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生命灯塔


崇祯皇帝朱由检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让人惋惜的末代皇帝了,一方面他励精图治、为保护住早已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去了,就绝非李煜、赵佶之流可比。

可另一方面,他又用人皆疑、急于求成,耳根子又软,所以即便是他多么勤政,“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又连续多次下罪己诏罪己,可是本来可以在其手上再现中兴之世的大明,最后还是在他手里消失了。

关于目前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我个人认为还是清大学士张廷玉评价的比较客观和公正:

  1. 继位之时有心振作,以雷霆手段铲除为祸江山的魏忠贤阉党,可惜“大势已倾,积习难挽”,非崇祯一人之罪;
  2. 在位十七年不思声色犬马,殚精竭虑,可是所用非人而不自知,到头来却还高呼“无人可用,皆群臣误我”;
  3. 内有门户之见,外有悍将抗令,流寇四起,又再用宦官,钳制阵图,举止失措,最终导致了国灭身死。

张廷玉为我们列了大明亡国的几个原因:沉疴难起、内部党同伐异、地方民变四起、太监误国等。当然还有一个,是张廷玉没有提的,那就是外部后金南下,这一点在司马迁之后,是历朝史官的通病,那就是不要过多议论领导者的事,此外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环境因素:崇祯年间的小冰河时期。

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看看,空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的崇祯在面对这些危险时,是如何昏招迭出的?


一、士兵素质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军饷问题,崇祯一个劲地增加税收,增加百姓负担,终于导致民变,最后亡于百姓之手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和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了,“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倭寇六、七十人,流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流窜数千里,杀伤四、五千人,死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历时八十余日,始被击溃”。

到了嘉靖年间后,改朱元璋时期的世兵制为募兵制,极大的体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比如号称“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戚继光以及他的戚家军。可是这样一来,本来应该由士兵耕作的军屯田就没人种田了,士兵要以国家养,这要应付内忧外患的大明朝无疑是百上加斤,大明自万历末年到崇祯年间,仅二十年的时间就以各种“饷款”,增赋高达一千多万两,增幅高达六倍。

而崇祯皇帝,一不从江浙商户入手,二不从自己的小金库掏钱,这些款项最后只能是加派到百姓身上,到了崇祯十年,百姓种一亩田,价值最高也不过八两白银,可纳税却要十两白银,换句话说:百姓辛辛苦苦一年,自己完全没收成不说,还得倒欠国家二两银子,收支高达1:3的情况比比皆是,依靠种田生存的百姓竟然皆以无田为幸运。

百姓被抽干了,除了种田之外又无其他的生存能力,最后只能揭竿而起了,田没人种、粮没人交、民变四起,国家又得抽钱来镇压,大明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被拖垮了。甚至到后来连军饷也发不出了,崇祯皇帝以各种理由克扣边关的工资,袁崇焕的军队是用来防御皇太极的,应该是诸边的重中之重,可到最后该发的饷银也不过四成,为此还发生了军队哗变的情况,是袁崇焕自杀二将才制止住。


二、用人皆疑,自毁长城

崇祯手底下将星熠熠,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祖大寿等等,好不夸张的说,崇祯朝的将领之盛,已经可以媲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两朝了。可是崇祯为人刚愎自用,或许是魏忠贤铲除得太过顺利,导致了他开始骄傲起来。

在袁崇焕炮击努尔哈赤并导致其死亡后,大明迎来了它第一次生机,可是辽东问题是从朱棣时期就遗留下来的,绝非一朝一夕可破,而继努尔哈赤位的皇太极又是不世出的雄主,手下将领多尔衮、多铎等也是军事奇才,后金此时正是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而大明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很多弊政也逐渐凸显出来,此消彼长,大明对待后金很难一战就解决,总得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可崇祯过于急躁,袁崇焕在干掉努尔哈赤后,就开始遭到那些怼死人不偿命的言官的弹劾,弹劾内容就是擅自杀掉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和擅自和皇太极议和两件。可是这些言官大概忘了,之前他们因为毛文龙吃空饷事件就前后弹劾多达十几次,甚至还派人亲自去皮岛严查军队的具体数目,袁崇焕杀毛文龙时,全朝言官噤若寒蝉,到了皇太极退了,京城安全了之后,他们就又把矛头指向了袁崇焕,并导致了他最后被杀。

