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槍炮,是主宰現代戰爭必不可少的武器,射程遠,殺傷性高等特點,讓它們成為現代戰爭的寵兒

。但是,槍炮的發明及應用早就在中國的古代就已經初具規模,那個時候還叫火器,南宋初期,陳規就已經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杆火槍只不過是以主杆作為槍的載體,但是殺傷力已經不容小覷。不久後,壽春府通過改良製作了能發射子窠的突火槍,這就是歐洲槍械的始祖。

元朝,蒙古軍隊在對中原作戰時吃了火器無數的大虧,在繳納了無數的火器後終於改良成了金屬火銃,一舉擊敗宋朝奪取了天下。因此,在唐宋之後的朝代中,誰能夠掌握先進的火器,誰就有逐鹿天下的實力,明朝作為漢人的最後一個朝代,火器的使用自然是值得研究的。

明朝火器的發展歷史一共可以總結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火器的鼎盛時期,第二個時期就是火器的衰落時期。這兩個時期的火器走過了從“利器”變成“雞肋”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明朝對火器的由重視到不重視的轉變,才是這殺人工具明珠蒙塵的真正原因。火器的沒落,最終也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我們從對比明初、明末在火器執行上面的變化,

得出管理不善、經費缺失、技藝不純等是導致火器質量出現極大問題的原因的結論,也給了我們相當大的警示,下面,就開始走進明朝火器的世界。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一 火器之衰

1.明初之盛

縱觀全史,朱元璋的軍事、政治才能都能在君王榜上排上不錯的名次,其對戰事的洞察能力、對時機精準的把握能力讓人歎為觀止。在朱元璋建國的過程中,幫助朱元璋最多的東西其實是火器。

朱元璋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陳友諒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敵人,首先,在南昌的洪都保衛戰中,陳友諒揮軍六十萬圍困朱元璋,想要一舉殲滅朱元璋的軍隊,但是,朱元璋的軍隊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以火器為核心的作戰體系,在這場攻防戰之中朱元璋的四萬軍隊憑藉火器,居然抵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攻城,雖然說守城容易攻城難,但是,雙方士兵的數量差距是十分的懸殊的。因此,這場戰役的勝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要歸功於朱元璋對火器的廣泛使用。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不久後,不甘失敗的陳友諒捲土重來,這次陳友諒帶來了八十萬水路大軍,在鄱陽湖進行最後的決戰,朱元璋面對雙方軍隊的數量差異一點也不驚慌,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船上裝載了數以千計的火槍和火炮,再配合特別設計的輕便小船滿載著銃炮、弓弩,輪流仰射漢軍為了裝載更多人員而設計的紅船,紅船的巨大不便,讓它成為了朱元璋軍隊的靶子,數日之後,在各種火銃、將軍筒、弓箭,甚至標叉的進攻下漢軍大敗,陳友諒被流矢射穿頭顱而亡。

經此一役,火器強悍的實力一覽無餘,火器的優勢足以彌補人數相差數倍的劣勢,也正是如此,讓朱元璋更加重視火器的開發和使用。

朱元璋打贏鄱陽湖水戰後,天下沒有再能阻擋太祖的勢力,明朝就此建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北邊要防範元蒙勢力,還要鎮壓國內此起彼伏的軍閥勢力,因此仍要不斷地進行討伐,朱元璋吃過火器的甜頭深知火器在戰鬥中的可怕,因此大力發展火器,在洪武二十一年,經過發展的火器在雲南的平叛戰役中深知突破了象兵的防線。

明初除了太祖的光輝戰績,永樂皇帝也繼承了前輩的思想重視發展火器,而且非常規範化的建立了完全配備了最先進火器的神機營,在親征大漠的戰役中“寇死者無算,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千級,餘眾敗走,大軍乘勝追之”,不難看出火器簡直就是戰爭利器。

