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李漁出身於富商家庭,少時家境優裕,青年時由於父親去世而家道中落,他雖然自幼聰明好學卻科舉不中,為了支撐起家庭近五十口人的生活開支,他曾靠賣詩文為生,後來又自組家庭戲班,攜帶姬妾家眷跋山涉水到各地遊歷演出。晚年定居金陵,苦心構築了精美的家庭園林——芥子園,園子大小不足三畝,名為芥子,狀其微也。雖然只能“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但別有洞天,頗有釋家“芥子納須彌”之意境。李漁最負盛名的雜著《閒情偶寄》即完成於此,其中的《山石第五》篇就是對自己造園經驗和審美觀念的總結與概括。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人造園林之美,首先體現在人工與自然的巧妙融合,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具有大自然的意趣,還要兼顧生活其中的便利,讓人近之即產生“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隔斷城西市語譁,幽棲絕似野人家”之美感。這就需要精妙的設計技巧以體現主人高雅的意趣與審美。

園林之美離不開山石,明代計成的《園治》一書中就寫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 山石不僅能生情,並且還能隨四季流轉而發生變化,正如北宋畫師郭熙在《山水訓》中所寫:“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山石在園林中所營造的自然景觀,能體現出園林主人的雅緻情懷,這是古代從高官鉅富到文人墨客熱衷於此的重要原因。

除山石之外,園林中最常見的雅緻之物便是竹子。蘇東坡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為竹子是清高拔俗的珍貴品質的象徵。李漁在《零星小石》中認為,石和竹具有同樣的重要性,都是擺脫世俗的良藥。文中寫道:“王子猷勸人種竹,予復勸人立石;有此君不可無此丈。同一不急之務,而好為是諄諄者,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當醫,與施藥餌濟人,同一婆心之自發也。” 晉代王子猷勸人種竹子,李漁勸人立山石,他認為有竹子的地方不能沒有石頭。人這一生別的病都無妨,只是俗病不能有。竹和石這兩樣東西,就是醫治俗病的良藥。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李漁有不俗的審美品位,更是一個造園的能工巧匠。在《閒情偶寄》的《山石》篇中,以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了園林中的大山、小山、石壁、石洞、零星小石這五種山石的審美特性及佈局技巧。

山石第五

“幽齋磊石,原非得已。”李漁認為,在幽靜的住所內人為的用石頭製造假山,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能致身巖下與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因為生活在城市中,無法在大自然中親近山水草木,所以才需要人造山水。人造山水雖然並非天然,但“能變城市為山林,招飛來峰使居平地”,自然也是神仙般的妙術,不可小看。況且“磊石成山”也是一門特殊的學問,需要設計者的“一番智巧”。和“盡有丘壑填胸、煙雲繞筆之韻士”不同,疊山名手從來都不是能詩善繪的人,而是全由神力運動,“見其隨舉一石,顛倒置之,無不蒼古成文,紆迴入畫,此正造物之巧於示奇也。” 不善於寫詩繪畫之人隨手放置一塊石頭就可以營造出山水美景,這是造物主的神奇力量,而不是人力可以為之的。

雖然幽齋磊石為“造物鬼神之技”,但其中也有“工拙雅俗”之分,這和園林主人的性情品位有關。“主人雅而喜工,則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則拙而俗者來矣。”主人雅緻且追求精緻,則山石設計的效果就是高雅精緻的;主人如果低俗且容許笨拙,就會營造出低俗拙劣的山石景緻。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花費了許多金錢,卻使得自己的園林“山不成山、石不成石”。這是造物鬼神在作崇,為的是模仿這園林主人的為人和樣子。在李漁看來,園林中的一花一石,只要位置得宜,主人的神情就已經體現出來了,不需要“察言觀貌”就能瞭解其為人。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大山

園林的山石擺設有大山與小山之別。“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難好”,即園林內的小山容易打造得很精緻,但是大山就很難做到。李漁遊歷各處名園,發現“盈畝累丈”的大山沒有一座能“無補綴穿鑿之痕,遙望與真山無異者”。這是因為其磊石方法缺乏整體佈局。許多造山名家尚且犯這樣的錯誤,何況平庸的工匠呢?

如果想要累巨石製造大山的話,該如何去做呢?李漁認為,可以採取“以土代石之法”,就是用土代替石頭,摻雜在碎石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減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這樣造出來的假山觀者無法分辨,因此十分巧妙。為什麼要用土來代替石頭呢?李漁指出,在製造大山的時候,如果全部採用碎石,那麼造出來的大山就像是僧侶穿的百衲僧衣,到處都是縫隙,十分不耐看。若“以土間之,則可泯然無跡”。“無跡”則美觀。而以土造山還有一種實用的功能:種樹。在假山上種樹,不僅可以堅固假山,還可以以樹葉遮蔽隱藏土壤,讓假山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樹根盤固,與石比堅,且樹大葉繁,混然一色,不辨其為誰石誰土。列於真山左右,有能辨為積累而成者乎?”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小山

壘大山時以土代石,為的是美觀逼真。大山中土和石的比例不定:“不論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則是土山帶石,石多則是石山帶土。”小山雖然不需要擔心縫隙導致的不美觀,但也不能沒有土。“小山亦不可無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也就是說,設計小山的時候,要以石為主,以土為輔。因為“石可壁立,而土則易崩,必仗石為藩籬故也”。石頭可以立起來,而土則容易散落,因此要以石頭為藩籬屏障,“外石內土”才是合理的方法。