袁崇焕死后,原本入京勤王的武将们心灰意冷,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等袁崇焕部将逐渐投降后金,并成为后金的开路先锋。包括之后的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等,都是足以挽救大明的希望,可最后还是在刀笔吏的那张嘴下,被崇祯冤杀,死后没有追谥,家人没有抚恤,凉薄之极可见一斑。

据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大学士换了五十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其中还不包括袁崇焕这样的加兵部尚书衔的,杀死或被迫自杀的各地总督十一人,巡抚十二人,这里面大多都是像袁崇焕一样,有污点但是做得了事的人。大明朝廷对可用之人的冷漠和不信任,足以摧毁任何一个热血男儿的心,这一切都是崇祯耳根子软,又不信任武将导致的。


三、没有决断力,没有执行力,白白浪费了很多中兴的可能

崇祯十七年正月,这一年李自成已经占领了西安,正式改元称帝了,而关外后金军步步进逼,当时大明的精兵就剩下了山海关的吴三桂的五万精兵。在北京城最为危急之时,大学士黄景昉曾建议崇祯调回吴三桂的精兵来救援京城,以及鼓励各地豪族和士绅自组民兵部队,将权力下放。

可崇祯一直拖到当月中旬才开始议调吴三桂入京的事宜,此时的李自成早已打到了大同,离北京城只有一步之遥了,这时的崇祯才想起来调吴三桂入京,可是满朝文武在首辅陈寅的带领下,打出了“大明不可失地”的旗号,坚决反对调兵入关,此事一直议了一个多月,浪费了保卫北京的最佳时期。

等到三月初崇祯才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带领所有军队入京勤王,结果吴三桂、黎玉田等勤王军才刚到昌黎,李自成军就已经攻破了紫禁城,崇祯上吊自尽,原先坚决“大明无失地”的大臣们,几乎全部投降了李自成,还在他面前大献殷勤,说尽了崇祯皇帝的坏话。

如果崇祯能听从黄景昉的两大建议,并以当年铲除魏忠贤时的那种雷厉风行手段的话,那大明真不至于就这样灭亡了,像清末道光、咸丰皇帝就下令各地组建民团抵御太平天国,虽然后面出现湘军、淮军、楚军等暗中割据势力,可毕竟朝廷的地位没丢,咸丰也没有被逼到自杀。可以说大明文人和崇祯本身骨子里的那点死要面子,才是害得崇祯最终自尽的根源。

总结:虽然崇祯有励精图治之心,可却无励精图治之才,不敢对朝廷基石东林党下手,自己有吝啬不肯出钱,用人既用又疑,被言官撺掇两句就杀人,换官如走马观花,政令不一

他一直都在战于和之间摇摆不定,比如议和一事,就因为一句“大明无议和”就坚决不和皇太极议和,一直到松锦会战之后,明军大败,洪承畴、祖大寿接连投降,大明分布在东北的军队损耗巨大,这时候他才想起来和后金议和,可是双方筹码早就不一样了,此时要求议和的大明势必要在桌面上给予后金更多的利益。

崇祯的骨子是够硬了,可政治不是打架,一昧硬下去最后也只能吃大亏,汉初也有白登之盟、也有和亲之事,唐初甚至还有称臣之举,这时候和后金议和,虽然面子上过不去,可至少能为大明争取到一点时间。崇祯为了不背上千古骂名,不惜将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退出来背锅,把自己主张议和的污点洗得一干二净。

此外崇祯其实很在乎自己的性命,在和议不成的情况下,崇祯也想到了南迁的做法,这一观点是翰林学士李明睿提出的,崇祯对此十分欣赏,可他又太看重面子,一定要等到百官同意才肯动身,可是百官此时对于崇祯的反复无常已经是恐惧到了极点,他们表示愿意拥立皇太子朱慈烺去南京,而崇祯应该留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嘛!

