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光:十年研究萬字長文解析電子行業(深度解讀)(上)

導讀:

趙曉光,是一個現象級的名字,無論是投研圈,還是電子產業圈。過去十年,中國電子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從不被寄予希望到造就一批上百億市值的公司,成為過去十年A股漲幅第一的板塊,為製造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在資本市場留下一個又一個牛股。十年砥礪前行,說趙曉光見證、引領甚至改變了這個行業的研究、投資與產業的發展,都不為過。今天分享趙曉光團隊十年電子研究的深度總結——七萬字的雄文,謹以此文,致敬電子行業這十年,致敬趙曉光和他的團隊!




致敬產業

十年產業不尋常,字字讀來皆文章;

為有日月換新天,不覺春風又一年。

2006年12月25日,雪花在冷空中歡快的飛舞,如同我們即將開始的夢想。我順利通過東方證券研究所的面試,即將成為一名證券行業分析師,一個我完全陌生的職業;而當時的女朋友、後來的老婆,也在同一天順利拿到索尼電腦部門供應鏈預算的offer,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在徐家彙商業中心,我們狠了狠心花了600塊買衣服的場景,職業生涯就此開始。而那時候,也正是中國電子黃金十年的開始。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在殘酷現實無從改變下,通過“性”的極致化叛逆方式來實現。而中國電子行業的黃金時代,是真真正正從無到有崛起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黃金時代,是上游下游互相促進,是時代機遇和企業家精神共同創造的時代,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

每一個浪潮,產生一個時代的激情與夢想。中國在過去十年,電子產業取得長足進步,從不被寄予希望到造就一批上百億市值的公司,成為過去十年A股漲幅第一的板塊,為製造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在資本市場留下一個又一個牛股,不寫點什麼,必定遺憾。(忍不住吐槽下,唯有兩個事情在過去十年沒變,一如既往難用的office和一如既往輸球的中國足球。微軟可以藉助office的社交屬性和粘性,可以不思進取,你還必須用它;中國足球憑什麼苟活呢!)。

中國電子行業過去十年的發展,波瀾壯闊、波盪起伏,從最初的被質疑和邊緣化到如今的全球化和王者輩出,未來必定永載產業史冊。每一個時代,少不了參與的人,那些企業家、對口分析師、基金經理、工程師、科技巨頭。而作為伴隨這黃金十年的分析師,有必要以點點滴滴的方式,記錄下來,為前者念、為來者鑑。

理學家說:文以載道。我們不做抽象的解讀和浮誇的文字,不以教科書般的方式呈現電子行業發展規律,因為,所謂總結,總是不可避免有個人主觀意志的摻雜。僅以過去十年電子產業研究歷程,從44個案例和12個思考入手,以編年體的方式和案例的結合為七萬字的敘事方式。有成功,有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

當然,證券研究最易犯的錯誤是將合理性與必然性混淆,我們不僅要事後解釋過去十年產業長足發展的合理性,更要探討其必然性的邏輯,以期實現對未來預測的可能性。

注:此文構思很久,卻只於國慶假期五天時間完成,因此不免有謬誤和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2007年:大牛市的loser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從2003年的五朵金花的價值投資時代到2006年開始的週期品投資時代,產生一批深諳經濟週期和投資週期的大師。我很尊敬的高善文博士的資產定價理論,也是產生於這一輪牛市。然而,這一輪大牛市與電子行業沒有關係。

案例一:電子的五朵金花時代

事實上,電子行業並非天然弱勢,在2004-2005年曾經產生“華微電子、士蘭微、生益科技、法拉電子、航天電器”為代表的五朵金花,2005年A股漲幅第一名就是航天電器,以至於2007年經常遇到有人跟我說,“航天電器是我當年挖掘的”。華微電子連續十一個季度業績環比正增長,某前輩把生益科技盈利預測從幾分錢一次性上調到0.45元。

然而,我們不能孤立看待這些現象。產業研究的第一條基本信念即是,現象背後必然有原因。五朵金花時代產生的背景是,中國家電、DVD、通訊設備開始崛起後,但其上游元器件還普遍處於進口狀態。因此,那一波機遇的邏輯是:這些下游成熟產業的上游本土替代。探明這一邏輯,在此後的分析中,我們會培養“從下游看上游”的分析習慣。也會明白,這些企業在2005之後的幾年不管多麼努力,也難複製輝煌,因為培養他們的土壤還未形成。