明初幾位皇帝對火器的重視下促使了火器的蓬勃發展,打贏了無數讓唐宋頭疼的北方騎兵,鞏固國防。但是,到了明朝後期之後,火器迅速的由盛轉衰,這一殺人利器甚至還會“殺己”,變成了一種雞肋。

2.明末之衰

明末內憂外患,本該是火器大放異彩,拯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時,但是,明朝的軍隊卻是屢戰屢敗,火器的作戰能力甚至還比不上明朝初年的火器。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本來裝配精良的京營全軍居然在北伐的戰爭中全軍覆沒,戰死者無數,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被俘虜,蒙古直接率軍長驅直入圍攻北京,差點就提前結束了明朝的統治。本來裝備精良的京營全軍,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高的軍隊,但是仍然在土木堡戰鬥中不敵對方,除了作戰指揮的不當,

很大的原因是長時間對火器的忽視,導致了火器在使用中出現了極多的質量問題,這是相當要命的。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明朝時期的戰神戚繼光,在其作戰時期也是屢次遭受質量問題的危害,戚繼光在擔任薊鎮總兵的時候曾說“銃盡發則難以更番,分發則數少而不足以聚隊。手槍打造腹口欠圓,鉛子失制,發之百無一中,則火器不足以與彼矢敵矣”,

嘉靖年間,火器的製造居然還存在如此嚴重的問題,這是明初都不會出現的問題,居然在百年後出現了,甚至還出現了火器不敵箭矢的可笑比擬。另外,火器在使用的過程中士兵們還會受到炸膛、啞火等帶質量問題,這很容易就改變了一場戰局的結局。

萬曆三年,兵部尚書薛三才說到“內庫所儲銅鑄火器如滅虜炮、佛郎機之類,略一試用,便既炸碎”,往往敵人還沒炸死,自己人就被炸的七葷八素。於是乎,明初建立卓越功勳的火器在數百年內非但沒有絲毫的提升甚至還面臨著被廢除的境遇,就這樣,明朝後期再真正的作戰中,火器除了震懾的作用已經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了,火器質量的問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明王朝最後的命運,那麼為什麼明初如此巔峰的殺人利器會在明末的時候發展成“雞肋”?這恐怕得從多方面去探討質量變差的原因。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二 衰落的探究

1.管理不善

武器的生產過程中,原料始終是重中之重,從上至下的各個部門都要參與其中,,在繁雜的環節中難免會有一兩個環節對於原料的質量無法保證,因此明朝有自己的一套原料管理制度。明朝初年,由於收取原料時間較短的原因,對於原料檢驗並不嚴格,甚至地方上交的歲貢直接就進入了倉庫儲存,這是因為此時注重數量而非質量,在隨後的作戰中發現質量的重要性,於是朱元璋下令要求嚴格對歲貢進行檢驗。

為了保證將士的生命和戰役的勝利,檢驗實行了嚴格的實名制,一旦發現實物有問題是要進行嚴格的處罰,因此在明初時期,原料的質量還是能夠得到不錯的保障,起碼人們不敢在實名制的情況下欺上瞞下。

除了驗收上的嚴格,朱元璋還極其強調儲藏原料的地方要注意防腐。中央“內府十庫”是儲藏原料最主要的地方,明初為了保證質量還定期派人檢查藏品,如“每月逢九日,(驗視廳)會同巡視庫藏科道官,進庫驗收”,甚至有時還會突然檢查,可見明朝一開始還是非常的重視武器原料的管理。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但是很可惜,明朝進入後期後,首先,幾任皇帝都消極怠政,貪圖享樂,導致了中央對於地方的驗收機制產生了運行障礙,皇帝都不管了還會有人去在意嗎?其次,明朝後期官員的貪腐現象極其嚴重,官員們中飽私囊,上下勾結對於原料進行剋扣變現、做假賬目等等的不斷出現

,這嚴重的影響到了明中後期軍火生產的質量,萬曆年間“(庫藏)先會有,而及至取用,則以腐朽浥爛不堪者抵塞”,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本沒法保障火器的質量。

