也會表達愛。


當你真正愛上一個人,便會自然而然想要給她最好的,把深情厚愛都藏進一粥一飯、一絲一縷。


你會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親自操刀開火,把全天下的豐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來。


食物才是表達感情最好的方式,外面飯局山珍海味,不及愛人做的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其實藏著情人、愛人最深的心意。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立春當天,黃磊又為家人做了一大桌子菜,還做了傳統的春餅。


黃磊曾說:我遇到了一個不會做飯不善手工的女人,愛了20年,我願意為她做一輩子飯。


無疑,孫莉是成功的,她嫁給了一個愛她願意為她洗手坐羹湯的男人。


浪漫是什麼?


林清玄在《人間有味是清歡》裡這樣寫道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


這世界上如果分成寂寞的人與幸福的人兩種,其區別我想可能只是,他們是否常常能與家人一起吃飯。


外面餐廳的美食很好吃,但我想,要是問你願意一輩子在哪裡吃飯,那肯定是有那個人的家裡。


人活一世,活的不過是一飯一蔬,是當下和遠方,是自愛和愛人。


所謂幸福,不過是牽著你的手,在一日三餐中慢慢老去。


多少人間煙火在細碎的時光裡靜靜氤氳,多少滄桑坎坷在身手相牽的歲月中遠去。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孫莉微博)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愛做飯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的藝術家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


每一個愛做飯的人,都是積極、溫暖、熱愛生活的藝術家。



她每天都堅持早起,為家人做一份精緻的愛心早餐,連續9年,做了幾千份。


最開始,是想為讀初中的女兒改掉不吃早餐的習慣。


於是,早餐從來都是買包子油條的她,開始了學習早餐之路。


她買來早餐書籍,每天仔細研究學習,去網上查找攻略,和小區的鄰居們現場取經……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漸漸的,她的早餐越做越好,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了配的上美味的早餐,她買來各種好看的有質感的餐具,碗、盤子、杯買了一大堆。


之前的餐桌很普通,於是她又去學習了餐桌美學,學習插花,把餐桌布置的很美。


餐桌美了,自然而然也想要把家裡變得更美,於是她又開始學習佈置家裡。


我從照片中看過她家中,牆面高級灰,地板露疤結,傢俱用現代復古混搭滿滿的質樸,卻又有著滿滿的優雅氣質。


而這所有的改變,都是源自於愛上做飯開始。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感受一個人的品質,通常都從廚房開始。


愛做飯的人,他們喜歡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在一起的細膩又有滋有味的日子,花一點小心思,讓每個平凡一日三餐,看起來沒那麼普通,也喚醒了心底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他們似乎有魔力,憑一雙妙手,往往簡單的食材最後都變成各種高端的料理。


不管是空閒的時候,還是忙碌完下班,他們都喜歡去菜市場逛逛,聽聽那菜市場人來人往的喧鬧,體驗最真實的煙火人間,在用熱騰騰的飯菜,溫暖一家人的心。


認真做飯,代表一種態度,一種關愛身體、懂得生活的態度。


一個對待生活能夠如此的人,推及到工作、旅行、其他,更是會認真對待。


餘華在《活著》說了這樣一句話: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做好每一天的飯,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認真對待生活,生活必將會認真對待你。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愛做飯的人,心有大愛,懂得感恩


“你們努力救人,我們努力做飯。”


在這次疫情戰中,這樣一句別樣的口號讓我同樣感動。


90後四川劉姓姑娘,本是一名愛做飯的餐飲創業者。


在其他人都逃離武漢時,她帶著著自己的團隊和志願者,連夜開車14小時,奔赴武漢,成為了一名“最美逆行者”。


而她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在前線戰鬥的醫護人員,能吃上一口熱飯。


因為沒有專業的防護服,她只能穿著雨衣抵擋病毒,大家給她取了“雨衣妹妹”這個名字。


在武漢,她和團隊的小夥伴一起,每天能為上千名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可口的飯菜,而且都是免費。


土豆燒牛肉、西紅柿炒雞蛋、手撕包菜、辣椒、萵筍、白菜……


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她還細心地分了微辣和清湯兩種口味。


不要小看這些普通的家常菜,要知道現在武漢食材很短缺,有些醫護人員甚至只能吃泡麵。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在疫情面前,像雨衣妹妹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他們雖然不能在醫院救治病人,雖然沒有口罩等醫療物資來捐贈,但他們卻用一車一車的肉禽蔬菜,來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恩之心。


有明星捐了自家農場產的2萬斤有機大米,有某養豬大縣捐了20噸優質豬肉,有汶川某村的全村人集合了6大卡車蔬菜連夜送到武漢……


那一粒粒飽滿的大米、一塊塊細嫩的豬肉、一顆顆水靈靈的蔬菜,在經過蒸、煮、炒、燒後,變為一口口熱乎乎的飯菜,既溫暖了醫護人員的胃,更溫暖了他們的心。


中國人表達感恩的方式,永遠是如此含蓄卻又那般深沉。


雖然說不出千言萬語的感謝,但一盒熱乎乎的飯菜,早已說明了一切。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民以食為天。


自古以來,吃飯,在中國人心中便是一件天大的事。


現在,病毒讓我們都不能出門買菜,還有什麼比這更不能忍的呢。


就像雨衣妹妹霸氣說的:“他們從閻王手裡搶人,需要補充營養才有抵抗能力,去你大爺的病毒!辦它!”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對於愛做飯的人來說,酸甜苦辣是味蕾的遠方,炙美綠椒新的斑斕佳餚是眼睛的詩。


生活的藝術,就在一間廚房裡,在一盤美食間,在一縷煙火氤氳中。


美食何須山餚野蔌,只要有愛,就是人間至味。


溫柔對待一飯一蔬,不負時節饋贈,不知不覺,孤獨被治癒,生活有意義。


愛做飯的人,這輩子真值啊。


*作者:時光君--雙木,90後,慢時光專欄作者,喜歡烹飪,熱愛旅行。用理性認真思考,用態度安靜生活。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個人微信號:shiguangjun33。本文授權自公眾號:慢時光(id:manshiguang3),轉載請聯繫授權。

疫情之下的​廚房,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