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邱喜辉


南宋端平元年(西历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面对蒙古、南宋联军围攻蔡州城。金哀宗知道面对蒙宋联军南北夹击的态势,金朝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和可能能翻盘取胜。于是金哀宗下诏禅位给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而后自杀身亡,以表明自己不甘做亡国之君。

金末帝在位不足半天,孤城蔡州沦陷,在乱军中,金末帝丧生,至此,金朝灭亡。金朝的灭亡,也意味着蒙古和南宋之间,没有了任何缓冲。长达四十余年的蒙宋战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文天祥抗元

南宋德祐元年(西历1275年),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大军饮马长江。南宋恭帝朝廷陷入空前恐慌。恭帝朝廷颁布诏书,号召南宋各路武装起来“勤王”,挽救南宋危亡。当时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自掏腰包组织了一万多人的军队,准备参与抗元战争。

德祐二年,文天祥被南宋朝廷委任为临安的知府。此时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势力占据上风:宋恭帝虽然名义上是大宋天子,但还只是个孩子,左右不了朝政,朝政由谢太后垂帘听政。谢太后身为妇道人家,对于南宋此时的形势,早已没了主意。而朝中大臣为自己的利益图谋,因此纷纷主张投降元朝。文天祥在这时候,被谢太后委任为南宋丞相,负责南宋和元朝的和谈。

文天祥在和谈过程中触怒了元朝丞相伯颜,遭到了扣押。之后文天祥侥幸逃脱。参与拥立宋端宗的活动,并再度被端宗朝廷册封为丞相。

此时的南宋,恭帝朝廷早已投降元朝,端宗朝廷虽然名为朝廷,但实际上有一定的流亡政权属性,加之元朝强悍,而南宋的抵抗运动又相对孱弱,因此,端宗朝廷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南宋祥兴元年(西历1278年)年底,元军攻入广东,在广东俘虏文天祥,次年,南宋末帝在崖山投海自杀,南宋灭亡。

文天祥的最后岁月

文天祥被俘以后,元朝皇帝忽必烈多次命人劝降文天祥,甚至表示:如果文天祥乐于臣服元朝,那么,大元朝廷愿意按照南宋朝廷对文天祥的规格,册封文天祥为大元丞相。甚至,忽必烈还曾派遣宋恭帝作为说客,来游说文天祥归顺元朝。

这一切,文天祥都不为所动。就这样被元朝囚禁长达三年时间里。

终于,文天祥在被囚的第三年,向忽必烈表示自己愿意归降,但有个要求:读书人重视名节,自己是宋朝丞相,如果归顺元朝,那么有害于名节。自己可以出家当道士,以出家人的身份辅佐元朝皇帝,行使丞相职能。


文天祥这个要求,让忽必烈犹豫了一番。而就在这前后,南方一些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复兴宋朝运动,因此有人提醒忽必烈:如果放文天祥出去,以文天祥的号召力,很可能让小规模的复兴宋朝运动出现星火燎原的状态,对元朝不利。

于是,为了断绝反抗者以文天祥为号召,忽必烈宣布处决文天祥。


藤树先生


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什么“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个为汉族命运誓死决绝降元的刚烈形象,真实情况可并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义立场。他对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于本人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是个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绝元朝的招抚,是由于他是元朝遗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别让他当官,其他做啥都行。

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像是《宋史》就记载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积翁劝说文天祥时,他竟然回答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语句:

①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意思是:只要别让我当官,我甘愿当一个被元朝蒙古人统治的顺民。只要元朝朝廷对我文天祥有需要,我愿意当个顾问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让我文天祥当官,我一个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换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当官。只要不当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体统,给元朝出谋划策当顾问也无所谓。

除此以外,文天祥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死前曾给弟弟文天璧写信,明确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是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HuiNanHistory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临死前也没下定决心要杀他,文天祥也不是在临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后提的,这个时间与他的死之间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两次自杀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趁机吞食脑子(过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杀,但可惜,并没有死,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去见元军将领张弘范。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让其劝降其战略伙伴张世杰,被文天祥多次拒绝,最后还写了《过零丁洋》出来“交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传诵至今。