案例二:選擇一個時代

到了06-07年,各類資源品的漲價必然侵蝕中間製造業的利潤,而產業規模相對弱小,對於基金經理而言,研究的投入產出比很低。那時候印象最深的兩個事情,某買方分析師告訴我,電子行業就是不斷降低價格為社會做貢獻的行業,電子分析師的價值是幫基金經理“排雷”。在時代機遇沒到之前,一個又一個“技術創新”故事的沒兌現,使得後來機會已然到來後,經歷過前一個階段的投資人,普遍持懷疑態度。多數人的思維習慣,必然是根據過去推測未來。

因此,當研究所梁所長讓我和背景跟我一樣的同學選擇行業時,同學毫不猶豫選擇瞭如日中天的機械行業。而我,曾讀老子之說,養成的“反者道之動”的思維習慣,也情懷滿滿的選擇了弱小的電子行業。以此為啟發,目前我們對中國汽車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以及創新相關產業的悲觀,應該轉化為積極挖掘臨界點後的樂觀態度。只是,不能盲目樂觀。

案例三:兩岸電子產業論壇的巨大差距

2007年7月7日,我們與臺灣台證證券合辦的兩岸電子產業論壇舉辦,經過半年的日夜作戰的熬夜,入行第五天,我就得以獲得機會發表“厚積薄發未來可期”的演講。但是,與兩岸電子產業同樣存在巨大差距的是,我們的電子研究水平,大相徑庭。他們有成熟的框架和數據庫體系,而我們,還停留在外事不決靠谷歌,內事不決靠百度的時代。

這個差距,讓我下定決心,得到了托馬森路透的報告平臺賬號。外面的世界,差距很大。每天讀讀外資報告,英語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外資報告,研究深度最高的是野村和BNP,研究基本面最強的是JP 摩根,看大趨勢最準的是美林。至今依然記得,拿到小摩每年500頁Handbook的激動人心。

案例四:觸摸屏第一次啟蒙運動的失敗

2007年末開始,有兩款手機特別火,諾基亞的E系列全鍵盤手機和多普達的商務手機。而後者帶動了電阻式觸摸屏的火爆。現在看來,多普達手機最大的功效是”裝逼“,但看官們,不要看不起”裝逼“,因此裝逼是第一剛性需求。(我們後面會探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三大動機)。

觸摸屏的火爆,在大陸產生一個牛股:“華東科技“在牛市最後期的大漲。需求的爆發、產能的嚴重不足,如果做線性遞推,未來業績不是每個季度4000萬,是每個月4000萬淨利潤。

結果真將如此?在諮詢不發達的時候,只能繼續採用搜索方法採集諮詢。經過上千頁新聞的搜索後,我發現當時觸摸屏火爆有一個主要原因:上游ITO膜供應商日東不肯擴產。同時發現,2008年3月開始,日東將一次性擴產一倍產能。或許,這就是行業壟斷者的策略,階段性產能越稀缺,越刺激需求。等大家都把設備買好了,再擴產不遲。

同時,經過冒充觸摸屏採購者、按照百度的廠家聯繫方式電話,主要觸摸屏供應商洋華、華億、界面,在2008年二季度都會有2-4倍產能擴充。基於此,供需吃緊狀況將得到逆轉。需求,哪怕是未來五年會繁榮的需求,也是線性加速的成長趨勢,而不會在一個季度翻倍的增長。而電阻式觸摸屏,擴產容易,規模經濟不明顯,導致產能極易擴張。對產品生產的還原,和行業屬性的探究,是形成對產業趨勢判斷的必備條件。

當我戰戰兢兢的寫了一個看空報告,深怕被批評時,意外的得到的是買方分析師們的認可。此後兩個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從微利變為虧損。經歷此事,告訴我,獨立觀點很重要,但不能為了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必須要有深度的研究和邏輯的認證。而事過九年,還能記得這些公司的名字,也是源於當時邏輯推斷的“快感”。



2008年:危機中的轉機

無徵兆的危機開始了。當我們還沉浸在大牛市“上半場”的喜悅中時,金融危機悄無聲息的蔓延開始。但如果仔細回憶,無論是產業還是全球研究報告,沒有任何信息預測這一危機。大家都在忙著擴產,忙著積累庫存,忙著等待需求的旺季。年初的產業報告,傳遞的是LCD TV和筆記本電腦加速滲透的邏輯,傳遞的是GPS、遊戲機、個人商務助理等新應用的期待。

