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兩百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月光侃歷史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關於清朝人口增長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近 些年來學者有諸多論著。但從總體上看, 這些論著 沒有很好地細分清朝人口增長的雙重含義 :與之前 歷代王朝的人口相比 , 清朝人口增長很快 ;而與其 建立初期相比, 清朝在短短 100多年間, 人口增長 更為迅速。此外 , 對於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及其對 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 已有的論述也不夠全面和到 位 。基於此 , 本文擬就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及其影 響這一問題談幾點看法, 以就教於大家。

一 、 清朝人口的劇烈增長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在一定時間、一 定地域內 ,由一定社會關係聯繫起來的, 有一定數量 和質量的有生命的個人所組成的不斷運動的社會群 體 。不同歷史時期人口總數變化不定, 但在一個相 對穩定的時期,人口的總數總保持相對穩定,這個相 對穩定水平上的人口總數就是筆者討論的基點 。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 程中, 清朝的人口總數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 多 。自有人口總數記載的戰國時期起 , 我國傳統社 會就經歷了幾個人口增長高峰期。兩漢時期出現第 一個人口高峰 , 據記載, 在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 2年), 我國就有 12 233 062戶, 59 594 978 人 ;在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公元 157年 ), 有 10 677 960戶 , 56 486 856人。 唐朝是中國傳統社會 發展的鼎盛時期 , 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公元 755 年 ), 擁有 8 914 709戶, 有 52 919 309人。 兩宋時期由於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人口繼續增加 。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在金國即是章宗明昌元年 , 公元 1190年 )時 , 全國 (包括金國統治區 )共有 19 294 800戶, 73 948 158人 。 元朝是繼唐朝後 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但元朝由於執行 了不適當的政治經濟政策和民族政策, 使得其人口 反而沒有兩宋時期多。元朝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 1291年)期間達到了 13 430 322戶 , 59 848 964人。 明太祖時期 , 社會經濟從元末的混亂中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公 元 1381年), 明朝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人口統計 , 有 10 654 362戶, 戶 , 63 654 248 人。 但是據學 者考證, 明朝是在嘉靖四十五年 (公元 1566年 ) 人口達到最高峰, 有 16 630萬人 。清朝的人口總 量更是比之前任何一個朝代的人口總量都要大。清 宣宗道光二十年 (公元 1840年 ), 有 412 814 828 人, 達到了中國古代史上的最高點。清文宗咸豐 元年 (公元 1851 年), 清朝的人口有 432 164 047 人, 達到了舊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 。

就清朝本身來講, 清前期和中期的人口增長速 度更快, 清中期人口總數比之清初期, 絕對數要大 得多 。根據考證 , 清朝在剛入關建立全國性統治 時, 人口總量是比較少的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公元 1661年 ), 清朝約有 90 699 616 人。 清朝 初期人口之所以比明朝少幾千萬, 是由於明末清初 的災荒和戰亂等社會動盪因素所帶來的人口劇減 。

隨著清朝在全國統治秩序的穩定, 恢復和發展經濟 的政策的推行, 明末清初的社會動盪局面得到改 變 , 清朝人口開始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清高宗乾 隆六年 (公元 1741 年 ), 清朝人口達到 143 411 559人 , 再次突破一億大關。乾隆三十六年 (公 元 1771年 ), 人口達到 214 600 356人, 突破了兩 億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 1790年 ), 達到 301 487 115人 , 突破了三億。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公元 1834年 ), 高達 401 008 574 人 , [ 3] 達到了四億之 眾 。可以說 , 在清朝 , 中國人口總數幾乎是直線上 升 , 幾創歷史新記錄 。

二 、 人口增長的原因

清朝人口增長如此迅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 )歷史上長期以來的生產力發展和清初社 會經濟的恢復、 發展是清朝人口增長最根本的原因

清朝人口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增長 , 原因是多方 面的, 但肯定離不了歷史上長期以來生產力發展這 一首要因素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 動力, 也是人口增長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社會生產 力的長足發展, 我國傳統社會末期人口從約九千萬 增長到四億絕不可能 。從鐵器 、 牛耕在農業上的使 用 、 推廣到大部分生產部門普遍使用鐵器 , 從黃河 流域開發到長江流域開發以至經濟重心南移, 從單 季稻的生產到雙季稻的推廣乃至部分南方地區三季 稻的栽培再到經濟農作物的大量種植 , 都極大地促 進了我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這正是大 量人口能夠生存的根本性因素 。人類種的繁衍 , 必 須以人口獲得物質資料為前提 。