就这样,崇祯既不肯放下面子冒险迁都,又不愿让太子朱慈烺去南京,最后两人一起留在北京,等到北京城破,崇祯自尽,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最后在一片石之战中下落不明,而南京则出现了新一轮的党争,主要原因就是崇祯一脉全部死光,各地藩王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才是天命之主,结果就是南明四帝,互相不服,互相伤害,依旧党争,把大明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给浇灭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崇祯皇帝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很尽职的皇帝,只不过他改变前任皇帝遗留下来不合理的措施进行的太快也太早了,因为当时的局势以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

明朝的两大势力[阉党及东林党]控制着明朝的政治体制,而阉党一直就掌控着实际权力,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集团是最有代表性的,魏忠贤在权力巅峰时期哪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号称九千岁,可见魏忠贤的权力有多大,阉党的势力有多大。

崇祯皇帝在没有登基以前,就耳闻目睹了阉党集团的所做所为,再加上他一直就和东林党人接触比较亲密,东林党对哪时的崇祯皇帝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一登基上台就开始了他制定的政治改革,当然了改革的对象就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改革获得了圆满成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彻底的走下了大明的政治舞台,可是从此明朝的恶梦也就开始了。

东林党主要是以文臣为主的,他们的权力比武将可要大的多,以前有阉党在的时候对东林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东林党独大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对守边将土的打击压窄也就没了章法,也正因此使得各地总兵心中都存有很大的不满,最后导制局势进一步的恶化,最终亡了大明的江山,最后一个留在崇祯皇帝身边的老太监叹气说到…要是忠贤在事情也不至于此,这时的崇祯皇帝也许想到了他的皇兄临终时,叮嘱他的事,大事要靠魏忠贤。

所以崇祯皇帝也许很后悔杀了魏忠贤,因此也只能叹气失望的登上了煤山(景山)走向了哪棵亡明之树,强胜几百年的大明亡了。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与风互语


一、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袁崇焕,导致明朝辽东战局恶化。大明松锦防线全部失守。锦州、松山等重要军事要塞陆续失守。总兵祖大寿向满清投降。


对于袁崇焕是不是对大明忠心?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从蒙古草原绕道,准备袭击京城。袁崇焕听说以后,带兵日夜兼程从辽东赶回京城救援。在京城郊外,袁崇焕率军打败清军,保障了京城的安全。皇太极被迫撤军。从袁崇焕率军千里救援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他对大明忠心耿耿。袁崇焕被冤杀,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二、 用人不当。(1)崇祯帝重用杨嗣昌、高起潜等奸臣。兵部尚书卢象升强烈主张抵抗清军。卢象升在巨鹿阻击清军,被清军包围。高起潜见死不救,反而带着军队逃跑。最终,卢象升全军覆没。卢象升自己也壮烈殉国。

(2)孙传庭这种有才干的忠臣,却受到崇祯帝的猜忌和排挤。


三、 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导致政局不稳,组织机构涣散。


四、崇祯帝对各地藩王过于宽厚优待,进一步加剧国家财政困难。(1)各地藩王占据着良田美宅,却不缴税不纳粮不承担徭役;(2)各地藩王凭借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侵占百姓田地,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是崇祯帝却不制止各地藩王祸害百姓,反而包庇纵容。


五、崇祯帝对有功名的读书人特别优待。虽然国家财政困难,但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却不用缴税纳粮承担徭役。明朝有功名的地主们趁着天灾人祸,疯狂兼并农民的田地。明朝政府却默许或纵容他们的行为。


六、 崇祯帝对普通的平民百姓非常苛刻。(1)明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虽然占有的田地少,却要缴税纳粮承担徭役。(2)大明崇祯年间,国家频繁发生旱灾、洪灾和蝗灾等自然灾害。崇祯帝却没有派人积极赈灾。大明许多农民遭遇天灾人祸,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他们无法生存下去,被迫聚众造反。从此,明朝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越来越多。


七、彻底清算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势力,导致明朝文官集团失去制约,势力越来越大。(1)魏忠贤把持朝政,作恶多端。崇祯帝打击和严惩魏忠贤,合情合理。但是崇祯帝没有必要将阉党势力一网打尽。阉党与文官相互制约,才能保证政局稳定。