辯證地看,金融危機的正面意義是,讓我們更加嚴謹的上下游論證產業和投資機會,無證據,不成立。同時,危機後海外資本開支嚴重放緩,為中國企業崛起提供黃金時期。

案例五:庫存分析方法:令人厭惡的bb值

其實,基本面的惡化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開始的。2008年的上半年的下跌實現的是從上而下宏觀預期帶來的下跌。此後的多次案例證明,大的上漲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數據的變化,而是預期的變化。這也是,很多投行出身的分析師很難適應投資研究的原因,因此投行更看重數據的事實。第一波的過程的預測靠兩點,一是邏輯分析,二是試錯。

基本面的下行也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需求並未反映,但中間環節庫存開始波動;第二個過程,下游和終端需求的下滑。我們容易看到的是第二個過程真實數據的波動,但第一個過程庫存的波動,其實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電子行業而言,這一波動更為顯著。從某個元件到消費者,往往經過元器件-模組-代工-品牌-經銷商-消費者六個環節,當消費者環節5%的下滑時,每個環節進行下降5%的庫存的反饋,到元器件環節,即構成30%的下滑。

真實情況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機點燃後,我們看到的數據證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貨量下滑40-50%。

2008年,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是bb值。但我們一再強調,bb值只是反映過去的事實,對未來的預測,毫無價值。不能因為過去的數據,構成對未來判斷的依據。

所幸,我們通過試錯,發現一種新的分析方法。臺灣上市公司每個月公佈月度數據,我們發現,對於成熟的臺灣電子行業來說,將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總的比值,是一個穩定在0.65-0.7左右的數值。當這一數值開始上升時,代表產業在補庫存,當這一數值在下降時,代表產業在清庫存。2008年9月開始,我們發現這一數值開始跌破0.6,異常值的出現,代表產業開始清庫存行為。而且均衡一旦打破,一定會由於傳導效應持續,一般來說持續3-6個月。10月開始,臺灣上市公司月度收入開始雪崩式下跌。到2009年2月,當索尼等PC廠商告訴我們它們沒有庫存的時候,意味著補庫存即將開始。而電子行業股價和景氣反彈也正是在春節節後開始的。

其實,不僅庫存分析,但凡產業分析,一定要結合人的行為分析,而不是僅僅數據分析。數據不能預測未來!

案例六:場景還原法

2008年金融危機,有兩個電子公司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ATM製造商廣電運通,一個是軍工連接器公司中航光電。

當時,一個普遍觀點是,2007年是銀行投資大年,2008年開始銀行投資會下降,因此ATM的景氣週期會結束。對此,一方面,我詳細閱讀了所有上市銀行年報,發現銀行在這方面投入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分析銀行行為,ATM帶來的便利是搶奪用戶的重要工具。同時我們詳細分析了,當年跨行取款數量,ATM總數,得出單個ATM每年跨行取款的收入顯著高於折舊費用和維護費用,因此ATM的投資,對銀行不是成本,而是收入。

儘管廣電運通後來由於國有企業機制的問題,限制了此後的發展。但連續十多年業績無下滑的增長,讓我開始相信,對行業屬性的研究,至關重要。這對此後,安防行業的推薦,啟發很大。

同時期在2008年有一家做epos和密碼鍵盤的公司證通電子,在2008年受益epos爆發,後續卻未能持續,除了管理層外,本質原因,廣電運通隨著其採購規模增長,核心部件的採購成本會不斷下降,服務網絡不斷增強,因此不斷鞏固規模優勢。而後者不具備這一屬性。

那時候,開始讀彼得林奇的書,評價企業的兩個標準:幸運和能幹。受此啟發,在中航光電最底部,一篇“幸運而能幹的中航光電”的深度報告發布,當時公司40%的增長,估值跌倒12倍PE,股價從7元在半年後上漲到35元。中航光電連續15年業績正增長的案例,2015年股災後A股反彈第一名(20元反彈54元)也告訴我們,行業屬性至關重要。