清初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 發展 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 也有利於人口增長 。清前期 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定了三 藩叛亂後, 直到嘉慶元年 (1796年 )為止, 內地 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 這為經濟發展和人口 增長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經歷了 明末清初的大動亂後 , 社會經濟殘敗不堪 , 對此清 朝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 如在內地和邊疆 大規模推行墾田措施 、 興修水利等。在與民休息政 策下, 經過短短時間 , 至康熙朝時, 社會經濟得到 了恢復 , 並在隨後的雍正朝和乾隆朝 , 社會經濟繼 續發展 , 出現了 ” 康乾盛世 “局面 。伴隨著社會 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清朝的人口也 迅速增長, 連續突破歷史上人口記錄的最高峰 , 正 所謂 ” 承平日久, 生齒日繁 “。

(二 )清朝對全國人口統計範圍的擴大是清朝人口總數增長的重要原因

清朝對全國的有效管轄領域在我國曆代王朝中 是最大的, 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儘管它 的版圖面積不是最大的 ), 因此人口統計範圍也是 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為邊民和腹民, ” 皆隸於所 在的府、 廳、 州、 縣。凡民, 男曰丁, 女曰口… … 腹民計以丁口, 邊民計以戶。蓋番 、 回、 黎 、 苗 、 瑤、 夷人等, 久經向化 , 皆按丁口編入民數 “, [ 6] 腹民即為內地人民, 包 括番 (藏 )、 回、 黎 、 苗、 瑤、 夷等很多所謂久經向化的少數民族 。對這 些少數民族人口的統計 , 表明清朝人口統計範圍已 遠遠超過之前歷代王朝 。對東北邊疆的鄂倫春、 鄂 溫克等少數民族, 華北邊疆的蒙古族 (包括現在 的外蒙古 ), 西北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西南的少 數民族, 東南 (包括臺灣境內 )的高山族等邊民 則是以戶 (甚至是以寨 )為單位進行統計的 , 因 為對他們的賦稅要求以戶 (或者是寨 )為單位由 土司進行徵繳。隨著清朝在少數民族地區 “改土 歸流 ” 政策的全面推行, 清朝能夠進行的有效人 口統計的範圍更加廣泛 。相對來說 , 清以前的歷代 王朝對全國———尤其是邊疆地區———的駕馭能力比 較薄弱, 能夠進行有效人口統計的範圍也較小, 絕 大部分侷限於內地 。

(三)清朝前期對歷史上的賦役制度做了重大 改革 , 使得長期隱匿的人口浮現出來

針對清初的社會發展變化 , 康熙五十一年 (1712)三月 , 康熙帝下詔: “海宇承平日久 , 戶 口日增, 地未加廣 , 應以現在丁冊定為常額 , 自後 所生人丁 , 不徵收錢糧 , 編審時, 止將實數查明造 報” , 但這個政策並沒有廢除人頭稅 。由於地主 豪紳勾結官吏以逃避賦稅, 負擔最重的依然是無地 少地的農民, 因此在 ” 雍正初 , 令各省將丁口之 賦, 攤入地畝輸納徵解, 統謂之 “地丁 ” , 這 就是所謂的 “攤丁入畝 ”。這個重要制度的出現是 我國傳統社會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 。它最終將人頭 稅納入田地稅中徵收, 使得長期以來壓在勞動人民 頭上的人頭稅取消 , 從歷史的發展來說 , 是個巨大 的進步。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人頭稅 , 在 漢、 唐以及明後期的一條鞭法等各種形式的賦稅 中, 人頭稅始終存在著 。包含人頭稅在內的沉重賦 稅, 往往造成大批農民破產 。為了逃避沉重賦稅 , 農民或藏丁匿口, 或舉家逃亡 , 以致政府長期以來 難以真實可靠地統計人口。實行 “攤丁入畝 ” 取 消人頭稅後, 農民隱匿戶口和逃亡已無必要 , 大量 的隱匿人口得以上報和統計。同時 , 這一制度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產 , 加上 “多子多福 ” 等傳統 生育觀的影響, 清朝人口有增無減, 且增速驚人。

