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

木鱼童鞋


首先说,看到这个问题,心里很难过。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歌通俗易懂,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大多是反应当时老百姓的民生,关于这首诗歌的内涵,不用解读,很明白很清楚。


卖炭的老人是最底层的贫苦人民,因为生活的困扰,只能靠卖炭的钱维持生活。这是他仅有的生活来源,老人身上“衣正单”,就是这样担心炭卖不上好价钱,希望天再冷一些,他舍不得自己烧炭来取暖。

但是辛辛苦苦省下来的炭却被宫里的太监以“半匹红绡一丈绫”强行换走。


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生活的苦,不知道日子的艰难,会认为老人不值得可怜,觉得他应该自己先取暖,那么就不会发生以后被抢走的可能。

新时代衣食无忧的人不知道老人辛辛苦苦伐薪烧炭,只是为了换取“身上衣裳口中食”,宁可忍受天寒地冻,也舍不得自己取暖,能忍受过去决不会自己先享受当下,因为日子还得过,日子还很长。


想起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读书时只能吃三等的饭“两个黑高粱面的窝头”是“连猪都不吃的”,但是现在的一些孩子不能理解,会认为高粱面窝头是改善伙食的杂粮。


笔者在课堂上讲曹禺先生的《雷雨》时,在这个剧本中,周仆园和侍萍三十年后重逢,为了撇清关系,周仆园给她一个五千元的支票。

侍萍把支票给烧了,气愤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钱能算得清的,三十年我一个人过来了,现在我反倒要你的钱?”虽然五千元是侍萍给别人洗衣服打工将近三十年的工资。

当课本读到这里,现在的中学生有一大半直接说鲁侍萍真傻……她傻吗?她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同样,卖炭翁也是值得我们用最大的悲悯去理解的一个人物形象,苦难的苍生,生活的艰辛,不是简单的可怜同情几个字能说得清的。


木槿谈文化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得可怜与深感同情。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待事情要一分为二,别虚情假意的偏袒一方。

每个朝代人们分工不同,贫富悬殊在所难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天寒地冻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在草芦中烧炭取暖。可他有没有想过,大多数买不起炭的穷人们该如何是好?

就如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的,这能怨恨谁呢?别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凭空得来的,难道要取出全部家产与天下人平分这才合理吗?

其实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也与当朝统治者的政策与制度密不可分。

职业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收入来源的不均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才是正道。

在那个时代,多少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

。由于古代的科举制度,普天下的读书人十年寒窗,刻苦攻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冰刀冷箭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翁十分值得可怜和同情!先看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为了生活,在一个深山之中砍柴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烟火色的尘脸、发黑的十指与花白的两鬓作对比,写出了卖炭翁的虽然年老,但为了生活却不得不承受如此繁重的劳作之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辛辛苦苦烧制木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粮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虽然身单衣薄,却希望天气寒冷,看似十分矛盾的心情,却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极其悲惨!卖炭翁缺衣少食,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的钱上,虽然冻得发抖,却一心希望天气更冷!

“夜来城外一尺雪”,天公作美,卖炭翁喜出望外。“晓驾炭车辗冰辙”,天还没亮,就冒着大雪,驾着炭车出发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迎面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两个人是谁?“黄衣使者”是太监,“白衫儿”是太监的“跟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手上拿着文书,口里念着皇帝的敕令,吆喝着牛,把炭车拉向宫中!“

"宫使驱将惜不得”,炭车被太监夺走,虽然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馀斤的木炭,只换来半匹红纱和一丈绸绫。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太监的残忍和卖炭翁的悲惨!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购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宦官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分文不给,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本质——统治者对百姓的掠夺! 卖炭翁是千千万万个受害者之一,当然值得同情!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我国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学过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对《卖碳翁》一诗中为了温饱辛勤砍柴烧碳的老人十分可怜和同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白居易《卖碳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的问题?,我们看看提问人的回答: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别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还有一人这样回答: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为什么会有些青年人这样理解一首唐诗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标新立异引起关注;二是三观出了问题。

一个孤苦的老人,为了生活还要上山砍柴烧碳,为了能吃上饱饭,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卖个好价钱有错吗?

