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感謝大家收聽小阿蠻詩詞課堂,今天來和大家聊一下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個不同點。

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中唐”的時間段,按現在各版本中國文學史的劃分,基本上一致,就是從唐代宗大曆初,到唐文宗太和末,即:公元766年到公元835年。前後加起來,大概70年。

“中唐”這個概念的提出,和明代前、後七子關係很大。前七子以李夢陽等人為代表,後七子就是李攀龍、王士禎等七人。他們就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他時間段的文學作品都不夠好,不用花心力去關注、學習。

最典型的就是李攀龍編的一本書,叫《唐詩選》,在這本書裡面,他把盛唐詩選了個遍,但對中唐詩幾乎是不聞不問。李攀龍在當時的文壇是領袖級別的人物,在他的影響之下,詩必盛唐的主張深入人心;甚至,這種觀點傳到日本,日本讀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也出現了片面化的情況——好像唐詩就只有盛唐詩一樣。

和盛唐詩(文學)相比,中唐文學有幾點特徵很明顯:

第一,中唐時期的作者,出身好,多是出自官宦之家,並且後來都做到了大官。


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盛唐時期的大詩人,我們能舉出來符合上述論點的,也就是王維。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是大家族,後來經過科舉考試當上官,最後當到尚書右丞;像王維這樣的情況,盛唐詩人裡幾乎沒有了。李白身世不明,最後不過是當了翰林待詔這樣的虛職;杜氏雖說是大族,但到了杜甫已是旁支末流,且終其一生,杜甫就沒當上什麼像樣的官;孟浩然終生未仕;高適勉強可以算半個。為什麼呢?高適雖是名門之後,但到他時家道已中落,年輕時候的高適過得很糟糕,不過後來時來運轉,他當上了封疆大吏。高適是盛唐詩人裡少見的有實權的人。

我們再來看中唐的幾個大詩人:

元稹家族是北魏宗室,世代為官,且與韋氏通婚。唐代的京兆韋氏,不得了,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說的是韋氏一族的身份地位之高之尊貴;最後元稹當到了宰相,是真正的實權派,最後還當了節度使一類的封疆大吏;元稹的好朋友,白居易,出生於官吏之家,後經科舉考試,全國各地的市長(刺史)當了個遍,最後當到了河南尹、太子少傅,封馮翊縣侯;中唐另一大詩人韓愈,韓愈家族也是世代為官,之後韓愈任知制誥、中書舍人,晚年也是做到了京兆尹、御史大夫這樣的超級大官。

其他大詩人,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雖然政治上起起落落,但在這樣的起落之間,我們也能看出他們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用非盛唐大部分詩人可比。

所以說,第一點,詩人和政治家雙層身份的重合,是中唐文學極為重要的特點之一。盛唐時期很少見。

第二,形式多樣化。

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張說像


提到盛唐,提到李杜、王孟、高岑,我們提到這些人的時候,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他們的詩歌,不會或者幾乎不會提到他們的文章。盛唐詩人就沒留下什麼像樣的文章,他們的成就在詩歌;或者另一種情況,比如

張說。張說三次做宰相,寫文章也是一流,號稱“大手筆”,但是他的詩不行。元稹有詩: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代典江老卜百韻》)。這兩句詩說的很清楚,論詩就是李杜,論文就蘇張。蘇是蘇頲,和張說一樣,也做過宰相,文章也寫的超級棒,但是寫詩不行。讀唐詩,我們不會讀蘇頲。

相反,我們提到韓愈,提到柳宗元,除了說他們的詩歌,還必須要說到他們的文章。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對他佩服得不得了,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什麼意思?八代,就是唐之前的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但是後來就衰落了,直到韓愈的出現,才又重新使文風振作起來。韓愈等人的古文運動,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甚至我們評價韓愈,都可以說他的文章比他的詩歌更重要。

第三,以白居易為例。


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白居易像


上面一點說到中唐文學,除了詩歌,還同時在文章方面有大的改變;不僅如此,在數量上,中唐詩人的作品也遠超於盛唐詩人(當然,這其中有外部因素。比如流傳的問題,保存的問題等等),杜甫留下來的詩,1000來首;李白的詩,也是1000首上下;王維400首,孟浩然300來首,高適200來首,等等。