(四 )清朝所繼承的人口基數大, 人口增長潛 力巨大

如同 “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 ——— 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 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 一種既得的力量 , 以往的活動的產物 ” [ 7] 一樣 , 清 朝也無法自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口總數 , 它只能 繼承歷史遺留給它的人口 。在經歷明末清初的自然 災害和戰亂後, 順治十八年的人口約有九千萬 , 這 是清朝人口增長的起點。基數如此之大, 致使只要 遇到合適的政治經濟環境 , 人口增長潛力就被充分 激發。當然 , 在生產工具沒有根本性變革的情況 下 , 也正是由於有這樣大規模人口的勞動力作用 , 清初社會經濟才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

(五 )食物結構的改善有利於人口增長

在清朝 ,新的農作物品種增加很快,尤其是美洲 的甘薯 、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和迅速發 展 ,不僅擴大了人類的食物來源 ,而且成為清代人口 增長的重要因素 。自從 15世紀美洲新大陸發現後 , 原產於美洲的甘薯、馬鈴薯 、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播 到世界各地 。約在明末清初這些高產農作物傳入中 國 ,並逐步大面積種植 ,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產品總 產量, 也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 “一年紅薯半年 糧 ”。這些高產農作物作為消費資料 , 解決人們溫 飽的同時也提供了人類繁衍的物質條件。這是另一 個促成清朝人口劇烈上升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總之 , 清朝人口劇增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歷史現 象, 有必要予以深入思考。如上所述, 它是多種因 素的產物 , 既有和其它朝代相同的原因 , 又存在自 身獨有的原因 , 對二者都要充分認識。清朝人口劇 增又對當時乃至以後數百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 影響 , 正負兩面都有。就是這樣一把雙刃劍 , 迫使 我們必須辨證看待人口因素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 系, 從而於歷史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 。


杭州刺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沒什麼了不起,主要是清粉自吹自擂。

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也就是接近2億。

清初1655年時,認為中國人口為1.2億人。

一般認為,這是一個低估的數據,實際人口要高得多。

而到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口是4億。

由曹樹基、侯楊方分別完成的《中國人口史》後兩卷以翔實具體的考證和統計告訴我們,滿清時期人口增長並不算高。

在《中國人口史》第5卷中,曹樹基證明,以往由於嚴重低估人口基數導致的所謂清中葉人口空前高速增長的說法不確。從1644清朝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前,人口年均增長率0.49%,增速低於唐前期、北宋前期和南宋前期,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長率也不到0.7%,所以“‘清代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長’是一個虛構的命題”。(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835頁)

而清代在鴉片戰爭之前,國內局勢大體是穩定的。

然而,在國內戰亂的民國,人口增長比滿清要高得多。

而從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爆發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中國處於傳統治亂週期中兩個“大王朝”之間的“亂世”,然而這個亂世的晚清和民國兩段卻有不小的差別。清末以太平天國戰爭為主的鹹同年間大戰亂,固然使人口從4.36億降到了3.65億,辛亥革命前夕卻恢復了增長。

根據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6卷的研究,清末民初到抗戰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過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

在1911-1936年間,全國人口從4.1億增長到5.3億,年均增長率達到1.03%。儘管抗戰時期又一次導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年底仍達5.4億。

侯楊方據此認為:整個“民國時期的全國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6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575頁)

如果覺得對比民國不太合理,我們可以對比同時代的外國。

1600年時各國人口:英國500萬,德國1200萬,俄國1520萬!

1900年:英國3750萬,德國4300萬,俄國10600萬!

英國人口翻了7倍,德國4倍,俄國7倍,而中國3倍而已,並不算特殊。

至於滿清的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糧食數量的猛增。

到了滿清時期,土豆、紅薯、玉米開始在中國紮根,使得糧食產量劇增,徹底改變了僅僅依靠水稻、小麥甚至粟的單一模式。

就是因為糧食多了,老百姓敢於生孩子,人口自然就多了。


薩沙


大清朝的百姓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頭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這股生育的熱情,歷史罕見;這種增殖能力,千年少有。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從幾千萬激增到了四億多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銳減,這主要是受戰亂影響造成的。其實,如果沒有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滿州人的殺戮,明代社會如果穩定,以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也將會迎來一個生育高峰。

