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你信哪一個?

本人不在線21


我的觀點:他們都是勸人向善!

孟子認為,人性可以為善,人皆可為堯舜,為惡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讓人向善,塗之人可以為禹。

所以儒家哲學是成人成聖之道,都是勸人向善的,不過孟子是正面勸說,荀子是反面提醒,這二者,完全不矛盾!





李龘Lida


上學時相信孟子的,長大後更相信荀子的。正確的觀點應該是,人之初無知無學,無善無惡。一切善惡都是後天養成的。

人之初,就像一頁白紙,無所謂善惡之念。所有的善惡都是後人教化引領的結果。社會是一個大染缸,進了紅缸就是紅的,進了白缸就是白的。

把一對出生的孿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一個是帝王之家,一個是惡魔之家,長大後,一個就是君臨天下的君王,一個是無惡不作的魔王。何也,水土異也。

孟子主張性善,因為他是孔門弟子,一生所學也都是孔子的仁愛之學,因此他主張性善論。荀子也是孔門弟子,但是荀子更看到了社會變革給人帶來的深刻影響,更能跳出儒家門戶,客觀公正地看待孔子學說的侷限性和傾向性,因此他主張性惡論。

但是,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其最終所指都是後天的環境影響。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認人具有向善的一面,因此無不以勸善積德為教旨。但是按照老子的觀點,善惡同源,美醜同出,所謂的善惡都是人們的分別心刻意劃分的,因為有了分別心,才有的善惡之別。

就像出家的人,所謂脫離煩惱的世俗,走進清淨的世界,這些煩惱是什麼,什麼是清淨的?無非是人們製造的概念。

煩惱是煩惱者的煩惱,清淨是清淨者的清靜。莊子說,道在萬物,你我他都有道;孟子說:人皆可為堯舜;佛祖說:萬物是佛。這些大哲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成佛成魔,向善向惡完全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的心志。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到有分別心的環境,人就有分別心,因此,環境不是決定一個人善惡的唯一因素。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了,一樣有出汙泥而不染的人;在清淨的寺廟裡,一樣出坑蒙拐騙的假道士、燒殺搶掠的假和尚。

為什麼呢?因為有分別心。在道觀,在寺廟,高道大德們論道講佛,勸人向善,因此另一面的惡就浮現出來。向善的功用太遙遠,似乎回報更縹緲,而向惡的功利性太明顯,太實用,因此,他會表面上性善,暗地裡卻隱藏著陰謀。這說明善地並非一定出善人,魔窟也不一定沒好人。

什麼原因?就是善惡本是一碼事,只是人們的分別心,只認準一方面,並試圖用這個方面引導,故意隱瞞或者不知道事物的另一面,以此來勸化人性和風氣,其結果是,你看到了這一面,他看到了那一面。

為何在善地,他卻卻能看到惡的一面?因為萬事有對立面,就像易經所言,陰陽互根互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越強調善,他越能看透惡,你越說善的是的,他越覺得你在隱瞞著什麼。他是善的,還是惡的?他不善也不惡,只是他實在,不虛偽。

所以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仁義就是人們制定出來的規範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你越強調條條,他越認為你虛偽。事實上,這些條條框框正是侯王們謀私的殺手鐧。

你若說人進入善地,早晚會懺悔,會向善。那也是你的一廂情願。有的人一輩子事佛唸經,暗地裡卻沒做一件善事。有的宗教也勸化人,但自從產生到現在,從沒停止過仇恨和殺戮。你說他是善的還是惡的?我們會毫不遲疑地說是惡的。但是人家卻不這麼認為。所以,善惡是人為的劃分的道德標準,人與人不同,民族與民族不同,善惡觀念也就不同。

但是社會總得有一套運行規則,人們相處也應該有一些公共的認知,這個公共的認知,就是社會公德。他雖然也是人們出於分別心制定的,但這種規範強調的是自我調適,在自己舒服的同時,不損傷他人和公共利益。若能做到,他就是人們公認的善了;若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利己傷人,傷害到公共利益,那他就是惡的了。

