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鱼情复杂多变,除去水体环境的原因导致鱼情难测外,鱼的习性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长时间的垂钓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钓鱼人对影响鱼情的水体环境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比如气压大小、水温变化、流水静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与之相对的鱼的习性变化,对鱼情的改变有鱼哪些影响呢?正值春季,本文讨论的重点即是鱼的习性是如何变化的,钓鱼人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鱼的习性有哪些变化,垂钓中需要注意什么

与冬季相比,湖泊、河流里的水情变化显著,而水情的变化有促使鱼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有支配鱼的各项活动,那么都是有哪些变化呢?下文从鱼的几个习性特征入手,一窥其中奥秘。

鱼的啄食性:冬季水温低,原来活跃在水体的浮游生物大部分失去活性,最终消亡。像依然有摄食欲望的鲫鱼、鲤鱼觅食不积极、鱼口差,此时多需要腥味、含高蛋白的食物,并且水温越低,腥味越浓,越能激发它的摄食欲望春季则不同,水温逐渐水深,从两个不同方面对水情、鱼情产生影响。先说水情,水温回升,水体残余的藻类微生物,死灰复燃,重新焕发了生机,从早春到春末,水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渐渐丰富,正基于此鱼不再缺少食物,而对食物变得挑剔,多偏好味型佳、适口性好的吞食。其次鱼活性提高,觅食变得积极,不再需要气味的刺激。

不过早春水温低,依然以腥味的商品饵或荤饵为主。等到了仲春、春末,像鲫鱼则偏向与腥香或腥甜味型,其腥味饵料逐渐减少,甜香饵料渐渐增多;鲤鱼则更偏向些谷物类香甜饵料,比如汁液饱满的嫩玉米或发酵带有醇香的老坛玉米。


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鱼的趋温性:鱼有趋温的特点,这需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感知水温变化明显,向水温较高的水域游动;二是水温高,但易波动,也利于鱼的栖息,鱼更偏向在水温稳定、不宜波动的水域。所以冬季水温低,鱼群多栖息在水温较高的深水区或水草丰富的水域。春季则不然,地球公转、太阳辐射的原因,整体而言浅水区的水温也并不低,像仲春、春末,多栖息在河流的回水湾、大桥两侧、水闸前后、铧尖处等浅水区。春季有倒春寒的说法,尽管春季整体水温高,但早春水温并不高,甚至即接近冬末,此时钓点选择更宜在深水区或背风向阳的水域,这里鱼群更容易聚集。

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鱼的趋光性:仲春、春末是利用鱼趋光性垂钓的好时间。天微亮,此时水温已不低,而岸边无安静,无其他走动的声响,像鲫鱼、鲤鱼趁着光亮向浅水、岸边游弋,疯狂觅食。北方多在上午5点左右,大约至7点左右,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有经验的钓友常趁机扬竿。当然并非所以的鱼趋光,像鲶鱼等均惧光,春季鲶鱼逐渐结束冬眠,开始恢复觅食状态,此时可利用惧光的特点,在大桥下、阴天环境下,乃至夜间垂钓,配合鸡肝打窝常用不错的鱼情。

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鱼的交配、繁殖:春季是相当部分淡水鱼,交配、繁殖的高峰期,除去交配前、产籽后疯狂觅食的特点外,也会向浅水区靠拢,特别是水草丰盛或有其他障碍物的水域,最为理想的位置还是水草丛。鱼交配前后会不断地用身体触碰、摩擦水草枝茎,以刺激鱼的性腺,而促进发育、产籽。当鱼排卵产籽后,小鱼逐渐成长,嘴小、柔嫩,能够摄食的食物有限,而水草处的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恰恰能满足它们的要求。因此有钓友在三月交配期在水草处扬竿、垂钓。不过作为一名纯粹的钓鱼人,渔获是次要的,还是建议放生这些处于产籽期的母鱼,放生是为了更好的垂钓。

春季钓鱼,鱼的习性特征变化了,了解它们,用饵、选钓点没难度

写在后面

不难看出,通过鱼的各个习性特征的介绍,也能对鱼的食性特点,栖息环境、场所有大致的了解,便于饵料的选择、钓点的选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尽管如此钓友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垂钓环境,进一步作出判断。比如鱼的癖习性,即鱼长期摄食某一中饵料,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食物形成依赖,对其他饵料食物不怎么感兴趣,严重时甚至排斥,丝毫不进食,这种情况经常在倾倒鸡鸭粪便的农村鱼塘或者抛洒颗粒鱼饲料的养殖渔场出现。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既要了解春季鱼的变化规律,又要与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判断水情、鱼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