随后,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饭,以图自杀,结果又一次活了下来,“既不畏死,何以畏生”,于是,文天祥又开始恢复吃饭。

“投降”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他所用,而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选,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圣旨后,提出了他“投降”的条件。

“国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报国。倘若被宽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乡,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假如马上许以高官,岂不尽弃平生之抱负。”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虽然有不少大臣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乡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号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胁,最终此事也只能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动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没办法,只得继续关着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来问文天祥,“汝何愿?”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为宰相,此生不愿奉二姓,愿赐一死则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杀还是不杀。一会儿诏令要杀,一会儿又诏令阻止,只不过,就在这诏令之间,文天祥已经从容赴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其衣服中留有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来,当初文天祥提出回乡做道士,也只会是权宜之计,一旦得脱,便会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再欣抗元浪潮。只叹未能如愿,还要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拿来嘲讽,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历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历史上的文天祥,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忽必烈杀死他的,而是被舆论绑架而死的。

文天祥刚被俘的时候,是自杀过的,他服用了脑子(一种毒药 ),但是没死成,死的是他的助手。后来被俘的以后,他经过了绝食也没死成,后来他想死的心也就淡下来了。在他见到当时元军的统帅张宏范后,反而备受礼遇,之后文天祥也不时地发表“求死”言论,但行动就不见了。

忽必烈派人来劝降,文天祥的回答是,我深受国恩,现在国家亡了,我也只能以死报国,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我当个道士,并且给你们做顾问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的文天祥实际也也有了求生的欲望,但是如果要他为元朝出仕,那他会宁愿选择死亡。

关于一开始他求死的欲望很强烈,我们可以用现在保险公司的一般做法了解,如果你投保投了自杀险,那么一般保险公司要两年后才能给你生效,而一般人经过了2年的时间后,即便一开始想死的心很强烈,但经过了这段时间,一般也就不会想死了。

文天祥就是如此。

真正把他害死的,是言论。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留梦炎,他和文天祥一样都是宋朝的状元,也做了宰相,只不过他在宋朝灭亡之前就投靠了忽必烈,文天祥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就是打脸的存在,显得他就是那种卖主求荣的奸臣。

于是留梦炎要杀他。忽必烈见到文天祥后,希望文天祥能做他的丞相,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问文天祥想要什么?文天祥说,一死而已。忽必烈命人带下了文天祥。有一段时间,忽必烈想放了文天祥,但留梦炎坚决出来反对,他说如果文天祥放走了,他影响那么大,万一他组织造反怎么办?忽必烈也就没有放了文天祥,一直把他关在牢里。

其实元朝并不想杀了文天祥,如果要啥,张弘范就可以杀了他,因为张弘范有尚方宝剑,用不着等到四年之后再杀,即便是文天祥顶撞了元朝的宰相博罗,博罗气的要杀了他,但是被忽必烈和朝中的大臣们阻止了。

另一个要杀文天祥的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学生,在文天祥起兵的时候曾经在文天祥的军中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家中有事离开了文天祥。就在文天祥上京的路上,王炎午一路贴了文天祥的生祭文,按照王炎午的说法,1700多字,每个字都是巴掌大的大小,一路张贴,生怕文天祥看不到。

实际情况并不会有他说的那么夸张,巴掌大的字,1700多字,放到今天也是超级大字报了,文天祥又是朝廷的重犯,一路上那么多严加看管的士兵都是傻子么?所以绝不可能有王炎午说的那么夸张,但张贴却是事实。

生祭文是什么内容呢?意思就是文丞相世受国恩,年轻就中了状元,后来还当了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如今国家灭亡,应当要殉国,所以文丞相必须死。如果今天不死,明天到了北京之后就会被砍头杀死,那样的死法就很没面子了。怎么死呢?怎么死都为文天祥想好了,可以是绝食而死,可以是撞墙而死,可以吃毒药而死,可以溺水而死,总之,文丞相你是要死的,怎么死看你自己了。