(2)崇祯帝盲目信任文官集团。然而当时明朝多数文官都喜欢拉帮结派和党同伐异。东林党和浙党、楚党斗争激烈。多数的东林党人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才华。


(3)在很多明朝文官的强烈要求下,崇祯帝撤回各地的镇守太监和矿监,停止征收采矿税以及其它的工商税。这使明朝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崇祯帝又下令向基层人民征收剿饷、练饷和辽饷,加重了明朝人民的负担。


八、崇祯帝生性残暴,刻薄寡恩。很多官员只是犯了一些小错,就被崇祯帝处死。这使大明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相互防范。所以,当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各地的文官武将们都在观望,没有人想去救驾。


以上几点就是崇祯帝犯下的主要错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想法或建议,欢迎留言。


寒松722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是一个悲情人物,尤其是他在上煤山的时候还能回望京城大火,说一句苦吾民耳,更是让后人唏嘘不已。加上清朝初期许多倒行逆施的政策,各地的反清复明活动也一直持续不断,但大多数都要和崇祯扯上一点关系。可以说,在清初的一段时间,崇祯的声誉反而越来越高了。

崇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皇帝里,除了太祖和孝宗之外,可以说就没有比崇祯更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因为孝宗时期对阁臣还是比较尊重的,也比较倚重大臣的辅佐,但崇祯不同,崇祯时期虽然在制度上也还是沿用了之前的内阁制,但是因为他很勤政,而且对阁臣动辄斧钺相加,所以内阁实际上形同虚设。在这个意义上,崇祯时期的制度也是最接近朱元璋时期的。

官僚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在有些时期几乎处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但它也还是能够自己正常运行,并且应对一些危机。最典型的就是武宗时期,武宗天性活泼好动,比较爱玩儿,不怎么理朝政,甚至内阁大臣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体系还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转,平定了当时波及整个中原腹心地带的叛乱。

官僚制差不多就是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来回摇摆。一种极端状态就是武宗时期甚至万历这种情况下,皇帝几乎不管,但是官僚体系仍然能够正常运转,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说,可以再无人驾驶的状态下正常运转。另一种状态则是被驯服之后的状态,也就是完全按照上级的命令行事,无论什么情况,哪怕是天塌下来,它也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运转,完全不理会现实的危机。


朱元璋时期,通过胡惟庸案就差不多让官僚体系成了第二种状态,但是因为他杀伐果断,精力充沛,所以他实际上兼任了宰相的功能,每天从天不亮刘开始批阅文件,到夜里很晚才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加上他手下还有大量参加了创业过程的开国功臣,所以能力还是足够的,运转起来也没有问题。他下发给各级官僚的任务,也都能够完成。

崇祯面临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了。明朝的官僚体系经过万历末期和天启时期的混乱,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正是需要恢复和培育元气,并且逐步消除党争,让整个官僚体系重新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但是崇祯登台之后缺没有这个耐心,因为边疆危机始终无法解决,儿内部又很快出现了叛乱,所以崇祯始终处在比较焦虑的状态,没有耐心来缓解危机,总是急于求成,最后一事无成。

也正是因为他在心理上的过分焦虑,让他在对待大臣的态度上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很容易一见钟情,但是如果出现一点失误,又会完全失去信任,甚而直接诛杀。所以,崇祯一朝阁臣变换非常频繁,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只能顺着他说的人,或者干脆不说话的人,以不犯错误为自己固宠保禄的主要手段,也没有人敢于任事了。

而且,在这种非常时期,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一个独当方面的大臣,在战争中不敢出错误,只能赢不能输,就算是赢得再多,只要输一次,就要被杀,最后能干事的大臣差不多就被他杀完了,留下的都是不说话,不做事,皇帝说什么他就怎么做的那种听话的人。所以,他最后还说诸臣误朕,其实是执迷不悟,始终没有理解,是他耽误了大臣,也耽误了明朝的江山。


如果在承平时期,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是不太容易暴露出来的,但是这种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唯恐出错的状态,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应对能力的短板就会特别明显。因为其他人都怕承担责任,所以并不独立判断,也不自己决策,而是逐级上报,等待上级指示,上级没有指示,他就坚决不动,因为这样做对他是最安全的。而这种逐级请示报告就会导致决策效率很低,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反应非常慢,什么事情都慢一拍。