2.官匠缺失

有了原料,如果沒有工匠肯定是不行的,明朝初期,朱元璋沿用元朝的戶籍管理制度,設立了嚴格的匠籍制度,洪武年間“起取蘇、浙等處上戶四萬五千餘家,填實京師,壯丁發個監局充匠,餘為編戶”,這就為明朝的火器製造貢獻了數以萬計的匠人,這些工匠一旦入了匠籍,其本人和子孫後代都只能為匠人,永世不得更換戶籍,為明初提供了相當大的一部匠人,這些技藝精湛的匠人為明朝的火器貢獻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樣很可惜,到了明朝中後期匠籍制度就崩潰了。成華九年清鉤兵仗局逃了四千五百三十七名匠人,十一年又逃了一萬六千一百八是人,即使逃了如此之多成化年間還有一萬六千多人,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匠人只剩下三千多名,

將人的大量流失,已經無法保證火器的製造。

政府為了扭轉頹勢,首先採用了從別的生產行業調來工匠進行火器生產“正統三年,內庫各監局所省軍匠,于軍器局等協造兵器。”,其次,還大量的徵用幼匠當學徒,“兵仗局內官奏,成造軍器匠役不敷,乞於在京四十七衛,撥取幼軍餘丁習學。”,“兵仗局所造者兵器,可權宜招收幼匠,以濟急務”,可想而知,這個時候的政府為了滿足火器匠人的需求開始大量的招收與本專業無關的匠人,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人數的問題,但是這些匠人畢竟是其他行業的匠人,嚴重缺乏軍械製造的經驗,尤其是火器方面的知識,在成華二十一年一萬名匠人中只有不過百人“精於藝”,可想而知明後的火器的質量是十分堪憂的。

3.盤剝商人

明朝時期關於原料的來源途徑可謂是八仙過海,其中一種主要的來源是“採辦”,也就是通過政府出資,在民間商人那裡買火器製造所需要的原料,

這一構想其實是十分不錯的,免除了政府自己蒐集原料的麻煩,還可以通過報價競爭來讓商人之間競爭提高原料的質量,但是到了明中後期就變味了。

隨著中後期採辦需求的增長,物價和市場價並不能很好地掛鉤,萬曆年間就直接停止了對市場物價的匹配,直接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以不變的價格購買原料,再加上官員的剋扣,採辦就幾乎變成了對商人的掠奪,雖然能夠滿足軍器生產的需求,但是商人的虧空是越來越大,特別是地方的購買,那簡直就是豪取搶奪,商人處在了“商困剝膚已極”的程度,許多商人不得不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還有官員為了利益專門買假,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的火器,自然難以滿足戰鬥的需要,造成未傷人先傷己的情況。

4.經費不足

明朝前期,幾位皇帝都對火器製造的軍費投入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對於彈藥、器械的智障和維護上面更是不惜血本才能夠取得在戰場上的好成績,本身戰鬥就是極其消耗彈藥的過程,明初不但在戰場上使用,還極度重視軍隊的訓練,這更是增加了一大筆軍費的開支,但是這都是值得的,因為上了戰場後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而且增加對火器的使用,可以在戰鬥之前就排除火器的故障。

明中後期以後,幾個皇帝極度奉行享樂主義,軍費開支被挪用到了尋歡作樂之上,根本沒有或者很少的錢去維護、開發新的火器,這就導致了軍隊上戰場後會有許多的菜鳥,或者火器質量良莠不齊帶來的巨大危害。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總結

明朝初期和中後期火器的興衰史是火器從利器變成雞肋的血淚史,中後期對火器全方面的忽視,造成了火器在使用上有著嚴重的質量問題,

這就帶來了火器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的尷尬局面,雖然火器成為雞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質量的堪憂,但是它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肉食者不能遠謀的錯誤思想。

先傷己,還不一定能傷敵,明末火器為何會從利器變成“雞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