文中也阐述了自己和文天祥的关系,他认为文天祥对自己有恩,这个恩情如何报答呢?就是要文天祥去死。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所以在内外的舆论下,最终文天祥还是上了刑场,那天文天祥向着南方拜了拜,然后从容赴死。忽必烈感到后悔,命人到刑场刀下留人,但是已经晚了。

文天祥死后,王炎午又做了什么呢?王炎午一直活到了70多岁,活得好好的,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生活也是非常地惬意。

说到文天祥的死,王炎午说的泪流满面,他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跟着泪流满面,就是这种集体的无意识,杀死了一个人,在今天看来,又是何等的悲剧呢?

道德标准,是用来自律而不是他律。而王炎午这样的人却非常喜欢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自己却从不遵守这样的道德,这又是何等的变态呢!

我们再看看王炎午的生活,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首《沁园春》: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好一个“暖日青烟,轻衣罗扇”,好一个“醒来杯酒,醉后杯茶”,文丞相慷慨赴死,那个天天叫嚷着要文丞相去死的人,却“岁岁东风岁岁花”,也知是什么心肝!

我们再看看这些伪君子,口口声声地要文天祥去死,自己却逍遥自在,自己却不愿意去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资格要别人去做呢?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其实忽必烈并不想要文天祥去死,真正杀死他的,是留梦炎和王炎午之流,是舆论,是道德绑架,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悲哀。


老威观史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还是认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纵虎归山,而且再加上当时朝堂还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纵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杀,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见文天祥原名叫文云孙,字宋瑞,后改为覆善,但是又改回来了,当他选中贡士后,就改名文天祥,据说,他在孩童的时候,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胡铨等人的画像,溢号都为“忠”,所以他当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就说:“如果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在二十岁就成为了进士,当时是宋理宗在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状元,在宋代那个时候,文学相当发达,能考取状元,足以见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开庆初年,元朝军队开始攻打宋朝,在咸淳十年,由于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当时任赣江知州,他此时就号召聚集了数十万的兵众,之后一直在江西与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岭南,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从容殉国

文天祥被抓住后,由于当时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员,因此王积翁就推荐了文天祥,说”南宋没有一个能赶得上文天祥的“,当时劝降文天祥用来很久,知道最后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能应为宽赦,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归乡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马就给了高官,不仅亡国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还把自己的生平报复给抛弃了。”这就是在《宋史》中所讲,文天祥投降的条件,不过当时刘梦炎没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号召人们抗元,把他们一起释放的十个人置于何地。结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终没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没被释放,结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国,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们汉人的名族英雄,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敢于反抗,不论敌人多么强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于国家,不判国,这样一位名族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所铭记所学习。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遗民这个群体。遗民通常是指旧王朝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新朝统治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隐居山林田园、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禄。大多数遗民基本都属于前朝官僚、知识分子。

最早的遗民应该是属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留下传唱千年采薇歌,讲诉着他们对故国的忠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世遗民均以伯夷叔齐为典范,即便是态度软化也仅仅是在新朝需要时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决策,事成之后继续归隐。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他被俘后就曾经表示,他接受了南宋灭亡、大元统一区夏的现实,自己作为南宋丞相,不愿侍奉二主,想要隐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帮忙,帮完了忙继续归隐。

对于元朝来说,文天祥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那只能把他做掉。因为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继续组织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搁?而且,文天祥也没想活,把他杀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节。他给弟弟去信时候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就是告诉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续家族香火,好让他的死忠无后顾之忧。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历代遗民都是忠君的楷模,历朝历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张相契合,儒家主张忠君,而历代遗民守节之举是现成的样板,所以遗民在历朝历代都被儒家所颂扬,而历朝历代得君主都愿意颂扬这些遗民,好让天下人都忠于自己。

