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邱喜辉


文天祥被擒后确实曾经向忽必烈提过一个条件,只可惜同样是南宋状元宰相的留梦炎深知文天祥的为人,阻止了忽必烈放走文天祥的想法,这个汉奸留梦炎一句话最终让文天祥无法脱身继续抗元,也坚定了忽必烈杀死文天祥的想法。


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他二十岁的时侯,考取了进士,参加殿试写了一篇“御试策”,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没用草稿,宋理宗定位状元,只不过为人刚直的文天祥仕途并不顺,几经沉浮后,在37岁的时侯退休了。

咸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为荆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为赣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临安城里乱成一团,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弃职逃命,抛下66岁的谢太皇太后和4岁的宋恭帝赵㬎,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就在这些文臣武将纷纷弃官逃命的时候,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却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诏令天下勤王的诏书后,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涕,随即变卖家产充作军费,集结了一万多人向临安进发勤王。

有朋友劝他说你这些人就是乌合之众怎么能挡的住蒙古的虎狼之师,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只不过国家有难,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京,我深恨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希望天下忠臣义士有风闻而起的人,那样国家就有保障了。”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蒙古大军逼近临安城的时候,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陈宜中相继开溜,谢太皇太后只好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去跟元军主帅伯颜讲和谈判,文天祥到元军营后与伯颜抗争辩论,伯颜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来。

在文天祥被拘押后不久,走投无路的谢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后3个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而被元军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个机会逃脱,辗转来到福州,与他们一起继续抗元。

公元1276年7月到1278年12月,文天祥先后组织义兵对抗元兵,还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吉州等一些地方,可惜元军势大,文天祥在永丰被打败,妻妾子女都被抓住,文天祥的掺议军事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被抓后遇害,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文天祥召集残兵驻扎南岭,再后来转移广东潮州,准备和张世杰部会合,不幸军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也死于瘟疫。


文天祥就这样再败再战,一路转战到广东海丰时,不料遭到张弘范军队偷袭,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军抓住,仓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杀,但是没死成。

元将张弘范抓到文天祥后,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视不屈,张弘范很佩服他,为他解绑以宾客礼节接待,随后要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等人,文天祥说:“我无法保卫父母,还要教别人背叛父母,可能吗?”文天祥后来写了自己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做的一首诗给张弘范,以示回答。

1279年二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带着又拥立的赵昺来到广东崖山,率领残余十几万南宋军民与元军展开战斗,最终惨败,陆秀夫背着宋帝昺投海自尽,张世杰船翻溺死,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张弘范在崖山海战后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不为所动,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将文天祥护送到京师呈见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绝食八天求死,没想到仍然不死,于是他放弃绝食,决定与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对于文天祥很欣赏,派了好几拨人来劝降,当忽必烈派王积翁劝降文天祥的时候,文天祥说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意思就是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以后再以方外之身当顾问,那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负全都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

王积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联合其他几个前南宋的官员去请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当道士。这时候留梦炎跑出来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文天祥跑出去,又再号召江南百姓反抗,我们几个会被置于何地。




文天祥提这个条件就是缓兵之计,本想着能放出去再战斗是没希望了,此后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忽必烈又让在宫中为奴的文天祥妻女写信给他诉苦,文天祥心里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写了一封信回复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始终不屈,最终被忽必烈赐死,临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从容就义!


历史红尘


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什么“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个为汉族命运誓死决绝降元的刚烈形象,真实情况可并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义立场。他对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于本人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是个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绝元朝的招抚,是由于他是元朝遗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别让他当官,其他做啥都行。

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像是《宋史》就记载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积翁劝说文天祥时,他竟然回答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语句:

①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意思是:只要别让我当官,我甘愿当一个被元朝蒙古人统治的顺民。只要元朝朝廷对我文天祥有需要,我愿意当个顾问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让我文天祥当官,我一个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换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当官。只要不当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体统,给元朝出谋划策当顾问也无所谓。

除此以外,文天祥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死前曾给弟弟文天璧写信,明确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是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HuiNanHistory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临死前也没下定决心要杀他,文天祥也不是在临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后提的,这个时间与他的死之间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两次自杀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趁机吞食脑子(过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杀,但可惜,并没有死,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去见元军将领张弘范。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让其劝降其战略伙伴张世杰,被文天祥多次拒绝,最后还写了《过零丁洋》出来“交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传诵至今。

随后,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饭,以图自杀,结果又一次活了下来,“既不畏死,何以畏生”,于是,文天祥又开始恢复吃饭。

“投降”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他所用,而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选,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圣旨后,提出了他“投降”的条件。