而这种过度的权力集中导致的另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就是,其他人都对整个体制失去了忠诚和认同,而只是把自己当成皇帝的打工仔。反正江山是你的,好了是你的,坏了也是你的,那么兴亡就和我没有关系了,一旦被危机摧毁,也是你的失败,整个官僚体系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也不会觉得对自己是多大的损失,大不了敌人来了投降就是了。

这其实也是每个王朝末期官僚体系的普遍状态,对朝廷没有什么认同,对皇帝也无所谓忠诚不忠诚,只是当成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只做上级交代的任务,上级没有指示,哪怕是再大的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也不会去做。因为在这种氛围下,如果谁这样做,反而显得别有用心,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其他人逆向淘汰。这也就是说,王朝中期由盛转衰的时候,大臣的心态都是坐等出事,而在王朝末期,官僚的普遍心态都是天下兴亡,关我屁事。


萧武


感谢提问。

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位这个帝国的重新振兴而努力,奈何回天乏术,虽殚精竭虑仍于是无补,明朝还是走向了灭亡。

崇祯无时无刻不想中兴明朝,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错误一:没有分清楚两大威胁的主次

明朝末年,威胁明朝统治的一共有两大因素,一是从西北地区进而蔓延到全国的农民起义,二是关外女真族的重新崛起并不断冲击明朝的正统地位。

明朝末年的财政收入是很感人的,且大头都扔到了关外的关锦防线上,根本无力同时应对两大威胁,偏偏崇祯还想一次性全部消灭。

从实力上来看,李自成等乱匪相比较清军来说是比较容易扑灭的,若是“攘外必先安内”,将关外的精锐部队调入关内,先平掉国内乱匪,再去应对清军,应该相对会容易的多。


错误二:对待阉党太过粗暴

崇祯还是亲王时受到过东林党人的熏陶,也认为东林党人是正义的化身,而忽略了政治斗争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

崇祯认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魏忠贤领衔的阉党乱政,杀了魏忠贤就可以结束黑暗的吏治。然而真正的根源在于文官集团本身,人性贪婪,文官们无休止的贪污受贿才是腐败的根本。

除去魏忠贤后,东林党重新执政。东林党虽死里逃生,但是依旧跳不出党争这个局限。在东林党人看来,只有他们的观点才是正确的,“非吾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东林党的人,就一定是奸佞。加之文官排斥武将,使得太多的人对东林党不满,造成了政局不稳。


错误三:对文官和士大夫集团宽容

因为应对清军的入侵使得军费支出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大头,且居高不下;西北灾荒又无力赈灾使得流民四起。

明朝不得不增加财政收入来应对没钱的局面,其中之一就是裁撤驿站,而另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税收,将压力转到百姓身上。

江南地区本就富庶,因此增加税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西北地区土地贫瘠,且又遇到灾荒,百姓无力承担,就连温饱都无法保证,也给了造反充足的理由,导致西北地区民变四起。

而与此同时,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依旧我行我素,吃喝玩乐,迎来送往。李自成攻下北京后,麾下刘宗敏从北京王公大臣家中搜刮出了金银珠宝无数。而崇祯自始至终从没有向这些阶层要过钱或收过税。


错误四:行事激进,对臣子缺乏信任

崇祯从不轻信大臣,如果说明朝什么时候的首辅最难当,一定是崇祯年间。崇祯在位期间的首辅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人能坐稳位置超过两年。而每个人的执政理念又是不尽相同,这也导致政令朝出夕改,政令混乱。

在袁崇焕这个镇守关锦防线的大将身上,他缺乏应有的信任,请人回来的是他,杀人的还是他。仅仅一次北京被围,他就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虽说袁崇焕骄傲自大,有取死之道,但对自己亲自请回来的大臣没有应有的信任,实在是不该。

明末乱匪横行之时,崇祯曾任命多位武将剿匪,每一个都有平定乱匪的能力,他却换了一个又一个,导致最后每个人都以乱匪不在境内为第一要务,从而也丧失了很多彻底剿灭乱匪的时机。


