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海 有個團隊與病毒“賽跑”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需要與患者“面對面”,他們時常出現在患者去過的活動現場,為的就是讓每一位密切接觸人員都可以得到及時的醫學觀察隔離,讓更多的市民減少現場接觸,守好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關口”。


在烏海 有個團隊與病毒“賽跑”


疫情防控之初,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11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組,他們不分晝夜、24小時全天候值守,隨時待命。每一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上報的同時,組員們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的發熱門診或隔離場所,迅速圍繞病例的基本情況、就診情況、發病前14天旅居史、發病後的活動軌跡、有沒有可疑的病例接觸、可疑的環境暴露等做詳細的調查,竭盡全力尋找和確定傳染源、分析和發現傳播途徑、排查和保護可能的密切接觸人員。


流調組副組長王曙凌說:“我們的工作類似於偵探破案,尋找所有與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有關的蛛絲馬跡,摸排感染來源、傳播方式和可能的感染者。”


在烏海 有個團隊與病毒“賽跑”


在進行流調工作時,流調員們接到通知後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他們必須用最短的時間,瞭解獲知和病例相關的最詳細、最準確的信息,並做詳細記錄。口罩、護目鏡、手套、鞋套、防護服……每次接觸病例時,這些就是他們隔離病毒的最後一道屏障。“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發熱症狀?期間都去過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有過接觸……”每一次進行流調工作時,他們需要和病例耐心、細心地交流,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任何一個關鍵點都要再三確認。“有很多時候,調查對象自己都回憶不起來去過哪些地方、和誰接觸過。我們必須耐心地詢問,幫助其回憶,再和相關接觸人員進行核實,逐一確認,確保信息準確無誤。”王曙凌說。


流調員喬亮明告訴記者:“患者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旅行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和就醫情況等,我們都要詳細調查瞭解,而且這些工作必須按照‘嚴、快、全、精’的要求,在24小時內完成。”


2月1日凌晨1點18分,王曙凌還在不停地接打電話,整理報告和彙報結果,連續的流調工作,導致她咽炎發作,不停地咳嗽。同事勸她休息一下,她說:“我沒事,多喝點兒熱水就好了。我們不能停歇,一旦停下來,病毒就會搶先我們一步,疫情就會繼續擴散。”


在烏海 有個團隊與病毒“賽跑”


正在休婚假的流調員李倩,在夜裡接到返崗通知的時候,第一時間回到崗位上。當市疾控中心黨總支向全體黨員發出倡議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在請戰書上籤了字。李倩說:“疫情當前,作為一名90後共產黨員,我要走在前,幹在前。只要人民需要我,我隨時聽候黨組織安排,衝在一線。”


市疾控中心這支11名隊員的流調隊伍中,有像喬亮明一樣多年奮戰在傳染病防控一線的老骨幹,有像王曙凌一樣的中堅力量,也有像李倩一樣剛剛補充進來的“新鮮血液”。就是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新老搭配,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24小時隨時待命。他們像偵探一樣,詳細追蹤、調查每個病例的行程,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播途徑,防控疫情擴散。他們與疾控“大部隊”一道,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疫情阻擊戰中,用血肉之軀築起守衛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鋼鐵長城。


在烏海 有個團隊與病毒“賽跑”


“我們只能跑的比病毒快,才可以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守護好,晚一步,就可能出現新的感染源,疫情就會擴散。對於我們疾控人來說,這是一場與病毒的‘賽跑”,誰更快,誰就能贏得比賽。”王曙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