2008年11月,也曾經成功推薦一個四倍漲幅的公司大立科技,當時大家對其追捧程度是超過廣電運通和中航光電的。但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成功的推薦。經過深度反思,我們的教訓是,在遊戲規則沒有變化的時候,永遠是龍頭的時代。行業此後並非沒有啟動,但軍工領域被老大211所,其他領域被龍頭FLIR所佔據。產業格局的逆襲,並非不會發生,但必須要有“遊戲規則變化”的機遇和背景。另外,這麼多年經驗看,整體而言,最有爆發力的,存在且只存在於消費電子領域。非消費電子領域,在工業、銀行、軍工等領域,作為一個整體,很難整體爆發。需求的彈性,只存在結構化領域。

在幸運和能幹之間,幸運,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幹,只是決定在一個幸運的浪潮到來後是否被選擇的問題。

在分析企業中,還原產品如何研發、如何製造、如何賣給客戶的過程,形成對行業屬性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場景還原”方法。

行業屬性必然不同,否則,為什麼不同行業企業在集中度、週轉率、利潤率、管理費用率、銷售費用率會有不同?而這些不同,究其本質,是由產品本身決定的,而不是企業決定的。因此,要圍繞產品產生的全過程,進行還原,

案例七:大華股份和歌爾聲學的上市:兩個傳奇的開始

危機中往往是轉機,大家都忙著減產和收縮,敢於逆勢擴張的企業,反而會受益於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製造業擴張停止,反而帶來了優秀中國企業成長的機遇。08-13年的一批優秀成長股,都是來自於危機的逆勢擴張。

2008年5月,大華股份和歌爾聲學先後上市,並在2008年業績實現高增長。

對於大華股份和歌爾聲學的研究,“比較研究方法”的經典案例

簡單的說,比較雙寡頭壟斷格局的行業,三一中聯、格力美的、蒙牛伊利,會發現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現3:2的格局。而在不同階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會出現波動,比如行業初始極端和結束階段,比例會高於3:2。因此對研究安防行業海康和大華的相對超額收益,也是有跡可循。行業第一和第三階段,首推海康威視,行業第二階段,首推大華股份。我們在“競賽曲線第二過程”、“競賽曲線第三過程”的報告,對此準確預測。

而歌爾聲學的研究,也是來自於麥克風和揚聲器市場集中度顯著不同的比較研究,由此得出歌爾聲學在聲學行業必將加速替代的預測。篇幅關係,不詳細闡述。至今猶記,2008年,姜濱董事長對smart時代,從smart phone,到book,到TV,到CAR的預測,以及其對垂直一體化戰略的闡述。

對歌爾聲學而言,2009年,經濟反彈了,但其淨利潤仍然保持2008年1個億水平,以至於市場對其成長能力和誠信度表達擔心。但客觀分析,2009年公司資本支出大幅增加,為後續增長大量投入,諾基亞和蘋果新客戶進入並非一蹴而就。2010年,公司業績260%高速增長。

大華股份案例告訴我們,行業總要有個老二,但別指望太多老三老四。我們總是希望英飛拓、中威電子這樣的小市值企業後來居上,但事與願違。行業格局的變換,除非意外事件發生,只會在遊戲規則變化時候發生。

從2008年9月到2013年9月,大華股份和歌爾聲學分別列A股漲幅第一名和第二名,漲幅都在40倍。此後,同時進入三年的調整週期。

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股投資,一季度報告比上一年的年報更為敏感。



2009年:週期之爭與未被意識的智能手機

案例八:生益科技的三個漲停和漲價

2009年2月,提前三天休假回老家,這三天,當時的電子製造龍頭股生益科技連續三個漲停。不少買方打電話詢問,為什麼?基本面有變化嗎?沒有。

生益科技的案例告訴我們兩點,市場有時候比我們聰明。市場為什麼會比我們聰明,是因為市場的底部,是不斷試錯試錯出來的,而不是看數據看出來的。等到數據出來後帶來的第二波上漲,才能確認第一次的上漲是正確的和有邏輯的。也正因為此,得出一個結論,不要試圖精準把握底部,而是判斷底部,進行大概率正確、低風險的決策。生益科技,2009年7-10月份的連續提價,最終證明2月上漲的正確性。

當然,生益科技本質上沒有打破我們在2008年“生益科技:從成長性到週期性”的判斷,此後消沉了七年。今年,市場再關注週期邏輯時,捲土重來。生益科技的上漲,都與週期股的上漲步調一致,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

案例九:誰識智能手機

2009年5月份,公司新來一位通訊分析師同事,從運營商出來的產業資深專家背景,在位子上擺弄新買的iphone。看到他拿著蘋果iPhone2手機,我有些不以為然。在他的推薦下,認真體驗了十分鐘後,也還覺得就是個玩具,除了能劃幾下和幾個遊戲外,使用起來完全不如諾基亞的全鍵盤E72方便。

