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亿造“地下城”,深圳将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来源:规划先锋、自然资源部网站、深圳特区报

亚洲规模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项目预计2020年完成这项交通巨制的地下土建。
目前地铁1、5、11号线前海湾站已经开通,穗莞深城际线预计年内将开工,港深西部快线正在规划中。


耗资约288亿
将是亚洲规模最大综合交通枢纽

近日,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消息,围绕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部日前编制形成《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指导全国有关城市学习借鉴相关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其中,以“深圳市前海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为代表的典型经验,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取得积极成效方面,获得肯定。

288亿造“地下城”,深圳将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据悉,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项目由地下枢纽和上盖物业两部分构成。项目耗资约288亿,全日客流量预计75万人次,将是亚洲规模最大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部分由地下五条轨道线路(已运营地铁1、5、11号地铁线,规划穗莞深城际线及深港西部快线)及口岸和公交、出租、旅游大巴等交通接驳场站构成。总用地面积约20公顷。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由政府投资,深圳地铁集团建设。项目分为近期和远期两部分实施。

近期建设用地面积116693平方米,主要包括地下的地铁1、5、11号线车站改造工程,地下交通换乘大厅和社会车辆停车场,地面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及集散广场以及五条市政道路。

远期建设用地面积99092平方米,主要包括地下的穗莞深城际线及港深西部快轨车站,地面旅游大巴场站、出入境口岸及集散广场、出租车场站、商业开发和T9塔楼等。

预计2020年完成这项交通巨制的地下土建。目前地铁1、5、11号线前海湾站已经开通,穗莞深城际线预计年内将开工,港深西部快线正在规划中。


“站城一体化开发”

构建国际化CBD规划设计理念

深圳在对该片区及项目规划设计时,充分体现了“站城一体化开发”和构建国际化CBD的规划设计理念。

项目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上盖物业与周边街坊进行一体、复合、多功能、高效集约的规划设计,配合枢纽的建设,实现车站与周边街区开发相结合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枢纽的触媒效应和集聚效应,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国际化CBD新城区。

288亿造“地下城”,深圳将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比如,枢纽建筑地下六层,其中上面三层为轨道及交通换乘区,实现站城、市政道路无缝对接;下三层为地下车库,设4900多个停车位。

上盖开发部分定位为集枢纽立体商业、甲级办公、国际星级酒店及服务式公寓、商务公寓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城市综合体。

288亿造“地下城”,深圳将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人行交通方面,枢纽内部构建以地下一、二层换乘大厅为核心的四条主要人行通道,串联轨道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及上盖物业,实现内部的高效换乘;同时,通过地下、地面和二层人行系统与周边建筑或地块连接。

车行交通方面,枢纽交通通过外围主、次干路及地下道路组织进出交通,物业交通通过内部支路解决进出交通,二者相对分离,实现枢纽与上盖物业车辆的有效集散。


节约集约用地获自然资源部肯定

配合该枢纽的规划设计,深圳加强规划管理,编制了《前海开发单元规划》;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立体确权,厘清地下空间边界关系;整体供应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和上盖物业用地,保障了项目建设品质、筹集轨道建设资金以及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288亿造“地下城”,深圳将建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自然资源部对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节地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推荐目录》认为,其整合了轨道交通、深港过境口岸及公交、出租、社会车辆、旅游巴士等交通接驳场站等多种功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了过境口岸、交通接驳场站等公共设施用地。

同时,枢纽通过地下可直接连通市政道路的周边建筑,通过立体公共交通与高端城市综合体无缝连接,将地面空间释放并还给城市,实现用地的高度复合集约利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