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自2019年12月武漢開始新冠肺炎流行,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和國務院直接領導、快速部署;國家衛健委和WHO連續發佈、更新疾病診治方案、疫情防控指南;國家防控物資、醫療資源調配、專用醫院的迅速建立、來自四面八方6000多名醫護人員奔赴抗疫一線;20多個省定向馳援,舉全國之力全方位抗擊疫情。一個月來,大家經歷了從封城的恐慌到自我隔離的互相監督,全國齊心協力,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進入了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是不能鬆懈,繼續堅持,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的阻擊戰、保衛戰。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關於疫情和各種防護知識相信大家已經通過多種渠道知道了很多,我這裡就不贅述了,我想和各位家長們聊一聊的是通過疫情發生後的各種信息和來自朋友或網上問診的情況,家長們在育兒方面更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首先想和大家說的是情緒控制,也就是家長和孩子們心理素質的鍛鍊。

我想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所有家庭2020年春節攪得一塌糊塗,“不明原因的肺炎,沒辦法治療,有很多重症,傳染性很強......”等等信息足以讓所有人驚恐萬分。有些嬰幼兒的家長朋友來電話詢問“孩子正是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年齡,有病了怎麼辦呀?”孩子稍大一些的家長也打電話“孩子自己緊張的不吃不喝不睡的怎麼辦啊?”,面對這些焦慮的家長們,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是父母,天塌下來你也要為孩子頂住!只有你鎮靜下來才能讓孩子消除焦慮,感到安全”。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種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有些難啊!現在孩兒爸孩兒媽都是80後90後,平素的生活經歷平順和簡單,基本沒有經歷過大的曲折或磨難,不能不承認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基於以上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還是想說,從準備為人父為人母那天起就應該做好準備,做好準備承擔要孩子的所有風險,包括孩子出現的任何情況;任何時候你們都是孩子的天,不管碰到什麼事情,你們都應該為孩子們撐起這片天,這是做父母的責任。所以碰到任何的困難和突發情況,需要你們首先鎮靜,特別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如果父母整天處於焦慮狀態,那讓孩子們怎麼辦?

特別要說一下的是對待生病的孩子,為人父母,要接受孩子出現的任何疾病,因為沒有任何人一生中不得任何疾病。有的家長可能自己比較忙,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孩子一生病就煩躁,嫌麻煩,希望有一種藥到病除的藥,孩子吃了立刻就好了,這是不可能的,古語講“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按照現代醫學的概念,所有的疾病恢復都要有個過程,一般感冒也要3~5天呢。

所以孩子生病了,父母首先要鎮靜,然後就是和醫生一起盡最大努力給孩子最好的醫治,這裡要分不同的情況來說。


如果是急性起病的,兒童最常見的2大類疾病還是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狀多為發熱、咳嗽、嘔吐、腹瀉等,其實這些症狀都是機體保護性反應的一部分,例如: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發熱

發熱可以調動機體免疫力,包括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以及有殺傷作用的細胞因子的分泌都是升高的;同時發熱本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這樣就相當於身體和病原微生物打仗,發熱會使身體一方的戰鬥力增強,而使病原微生物一方的致病性降低,這樣就利於機體把致病菌殺死。


咳嗽

咳嗽是對氣道刺激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射,能將呼吸道內的痰液和異物排出體外,從而保持呼吸道的清潔與通暢。輕度偶發的咳嗽,會隨著痰液排出而自然緩解,抑制咳嗽可能會導致分泌物滯留以及可能有害的氣道梗阻。

其實嘔吐和腹瀉也是機體想盡快將胃腸道內的感染或者不潔食物排出的一種反應。

對於以上這些症狀,我們需要採取的對症治療就是在發揮機體這些保護作用的同時,儘可能防止其產生不良的結果,比如嘔吐腹瀉時要注意觀察有無脫水情況並及時糾正等。

對於一些慢性疾病,特別是一些需要長期治療,甚至是預後不太好的疾病,家長們也應該學著接受,只有接受了孩子生病的事實,才能接下來理智地配合醫生的治療,讓孩子儘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診斷和治療帶來的傷害。我知道這同樣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是確實是每個家長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舉個我覺得很遺憾的例子:

多年以前碰到的一個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大男孩,其實他的病情一開始不重,有些免疫性貧血,我們評估後告訴家長只用激素治療就行(這裡說“只用”是因為許多同樣疾病的孩子常常需要用更強的免疫抑制治療,當然副作用也比單用激素要大一些),當時家長的反應是“激素堅決不能用,立刻出院”,我們再三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家長帶著孩子自動出院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給孩子帶了激素的藥物,反覆說明“你的孩子病情不重,堅持用藥孩子可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的”......

