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尼采说过,那些打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钰姐深以为然。确实,世间事除却生死之外都是小事,但凡不能杀死我们的、能让我们聊以存活于世的任何外因,都将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强大的基石。只有把经受过的困难与挫折当成垫脚石,人生才能再一次扬帆启航。

鲁迅曾被流言所害,以致每次回忆起来仍心生厌恶。他曾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中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可见流言是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我们可从鲁迅《琐记》中窥见一斑。

一、衍太太其人

《琐记》中的"衍太太"有现实人物原型的,她是鲁迅的一位叔祖母。在鲁迅老家绍兴覆盆桥周氏房族中,鲁迅所属的"智房"一系又分为"兴房"、"立房"和"诚房",衍太太就是"诚房"叔祖周子传的太太,人称"衍太太"或"二太太"。

但是,衍太太自己不姓衍,夫家姓周自然也不姓衍,

因此有一说是鲁迅因讨厌她而美其姓"衍",实则为"厌恶"的"厌"。鲁迅一生最是同情女性,生命中也仅有两个厌恶的女人,衍太太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在鲁迅的记忆中,衍太太不仅面目可憎、心地险仄,而且还爱飞短流长、恶意中伤他人,是个典型的市侩形象。尤其对鲁迅的流言蜚语,让鲁迅憎恶,因此说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当作狗屁"等。所以衍太太在文中的身份是"流言家"。

二、衍太太对孩子们的催残

初读难懂衍太太。初读《琐记》不懂衍太太,后仔细读来才明白:她对孩子们的好极其虚伪,是最可怕的"捧杀",而这样的"捧杀"又是极其致命的。如同《知否》里顾大娘子对顾二的"捧杀",顾二以为是真心对他好,也就按其教育方式随性而为,最终变成目中无人、专横跋扈之人。

纵容孩子们玩耍。她对自家儿子狠,对别家孩子确是"好",无论闹出什么乱子,也决不去告诉他们的父母。衍太太对孩子们亲昵。但这是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眼里的形象,其实是对孩子们的纵容,不是真切的好。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纵容孩子们吃冰。对于孩子们冬天吃冰,衍太太的态度不是阻止反而鼓励"她和蔼可亲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沈四太太说"莫吃呀,会肚子疼的",鲁迅母亲跑出来要胖揍他。显然衍太太是在做伤害孩子们的事。

纵容孩子们受伤。衍太太让孩子们比赛打璇子,阿祥因此受了伤。她非但不责骂或教育,反倒给孩子们调水粉、擦疙瘩、止疼等,更助长孩子们不顾危险的继续疯玩。表面为孩子们好,实则是害了他们。

不健康的教育和无中生有的流言。洐太太对孩子们还有思想上的毒害。她给鲁迅看不健康书籍,让鲁迅感到受了极大侮辱。还教唆并污蔑鲁迅偷了母亲首饰去卖,同时四处制造偷窃流言。

让鲁迅气愤痛骂“流言家”的卑劣行径,同时感到“仿佛自己真是犯了罪",无颜在故乡立足。这就是流言的威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鲁迅只得“好,那么,走吧”,离乡外出求学。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洐太太作为一个长辈,对孩子们非但没有关心和爱护,却还进行负面教育和戮力伤害。她对孩子们的伤害和摧残,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而且这种伤害逐步加深、层层递进。

她表面正人君子,实则虚伪至极;他对孩子们的“捧杀”和恶意中伤,几乎可以毁掉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她一面教唆鲁迅变卖母亲首饰,一面却在暗中制造流言。她无疑是封建没落腐朽上层社会,最为狡诈的典型人物之一。

三、那些打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

我想起《寒山拾得问对录》: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他们道出的人我是非的处世哲学,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敬佩和哲服。无独有偶,这里的鲁迅先生也成了两人的知音,面对衍太太的污辱、轻贱和诽谤,他的做法是让她、避她、不理她、离开她。

1)鲁迅在中西学堂求学

鲁迅再也不愿与衍太太们周旋厮混了,他义无反顾的毅然离开,正如成年后的他同封建传统压力和命运斗争一样不屈不挠。他,有他自身的傲骨和风格。

然而,S城虽有"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的中西学堂,但它已然成了封建顽固派的“眼中钉”,成了"众矢之的",再则他所厌弃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而且也不能满足鲁迅强烈的求知欲了。

杭州的求是书院虽然好,但是学费昂贵,一般家庭是读不起的。为了探索新知,寻找真理,刚满十八岁的鲁迅,便毅然离开母亲,告别故乡,到无须学费的南京学堂去,"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开始了逃离异地的第一步。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2)鲁迅在雷电学堂求学

鲁迅进的第一个学校是南京水师学堂,是洋务派张之洞创办的,旨在培养统治阶级的海军人才,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培养目标,无一不显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特征,除教英文外,还读《左传》、做古文等,但始终离不了封建思想教育范畴。

人们思想古板、头脑僵化,排斥新思想,固守封建旧思想。国文老师竟然不知道“华盛顿是什么”。甚至还假借科学名义,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这样的教学风气也只能教出一些装腔作势、横行霸道,又架子十足、唯我独尊的"螃蟹式的名公巨卿"来。

鲁迅看到了洋务学堂的种种弊端,对盲目崇洋、似新实旧的洋务学堂产生了失望与不满,于是他又决意"走开",再去寻求别样的真理。

3)鲁迅在矿路学堂求学

鲁迅始终秉持追求新民主、新思想的观念,以致在矿路学堂的新风气中能够清晰的发现自我。在维新变法潮流的激荡下,学校里看新书风气日盛,鲁迅不顾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指责,如饥似渴地读起了西方先进思想著作。不得不说,这样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适合鲁迅的。

他在深入研究严复译述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天演论》后便如鱼得水、恣意畅快,迅速接受了在当时有很大进步意义的"进化论"思想,初步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的世界观。

这在鲁迅早期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进步的意义。所以说《天演论》对鲁迅新思想的启蒙是最大的。

《琐记》里衍太太让鲁迅憎恶,但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4)鲁迅欲往日本求学

矿路学堂在“指导思想与方法”上,仍然充满同封建教育妥协的悲情色彩,而且严重脱离和违背实践。鲁迅一生最是痛恨封建主义教育,因此鲁迅觉得还是"一无所能",只得"所余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于是

鲁迅探索而渴求新知的目光便投向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国内的教育已无法满足鲁迅,他开启了自己的出国留学之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些打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里的鲁迅无疑就是强者。鲁迅对封建束缚已无比厌弃而奋力冲破和摆脱,因而离乡背井,四处求学,辗转奔忙,甚至海外出国留学。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追求新知,去寻求真理,去寻求理想的精神乐园。

结语

《琐记》初读让人感觉在记录琐碎之事,但作者却能做到琐而不碎、零而不乱,就如同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作者选取的事件和细节,看似稀松平常或细小微沫,却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能深刻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

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积极意义,作者如饥似渴读《天演论》的情景,流露出进步青年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知识是人类实现个人价值的载体,人的才能要靠知识才能体现,如果不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大脑,愿望再好终是难以实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