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克己復禮正確嗎?

AA白衣天子AA


克己復禮,剋制自己的私慾,讓自己迴歸到自己的位置,讓社會成員都回到自己的位置,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多麼正確的事情啊!為何非要回到“周禮”,那社會還進步嗎?


對影成三人61


“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

《論語·卷六 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禮,並非禮節,而是周禮,周禮並不僅僅是禮節,算是最高的行為準則,類似法律。《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只有《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制度。

周代時,姜子牙定的三項基本國策是:興大農、興大工、興大商。

孔子並不是個書呆子死腦筋,所以他能說出“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樣的話來。

孔子所想的克己復禮,其實是想複製周代的政治格局,並影響到其他方面的情況,最終達到強化國家的目的。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正確的。

克,造字本義是表示人因遭受剔肉酷刑而慘叫,是殺人祭天,以除天災。它其實並不是“剋制”的意思,而是一種犧牲精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當人人都能犧牲自己的小利益,去為了一個共同的大目標而奮鬥,就能夠成就偉業。

孔子的想法很好,可惜,他低估了人們的自私。


純鈞LHGR


儒家思想的克己復禮,符合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但被我們的偉大的英明領袖毛主席作批判!唯有那些牛鬼蛇神喜歡它!


一點通963


“克己復禮”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對於“克己復禮”,傳統和眾認的解釋是要約束和剋制自己的私慾,從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禮的規範。

“克己復禮”是顏回向孔子問仁時,孔子提出來的概念。孔子是大教育家,擅長因才施教,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孔子就有不同的答案。同樣是問仁,樊遲問仁,孔子給的答案是“愛人”;仲弓問仁,孔子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仁,孔子回答說“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而顏回問仁時,孔子的答案則是“克己復禮”。

樊遲是個年青的小學生,道德修養尚淺,說得太深奧了根本聽不懂,所以讓他知道仁就是愛人就行了,“愛人”是仁的最低標準和最直接的表述,很好理解。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深得孔子真傳,道德修養水平是諸弟子中最高的,故給出“克己復禮為仁”的答案。“克己復禮”當是仁的最高境界。“愛人”是仁的最低標準,有許多愛的方式和內容並不合禮,比如母親溺愛孩子,那只是一種婦人之仁,並不是真正的仁愛。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這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裡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範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罪”字,四非就是“罪”,禮的反面就是“罪”。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任何人去讀聖賢書,不過是靠聖賢書來啟發你自己,你自己內心的本具之德,本具之德來修養你的內在生命。假如是由聖人告訴你一種智慧,然後來修你的德,聖人的智慧怎麼能修你的德呢?或者只修一部分嘛。所以你的修養完全從你自性而發,自性全體展現你修行的功能,而這個修行的功能反頭回來把你自性本身一切的德統統顯發出來,最後還是本性自己顯它自己。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落在生命的一步步向前進當中,說你在修你的德,其實無所謂修不修,是性本身自己修它自己,這樣性才能全部修出來嘛,所以全性起修,全修都是為了性,把修都修完了,整個性就顯發出來了。那麼這個修從哪裡來,還是從性而來。


燚燊焱炎火


我們己處於二十一世紀,首先暫且來看詞義字意,不要動不動糾纏於夫子時代,虛實真假不很清楚的泥潭裡去。要把儒學儒家,和朱熹、董仲舒的儒教加以適當合理地區分。孔聖首倡“仁”,繼而衍化為具體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規櫃規則規定,是對中華民族不朽的貢獻!尊稱一聲“孔聖”,他老人家是應該當得起的。。再從字意詞義上來說,可以想象,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完全賤蹋和絕對拋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義禮智信”。反著來做人做事,那麼有多可怕多混亂多無序,是可以預見的!!!就是獸類也講究個:“羊有跪乳之恩,鴨有反哺之義。”鱷魚兇狠殘暴,也知輕含幼子入水,驅趕捕食者。螞蟻力弱身微,也會來去有序遇重協力,不欺自已人。。君如不信不循不願,可以試試,試做一個不忠不孝不義,無禮無信無恥的人,再看看你自已通過努力的成果和結果,恐怕一兩年後,只會令自已品嚐到自已言行所造成的苦果吧!!!如果大家都盡力違逆上面孔夫子所提的原則,這個社會只會形成一個互棄互害互防的社會關係,根本不用別人侵略,自已就己垮了!!!你能同枕邊人說真心話麼?你能把後背託付給朋友麼?你敢與最熟悉的人打交道麼?


