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尼采說過,那些打不死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鈺姐深以為然。確實,世間事除卻生死之外都是小事,但凡不能殺死我們的、能讓我們聊以存活於世的任何外因,都將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強大的基石。只有把經受過的困難與挫折當成墊腳石,人生才能再一次揚帆啟航。

魯迅曾被流言所害,以致每次回憶起來仍心生厭惡。他曾在《華蓋集.並非閒話》中說:"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的並非書賈,並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可見流言是能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我們可從魯迅《瑣記》中窺見一斑。

一、衍太太其人

《瑣記》中的"衍太太"有現實人物原型的,她是魯迅的一位叔祖母。在魯迅老家紹興覆盆橋周氏房族中,魯迅所屬的"智房"一系又分為"興房"、"立房"和"誠房",衍太太就是"誠房"叔祖周子傳的太太,人稱"衍太太"或"二太太"。

但是,衍太太自己不姓衍,夫家姓周自然也不姓衍,

因此有一說是魯迅因討厭她而美其姓"衍",實則為"厭惡"的"厭"。魯迅一生最是同情女性,生命中也僅有兩個厭惡的女人,衍太太便是其中之一,可見其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在魯迅的記憶中,衍太太不僅面目可憎、心地險仄,而且還愛飛短流長、惡意中傷他人,是個典型的市儈形象。尤其對魯迅的流言蜚語,讓魯迅憎惡,因此說流言是"畜類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當作狗屁"等。所以衍太太在文中的身份是"流言家"。

二、衍太太對孩子們的催殘

初讀難懂衍太太。初讀《瑣記》不懂衍太太,後仔細讀來才明白:她對孩子們的好極其虛偽,是最可怕的"捧殺",而這樣的"捧殺"又是極其致命的。如同《知否》裡顧大娘子對顧二的"捧殺",顧二以為是真心對他好,也就按其教育方式隨性而為,最終變成目中無人、專橫跋扈之人。

縱容孩子們玩耍。她對自家兒子狠,對別家孩子確是"好",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也決不去告訴他們的父母。衍太太對孩子們親暱。但這是在不諳世事的孩子們眼裡的形象,其實是對孩子們的縱容,不是真切的好。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縱容孩子們吃冰。對於孩子們冬天吃冰,衍太太的態度不是阻止反而鼓勵"她和藹可親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沈四太太說"莫吃呀,會肚子疼的",魯迅母親跑出來要胖揍他。顯然衍太太是在做傷害孩子們的事。

縱容孩子們受傷。衍太太讓孩子們比賽打璇子,阿祥因此受了傷。她非但不責罵或教育,反倒給孩子們調水粉、擦疙瘩、止疼等,更助長孩子們不顧危險的繼續瘋玩。表面為孩子們好,實則是害了他們。

不健康的教育和無中生有的流言。洐太太對孩子們還有思想上的毒害。她給魯迅看不健康書籍,讓魯迅感到受了極大侮辱。還教唆並汙衊魯迅偷了母親首飾去賣,同時四處製造偷竊流言。

讓魯迅氣憤痛罵“流言家”的卑劣行徑,同時感到“彷彿自己真是犯了罪",無顏在故鄉立足。這就是流言的威力,“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魯迅只得“好,那麼,走吧”,離鄉外出求學。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洐太太作為一個長輩,對孩子們非但沒有關心和愛護,卻還進行負面教育和戮力傷害。她對孩子們的傷害和摧殘,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而且這種傷害逐步加深、層層遞進。

她表面正人君子,實則虛偽至極;他對孩子們的“捧殺”和惡意中傷,幾乎可以毀掉一個成長中的少年;她一面教唆魯迅變賣母親首飾,一面卻在暗中製造流言。她無疑是封建沒落腐朽上層社會,最為狡詐的典型人物之一。

三、那些打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

我想起《寒山拾得問對錄》: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他們道出的人我是非的處世哲學,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敬佩和哲服。無獨有偶,這裡的魯迅先生也成了兩人的知音,面對衍太太的汙辱、輕賤和誹謗,他的做法是讓她、避她、不理她、離開她。

1)魯迅在中西學堂求學

魯迅再也不願與衍太太們周旋廝混了,他義無反顧的毅然離開,正如成年後的他同封建傳統壓力和命運鬥爭一樣不屈不撓。他,有他自身的傲骨和風格。

然而,S城雖有"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的中西學堂,但它已然成了封建頑固派的“眼中釘”,成了"眾矢之的",再則他所厭棄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而且也不能滿足魯迅強烈的求知慾了。

杭州的求是書院雖然好,但是學費昂貴,一般家庭是讀不起的。為了探索新知,尋找真理,剛滿十八歲的魯迅,便毅然離開母親,告別故鄉,到無須學費的南京學堂去,"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開始了逃離異地的第一步。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2)魯迅在雷電學堂求學

魯迅進的第一個學校是南京水師學堂,是洋務派張之洞創辦的,旨在培養統治階級的海軍人才,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培養目標,無一不顯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派特徵,除教英文外,還讀《左傳》、做古文等,但始終離不了封建思想教育範疇。

人們思想古板、頭腦僵化,排斥新思想,固守封建舊思想。國文老師竟然不知道“華盛頓是什麼”。甚至還假借科學名義,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這樣的教學風氣也只能教出一些裝腔作勢、橫行霸道,又架子十足、唯我獨尊的"螃蟹式的名公巨卿"來。

魯迅看到了洋務學堂的種種弊端,對盲目崇洋、似新實舊的洋務學堂產生了失望與不滿,於是他又決意"走開",再去尋求別樣的真理。

3)魯迅在礦路學堂求學

魯迅始終秉持追求新民主、新思想的觀念,以致在礦路學堂的新風氣中能夠清晰的發現自我。在維新變法潮流的激盪下,學校裡看新書風氣日盛,魯迅不顧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指責,如飢似渴地讀起了西方先進思想著作。不得不說,這樣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適合魯迅的。

他在深入研究嚴復譯述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天演論》後便如魚得水、恣意暢快,迅速接受了在當時有很大進步意義的"進化論"思想,初步形成了革命民主主義的世界觀。

這在魯迅早期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大而進步的意義。所以說《天演論》對魯迅新思想的啟蒙是最大的。

《瑣記》裡衍太太讓魯迅憎惡,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4)魯迅欲往日本求學

礦路學堂在“指導思想與方法”上,仍然充滿同封建教育妥協的悲情色彩,而且嚴重脫離和違背實踐。魯迅一生最是痛恨封建主義教育,因此魯迅覺得還是"一無所能",只得"所餘還只有一條路:到國外去"。於是

魯迅探索而渴求新知的目光便投向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國內的教育已無法滿足魯迅,他開啟了自己的出國留學之路。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那些打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這才是真正的強者。這裡的魯迅無疑就是強者。魯迅對封建束縛已無比厭棄而奮力衝破和擺脫,因而離鄉背井,四處求學,輾轉奔忙,甚至海外出國留學。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去追求新知,去尋求真理,去尋求理想的精神樂園。

結語

《瑣記》初讀讓人感覺在記錄瑣碎之事,但作者卻能做到瑣而不碎、零而不亂,就如同散文一樣"形散而神聚"。作者選取的事件和細節,看似稀鬆平常或細小微沫,卻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能深刻揭示人物的本質特徵。

作品的主題思想有積極意義,作者如飢似渴讀《天演論》的情景,流露出進步青年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知識是人類實現個人價值的載體,人的才能要靠知識才能體現,如果不用科學的知識武裝大腦,願望再好終是難以實現。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