哄抬物价的只有奸商,他们有钱,可以把碳囤积起来卖高价。谁见过农民囤积粮食,果农囤积水果哄抬物价的?

不是卖碳翁在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而是你的良心坏了。。。


李冠朝


为什么卖炭翁不值得可怜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烧炭,拼尽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卖掉能换个温饱。

但是用尽力气烧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却被宫里的太监以"宫市"的政策一分不给的抢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来?

不知题主是否覺得他应该反抗才问这个问题,他单身一人,身无寸铁,面对的是国家武装,敢反抗,无异送死。

"宫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夺的一项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难道不应该同情和可怜嗎?


旁观者岚


白居易写这首诗本就为了揭露“宫市”的腐败,“卖炭翁” 只是受欺压的众多百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做为个人,还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代表,“卖炭翁”无疑都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诗粘上来,我们慢慢分析,看看“卖炭翁”到底可怜在哪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满面尘灰烟火色” :

首先看看这卖炭翁的脸,都是常年烧炭烧出来的“烟火色”,此处突出了烧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温下,连脸都烧变色了。

“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说了,两鬓苍苍说明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为什么上了年纪还要干这么累的活养活自己呢?可见没有子嗣可以养老。为什么没有子嗣养老?很可能是战乱死掉了。可伶吧!正好对应上中唐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时席卷了中国北方大片地区,很可能老人的儿子就是在这场战乱中死掉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冻在风雪中卖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后你还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这么冷……冷的天!这车碳,肯定不愁卖!” 为了卖炭,连自己的冷都顾不上了,可见生活是多么的贫穷,估计连口吃的都没有。而接下来就说到没有吃的了。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此时日头已高,应该是中午了。这时牛已经困了,可见来城里卖炭的路比较远,牛都走到没有力气了。老翁这时也已经饿肚子了,但是只是歇息,没有吃东西。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半匹红纱一丈绫,大概是多少价值呢?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看看老翁“宫使驱将惜不得” 就知道这笔买卖老翁是有多不乐意,无奈宫使得罪不起,最后只能强忍了。



被“宫市”强买了碳之后,此时站在风雪中,饿着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经泣不成声,苦不堪言。

他不可怜,谁人可怜?


一叶净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你们品味下这两首诗的立意和情怀,哪个高哪个低?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没炭烧的其他穷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也侧面反映出农民阶层不抱团不团结的思想局限性。


木鱼童鞋


查证《卖炭翁》中卖炭老人的最后结局

卖炭翁事件在当时的唐朝显然是一个热点事件,最后还惊动了皇帝,不仅白居易有写诗记载,还有一位大文人—韩愈,也写了一篇小短文进行了记载,文章名称叫做《农夫殴宦》,下面一起来看看韩愈的记载。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湏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韩愈—《农夫殴宦》

文中写到太监仅给了卖炭翁数尺绢,而后又向卖炭翁索取入城费,最后勒令卖炭翁用自己的驴车把木炭运送到宫廷内,卖炭翁大哭,把太监给他的绢又拿出来交了入城费,哪知那太监太贱,还不肯收,对卖炭翁说道:“要用你的驴车把木炭送到宫廷里。”卖炭翁说道:“我有妻儿老小,都等着这车木炭卖了钱吃饭,如今一车木炭被你收去,我空手而归,你还不肯,我只能和你拼命了!”说完就把太监痛殴了一顿,后来有官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当时皇帝唐德宗—李适,皇帝李适下旨罢免了这位太监,又赐给了卖炭翁十匹绢,卖炭老人的最终结局还是蛮意外的,但宫市制度并没有废除。直到后来的顺宗皇帝—李诵,登基才废除了宫市制度,李诵刚刚登基大赦天下,有颁发明文诏令,废除宫市制度。