所以,在自康熙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後,時局也逐漸安定下來。此後,又經雍正、乾隆等朝的經營,清朝國勢達到頂峰,而且滿漢矛盾也逐漸彌合。這樣的局勢,對於人口增長,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其次,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政策的落實,也給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遠睹,率先做出了不收人頭稅的決定,而清政府此後又實行了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徹底取消了人頭稅。

當滿清政府不再從人丁方面實行剝削時,老百姓的負擔大為減小,敢於並且能夠放心大膽的繁育子嗣。這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自明代起,諸如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入並得到推廣,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糧食保障。如此一來,雖不至於人人吃飽,卻也不易餓死。


史海爛柯人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兩百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清朝人口增長,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相互作用,加上點數據錯誤所造就的神話。

第一、所謂數據錯誤,那就是清初的人口並不是幾千萬,而是將近1.2億,而且史界普遍認為這個數字是被低估。

第二、接下來就是制度的突破。當時清朝頒佈了一系列政令,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行“攤丁入畝”制度,取消了人頭稅。以前人納稅是按照人頭,自從攤丁入畝這項制度實行之後,納稅就以田地而定。這樣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大膽的生育,不用躊躇於需要繳納太多的賦稅。

第三、就是外界環境的影響。雖說也有戰事,但是這段時間的政局還是比較平穩,沒有特別大的戰亂,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這為孩子提供了安穩的成長環境以及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再者古代又沒有限制生育,普通老百姓孩子生得很多,只是活下來的少而已。而孩子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沒有糧食,但是這段時間的人口出生率比較高,這是導致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第四、紅薯和土豆的傳入。有人說:糧食是決定人口增長的先決條件。我國傳統的農作物,小麥和水稻,它們的生長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比較肥沃的土地,這就使得能夠種莊稼的地很少。紅薯和土豆則不同,它們對土地的要求比較低,這樣就滿足了紅薯與土豆的生產條件。

其次這兩種作物的產量很高,就現在的種植技術。水稻在水澆地與旱地產量分別是800-1000斤與400-500斤。至於紅薯與土豆來說則可以達到2000-2500公斤。雖然古代可能沒有這麼高的產量,但是至少能給解決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

還有比較宋朝與清朝的領土數據,眾所周知,宋朝的疆土很小,它真正的面積只有280萬平方公里。當時的宋朝可以說是個戰亂的時代,但是宋朝的人口增長情況如何呢?在北宋建國20年後的公元980年,人口為3710萬,到了100多年後的1124年,人口繁衍至1.26億。


之所以能養活這麼多人,也是因為一種稻種的推廣——占城稻。這種水稻成熟的話只需要50天,遠遠超過其它稻種,這就讓宋朝的糧食供應豐富起來。無論是當時宋朝的國土比較肥沃還是清朝的土地比較肥沃。

清朝的種植技術比宋朝強太多。毋庸置疑清朝的糧食的產量比宋朝多太多。那麼按照宋朝的人口增長模式,清朝的這種人口的增長速度也不足為奇。總的來說,這樣的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眾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結果。

天時-正好從其他地方傳入可以替代糧食的紅薯與土豆,解決了溫飽問題;地利-清朝的領土達到1297萬平方公里,是宋朝領土的4倍之多,這就是地利條件;人和-清朝政局穩定,加上一些相關政策的支持,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就不足為奇。


史之策


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外來農作物的引進推廣,使得有充足的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清朝的面積雖然很大,但是人口還是集中在內地十八省,邊疆的人口數量並不多。內地十八省在明朝以前最高只有七八千萬人,而明清之時突然爆炸式增長,主要原因是外來農作物的引進使糧食產量翻倍增長,其次是清朝相對穩定人口可以大量繁衍。

根據相關史料可知,明朝萬曆年間人口數量達1.97億人,清初人口數量約有1億人,到康熙年間恢復到了1.5億人。之後清朝政治穩定,對外戰爭較少,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在全國推廣,人口每年都在增長,清朝人口的峰值出現在1851年,當時全國約有4.36億人口。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陝甘回亂後,人口數量減少,約3.77億人口。到清朝滅亡時,全國人口約4.5億左右。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大陸,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之後歐洲與明朝有了交流,大量美洲的農作物傳入中國。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從美洲進入中國的農作物多達三十餘種: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菸草。其中玉米、番薯、馬鈴薯號稱三大神器,這三種農作物導致了清朝人口大量增加。

