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知道自己找到了劲点?

韩本熙


太极拳中如何知道自己找到了劲点,这要根据自己的体感灵敏度来确定。

有一次与师傅练习太极推手时,感觉师傅有劲,而自己使不上劲,自己使用了劲又感觉手臂很累,推不了几下,而师傅却一点都不累。把自己疑问告诉师傅后,他归结起来就是我不会用劲,用的是笨拙劲,当然就会累。他把道理讲清楚了,我再来推,结果并没有好转,说明我没有练会,还找不到发力的诀窍在哪里。




发劲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在哪个部位发劲就在哪个部位发劲。听师傅讲要节节贯通,不像我们平时使力气击打物体那样,一巴掌拍过去完事,而是像传输器一样,从脚跟快速到腰经过脊柱到手臂到手指,最后这个力就是全身劲,整劲。同样其他部位想发劲时也是这样子做,才有效果。

这么长的一个发力过程,得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就要长期坚持训练,达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算成功。很多人知道了拳理,不一定会成功。这就是一个难度问题,一练就会就不用苦练功夫了。

这个发劲点由意识决定,意识的敏捷度,指引身体的跟随速度,这个速度很难修炼。平时看一些人讲的头头是道,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实战中用起来还是不行。要不然,人人都是高手了。

我认为练太极拳发劲点是一种意识的身体感知点,感觉身体的这个点在发劲。这个好找,但要快速找,有力度的快速度使用就难做到。加强训练,也许某天能成功。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太极边缘人


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

1、掤

像弹簧一样,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想象抵抗水的力量一样。“掤”也有化解按劲。“掤”不代表只有向前,“掤”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掤”劲。

2、捋

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随波逐流。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3、挤

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4、按

主要与化解挤,肘,靠。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就如水下瀑布一样。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5、采

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6、挒

有带一点缠劲。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牵动时以腰发力。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7、肘

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讲究要有爆发力,寸劲。力道充沛饱满。


会功夫的小会计


我是学习洪式太极拳的,洪式太极拳的前生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所以每一式都有实用方法。都有实用的劲路。如何找到自己找到劲点、劲路。先要临摹好太极拳的套路,再由着熟而逐悟懂劲。因为洪式太极拳主要是防守反击的拳。每一招都是因为假设对方进攻,然后我通过松圆化解对方进攻并反击。所以要自己找到符合实战的劲点、劲路。自己就要请一个拳友模仿洪式太极拳书上要求进攻自己,自己按照书上要求化解并反击。就是通过推手实战训练来找到推手的劲点、劲路。如果要找到搏斗散手的劲点、劲路。就需要拆招应用。找一个对手用搏击散手的各种招法去进攻你。你能应付。你就自己找到了太极拳搏斗实战的劲点、劲路,实战距离感。



行书太极


什么是太极拳的劲点呢?

传统太极拳套路常用动作中的发劲来体现它的刚柔相济,对这些发劲动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体感、有穿透力,如金驹抖毛,干净利索。如果要做到这些,你发出的力则必须要有劲点。

简言之就是指发力的刚落点,然而这个落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这个刚落点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驾驭的。
(二)这个刚落点,具有螺旋缠丝的特性。
(三)这个刚落点处配以全身的整合,即体现出整劲。
(四)这个刚落点是出圆为方,可以有速度的变化,可以生产加速度。
(五)这个刚落点同时又可以是第二次打击的起点。
(六)在这个落点处,我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可以多角度变化。

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发出的力才能称之谓有劲点。初学太极拳,不容易找到劲点的感觉。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打出太极拳的劲点来,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应循序渐进,不断摸索、体会劲点的感觉。不断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功夫上身的过程,急不得。日积月累,方法正确,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进入太极拳的技击殿堂,领略到太极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风光”

下面我们仔细说说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找到"劲点"的感觉。

一、梢节领劲

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因为只有梢节领劲,你的拳头才能领进如蛇头,而不是甩动如虎尾,是主动的直入主题而不是被动的奔向目标。仍以“掩手肱拳”为例,击发时上肢以手领劲,右拳则可以做到稳、准;下肢的“梢节领劲”指得是在两脚蹬地反弹的同时五指抓地,这样才能够做到松跨圆裆,才不会出现脚下无根的感觉。

二、五弓齐备

两头卷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齐备,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张弓发生了形变,击发的“劲点”则不容易形成。

三、螺旋缠丝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土制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掤、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四、公转自转

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与自转相结合就使你的打击更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这个公转,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加大了攻防运动路线的长度,另一方面,公转的形成是要通过拧腰松胯、屈膝合裆、五指抓地来实现,这样就能稳定重心,变换虚实,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劲”送到劲点上去。

五、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运行路线非圆即弧,这是运行的大势。但是太极拳还有“方圆相生”的道理。即太极拳的运行规律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走的是弧线,其目标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体运行路线有没有走直线的情况呢?有!出圆为方,方就是发、放、打,亦即打击部位在力达劲点的一刹那走的是直线。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两层意思:即发力时在运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线,直来直去是不对的;在力达劲点的一瞬间走的是直线,如果在这时仍走曲线就不对了。所谓圆以方为本,方以圆为根,即方圆相生相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长

身姿放长除了可以扩大我们的攻击半径,在攻防对抗中占据空间优势之外,他的真正意义还在于使我们的肢体产生弹簧劲。身姿放长的要素一是骨节分开,二是韧带拉长。这两个要素是产生弹簧劲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具备了这种身姿放长而产生的弹簧劲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使我们的力在到达劲点时产生了加速度,而这种有着瞬间加速度的劲点就具有更大的打击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我们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使我们的力点具有不可思义的威力。

八、周身协调

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动,还要符合规矩地动,动态中求协调,否则叫枉动。任何一个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会影响攻防意图的实现。


贾爷真事儿


每天听着歌曲炼拳,五十年也得不到太极真精髓,只能盘架子,活动筋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