小结

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内心中渴望中兴明朝,然而年少登基也使得他血气方刚,而且行事激进,在魏忠贤、袁崇焕等人的事情上都没有尽善尽美,使得朝政不稳,自毁北方长城。


盛夏一抹清凉


我是国师,我来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虽然崇祯非常勤政,但还是改变不了王朝覆灭的结局。

表面上明亡于李自成,实际亡于朱由检自己,从他开设清除魏忠贤,重用东林党,就注定了做个亡国之君,帝王之术在于制衡权力集团,一边独大,注定会政体崩坏。

崇祯在登基以前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皇宫内的教育和管理 。缺乏对治国理念的学习,而且也没有过人的天赋。只能靠勤奋弥补,寻找经验,摸索一条救国之路。

崇祯上台之后,废除了工商税,国家税收少了,就要在军备上做克扣,导致战争失利。同时加征,于是开始不断加征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当时的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隐瞒田地数量,只交很少的田赋。加上天灾,西北农民的收成并不好。在这种情况加附征税,农民不想造反也会被逼的造反。在这一点上,崇祯不如天启。

当时皇太极不时进犯,农民起义也愈演愈烈,可谓内忧外患。这是崇祯刚愎自用。不以能力和才干作为用人标准,单纯靠个人喜好,作为一国之主却不选贤任能,王朝覆灭也在所难免。

崇祯上台后任用阎鸣泰为兵部尚书,与后金作战中立下战功。但因为阎明泰与魏忠贤有关,就被流放边疆。崇祯很喜欢王在晋,皇太极不想碰袁崇焕这个硬钉子,关宁锦防线。从蒙古喜峰口入关寻找突破。王在晋得知消息后却迟迟未动,导致金兵入关,即使如此,王在晋只落得“削籍归”的惩罚。而前去救援的袁崇焕却被凌迟处死。

崇祯后来任用梁廷栋为兵部尚书,也是他建议崇祯辽饷之外再征收“剿饷”。农民起义也越闹越大,后来辞去兵部尚书。又当了宣大总督,后金破关后,和张凤翼一起自杀。后来崇祯又任用熊明遇 ,因为熊明遇为判了死刑的沈棨辩护了几句,结果就被崇祯革职。


崇祯是个勤政节俭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个好面子、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皇帝。他在国家管理方面的问题很严重。缺乏对人才的识别力和判断力。明史评论崇祯帝的性格缺陷。说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总结一下就是,崇祯真不算个合格的领导,他是很勤奋,可惜努力错了方向,再怎么用力也是无用功,甚至会起到反效果


国师有话说


1、清理魏党矫枉过正

魏忠贤是一定要处理的。魏忠贤死后,为了扩大战果,彰显自己的圣明,肆意扩大魏党的名单,做成逆案大案,造成政局动荡则不可取。比如内阁:朱由检执意要将这几个全部一刀切掉。换上来都是起至废籍的六个新内阁,以及中旨任命的首辅。


我们只知道崇祯皇帝换内阁频繁,但是换别的官更频繁。他上任以来这几个月,六部尚书换了五个部,其中兵部尚书换了四个人,一共八个尚书。到崇祯元年这一年的上半年,六个部的尚书又全再换过一次。到再元年年底,六部里的尚书又换了四个部。崇祯二年,再换掉了四个尚书。朱由检为定逆案以显摆自己的功绩,对官员进行大量换血,迅速导致朝廷政局不稳。

这些新上来的高层根本站不称脚根,崇祯二年就马上要进行二次内阁推选,并且以温体仁的捣乱,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又一次的人员大换选,不仅使得明朝的后备人才极速消耗,同时也加大朝廷暗流汹涌,攻伐更甚。


2、外交政策严重失措

一、是西南对奢安的民族战争又过于操切,尽管崇祯二年,西南已经上报基本平定,实际上并没有彻底。由于崇祯三年以后征调西南的作战部队,结果西南局势再度恶化,一直拖到崇祯七年才平定。再之后,崇祯十四年,又暴发了沙普之乱。