“国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报国。倘若被宽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乡,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假如马上许以高官,岂不尽弃平生之抱负。”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虽然有不少大臣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乡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号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胁,最终此事也只能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动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没办法,只得继续关着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来问文天祥,“汝何愿?”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为宰相,此生不愿奉二姓,愿赐一死则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杀还是不杀。一会儿诏令要杀,一会儿又诏令阻止,只不过,就在这诏令之间,文天祥已经从容赴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其衣服中留有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来,当初文天祥提出回乡做道士,也只会是权宜之计,一旦得脱,便会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再欣抗元浪潮。只叹未能如愿,还要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拿来嘲讽,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历史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遗民这个群体。遗民通常是指旧王朝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新朝统治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隐居山林田园、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禄。大多数遗民基本都属于前朝官僚、知识分子。

最早的遗民应该是属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留下传唱千年采薇歌,讲诉着他们对故国的忠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世遗民均以伯夷叔齐为典范,即便是态度软化也仅仅是在新朝需要时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决策,事成之后继续归隐。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他被俘后就曾经表示,他接受了南宋灭亡、大元统一区夏的现实,自己作为南宋丞相,不愿侍奉二主,想要隐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帮忙,帮完了忙继续归隐。

对于元朝来说,文天祥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那只能把他做掉。因为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继续组织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搁?而且,文天祥也没想活,把他杀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节。他给弟弟去信时候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就是告诉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续家族香火,好让他的死忠无后顾之忧。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历代遗民都是忠君的楷模,历朝历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张相契合,儒家主张忠君,而历代遗民守节之举是现成的样板,所以遗民在历朝历代都被儒家所颂扬,而历朝历代得君主都愿意颂扬这些遗民,好让天下人都忠于自己。

所以说,文天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宰正常不过的,放在今天则是过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论及文人风骨,必谈文天祥,他可谓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标杆人物。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长达三年,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劝其投降,甚至被忽必烈许以宰相之位来劝降,但文天祥宁死不屈。文天祥虽然最终以死明志,可是他却曾提出过极易被满足的条件,只待忽必烈答应,就可以投降,但为何最终还是被杀?

在元军初入中原时忽必烈求贤若渴,他曾多次寻求才能卓绝之官。王积翁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大为震撼,便派他去劝降文天祥。此时的文天祥虽然被元军锦衣玉食地供奉,但他却经常静坐一夜,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国破家亡只能以死报国,不可以将自己的抱负置之度外。除非有宽赦,让他可以做江湖道士回归故里,脱离俗世,才能给元作为顾问。王积翁等前朝旧臣极力劝说忽必烈答应此事,但曾在劝降时被文天祥训斥过的留梦炎却坚决不同意,加之有人以他之前起兵抗元一事作为借口,忽必烈最终没有答应。

其实忽必烈本人还是十分惜才的,文天祥最后一心求死,忽必烈答应后还于心不忍,想再下诏阻拦,可惜文天祥已死。既然忽必烈如此看重文天祥,文天祥又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让他为己用,他为何却闭口不应呢?只是为了大臣的几句话吗?

首先文天祥此人生而正直,为元所用的可能性极低。文天祥自小就对欧阳修等以“忠”为谥号的大臣羡慕不已,立志跻身其中。后来入朝为官,当时贾似道把握朝政,横行霸道。宋度宗在去祭祀时,恰逢雨天,胡贵妃的父亲就建议皇帝回宫。此举却让贾似道心怀不满,他借口告老还乡来要挟皇帝。皇帝无奈,只能让胡贵妃削发为尼,贾似道这才让步。

文天祥听闻此事便写制诰讽刺贾似道,被贾似道怀恨在心,多次找人弹劾打压他。但文天祥仍然坚持自我,效忠于君,无愧于民。后来元军入侵,长江上游已经告急,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被俘后能坚持三年不屈服,可见文天祥之风骨。这样的人不惧各种危险,也不被利益诱惑,不可能投敌叛国。忽必烈明白,即使释放文天祥,他也不太可能为自己所用。

那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文天祥被释放后,很有可能再度抗元。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他的号召力是惊人的。更何况在所谓的“异族入侵”的时候,一旦文天祥起兵必是民心所向。起初宋朝命各路兵马勤王时,就是文天祥号召各路英雄豪杰,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万人之多。他散尽家财作为军备之用,凡是与亲友论及国家大事,便泣不成声。

就算是投降元军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文天祥的忠义,不忍心与他针锋相对。这种能让内部凝聚,让敌人佩服的人,一旦放回就是元朝的隐患。忽必烈虽然惜才,却不愿意自掘坟墓,只能感叹道不同,不相为谋。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投降条件看似是降,其实还是隐含对故国的深刻眷恋。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生不逢时,不过也是这等乱世,才有机会成就这等英雄,他称得上是几千年中国人坚持风骨的一个缩影。


邓海春


文天祥文丞相,啥时候要投降啦?