林乡人刚子


首先——值得同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诗句,就知道这位老人处在什么样得境遇。

“卖碳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开头10个字,已经交代身份了,卖碳翁是一个靠卖苦力吃饭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等级分明,靠自己卖苦力做小买卖的,地位极低。什么人才要卖碳为生?当然是没有地种的农民,属于典型的无产者,好在那时南山伐薪烧炭不要办砍伐证,也不要办环保许可,总算有口饭吃。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脸上的烟火色,黑黑的十指,说明他干这了干了一辈子,也没改善生活。两鬓苍苍了,还要这么幸苦,是因为什么?下文有答案。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碳的钱用来干什么?自己买吃买穿的。他没有老伴,也没有子女,这可能是他因为穷困打了一辈子光棍,也可能是生活遭遇不测,他没有亲人,只能靠自己。在阴冷南山之中孤独的卖炭翁,和丹麦街头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样悲惨,一样值得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可以滑动火柴,用幻想慰籍自己,卖碳翁被生活摧残的已经没有精神世界了,浪费一颗碳他应该都心疼。从卖碳翁往后的1000多年,封建之下的中国农民不都是这样的写照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绝不能把这两句理解为奸商思维,这是极度穷困下对生存的屈服。在卖炭翁看来,衣服虽然不够,但冻几天还能抗过去,如果碳卖不掉,可能这冬天就过不去了。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终于下大雪了,老头兴奋的拉着牛车上路。这和当下口罩奇货可居不一样,诗文中没有说老头要恶意涨价,只是想赶个高价

。累了一上午,结果来人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两个太监带走了牛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在权力面前,卖碳翁像一只蚂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点东西换走千斤碳,这是皇权合法抢劫。半匹红绡一丈绫,丝织品吃不得,穿不暖,也不知道能卖几个钱。从白居易自己的点评:苦宫市也,就能猜到,是根本不值千斤碳钱的。

卖碳翁后来的境遇怎么样,白居易没有交代,我猜,要过冬他只能卖牛了。惨。


左伦


我的回答是个“驳论”,分为澄清问题和正面回答两个部分。

一、澄清问题

这个问题与“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存在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提问者不懂得“阶级压迫”这样最起码的历史知识。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碳翁》,一方面表现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一方面表现宫市罪恶。




提问者这样回答: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别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还有一人这样回答: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我们必须明白,“卖炭翁”不是商人,更不是“奸商”,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因为他不是商人,所以他不是“想赚多点钱”,而是“想多卖点钱”。“赚”和“卖”有很大的区别,一字之差人物的身份就变了!

卖炭翁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为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要上山砍柴烧碳,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说他是“哄抬物价的奸商”实在是冤枉死他了。


二、正面回答

卖炭翁值得可怜和同情。表现在哪里呢?原诗如图片:

1.首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写卖炭翁自己砍柴,自己烧炭,在南山中辛苦劳动。


2.第二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鬼样子”。他烟熏火燎,辛勤劳作,“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但是,仍然食不果腹。真可怜啊!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这里写卖炭翁的矛盾心情:

想象一下,一夜大雪,地冻天寒,身着单衣的卖炭翁冻得直哆嗦。他一方面埋怨老天为什么这么冷,一方面又担心炭贱而希望老天更冷一些。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多可怜,多让人同情啊!



4.“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去集市路途遥远,又是冰天雪地,真是太难走了。更何况一大早就开始赶路,现在已经是人困牛乏,日头已高,不得不歇息一会儿呀。


5.“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好容易来到集市上,更是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地等待有人把炭买去。终于有人来了,骑着高头大马,原来他们是“贵人”。“贵人”们好强势哦,容不得你说话,牵着牛调头就走。到了他们的地点,卸下木炭,他们把“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头上,充当一车炭的价钱。

一车炭就换这些东西吗?费了今九牛二虎之力,烧了几天的炭,几乎是白白地让人抢夺啦!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好无奈啊!到哪里说理去?!

卖炭翁实在太可怜!令人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