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学医的为什么弃医从文,就成为那么伟大的作家了,他的文学功底很厚吗?

素心瑜伽


其实中国现代史上的作家,我只喜欢鲁迅先生一人的,其他的在我看来,都是名实不副,唯独鲁迅先生是真的有学人的良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上学时的语文课本我只看两种类型的文章,一是古代的历史节选以及古代的政论文,另外就是鲁迅的作品,其他的都是扯淡!


乾坤正法79859246


其实医生这个职业,并不适合很多追求自由,思想独立,有远大理想的人。

实际上像鲁迅,孙逸仙,都是没有能力读完医科专业,毕竟学医太艰苦,太枯燥,太困难,很少有人能经历寒窗苦读,而且国外的医科院校,毕业率不到一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要淘汰出局,你懂的。

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批招了11名学生,最后只有3名毕业。


卓智哥


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开始向日本学者藤野先生学习人体医学。有一天,学校放电影,影幕上加映了一些时事的片子。当时正处日俄战争,片子中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杀害了,这时整个电影场齐声叫好,山呼万岁,一些中国的学生也跟着欢呼起来。此情此景,使鲁迅先生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惊,没想到中国人竟这样的麻木,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只能解除国人肉体的痛苦,却不能解除国人灵魂的痛苦,要想医治国人灵魂痛苦,必须学习文学,这就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是非常雄厚的。一方面是鲁迅先生的勤奋,另一方面是鲁迅先生各种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目光。早年的农村生活,使鲁迅先生看到了人情的冷暖、事态的炎凉;多年的城市生活,使鲁迅先生找到国人愚昧麻木的社会根源。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创作基础。他的杂文犹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的胸膛!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是讨伐旧世界的猛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过,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不朽才富,在世界文化长廊熠熠生辉!


渔樵之人W


他的文学功底算不上厚,大多数作家的文学功底都算不上厚,假如你和那些老学究相比的话?

他们的文学功底,足够他们的写作表达就够了,显然,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非但足以支撑他的写作,还绰绰有余。

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我们在他晚年甚至还可能有幸看到他文学性的一面。

鲁迅先生是走上文学这条路之后,继续学习继续进步,才能成为后面的大家,而非一直吃老本持续输出,那真得五六十岁学了一辈子文学的人来。


余逸遥


鲁迅曾经说过自己弃医从文的理由,原本是觉得要治病救人,后来发现国人病的根源在于灵魂深处的不觉醒,而对于这一点,再高明的医术也是无法奏效的。

鲁迅的文学功底确实很深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的超前。

01 关于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出现的看客形象不止一次,但是如果看的时刻是麻木不仁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无法感同身受,那么这个民族需要有人来帮着振臂高呼,把现在沉睡中的铁屋子里的人们叫醒,鲁迅觉得这才是文学在这个阶段应该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作用,治病救人的作用。

鲁迅写的看客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

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

02 开始写的文章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这段文字是鲁迅先生回顾自己开始写文章的其中一个缘由。铁屋子比喻当时腐朽的中国社会,“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是比喻当时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鲁迅在“铁屋子”寓言中表现出灵魂深处的矛盾,最终他选择了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03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到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的变化,写自己看到有在电影里被处决的中国人的镜头,而同为中国人的同学竟然无动于衷,电影上围观同胞被处决的看客们的麻木不仁更进一步刺激了鲁迅先生,他才有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图为藤野先生)

然而这恐怕只是鲁迅一时兴起之作,因为鲁迅此后的思想,尤其是《野草》、《故事新编》中表现出的思想,却显示了他对启蒙的极度绝望。

对于一个真正的思想者,这是必然的结果。个人可以超越时代,但大众却绝不可能超越时代,因为时代就是大众的时代。以少胜多只能算奇迹,现实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寡不敌众,而以社会整体来看,这更是不变的铁律。

04 鲁迅先生对于那样一个时代的意义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鲁迅先生的振臂高呼,有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才有了被唤醒的某一群人。

有了鲁迅先生的爱情小说《伤逝》,才有了更多人对于爱情的客观认知:“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才有了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才有了上海为背景的影视剧《我的前半生》。

正是有了文学家鲁迅和思想家鲁迅,才有了一众文学青年的纷纷投奔和得到扶持,萧红和萧军的两部小说《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就是借助鲁迅的力量才得到了出版的机会,并且改善了生活条件。鲁迅先生甚至亲自为《生死场》作序进行推介,夸奖萧红的作品写生死写得“力透纸背”,这才是一代大文豪的气度和思想的体现。