大概過了幾周的時間,家長帶孩子再次來到我門診(估計是已經跑遍了幾乎能夠去的所有醫院,結論都是一樣的),孩子的狀態已經很差了,記得當時查了血色素只有4g/L(小於6g/L以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需要輸血治療),我第一時間把孩子收到急診輸血,特意聯繫好了第二天的床位,再三和家長溝通,“孩子的這種情況不用激素治療不行,我們在用藥的過程中會隨時監測不良反應並進行處理”,“我們治療過很多同樣的孩子現在都很好的,上大學、結婚、生孩子都可以的”等等;同時也和孩子進行了溝通,告訴他同樣的情況,但是孩子的回答我現在還記憶猶新,“我媽把藥都給扔了,她不讓我吃”......

第二天早晨7點多我就到了急診,想看看孩子的情況,並想盡快將孩子收入院治療,但是看到的卻是“人去床空”,護士告訴我昨天輸完血後家長說不需要其他的治療,硬是把孩子帶走了......每次想到這個孩子,我都在祈禱,但願他接受了其他有效的治療,但願現在一切都好......


還有同樣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結局卻截然相反的例子。

  • 也是很多年前了,我們新生兒病房從產科轉下來一個肌張力低下的女孩,皮膚白皙,小家碧玉的樣子很可愛,不吃、不哭、不動,因為我們是在國內最早開展“小胖威利(學名Prader-Willi綜合徵)”診斷和治療的單位,大家比較有經驗,第一時間給孩子進行了甲基化PCR的檢測,結果不出意料的陽性,診斷明確。如果你瞭解小胖威利這個病,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其不可接受的程度就能夠理解了,單單“早期餵養困難、生長髮育落後、3歲以後不能控制的食慾和肥胖、智力落後”等詞語就足以讓家長難以承受了,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 我們想像了多種和家長交代病情時的情景,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難以接受等等,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孩子爸爸沉默了許久,抬起頭,“
    沒關係的,我早想好了,上帝給我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都接受,不管怎樣都是我的孩子,我都是她父親”,這是我行醫30多年來最感動的時刻......接下來當然是家長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些治療和康復,當孩子4歲再來到我門診時,真是不敢相信孩子和其他的同齡孩子沒有什麼兩樣,能背好多的兒歌和詩詞,只是個別的吐字有些不清。
  • 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經歷各種各樣的不盡人意的事情,所以發生了突發情況或者病痛,抱怨、不接受,都沒有用,過分緊張和焦慮同樣無濟於事,只有坦然接受、沉著應對,才有可能渡過難關,這次疫情也是一樣。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我特別認可,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中如果碰到一條河,想辦法趟過去;如果碰到一座山,想辦法爬過去,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讓我們一起繼續加油!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第二個想和家長們說的,這次疫情也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良好習慣的好時機,利用好也能讓壞事兒變好事兒。

目前媒體都在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告訴大家一些新冠的防控措施,其實這些措施適用於所有經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疾病,包括兒童常見的普通感冒、流感以及夏秋季流行的腸道病毒感染如秋季腹瀉等。家長們可以藉此機會讓自己和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可以給孩子進行一些禮儀方面的教育。由於這方面的信息已經很多了,我再簡要的囉嗦幾句,對於所有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無外乎減少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1、減少傳染源

傳染病流行期間控制和減少傳染源對控制和預防傳播非常重要,這也是武漢封城和對所有病人應收盡收等政策的原因。

應形成的良好習慣

孩子生病以後應儘可能在家休息,避免去學校或日間託兒所,對於流感等傳染病國家有明確規定,應該“直至症狀發作後至少7日或者在不使用退熱劑的情況下,發熱消退後24小時(兩者中選擇時間更長的一項),有併發症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國外關於感冒的書中這樣描述“託兒所與小學校中,孩子們分享著分泌物,也讓這些地方成了感冒滋生的沼澤,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以外,就屬幼兒園託管中心最能讓病毒迅速傳染”)。