2.东南海盗郑芝龙求召安,明朝廷对海权毫无任何意识



3、军事改革局部成效

明朝的整体军事完全得不到改变,兵部一厢情愿的驿递改革,致使腐化的军队更加脱离控制。已经完全败乱的军屯制也完全没有进行整顿,十几年以后孙传庭后来在西南局部进行整治,且极有成效,当然,坚持的时间很短,那是后话了。发生了已巳之变,暴露了其完全不堪作战的问题。



4、对内剿匪政策不定

崇祯元年、二年间,刚刚发生西北农民起义,其实还不是大患,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得当,不能急于求成,朝廷派出的是一个完全不知兵的杨鹤。派了杨鹤也没关系,杨鹤至少还“清慎自持”,在前线表现的还不错,有剿有抚,剿抚并用,农民起义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个时候朝廷又开始操之过急,不会指挥乱指挥,不懂军事的官员乱出主意,弄得剿也不是,抚也不是。


5、财税收入掌控不足

崇祯三年开始,从南京、浙江开始的一些地方纷纷恢复原有的避税苗头,各种投机倒把。之后经历了已巳之变,各地士绅又借此脱逃税赋,税收变更加困难。崇祯三年,蓟辽的费用大增。


总结:重病之人,庸医乱治,以致身死


崇祯皇帝接手的,本来就是一个重病的王朝。需要一个类似秦皇汉武式的英主出现,或者象商鞅张居正式的名臣,或可挽回明朝不亡,最不济,有这样的人才出现,也能扭转明朝走向灭亡。


最后总结为:重病之人,庸医乱治,以致身死。



历史段子集


为何明朝会在崇祯皇帝手里灭亡呢?有十七年的时间可以让明朝起死回生,但是他却没有,反而成了最后一位明朝君主,有些人归结于上天的灾难以及人祸。不然明明是一手好牌,怎么到最后却打得无比烂?

其实,在刚当上皇上的那会儿,崇祯皇帝还是一个励精图治,想要好好治理国家的好皇帝,不过他却做错了,一件事儿,也是这件事儿给明灭亡埋下了伏笔。少年皇帝,年轻气盛,看不惯当时的大宦官,魏忠贤,一心想把他给杀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但是却操之过急,草率的杀掉了魏忠贤,端了宦官的老巢,引起了朝堂的震动。

要知道当时的,西厂东厂锦衣卫,可以是一个监督百官的监察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帮助皇帝更好的掌握大臣们的动向,而崇祯的举动是彻底断了自己的耳目,表面看是把权利集中到了自己的手里,其实暗地里失去了更多的权利,真的是糊涂。

再之后又爆发了战争,内部农民起义,李自成也趁势发展了起来,再加上满洲的侵扰,最终导致明朝亡了。

而之所以爆发农民起义,是因为恰好处于小冰河时期,百姓们没有住所,吃不上饭,没有地方可以去,朝廷又没有及时的去赈灾,再加上地方上的官员,贪污克扣,过度的压榨百姓,才导致的农民起义。

这里,也就能看出,崇祯皇帝不会任用官员,致使东林党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而底下的官员构成又比较的冗杂,所以在赈灾以及镇压农民起义这些事情上,毫无用处,甚至起到了恶化的作用。

同时崇祯还因为用人不当,造成了很多奸臣联合坑害忠臣,像著名的将领卢象升,就被诬陷导致阵前逃走了,还有当孙传庭在潼关战死之后,因为内心怀疑,孙是不是没有真的死,所以什么恩赐都没有给他的家人。导致了很多的忠臣,心寒,也导致了更多的人追随李自成。

这样看来,虽然上天给了崇祯十七年的时间,但是由于自己不懂如何治理朝政,不懂收拢人心,不会任人唯贤,再加上天灾人祸,所以导致明朝的最终灭亡,我们可以换个想法,假如说,崇祯杀了魏忠贤以后,能够把握机会,把厂卫系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善他的监督机构,不任用昏官,在天灾发生后能及时赈灾,那可能又是另一个结果了,来自小李侃历史


长白山公爵


崇祯帝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亲手将天启帝苦心孤诣打造朝局给拆毁:

即杀魏忠贤、废阉党

这里不讨论魏忠贤是否有能力、个人品行如何,但魏忠贤以阉党把控明朝朝政,让明朝朝廷达到令行禁止,则是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把控明朝朝政后行政效率最高时刻。