玉米在我們老家稱之為包穀,一年一熟,有的地方還能一年兩熟,產量很高,人畜都可以吃,還能用來釀酒!玉米一直都被譽為長壽食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脂肪、 維生素、 微量元素、 纖維素等。番薯我們老家稱之為紅苕,產量也十分高,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通常我們用來餵豬兒,人吃得很少。紅苕可以製成紅苕幹,是一種美味的零食。馬鈴薯我們老家稱之為洋芋,產量也很高,人畜皆可食用,現在馬鈴薯做成的土豆絲被稱為國菜,可見他的普及程度很高。


大秦鐵鷹劍士


總結一下,四大原因。

第一是疆域不斷擴大,人口自然增多,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

第二是社會環境安定,有相對理想的生育前提。康熙年間,國內局勢相對和平,雍正乾隆年間是一個大發展時期。醫學水平和疾病防控也有了進步,城市經濟繁榮,可以容納一部分人口有良好的生活。

第三是從人丁稅走向地稅,生孩子多少與賦役不再掛鉤。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將土地稅固定下來,老百姓也有有了生孩子的意願。

第四是邊疆和山區土地開墾,農業新品種的引入,如番薯,玉米,土豆,人口的增長有了必要條件。還有一個原因,明末的統計數據不準確,以裡甲制度為基礎,只是統計交稅的丁口,而清代保甲制度建立,人口排查的數目華開始建立,更加精確。所以,幾千萬到四億人口的跳躍前提,也需要再考慮。

康熙中後期,軍事行動逐步減少,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封建帝王都把人口繁盛看作治理有方的重要因素。
明末清初,除去不精確的統計,總人口應該有8000萬。根據文獻統計,

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到1億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達到2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超過3億。

1851年,清代人口達到4.36億,無疑是一個驚天的數字。到了清末,人口已經接近5億。


秦右史


清朝初年,由於明末戰亂,人口數量銳減,順治年間,全國人口統計不超過五千萬,而到了清朝末年,全國人口竟突破了四個億。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口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增幅如此之大呢?

1、社會大環境穩定繁榮,國家政策支持滋丁

康熙年間,百姓為少交人頭稅,大都不入戶籍,國家對這些人無法管理,地方官吏豪紳則乘機壓榨。

迫使貧苦百姓不得不遷徒、流亡。流動人口的激增,干擾社會安定,易引起社會動盪。

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定額(固定數),頒佈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國策。

這個永不加賦,並非國家賦稅全部都不增加了,而是隻對於之前的人頭稅不再收繳了,這就使廣大農民對於添丁的負擔大為減少,逃亡人口減少,生娃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將田賦和丁役合而為一,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攤丁入畝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人口大量激增,農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隨之下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促進了工商業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國家的繁榮。

2、個人意願上,老百姓多生孩子希望多子多福、兒孫滿堂

農耕社會,所有的農活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多一個人,多一份力,就可以多一份收成。

另外,當時農村有條件讀書的很少,大多老百姓能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就很滿足了。文化水平低,農村的家族意識較強,兄弟多了就不怕被別人欺負。

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嚴重,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想多生兒子好老了有所依靠,而當時沒辦法知道胎兒性別,生了女兒後就再生,直到生了兒子才罷休。

3、醫學水平和疾病防控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利於人口數量穩定增長

清代醫家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典籍的註釋和發佈方面,曾有突出貢獻。

有的對原著內容加以適當整理,有的對原文函義加以確切釋義,這對我國醫學的深入探索和進一步豐富以及後人對原著的理解和應用均有直接幫助。

乾隆四年開始籌備編纂《醫宗金鑑》,這一壯舉不僅在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有巨大的意義。

更使傳統醫學有了較為統一、更為準確的方法參考,對社會醫學水平的整體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醫學和疾病防控方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的整體抗病能力增強,人口數量也隨之穩定增長。