這裡再提醒一下,流感、麻疹、猩紅熱等疾病和新冠肺炎一樣均屬於國家法定傳染病,是“法定”哦!醫生需要依法報傳染病卡,家長需依法配合,不能隱瞞病史。

2、切斷傳播途徑

包括對感染病原(病毒或細菌等)的消除、防止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感染等。

具體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

  • 做飯時生熟要分開,豬肉烹飪至71℃以上,以完全殺死流感病毒;
  • 家裡應保持經常通風,有些家長認為外面空氣中有病毒和細菌長時間不開窗通風是不對的,開窗通風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很好的方法;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 少去人多、不通風的場所,特別想提醒家長們,太小的孩子(嬰幼兒)也儘可能別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你們非要出去旅遊你們可以去,儘量不折騰孩子,美國統計20%的人在乘飛機後1周內患有感冒,發病率是居家者的4倍;
  • 教給孩子咳嗽或打噴嚏時的禮儀:用紙巾遮住口鼻,如無紙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 儘量不和他人握手 (來自美國的統計,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用手擦完鼻子後與他人握手或使用門把手——應該是“鼻-手-手-鼻”循環傳播的元兇);
  •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病毒和細菌可在桌子、門把手和其他表面上存活至少數小時以上,您永遠也不會知道何時可能接觸到病毒或細菌,這就是經常清潔雙手顯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新冠疫情期間,兒科醫生還有更多要告訴家長的......


  • 家庭中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儘可能避免共用特別是和孩子共用餐具,給孩子餵飯時不喂大人咀嚼過的食物,不直接用嘴吹涼食物等等;這裡特別想提醒視寶貝們為掌上明珠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們,有一些原來的陋習該克服的就得克服,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3、保護易感人群

兒童特別是6月齡以後的嬰幼兒,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逐漸消失,自身的免疫力還沒有發育完善,是各種疾病的易感人群。對感染性疾病易感人群最好的保護就是疫苗注射,所以建議6月齡以上的兒童均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並且按照國家疫苗接種程序及時完成各種疫苗的接種。這次的新冠肺炎流行之所以感染這麼多人可能也是因為其為新型病毒,所有人群均沒有免疫力(即易感人群)的原因,但願對其疫苗的研製能快速取得突破性進展。


另外對易感人群而言,想辦法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孩子們有充足的睡眠;穿衣要適度,根據氣溫變化及時調整,千萬不要“有一種冷叫做媽媽或者奶奶覺得你冷”,因為給孩子穿得太多可造成孩子多汗,這樣更容易受到寒風侵襲而生病;不暴飲暴食,有研究表明一次性太多攝入油膩食物可以促進產生“類固醇樣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抑制身體的抵抗力,導致孩子容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感染,這也可能是以前過年過節時,現在則是一到週末孩子們就容易得病的原因;另外也要給孩子多吃蔬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等等。

第三個想和家長們說的,是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應該學習一些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必要的常識以及常見病相關的知識。

孩子出生後新手爸媽們會遇到寶寶們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是在孩子們生長髮育過程中的正常情況,例如新生兒可能出現的“馬牙”,或者臍帶脫落過程中的少量滲血等等,

如果事先了解了這些知識,就不至於因為孩子臍帶脫落後稍稍有些滲血就慌亂地跑到醫院看急診,不但佔用了醫院的急診資源,還讓寶寶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風險。再比如需要父母們瞭解的不同年齡段寶寶保健的重點,特別是生長髮育規律,要不然您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寶寶的發育是否正常,可能也更不知道到了什麼年齡段應該關注什麼。為此我在公眾號中專門設計了生長髮育的小程序,輸入寶寶的出生信息就可以得到寶寶的生長髮育曲線,僅供參考。

還有就是要學習一些常見病的相關知識 (如前面所述,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在公眾號中輸入關鍵詞查找相關知識,如輸入“發熱”就會查到關於發熱的一些知識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比如1歲左右(9個月~1歲半)的寶寶可能會有幼兒急疹的過程 (高熱持續72小時後出皮疹,然後熱退,詳見公眾號中“幼兒急疹”部分敘述),知道這個知識點,如果寶貝除了發熱沒有其他表現(咳嗽流涕等不明顯),一般情況也很好,家長們就可以先觀察,避免孩子受到過多的查血、拍片等不必要的檢查。

現在正是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大家一定要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來做好各項防疫工作。

其實也想和大家說,這段時間也是和孩子和家人親密相處的難得時光,希望家長們利用好,帶領孩子一道共渡難關。最近網絡有句特負面的話流行“病毒還沒死我先瘋了”,我想告訴所有的父母們,你們不能“瘋”,因為你們“瘋”了,孩子們就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