除了小山的設計方法,李漁還系統介紹了山石之美的三個特點:透、漏、瘦。

“此通於彼,彼通於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山石之間彼此相通,彷彿有路可走,這就是“透”;其次,“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即石頭上有孔洞,四面玲瓏,這就是“漏”;第三,“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山石壁立當空,無所依靠,這就是“瘦”。

雖然山石審美注重“透”、“漏”、“瘦”,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過分,就不美觀了。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則不應太甚”。李漁認為,一塊石頭具有透和瘦的特徵,是多多益善,而“漏”則不可太多。如果“漏”太多,“處處有眼”,那就像是窯裡燒的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閉者矣”。也就是說“漏”要恰到好處,“塞極而通,偶然一見,始與石性相符”。

同為“瘦”石,其美也大不相同。“瘦小之山,全要頂寬麓窄,根腳一大,雖有美狀,不足觀矣”。瘦小的山石一定要山頂寬大而山腳窄小才美觀,如果相反則“不足觀矣”。

此外,山石設計時還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石眼忌圓。如果石上本就是圓孔,那就要在旁邊沾一些碎石,“使有稜角,以避混全之體”。其次,石紋石色相同。石紋分粗紋與細紋,石紋相同就是說“粗紋與粗紋當並一處,細紋與細紋宜在一方”。石色多分為紫碧青紅,各以類聚就可以了。不過色彩變化也要自然,最好是“隨取隨得,變化從心之為便”。最後,依石性。石性就是指石頭“斜正縱橫之理路”。“至石性,則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觀,且難持久”。石山設計如果不依照石頭的紋理,既不耐看也不耐久。

石壁

石壁和假山一樣,雖然都是用來裝扮園林的,卻有許多不同之處。比如說,“山之為地,非寬不可;壁則挺然直上,有如勁竹孤桐,齋頭但有隙地,皆可為之。”在園林中修建一座假山需要非常寬敞的地方才行,但是修建石壁的話只要房前有一點空地就夠了。除了佔地面積不同,假山和石壁的設計美學也不同。假山形狀曲折,設計時很難呈現出起伏的勢態,如果設計的不夠美觀就會貽笑大方:“且山形曲折,取勢為難,手筆稍庸,便貽大方之誚”。相比之下,石壁並不需要特殊的技巧,只要像壘牆一樣稍微有些“紆迴出入”的地方就行了。只要看起來“其體嶙峋,仰觀如削”,就和真正的“窮崖絕壑”沒什麼差別了。

假山和石壁的勢態是相互依存的。比如說,在園中建造假山的人家,園子正面設計了山,背面就可以設計成石壁,這樣的設計不僅美觀,也很符合“前斜後直”的事物原理。更何況,山的本性也是“前斜後直”的:“逶迤其前者,未有不嶄絕其後”,山川從前面看起來綿延逶迤,從背後看都是陡峭的。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設計石壁除了美觀,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壁後忌作平原,令人一覽而盡”。石壁的設計要做到與“地勢相宜”,石壁的後面忌諱留出大片空地,可以或亭或屋以掩蔽之,使得客人坐著時不能看到石壁的頂部,“或面壁而居,或負牆而立,但使目與簷齊,不見石丈人之脫巾露頂,則盡致矣”。無論觀者是面對著石壁,還是背對著院牆,都不可直接看到石壁頂部,這樣的石壁才能給人以“萬丈懸崖之勢”。

石洞

園林假山的設計中,還有一種叫做石洞,就是在石頭中間造出一個洞,以供美觀或實用。

石洞的要求並不複雜。首先要做到大小合適。“洞亦不必求寬,寬則藉以坐人”,即石洞不可過分寬大,只要坐得下人就可以。如果石洞太小,人不能坐在其中,那麼就可以用石洞連接其他的房屋,再把屋內放置一些石塊,讓石洞和房屋合為一體。這樣以來,“雖居屋中,與坐洞中無異矣”。為了讓人造的石洞更加逼真,可以在洞中的空地上存放一些水,再鑿出可以用來漏水的縫隙。這樣以來,“涓滴之聲從上而下,旦夕皆然”。日日夜夜聽著山間的流水滴答,置身其中者頓覺“六月寒生”、“真居幽谷”。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零星小石

前文種種,講的都是富貴人家如何耗費萬金選石造山。而貧寒之人如果也醉心山石卻沒錢購買該如何呢?

李漁認為,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家,如果對山石有真正的熱愛,不一定非要耗費錢財製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時時坐臥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即使只有拳頭大小的石頭,只要安置得有情有趣,時時刻刻坐臥其旁,也可以慰藉自己對泉石的熱愛之情。

貧寒人家如果需要花錢購買石頭,那麼它的效用就不能僅限於“為觀瞻而設”,而應該有一些實用價值。比如“使其平而可坐,則與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則與欄杆併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爐茗具,則又可代几案”。也就是說,這塊石頭放平,則可以當作椅子床榻一樣可坐可臥;斜著放又像是欄杆一樣可以倚靠;如果石頭比較平坦,還可以代替几案,在上面置放香爐茗具。把這件多用的石頭放在花前月下的室外,免得屋內屋外搬來搬去,而且很經用,雖然還叫“石頭”,但其實已經是一件實用的器具了。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閒情偶寄》中的園林山石之美


李漁不僅是一位園林美學的理論家,更是一位造園大家。他一生中為自己、為其他高官名人設計建造了數座園林,都堪稱經典。他的《閒情偶記.山石第五》更是具有極高價值的論述園林設計經驗與美學觀念的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