這種規範通常出於對公共利益的兼顧,而非某些利益集團的偏好,那就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遵守,這種規範就是合乎天道、人道的,就是善的,反之,則不善。


問道黃老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習相遠!說的就是說一個人生下來他的習狌,本來是善良的!如果按照本性的發展,沒有外界的干擾!都可以成聖人的!為饒舜周公之類的人物!但他在社會上之後所受的教育環境的不同!別人言傳身教,他默默地感悟的不同!也有可能成為大奸大惡之人!如過去的四大奸臣,趙高,秦檜兒,嚴嵩,蔡京之流,本來是好人,是善良的人!但到了朝堂之後互相傾扎,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以至於脫離了善良的本色!走向邪惡一面!

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說的是人都有動物的本性!生下來的時候都會為了生存而戰!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搶食物,爭取活下來的權利!你看動物世界中!兄弟姐妹之間強大的欺負弱小的!把幼小的擠出巢穴,那就是赤裸裸的惡呀!而人也有動物本性!在小孩兒時期為什麼會咬人?也是這個原因!所以說人之初,性本惡也不為過!人是高級動物!在慢慢的成長中他知道了歉讓! 大家都有生存的權利!知道了不食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知道了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有可為有不可為!知道了是非對錯!所以能嚴於律己!修身養性!終成一位賢人!

他們兩位智者說的都是對的!人不管為惡為善!怎麼樣都是後天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分開兩面看問題!別看表面意向,直達事物的本質!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1、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的辯論題就是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最後是堅持人性本惡的反方獲勝。

2、在糾結性善論或者性惡論孰是孰非時,應該首先明白討論的是人性本來是什麼而不是人性是什麼。這不是相同的概念。

3、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論,大意是人性向善論而非人性本善;荀子的性惡論,大意也是指人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於修為而(呂思勉語),也是要求人性應該向善。

4、從這個角度上看,人性本來無所謂善惡,人性需要抑惡揚善,加強個人的教化與修養。


洪樓過客


人性本惡 所以得有好的制度去約束它



胡作非為3


都是相對的,是從各自角度和經歷後的經驗層面來判斷的。先天的人如同白紙,是一個進化了數萬年的有機生命體而已,而在後天的觀念學習和環境影響下,人性開始出現善惡,真假,美醜的價值偏向。這就如同唯心和唯物的長期爭論,也對,也不對。都只是切中了事物的某一個方面。就人性來看,趨利避害才是最確切的說法。


哲學詩畫


善惡都是相對的,所有善惡都是有分別的,都是執著。人性是混沌的,陰陽合一,後天的表現都是環境的產物,如果要表達人性的本來面目,那就是活潑潑的狀態,這個活潑潑的狀態就是性!



徐駿丞


王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道無善惡之分別,道生萬物。人之初心性與道相合,是無善無惡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嬰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意念一經產生,善惡,好壞也隨之而來,這也就是佛家說的起心動念。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人看到惡的現象後,會痛恨惡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歡。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學》所說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知,對得起別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主動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慾所產生的惡行,主動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


久住青山Lee


善與惡是分別心使然,人在剪斷臍帶的那一秒,從先天轉到後天,先天無是非無善惡,出生後染凡塵、沾習氣、受教育、混圈子……則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以至於明白了所謂的是與非,善與惡!

如果非得分人性本善本惡!我認為性本善,只是後來給紅塵汙染了,只有在五行中,紅塵裡,我們都難免分別心、執著心!修為不同,感悟不一,程度不同罷了!




麗乎堂韓伯華


人性

所謂人性,是人的根本所在,經過後天的培養與骨子裡的基因。後天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直接影響自身。

包括脾性,性格,情緒,行為。

所謂人性,不可捉摸。

善與惡,一念間。

本性何為?環境所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