张居正改革为什么成为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改革,原因就在于张居正的一言堂,上控制万历皇帝,下控制文武百官。

魏忠贤在天启5年后的把持朝政也是如此——政令是令行禁止,没有拖延推卸。

表面上是魏忠贤把持明朝朝局,但魏忠贤的背后站着的是天启帝。魏忠贤不过是天启帝的傀儡,是执行天启帝命令的。

天启帝指示——魏忠贤发令——阉党执行,这就是天启朝后期的政治关系本质。

明英宗、明武宗亲征被文官阻止,嘉靖帝因为大礼议和文官争执,万历帝因为立太子和文官长期对峙,但因为口吃而不见大臣的明宪宗成绩斐然,以木工为理由躲避大臣的天启帝,不过是效仿明宪宗。明宪宗有汪直,天启帝有魏忠贤,这二人都是明宪宗、天启帝对付文官们的工具。

天启帝给了崇祯帝一个听话顺从、执行力高的朝廷,崇祯帝却亲手让文官重新掌控朝廷,重回国本之争后的朝廷文官对抗局面。

崇祯帝即便不信任魏忠贤,可以废除魏忠贤,让自己信任的太监去取代魏忠贤以控制阉党即可。如此一来,既能让东林党出一口气,建立崇祯帝的形象,又能保住天启帝留下的良好朝局。

朱元璋设置的三级防御体系

崇祯帝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在即位之初果决解决明朝问题。当时明朝的问题是:

1、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威胁。对付后金很简单,只需要学习隆庆帝册封俺答实现明朝和蒙古的和平,册封皇太极,承认皇太极可汗,即可实现明朝和后金以辽河为界的两国和平。

2、舒缓民困,废除嘉靖帝以来的附加税,去除内部叛乱的社会基础。天启7年时,明朝就开始出现民变,崇祯帝即位后陕西就爆发大规模民变。民变的原因就是各地无力承担明朝的正税和附加税。

明末合计加征的附加税:嘉靖年间加征9厘;崇祯年间加征2分7里9丝,合计3分6厘9丝。

“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

这就是明朝的财政危机:每年需要2000万两白银的军费,还不算京城百官和守军的俸禄。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昏庸无能”、“荒淫无道”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代名词,但凡事总有例外,明思宗朱由检就是代表之一。

内忧外患,灾祸连连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人祸连连。明朝政权因历代宦官弊疾而导致朝野动荡;另一方面天公震怒,使得大旱连年、瘟疫不断、蝗虫蔽日,田地里颗粒无收,天下老百姓苦不堪言。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基本是年年大旱,接踵而至的又是连年瘟疫和蝗虫灾害,没有一年称得上太平年。



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

就这样,老天爷的不开眼再加上朝廷宦党乱政造成的严重影响,导致天下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明朝统治;除了内忧之外,东北女真族又乘势崛起,屡屡骚扰大明边境,沿海方面又有倭寇杀人放火。内忧外患日日不断,明王朝的根基早已经风雨飘摇,而此时的崇祯皇帝仅仅17岁。


励精图治,壮志难酬

这位年轻的君主并未因国家的局势而感到悲观懈怠,反而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他先是抓准时机铲平了宦官之祸,随后又起用贤才,修缮国事、抵御外侮。但崇祯皇帝太过于操之过急,他屡次更换朝中大臣,导致人心涣散,后期又因国事伤怀、滥杀无辜,导致前期的一切努力化作泡影,最终迎来了“甲申之难”,国破家亡。

公元1644年3月18日,明思宗皇帝朱由检心如刀绞,面对着大明天下的万里河山,泪如泉涌。这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亡国之君心如死灰,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劝自己的皇后和贵妃自尽,一夜无眠,第二天带着太监王承恩在煤山自杀殉国。


一个国家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危害,也不是因一两个人的错误而导致,而是几百年来积攒下的种种弊端和当时的层层矛盾冲突所引发,明朝灭亡,又岂能只怪崇祯皇帝一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可见这位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的亡国之君,到死还抱着对祖宗的愧疚之心,担心着自己的子民,令人潸然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