文天祥被俘以后,忽必烈想以丞相之位诱降文天祥,结果被断然拒绝。

文天祥想要以身殉国,为何被俘?

文天祥作为状元出身的南宋丞相,确实是一心抗元,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就是因为一心抗元,文天祥宦海沉浮多年,妻子儿女先后弃世而去,好不容易成为南宋丞相,又因为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确实军威太盛,又有南方汉人相助,南宋已经回天乏力。

虽然兵败在即,但是文天祥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被元朝将领抓住以后,文天祥一心求死立即吞食大量的“龙脑”自杀,但是却没有成功,沦为元朝的俘虏。

元朝是怎样劝降文天祥的?

文天祥被俘以后坚决不跪“汉奸”,对于劝降置之不理。为了招降文天祥,元朝特意在“崖山海战”时,让文天祥在元朝战舰上观战。

崖山海战极其惨烈,与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的陆秀夫,放弃出海苟延残喘的机会,背着宋少帝以身殉国,还有多达10万南宋军民投海殉难,誓死不为元臣。

也就是在元朝的战舰上,亲眼目睹着一切的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崖山之后无中华”象征着汉族政权的消亡。

所谓的文天祥投降条件是怎么一回事?

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绝食整整八天却没有死,勉强活了下来。

忽必烈在争夺汗位、入侵中原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汉奸”“儒臣”的作用,求贤若渴,一心招降文天祥,亲自以丞相之职招降文天祥,却被文天祥坚决拒绝。

多次招降不果,忽必烈却又对文天祥心生敬佩,不忍加害与他。

后来投降元朝的宋臣因为敬佩文天祥的气节,再加上文天祥已经构不成威胁,想要将文天祥放出来,安心做一个道士,得到了忽必烈的同意。

但是此时正好有义军以文天祥的名义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又有与文天祥同为南宋状元、丞相的留梦炎向忽必烈进谗言,“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

最终文天祥以身许国,面向南方而死。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义时写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报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举表现出英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为坐标榜样力量激励鼓舞后人忠于民族报效祖国凌云壮志,在元军顺江而下之际文天祥变卖家产充军费积极组织各路人马抗击元军辗转广东多地与元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元军所俘元军主将让文天祥规劝南宋大将张世杰率军归顺元军被文天祥断然拒绝被押解京师,忽必烈为能迅速平定南宋军民抗元义士对文天祥百般劝降利诱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绝了忽必烈,文天祥对南宋从小:到大赤城眷恋和情怀都难以割舍和泯灭有国才有家无论高管厚禄都丝豪改变动摇文天祥对南宋满腔热血爱国情真文天祥仍坚贞不屈选择了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的报国之心让南宋军民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决心和意志让南宋重新振作重现光芒辉煌。至于什么投降条件是为了政治需要添写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也激发我们民族爱国奋战的精神和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用户7489047083528


这么问真是其心可诛啊!文天祥是自愿要求被处死,在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

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金鳞31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伟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岁)的文天祥中进士,被任为宁海军节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军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为恐慌,有人劝宋理宗赵昀迁都以避蒙军锋芒,文天祥上书据理力争,反对迁都,并提出抗敌之策,宋理宗拒不采纳。之后,文天祥先后担任过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务。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军大举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兵3万入卫临安(今杭州),开始了戎马生涯。不久被任为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率义兵驰援遭蒙古军围攻的常州城。在常州,义兵浴血苦战,宋将张全却率官军隔岸观火,拒不增援也便罢了,后来又临阵脱逃,致使500义兵被蒙军击杀,壮烈殉国。

同年冬,文天祥奉命率部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还未抵达目的地,就听说平江守将已献城投降。接着,又得知独松关已被蒙军攻克。

没办法,他只得率义兵急返临安,准备决一死战,与行在(首都)共存亡,谁知进城后,才发现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武官逃亡殆尽,文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执政的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军统帅伯颜指定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居然连夜缒城遁逃。文天祥临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的身份,出城议和。谈判时,文天祥不惧元军强大的武力威慑,痛斥伯颜,慷慨表示要抵抗到底,遂被扣押。他被押解乘船北上,初以绝食抗议,到镇江后才设法虎口脱险。