所以说,文天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宰正常不过的,放在今天则是过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文天祥作为中国历史上精忠报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被世人铭记,而且文天祥的精神长存于世。文天祥在南宋时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也是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还是人人称颂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天下,牵挂着百姓,也用自己的一生将“忠义”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小文天祥就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忠义爱国之士,那一年文天祥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就有机会步入官场为百姓谋福,为国家献良策。不过那个时候的文天祥对官场习气并不了解,虽然刚刚入朝为官时就担任了直学士院等职。可是文天祥为人过于耿直,在上书时写下来很多嘲讽官员的话语,所以文天祥当时结下了很多仇家,随后文天祥就遭到了这些官员的集体弹劾,后来文天祥没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胜出,反而被罢了官。

失去官职的文天祥后来凭借自己为国效力的忠心再次被皇帝重用,随后朝廷派他去和元朝议和。结果在议和的过程中因为文天祥言辞过于激烈而被拘禁起来,不过这一次文天祥顺利逃走了。逃走之后的文天祥集结兵力攻打元朝,后来因为作战不利被元朝俘虏,从此之后文天祥就被关押在大牢中,身心备受折磨。

文天祥在关押的三年期间有很多人前来为他求情,希望忽必烈可以释放文天祥,可是忽必烈又不是傻子,文天祥这样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的人,放了他就等于放虎归山,所以忽必烈没有释放文天祥,但是也没有想到处置文天祥的方法。后来被关押的文天祥终于松口了,他还向忽必烈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忽必烈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文天祥就可以投降。

随后忽必烈就让文天祥说出了他的想法,原来文天祥是希望忽必烈想将他释放,让文天祥以道士的身份示人。文天祥还有充分的理由,他担心自己以原来的身份投降会让自己的名节受辱,所以这样做更加妥当,而文天祥也表示愿意投降。

不过忽必烈并没有答应文天祥,因为忽必烈认为这只是文天祥的一个计谋,一旦将文天祥放出去,让他成为道士,他依然可以一呼百应集结兵力和元朝对抗,所以忽必烈就没有答应文天祥的这一条件。文天祥发现自己的计谋被忽必烈识破后,知道此生无望再为国效力,随后就坦然赴死,直至离世都不忘忠义二字。


历史小地主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义时写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报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举表现出英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为坐标榜样力量激励鼓舞后人忠于民族报效祖国凌云壮志,在元军顺江而下之际文天祥变卖家产充军费积极组织各路人马抗击元军辗转广东多地与元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元军所俘元军主将让文天祥规劝南宋大将张世杰率军归顺元军被文天祥断然拒绝被押解京师,忽必烈为能迅速平定南宋军民抗元义士对文天祥百般劝降利诱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绝了忽必烈,文天祥对南宋从小:到大赤城眷恋和情怀都难以割舍和泯灭有国才有家无论高管厚禄都丝豪改变动摇文天祥对南宋满腔热血爱国情真文天祥仍坚贞不屈选择了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的报国之心让南宋军民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决心和意志让南宋重新振作重现光芒辉煌。至于什么投降条件是为了政治需要添写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也激发我们民族爱国奋战的精神和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用户7489047083528


文天祥被擒后确实曾经向忽必烈提过一个条件,只可惜同样是南宋状元宰相的留梦炎深知文天祥的为人,阻止了忽必烈放走文天祥的想法,这个汉奸留梦炎一句话最终让文天祥无法脱身继续抗元,也坚定了忽必烈杀死文天祥的想法。

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他二十岁的时侯,考取了进士,参加殿试写了一篇“御试策”,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没用草稿,宋理宗定位状元,只不过为人刚直的文天祥仕途并不顺,几经沉浮后,在37岁的时侯退休了。

咸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为荆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为赣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临安城里乱成一团,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弃职逃命,抛下66岁的谢太皇太后和4岁的宋恭帝赵㬎,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就在这些文臣武将纷纷弃官逃命的时候,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却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诏令天下勤王的诏书后,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涕,随即变卖家产充作军费,集结了一万多人向临安进发勤王。

有朋友劝他说你这些人就是乌合之众怎么能挡的住蒙古的虎狼之师,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只不过国家有难,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京,我深恨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希望天下忠臣义士有风闻而起的人,那样国家就有保障了。”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蒙古大军逼近临安城的时候,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陈宜中相继开溜,谢太皇太后只好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去跟元军主帅伯颜讲和谈判,文天祥到元军营后与伯颜抗争辩论,伯颜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来。