易動塵念


克己復禮當然是錯的,歷史在前進,孔老二要回復周禮,他這樣做就是讓歷史倒退,百家爭鳴大家有更好的選擇推動歷史前進,讓人類更好更先進,可孔老二要回到奴隸制社會,周朝就是奴隸制社會,這孔老二是要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他的仁也只是奴隸主對奴隸的仁,是不值一提的,從他支持奴隸殉葬來看,殺優伶,朱儒來看,他根本沒有仁德之心,他要回復周禮他還隨便殺戮奴隸的行為,他的仁義禮智信就是他騙人的技倆,從這些跡象來看,他回覆周禮就只是想給他自己多騙錢而已,大家都知道他是做葬禮的,他的回覆周禮就是做葬禮的時候看起來繁瑣一些,他好多收倆錢,。為了他自己多收錢,要求大家迴歸奴隸制度,他局心險惡了,他的回覆周禮就是局心險惡的壞主義


錦月細雨


儒家的克己復禮 就是開歷史倒車 偉大鄰袖毛主席 早就判其死刑了


影子不是影子


其實禮,做什麼的,先民祭天,祭祀,所行儀式,就是禮。現代,禮,就是文明,問候,講禮貌!只有儒家思想變態,又跪又拜,對君主也跪,對上司也跪,就是一付奴才相。更垃圾的,收禮,對上送,對人送,禮,成為貪汙腐化禍根,進而帶壞民間風氣,進行上行下效,出門帶禮,無禮不敢進門,不好意思,臉紅!有了儒家思想禮,講關係,講誰的人,講靠山,講親疏有序,講站隊,連走在一起,也講誰先後,這就是規矩,這就是儒家思想禮,這就是儒家思想道德!儒家思想是官樣文化,官僚傳承,官場講誰提拔,如恩同再造,就要行師生之禮,門生,顧吏滿天下,這就是儒家思想師之道,禮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道德,說明儒家思想指導下封建專制下封建社會,儒老,儒少,尊孔子,拜孔子,崇拜儒家思想,抱儒家思想臭腳原因,官僚這個師,只有提拔,沒有真正意義教弟子之師,這就是儒家思想天,地,君,親,師,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遞文化鏈條,利益共同體,權力與利益最大化,用所謂師生,門生,成為關係聯盟,組織網,關係網,以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圍獵皇帝,殘吃天下,把天下人當羊糕圍起來,馴化,馴服慢慢殺!這就是儒家思想精髓!



說道231960427


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對它產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的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和沒有存在的理由。


《大學》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的“克己復禮”也是如此的,克己復禮中強調的是兩個部分,一是克己二是復禮。我個人認為克己這方面的爭議並不大,就是控制自己的私慾,強調的是心性修養,在個人慾望與社會準則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選擇社會規範準則。


就我現在所處的社會來看,過分地強調解放個性,個體空間不見得是件好事,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克己是完全適合服官階層以及向他們扣頭的庶民階層。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有了社會道德教訓,各盡其責,則不會亂民亂天下。從“仁義”的概念來談“克己”也可以理解為“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孔孟原儒的思想對人的要求都是自己規範,從而達到社會準則,並且不僅包括普通人民,還暗指君主並且對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君主能內省-克己-復禮,就能通過實現個仁到天下仁,這不就是國泰民安嗎?克己的弊端則放在復禮一起說。


“復禮”中的禮其實說的正是《周禮》《儀禮》《禮記》,《周禮》即《周官》,這冊書中主要記載的是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講的是冠婚喪等禮儀制度,《禮記》說的正是儒家禮儀制度以及相關理論。《儀禮》的問題更大一點,它跟克己的弊端有點相似,都是都市哲學,都是工作姿態,它的學說是直接拋棄奴隸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教無類”是依舊是分等級的,孔子的私人教學下至士階層,奴隸是不配具有享受禮的權利的。