所以,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真的很深厚,用深不可测来评价也丝毫不为过,这也是为什么他被尊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原因。


十里荷塘秋水长


弃医从文,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觉医学救不了中国人。本人也认为,在民族危亡之时,只有唤起民众的自强和自胜心,才能救民族于危难。

鲁迅弃医从文后,写出了一大批散文、小说、杂文。特别是他的杂文,犀利、深刻,被人形容为匕首和投枪。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更是解剖中国历史和国民性,虽然不象有的小说具有宏大的架构、引人的情节,但对民众却有震聋发聩的作用,比起同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更有价值。

毫无疑问,鲁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你读过鲁迅全集的话,可知鲁迅涉猎之广、思想之深、功力之厚,这是广泛阅读和思考形成的。

学生时代读过很多鲁迅的作品,比如:《社戏》中,小孩子划船看戏、煮豆偷吃的情节;《故乡》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孔乙己》中迂腐、落魄的读书人孔乙己卖弄才学和善良的形象。至今记忆深刻。

鲁迅的文字,是冷中见热,饱含着对国家兴旺、强盛的期盼,不是涂脂抹粉也不屑于涂脂抹粉。他是真正有风骨的文学大家。


岁月煮酒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先生一首自嘲的诗,这首诗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一些社会进步人士和爱国作家,迫于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东躲西藏,生命随时受到迫害,鲁迅先生针对时弊有感所作,愤慨之情溢于颜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是因当时的黑暗社会,和被压迫的人民。学医只能救一部分病人,而不能救国,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看到这些,鲁迅先生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并写出了《吶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痛击时弊的文章。




和和生生


国难当头!学医行医,只能医治一些人的身体康复,却医不了全中国四万万同胞,被封建社会压迫、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仇恨的心灵!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当枪,唤醒四万万同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我们不愿做亡国奴!虽然,鲁迅先生只有短暂的青春岁月,他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他是这一時期的民族之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毛主席称赞他为‘鲁迅精神’,揮笔书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表彰他伟大的爱国精神。


吳鸿彦


毛主席曾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一代伟人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赞赏和评定。

鲁迅,青少年时期就积极投身到反封建反帝国列强的斗争洪流当中。他追求进步,思想活跃开放,勇于探索真理,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和饱经封建思想的毒害,目睹西方殖民列强的欺压凌辱的人民,他痛心疾首。并通过各种努力想去改变拯救祖国,振兴民众,富强复兴中国。

他东渡日本留学学医,就是一种欲拯救当时中国落后的医术和匮乏的医药,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唤醒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医学领域里,为中国以后医学人才的壮大发展做出一些表率。

也许,他平时耳濡目染有太多贫民身患玩疾却无力医治而葬送生命。还有因医学落后需要手术,却难倒只靠草药治病的中药医生。我们仿佛看到青年的鲁迅嘴叼着烟,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如何找到当时中国底层民众脱离病魔的苦海?中国的富强繁荣,劳苦大众的健康快乐,就是他毕生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文学家,就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在于他与国家民族荣辱与共的情结,就在于他敢于拯救祖国危难而舍生忘死的伟大抱负。所以说,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首先他是一个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抱负的人。其次才是他精湛地文学艺术作品。

鲁迅的弃医从文,也是他想拯救民众苍生的另一种努力。最终他选择了后一种努力,并卓有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文化领域的巨匠。

中学时读到的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这种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描写,憨呆又沾染恶习且欺软怕硬的阿Q形象,尤其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木不仁普遍的民众无奈而自求解脱的众生相。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成为封建社会中底下劳动妇女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婚烟牺牲品。孔乙己是当时落迫文人穷酸迂腐的代表。

还有鲁迅的散文集,他的杂文集,随处都闪现他思想的光芒,鞭挞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针砭世俗礼教的毒瘤,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渴望,抱着黑暗一定过去,曙光马上到来的必胜信念。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从未经历过的生活。(《润土》)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了忘却的纪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作品中的格言警句,无不印证他光芒的思想和不朽的历程。


88何明远


一句话概括,学医只能医病体,不能医思想,故弃医,从文,能唤起民众觉醒,革除旧制,铲除腐朽,创造新生活,迎接胜利曙光,所以走向从文救国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