4、糧食的增收,使人們有了多養孩子的底氣

邊疆和山區土地得以開墾,耕地面積增大。加上農業新品種(如番薯、玉米、土豆等)的引入,耕種技術漸漸提高,土地和利用更加充分合理,工具也有很大改進。

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們不再食不果腹,也就有了多生養孩子的底氣。

也有明末數據統計不準確的說法,當時以裡甲制度為基礎,只統計交稅的人口,而清代建立了保甲制度,開始建立人口排查制度,人口數量的統計更加準確。

所以,幾千萬到四億人口的說法可能不

即便是數據統計有誤差,人口數量沒有那麼巨大的增幅,但人口增長速度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值。

受社會大環境、個人意願、醫學水平及糧食增收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加之清朝皇帝勤政愛民,人口數量得以大幅度增長。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大環境,尤其是國家的生育政策對人口的增長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為此,國家放開生育政策,鼓勵二胎。

在不久的將來,全國人口的年齡層次將得以改善,解決老年人的後顧之憂,使得老有所養,社會將更加和諧穩定發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兩百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針對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聽故事,其實可以講出很多故事,比如按照太平盛世邏輯的,比如按照蠻夷愚昧邏輯的,比如按照疆域遼闊邏輯的,又比如最近這幾年一些非主流的陰謀論說法,比如愚民說等等。但如果具體到人口快速增長這個問題,在清朝其實是隻有一個原因,就是美洲高產作物的引入。


明清之交的世界

只要有初中歷史知識的人恐怕都知道,中國的近代史開始於公元1840年,所以明清之交的年代,其實離中國進入近代社會還有200年的時間。但有高中歷史知識的人恐怕也知道,世界的近代史開始於公元1640年前後,也就是說在明朝滅亡的公元1644年,外面的世界其實已經很大程度上處於近代社會了。

而近代社會和古代社會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彼此之間開始有了非常深入的相互影響,這和古代世界不同地區的文明基本都是孤立發展,很少有相互聯結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中國近代史之所以開始的非常晚,其實也跟中國的傳統社會慣性很大,在1840年被打開國門之前始終受到外部影響比較小,或者說沒有直接影響有很大關係。

明末清初的全球殖民地分佈

不過雖然是小,雖然沒有直接影響,但其實間接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比如說從明朝末年開始,傳統上中國在東南亞的一些藩屬國就開始被葡萄牙和荷蘭等殖民者佔領,比如葡萄牙人在公元1511年佔領了中國傳統的海外藩屬馬六甲,西班牙人在公元1565年佔領菲律賓地區,其中就包括另一箇中國的傳統藩屬蘇祿王國的領土。之後還有葡萄牙人佔領澳門和荷蘭人佔領臺灣等等。甚至在清朝入關滅亡南明的過程中,雙方的陣營中都有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參與其中。

所以可以說不同文明相互交流這個近代世界最鮮明的特點,其實在明末清初時期對中國就已經在產生影響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一點卻不是中華朝貢體系開始瓦解,或者少量領土被西方殖民者侵佔,而是由西方殖民者從其更早的殖民地美洲地區帶到世界各地的高產農作物。

美洲高產作物對清朝人口的影響

據統計,在歐洲人殖民美洲之後,從美洲傳到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大概有30多種,而其中就包括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根本性影響的幾種高產作物,即土豆(洋芋)、紅薯(番薯)、番茄(西紅柿)、玉米和辣椒等。

美洲和世界其它地區在殖民時代開啟後的農作物傳播

公元16世紀,歐洲人將這些作物帶回了歐洲,並隨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迅速傳到了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16世紀中葉,玉米通過三條路線傳入中國,一條是波斯到甘肅,一條是印度到雲南,還有一條是東南亞到閩粵。而紅薯則在16世紀到17世紀多次通過菲律賓等西方殖民地,通過當地華僑傳入東南沿海地區,比如有史籍曾明確記載菲律賓華僑陳振龍將紅薯由菲律賓帶回福州,之後在當地廣泛種植。而土豆最早傳入中國則是佔據臺灣的荷蘭人帶來的,之後又通過臺灣傳播到了東南沿海。

土豆向世界傳播的路線圖,不過這個圖的時間不太對,實際時間要早很多

而玉米、紅薯和土豆這些美洲作物都具有高產耐旱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其傳入之後,不但實現了中國農田整體畝產的提高,還使過去並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一些砂礫瘠土和高崗山坡也都成了適宜耕種的土地,無形中使農田面積也得到了擴大。同時玉米還可以和當時廣泛種植的高粱或者小麥成為輪作作物,即在收割了高粱或者小麥之後種玉米,使單位農田產量再上一個臺階。上面這些優點使這些美洲高產作物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之後,迅速在中國各地廣泛普及。