從當時的環境而言,孔子學說是很一針見血的,古代雅典從梭倫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都有很大的侷限性,都是少數人的民主,儒家學說也一樣,崇尚理性。按照當時春秋戰國的情況而言,儒家的社會意識是走在社會存在前面的。它是相對理性又殘忍的,馬列提出了社會的進程規律是奴隸--封建--資本--社會,所以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移是必經之路。



從《周禮》出發,儒學強調的兩個重點是分封和宗法。西周的分封指的是“封邦建國”,是整一套政治制度,從天子到士階層。在那個時代,這套制度以周王朝為中心形成眾星捧月的局面,打破了邦國林立的現狀。包括古希臘、美國,他們都是靠通過某些特殊方式,去加強中央集權控制。這是民主的必經之路,即使沒有孔子,沒有儒學,也一定會有人要去做的。


《周禮》中的宗法制是通過血緣關係親疏來分配權利,跟分封制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它的存在意義更多是為了服務分封制。宗法的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即使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它某方面的思想還是影響到我們現代的家庭相處模式以及祭祀方面。它最大的弊端應該是嫡長子繼承製,在西周那種權利分散、國家意識尚未形成的狀態下,它的利是大於弊的,一方面解決了繼承的問題,由天命來決定最公平;另一方面是為了“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利用血緣關係控制了地方。


但一代又一代的皇族血緣關係越來越遠,禮制就不好用,分封導致的亂世催生了權力集中的慾望,也是中央集權。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郡縣制本質是借鑑了分封制中的“封邦”,但它又從前朝的歷史中學會擺脫“血緣”的操控,所以它選賢舉能,儒學學說也是一個現實學說,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地進行演化,秦朝所提倡的“外法內儒”還是有借鑑祖先的智慧。要說孔子的學說怎麼樣,其實還是得看它給所處的時代帶給的利弊,事事不要一概而論。


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套很理性、很成熟的體系了。至於它為何不提倡廢除奴隸制度,只能說是時代學說具有侷限性,孔子所處的年代恰逢是受到了周禮的盛讚,他本人也更多地看到了周禮對維護當代和平的重要性;其次是廢除奴隸制是一個嚴峻又漫長的過程,它本身就動搖到了舊貴族的權利,孔孟儒學若是直接提倡廢階級,本來就已經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的戰國,又是一片腥風血雨了。這樣的話,孔子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既然孔孟學說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特徵意味著它要進步必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為何放到現在我們還只談“糟粕”???


我個人是更喜歡道家學說,但不代表我承認兩者是對立的。儒家學說格外強調理性,而人又是介於感性的動物,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自然是會更偏於田野哲學的道家學說,它允許人是釋放,允許人有想象力的,它會更符合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產生牴觸和焦慮心裡的人們。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人都追求釋放自我,追求無為,而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又無法與其思想相匹配,造成的落差感會更加加深眾人對理性的牴觸與反感。所以有時候不一定是思想出了問題,是社會存在不允許的問題。就如同墨家之所以被那個時代所淘汰,恰恰是因為它太進步了,所以它脫軌了。


每一個學派學說都有弊端,但它之所以能夠在某個特定時期脫穎而出,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適合。沒有絕對是正確的學說,只有適合時代的思想。


檸檬17Clannad




“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

論文句必找其出處,“克己復禮”何來?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是眾人多爾熟的語句。通常解釋為“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那什麼才是“禮”呢?”《禮記·樂記》中特別指出“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功用)也。”從另一方面強調了“禮”的本質與著眼是歸正人心,是順應天地萬物之“序”、“別”,從而達到了有序而合節,自然而易行。

所以孔子回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所述是:剋制自己非分的慾望和各種不當的奢求,使言行歸正於“禮”上,就屬於行仁了,行仁從自己開始而不是要求別人先來!



用現今的概念理解,“克己復禮”有些類似於“自覺守法”之類,但兩者差異也是明顯的,“克己復禮”是“為仁由己”屬於一種自我的內在要求由己做起,且目標取向利他、向上。首先考慮對他人、社會的影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回頭再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更容易理解其內涵了。如果“為仁”都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加,都從自己開始,而不是要求別人。你說正確不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