脱逃后,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历尽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才抵达温州。这时,朝廷已经奉表投降,谢太后、宋恭帝赵显已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人拥立年方7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文天祥闻讯赶往福州,被封枢密使。同时都督各路军马,到南平建都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筹饷, 号召各地起兵抗元。1276年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乘船漂泊到广东沿海一带。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今广东梅县)一带,并挺进江西。

雩都(今江西于都)一战挫败元军,接连收复了兴国、赣州十县、吉州四县,声势大振,江西以及全国各地纷纷举兵响应。不久,元军集结主力开始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宋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残部被迫北撤,溃退到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一带,文天祥的妻儿都被元军俘虏。

1278年春,小皇帝赵昰病死,陆秀夫、张世杰等再次拥立6岁的小皇帝赵昺即位,小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50多里的崖门,这是海中的一片弹丸之地,文天祥被封为信国公。这年冬,文天祥率军撤出潮阳,移往海丰,准备进山据险坚守。

行进到海丰以北的五坡岭一带时,元军大举追至,并随之展开激战,文天祥被俘,部下战死者难计其数。次年正月,他被转移到海船上监押,经过珠江口零丁洋时,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不屈之志,成为千古绝唱。

崖山血战,南宋十余万文武精英牺牲殆尽,陆秀夫身背幼帝昺蹈海而亡。史载,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对这位忠贞义烈的汉子抱有好感,于是想招降他。

前南宋丞相留梦炎、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显,先后奉忽必烈之命劝降,都被文天祥一口拒绝。元权臣阿合马和丞相孛罗等先后亲审并诱降,文天祥慷慨陈词,义薄云天,绝不投降。他在大都兵马司狱中被关押了3年时间。他的夫人和两个女儿也被拘押在大都。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点头,一屈膝,就能和家人团聚,甚至能飞黄腾达,但仍不改初衷,仅托狱卒转告家人要“归之天命”。

《宋史》载,他身陷牢狱,而诗句墨宝却传遍大都,被人视作珍宝,在狱中,一些负责看守他的元军官兵也对他钦佩有加,经常请他讲古人事迹。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282年1月8日),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客观的说,忽必烈对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是颇有好感的,亦有心保全他,同时还有利用他巨大的影响力招降继续负隅顽抗的宋军残余方面之考量 ,他耐心说服,想感化、招降他。文天祥还是和往常一样,硬梆梆地答以:“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不过,他还对忽必烈说了另一番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啥意思呢?意思是“国家已经灭亡,我本应以身殉国。但假如您能释放我,我愿出家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乡,之后以一个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为您效力,如何”?

其实,忽必烈完全可以这样做,释放文天祥,可以博一个宽宏大量的好名声,还可以消弭汉人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们的反抗情绪,然后再让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为自己效力。但他也很清楚,以文天祥一贯刚直不屈的性格,不可能为苟活而乞降,谁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缓兵之计抑或是诈降呢?放他出去不难,但若是纵虎归山,岂不是自找麻烦? 凭文天祥的名气和强大的号召力,假如他获得自由后再竖抗元义旗,一定会应者云集,那时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于是,忽必烈陡起杀机。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处死,死时年仅47岁。史载,文天祥到柴市刑场时,先问明方向,再面朝南方跪拜后,方从容赴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还是认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纵虎归山,而且再加上当时朝堂还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纵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杀,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见文天祥原名叫文云孙,字宋瑞,后改为覆善,但是又改回来了,当他选中贡士后,就改名文天祥,据说,他在孩童的时候,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胡铨等人的画像,溢号都为“忠”,所以他当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就说:“如果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在二十岁就成为了进士,当时是宋理宗在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状元,在宋代那个时候,文学相当发达,能考取状元,足以见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开庆初年,元朝军队开始攻打宋朝,在咸淳十年,由于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当时任赣江知州,他此时就号召聚集了数十万的兵众,之后一直在江西与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岭南,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从容殉国

文天祥被抓住后,由于当时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员,因此王积翁就推荐了文天祥,说”南宋没有一个能赶得上文天祥的“,当时劝降文天祥用来很久,知道最后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能应为宽赦,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归乡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马就给了高官,不仅亡国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还把自己的生平报复给抛弃了。”这就是在《宋史》中所讲,文天祥投降的条件,不过当时刘梦炎没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号召人们抗元,把他们一起释放的十个人置于何地。结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终没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没被释放,结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国,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们汉人的名族英雄,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敢于反抗,不论敌人多么强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于国家,不判国,这样一位名族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所铭记所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