紅薯傳遍世界的路線圖

比如舉一個例子,從清朝初年到嘉慶年間,華中和西南各省的耕地面積擴大了一倍之多,而許多新開墾的田地,其實都是山區和丘陵田地,其中許多在美洲作物引進之前幾乎無法耕種,但玉米紅薯等作物的來到使這些土地也變成了能夠生產很多糧食的良田。而本身美洲高產作物的產量就比中國傳統作物要高,比如在清朝時期,玉米的畝產已經可以達到180斤,而紅薯則可以達到1000斤以上,遠遠超出中國的傳統作物。



而正是因為這些高產作物在幾個方面對中國糧食生產能力的顯著提升,使得清朝的人口出現了快速增長,到公元1760年前後就突破了兩億,大幅超過了之前兩千多年裡中國人口的最高值。而且之後也沒有絲毫增長受阻的情況,一直到清末突破4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引入可以說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雖然清朝一直到中期,中國的政治還在重複之前兩千多年的故事,但因為和海外一些被動的接觸,所以其實中國的近代化也從明末清初就開始了,而最能體現這種轉變的,其實也就是人口幾何級數式的增長了。


桃花石雜談


中國歷史上人口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之下,比如秦朝時為2000萬,兩漢時期最高6000萬左右,而到了幾百年後的隋唐時期,中國人口巔峰也就5000多萬人,還不如漢朝。而到了明朝,人口最多時在7000萬~8000萬之間。

到了清朝時期,總人口順治八年約5500萬,乾隆六年約1.4億,咸豐三年約4億,到了清末也差不多4億人,人口呈現暴漲。

中國自古就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國,土地是廣大平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每次土地兼併愈演愈烈之後,就會產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王朝的更迭。所以中國的王朝一般不超過300年。

由於農業生產的侷限,古代中國的田地可以供應的人口差不多在幾千萬的水平,再多了土地就超負荷了,所以中國的人口一直在幾千萬的水平內上下波動,不會出現人口的暴漲。

明朝以後,南美洲許多農作物傳入中國,如玉米、紅薯、土豆、花生等,這些農作物可能適應山地種植,而且產量非常高,所以每畝田地可以供應更多的人口,這就為人口的暴漲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清朝自統一之後,內地基本上一直處於和平的情況,尤其有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康雍乾盛世,為人口增長提供了有利的內部環境。所以中國總人口在清朝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迅速成為了超級人口大國!


對話歷史


如果看中國古代的人口數量增長情況,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從秦漢開始大一統王朝開始,直到明朝前期,在這漫長的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人口數量彷彿被一隻無形的手控制著,每次增到六千萬左右就會被按下來,然後又開始增長到六千萬,又被按下來,往復循環,但是上限始終維持在六千-七千萬這個水平。

從秦漢時期確了定大一統王朝後,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開始增長,到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現第一個人口高峰,有戶1223萬,口5960萬。

西漢和東漢交接之際,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戰亂,人口也有一定損失,直到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差不多恢復到西漢的水平,有戶1068萬, 口5649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持續的軍閥混戰給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幾乎是十不存一。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

、、、、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種慘不忍睹的景象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三國之後,西晉維持了短暫的統一,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西晉內部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時西晉元氣大傷,隨之而來的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大肆入侵,屠殺漢人,一片慘象。人口更是跌倒了低估。

之後一直到隋唐時期,才又迎來了大一統的王朝。隋朝開皇年間的記載是“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如果按每戶四口人計算,那人口就是3480萬,如果每戶六口人計算,那就是5220萬,所以,隋朝人口大概在3500萬-5000之間。

隨末唐初的農民戰爭使得人口大量損失,唐朝建立時,僅餘200萬戶,直到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才恢復到巔峰,擁有891萬戶 ,口5220萬。

兩宋時期,人口有所增長,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宋朝和金國的人口加起來大約有7400萬。

元朝時期,人口有所下降,只有5985萬。

到明朝時期,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人口統計,有戶1 654萬,人口 6365萬。但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這不到200年的時間內,人口便幾乎翻了三倍,激增到了1.66億。