在文天祥被拘押后不久,走投无路的谢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后3个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而被元军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个机会逃脱,辗转来到福州,与他们一起继续抗元。

公元1276年7月到1278年12月,文天祥先后组织义兵对抗元兵,还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吉州等一些地方,可惜元军势大,文天祥在永丰被打败,妻妾子女都被抓住,文天祥的掺议军事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被抓后遇害,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文天祥召集残兵驻扎南岭,再后来转移广东潮州,准备和张世杰部会合,不幸军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也死于瘟疫。


文天祥就这样再败再战,一路转战到广东海丰时,不料遭到张弘范军队偷袭,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军抓住,仓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杀,但是没死成。

元将张弘范抓到文天祥后,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视不屈,张弘范很佩服他,为他解绑以宾客礼节接待,随后要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等人,文天祥说:“我无法保卫父母,还要教别人背叛父母,可能吗?”文天祥后来写了自己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做的一首诗给张弘范,以示回答。

1279年二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带着又拥立的赵昺来到广东崖山,率领残余十几万南宋军民与元军展开战斗,最终惨败,陆秀夫背着宋帝昺投海自尽,张世杰船翻溺死,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张弘范在崖山海战后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不为所动,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将文天祥护送到京师呈见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绝食八天求死,没想到仍然不死,于是他放弃绝食,决定与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对于文天祥很欣赏,派了好几拨人来劝降,当忽必烈派王积翁劝降文天祥的时候,文天祥说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意思就是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以后再以方外之身当顾问,那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负全都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

王积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联合其他几个前南宋的官员去请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当道士。这时候留梦炎跑出来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文天祥跑出去,又再号召江南百姓反抗,我们几个会被置于何地。




文天祥提这个条件就是缓兵之计,本想着能放出去再战斗是没希望了,此后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忽必烈又让在宫中为奴的文天祥妻女写信给他诉苦,文天祥心里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写了一封信回复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始终不屈,最终被忽必烈赐死,临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从容就义!


历史红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说文天祥是中国的脊梁。

然而,文天祥临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来劝降,文天祥当时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只要满足这个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仅拒绝了要求,还残忍地杀害了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吃饭,这时元军突然袭来,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虏。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将事先准备好的龙脑塞入嘴里,准备自杀殉国,然而因为龙脑放的时间太长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没有死成。

后来,元军带着文天祥来到了崖山,企图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被逼无奈,写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元军首领张弘范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时,默默地将这封信收了下来,他是识货之人,这可是名贵的收藏品啊!


幸亏张弘范懂点文化,倘若换做一个大字不识的莽夫,或许直接就把信撕了,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传不下来了。

第二年,崖山之战爆发,陆秀夫抱着少帝投海自杀,十万宋朝子民纷纷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南宋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候张弘范再次劝降文天祥,只要他愿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个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绝了,并且开始绝食,坚持了八天,没死成。

这时候,忽必烈又派人来劝降,这时候派出的是南宋旧臣王积翁,王积翁“苦口婆心”地劝道:“现在大宋已经不在了,你这样折腾下去有什么意思呢?蝼蚁尚且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叹了口气,说道:“国家已经灭亡,我本想以身殉国,奈何死了两次也没死成,如果得到宽恕,我愿做个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谋划策是可以的,但让我当官是万万不能的。”

后人解释说,文天祥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想让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后他再号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王积翁见文天祥让了步,急忙联合十个南宋旧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让其出家做个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忽必烈应该会同意王积翁的请求,然而,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结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这样说的: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来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么咱们这些曾经劝过他的人,岂不要遭大祸了吗?忽必烈能轻饶了我们吗?


说这话的人叫留梦炎,后来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请求处死文天祥,结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梦炎是第二个秦桧。

400年后,乾隆看了这段历史后,发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梦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齿于留梦炎的所作所为,下令禁止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留梦炎成了一个任人唾骂的大奸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