而中唐詩人呢?白居易,3800多首;元稹,800多首;韓愈,詩文700多首(篇)等等。數量的問題,雖不能代表質量和成就,但可以說明作者們抒情、表達的願望之強烈。

白居易的詩,平易近人,口語化。我們很熟悉的一個傳說,白居易寫詩寫好了,先給老太太看;老太太能聽懂,他才罷休,不然他會一直修改。這就是他的文學主張,要通俗,要寫實;他的詩歌,不追求格律,不追求練字。他說過一段話,我引用到下面,大家可以看看: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這段話非常有名,它是白居易的詩歌主張,也可以說代表了中唐大部分詩人的詩歌主張(韓愈除外)。翻譯過來,就是要語言要通俗,聽到的人能很容易就理解;議論要直白,聽到的人能引以為戒;記事要真實,傳播之後能讓人信服;文體要通順,可以唱出來的。

在晚年生活在洛陽期間,白居易把自己的詩編輯成了一卷——這一點也是和盛唐詩人有很大區別,中唐詩人對自己的作品格外重視,生前有將自己作品結集的習慣;而盛唐詩人就沒有。我們現在讀到的杜甫詩,雖然也有1400來首,但據莫礪鋒教授在《莫礪鋒講杜甫詩》中的意見,這個數量不到杜詩的一半,遺失的數量實在太多了——這一卷詩,主要寫愉快的生活。就是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情,很瑣碎。

白居易就說(《序洛詩》),以前大家寫詩,多是寫悲傷的,哀怨的詩,比如被流放呀,遠征啊,生離死別啊這些,多是寫人生當中的挫折和不幸。這樣的內容難道是人生的全部嗎?白居易就說,不是的,人的生活裡面,應該還有喜悅的,真率的感情,這些也應該被記錄下來。

這一類的詩,白居易就把他們劃歸到“閒適”詩裡面去,內容就是記錄每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睡覺怎麼樣呀,飯菜好不好吃啊,等等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事件,都被白居易寫成了詩。這種對日常生活、細微事物的發掘和記錄,在盛唐詩裡佔比是非常小的。

第四,中唐詩人對杜甫的“發現”。

小阿蠻詩詞課堂: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幾點區別

杜甫像


杜甫和他的詩受到世人的重視,首先出現於中唐時期;在杜甫生前,他是默默無聞的,很少有人推崇杜詩。我們的文學史上,有一個現象,叫唐人選唐詩;就是當時的唐代人,選編當時詩人的作品,類似於我們現在每年都有的詩歌精選、小說精選這樣的圖書。在現存的十來種唐人選唐詩裡面,只有一種選錄了杜甫詩,其他選本全都沒有選杜甫。

中唐的時候,以元稹、白居易、韓愈等人為代表,開始發現並推崇杜甫;元稹為杜甫寫了一篇墓誌銘,裡面有一段話,是文學史上首次肯定杜甫的地位: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苟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意思是說,杜詩的地位可以和《詩經》、《楚辭》相提並論,他包括了古往今來詩歌的所有要素,所有長處,沒有什麼題材是杜甫寫不了的,沒有什麼情感是杜甫表達不了的。自有詩人以來,應該把杜甫排在第一位!白居易甚至把杜甫排在李白前面(“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韓愈雖然不同意白居易這個觀點,但也是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前面介紹了中唐文學重要的幾個點,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第一,中唐詩人多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詩人,又在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第二,盛唐以詩為主,中唐詩文兼備;第三,白居易、韓愈等人,拓寬了詩歌外圍和內涵,從內容到樣式,比盛唐詩都豐富得多;第四,中唐詩人對杜甫的發現和推崇,具有開創意義。正是有了元、白、韓等人對杜詩的鼓吹和借鑑,才使得杜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不至於被遺忘並且地位尊崇。

好,關於中唐文學和盛唐文學的情況,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收聽,歡迎大家多多討論交流。

20200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