雖然明末的戰亂使得人口損失也很大,但是在清朝時期,人口進一步快速增長,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總量都遠遠超過了之前的封建王朝。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就是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中國人口達到了4.1億,此後,一直到民國時期,人口也穩定維持在4億左右,所以有後來的四萬萬同胞一說。

那麼,為什麼清朝的人口會急劇增長,最後達到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龐大人口數量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回覆

其實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在明朝時,就已經跳出了中國古代人口6000-7000萬這個坎,首次進入了億級人口。這時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這肯定是向前發展的,生產力也會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明清時期,鐵器、牛耕在農業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從黃河流域開發到長江流域開發以至經濟重心南移,從單季稻的生產到雙季稻的推廣乃至部分南方地區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經濟農作物的大量種植,使得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為養活龐大的人口提供了基礎保障。另外就是清朝社會的穩定,從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亂後,直到嘉慶元年(1796年)為止,這一百多年間,內地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這為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毋庸置疑的是,清朝的帝王教育是所有朝代中最好的,這就保證了,即使皇帝資質平庸,沒有雄才大略,但也基本不會幹出荒淫無道的事情來。所以,清朝的前幾任皇帝都還是能做到兢兢業業,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在內地和邊疆大規模推行墾田措施、興修水利等。在與民休息政策下,人口數量增長迅速。

二 人口統計範圍的擴大

雖然清朝的領土不是所有朝代中最大的,但是清朝的有效統治面積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為邊民和腹民,腹民是指中原王朝傳統的勢力範圍內的人口,邊民自然指邊疆地區的人口,腹民會統計到丁口多少,而邊民一般只統計到戶。但是,像藏、回、黎、苗、瑤、夷這些少數民族,清朝時期因為對他們的統治很牢固了,也把他們當做腹民統計了。對東北邊疆的鄂倫春、鄂溫克,華北邊疆的蒙古族(包括現在的外蒙古),西北維吾爾族,西南的少數民族,東南(包括臺灣境內)的高山族等邊民則是以戶(甚至是以寨)為單位進行統計的。隨著後期清朝“改土歸流”政策的推行,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控制力也不斷加強,遠遠超過了古代王朝。所以,人口統計範圍擴大,使得常年隱匿的人口浮出來,也是人口數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 康雍時期“攤丁入廟”這一賦稅改革的推行

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人頭稅,在漢、唐以及明後期的一條鞭法等各種形式的賦稅中,人頭稅始終存在著。包含人頭稅在內的沉重賦稅,往往造成大批農民破產。為了逃避沉重賦稅,農民或藏丁匿口,或舉家逃亡,以致政府長期以來難以真實可靠地統計人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下詔:

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增,地未加廣,應以現在丁冊定為常額,自後所生人丁,不徵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實數查明造報

雖然康熙規定了從這以後出生的人口不再徵收錢糧,但是並未廢除人頭稅。那些官賈豪紳雖然擁有大量田地,但都用各種方法瞞報人口,最後的稅收反而落到少地無地的農民頭上。

直到雍正時期,雍正皇帝:

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徵解,統謂之“地丁”

這就是“攤丁入廟”政策,這個重要制度的出現是我國傳統社會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它最終將人頭稅納入田地稅中徵收,使得長期以來壓在勞動人民頭上的人頭稅取消。此後農民在用不著瞞報人口,大量隱形人口得以統計上報,而這也等於是鼓勵了農民生育,人口因此激增。

四 新農作物的傳入

隨著世界範圍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地的交流也逐漸頻繁起來。明清時期,西方的大量新奇事物湧入中國,給古老的中國帶了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時期,美洲的甘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了中國,之後迅速發展起來,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產品總產量,也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一年紅薯半年糧”。這些高產農作物作為消費資料,解決人們溫飽的同時也提供了人類繁衍的物質條件。

總結

可以看到,在明朝時期,人口就已經開始出現激增的苗頭了,只不過明朝晚期持續的動亂,政治腐敗,使得人口增長潛力並沒有釋放出來。明末清初,雖然社會飽經戰亂,但是人口基數還是很大,高達9000萬,清朝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上述的一系列因素,使得人口幾乎呈直線增長,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