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利劍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眾所周知,世界文明離不開宗教與哲學,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大概就是因為其土地上誕生了能夠教化人的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都源於此。然而,宗教這東西,有的是拯救人類,而有的則是控制人類。西方的基督教是拯救人類的宗教,宣揚的是人人平等,而印度教卻恰恰相反,把人分為了三六九等。
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其種姓制度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摩奴法典》,該法典“認可並維護了種姓制度,將其作為社會秩序和規則的基礎”,種姓制度將印度教徒分為四大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許多人認為,種姓出自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天。
最高等的種姓是婆羅門,源於梵天的頭,這一種姓大多是教師和知識分子。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可能起源於梵天的雙臂,多為武士和國家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來自梵天的大腿,多由商人組成。最低等的種姓是首陀羅,來自梵天的足部,這一種姓的人從事各種卑賤的工作。
那麼,在印度,低種姓人能不能冒充低種姓人呢?當然不能。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人種、膚色和姓氏的不同,決定了低種姓人是無法冒充高種姓人的。
印度最早的原住民是達羅比荼人,膚色較深,屬於黑色人種。大約4000年以前,歐洲的高加索人種,一路南遷,經伊朗、阿拉伯等地,到達印度,這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到達印度後,很快取代了達羅比荼人的統治地位。由於雅利安人和達羅比荼人混血雜居,產生出了既不白也不怎麼太黑的印度人後代,因此,我們看到的很多印度人,鼻子很高,眼窩較深,頭髮烏黑,皮膚卻介於黑白之間,甚至是咖啡色。
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為奴役印度原住民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歐洲白人基因的純正,以禁止白種人與印度原住民通婚。也就是說,印度的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的分辨,一是要看膚色,二是要看姓氏,膚色白皙的是高種姓人,反之則是低種姓人。由於印度種姓制度有著根深蒂固的傳承性,在家族姓氏上很容易辨別種姓。另外,由於低種姓印度人祖祖輩輩生活在社會底層,各種社會資源缺失,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和從事體面的工作,身份和地位低下,自然就不能冒充高種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