其實,那時候的全球所有機構的研究報告,也不過把智能手機當作一個新的成長點而已,沒有人會意識到,這是改變全球所有人的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甚至生產方式的革命。

最後成功的產品,在一開始,要麼無人看懂,要麼就是個玩具。

蘋果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它是個玩具,而是因為重新定義了人和人的連接。

那時候,諾基亞正如日中天,佔據全球42%的市場份額。

關於蘋果,以及蘋果為中國電子產業帶來的一切,我們此後介紹。


趙曉光:十年研究萬字長文解析電子行業(深度解讀)(上)


如今看VR、AR、ECHO等,是否也只是個玩具呢?

案例十:週期高點的爭辯:週期只是鏡子的一面

2009年的電子投資,還是順著週期復甦的線索,生益科技、長電科技等週期股為代表。在2009年底,關於電子行情是否延續,出現一個較大的分歧。當時,有一個華爾街回來,對週期分析頗有心得的同行,從庫存、產能各個角度分析,從需求角度筆記本和液晶電視的滲透週期也已結束,由此認為高點已到,開始看空電子行業。事實證明,從週期的角度,他是對的,2010年4月開始,電子行業進入下行趨勢。但是,影響整體行業評級的,週期波動只是一面鏡子。被忽視的智能手機,恰恰成為決定電子行情的主要矛盾。

事物的發展,是有多個矛盾共同作用影響的,而在不同階段,不同因素會成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變強變弱,不會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而我們所犯的錯誤,往往就是以次要矛盾判斷主要方向。2009年之前,電子行業分析方法以週期分析為核心依據;而2009年以後,創新、產業轉移成為影響行情的主要依據。智能手機的推動和中國企業的崛起帶來的從0到1的趨勢,足以對沖週期景氣的影響。片面的看問題,往往會付出代價。

事實上,2009年至今,庫存分析和週期分析,很少成為電子分析的主要依據。當我們刻舟求劍般還沉浸在上一次的邏輯時,往往會為此付出代價。

案例十一:水晶光電的案例?選時的把握

2009年9月,調研水晶光電,公司各項基本面向好,三季度運營滿產,未來虛擬投影和光學鏡片業務有吸引力。當時股價19元,盈利預測0.7元。由於還停留在熊市思維,27倍動態PE,似乎不足以有吸引力。要麼等調整到20倍再推薦?

糾結之時,一位客戶的話,點醒夢中人:現在價格買,如果跌20%就只有20倍左右PE,足夠的安全邊際,如果上漲,考慮估值切換和市場對新方向的認可,有可能到明年30倍,會有50%的空間。因此目前價格就是配置價格。

確實,沒有人是預測家,能夠知道準確的價格。大多數時候,我們做的事情是兩個:第一,對基本面的把握和未來產業趨勢的預測;第二,策略,向上的空間和向下的風險的權衡,風險收益比的考量,進行大概率的預測。

水晶光電此後價格最高上漲到54元。

從投資角度,追求純正的好企業是最佳理想,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別當我們要求好企業還要有好的價格的時候。因此,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風險收益比,需要思考安全邊際,需要考慮向上和向下空間的可能性的比較。

案例十二:磷酸鐵鋰的第一次熱情

2009年,是新能源汽車的第一次集體憧憬。2009年2月開始,磷酸鐵鋰行情一飛沖天。只要是到有磷酸鐵鋰可能性企業調研,都獲得市場高度關注。

而新能源電池,真正由基本面驅動的機會,2015年8月份,真正開始。

從0到1,從磷酸鐵鋰,到三元材料,時隔六年。

由此我思考了很久,新興行業從市場開始炒作預期到基本面兌現,為什麼有些立竿見影,有些要三年,有些要六年,而有些,一直在炒作,從來未實現呢?

這麼多年,新興產業,最後成為真正產業趨勢的,大致有以下共性:

1、要有一個帶頭大哥,創新的破壞者的帶領,重新定義產業。

2、不僅下游買單,上游和下游的下游,也要支持。

3、如果只是帶來相比傳統技術30%的邊際增長,而非非線性增長,考慮路徑依賴和替換成本,一般較難實現。

4、在消費電子領域,由用戶的社交關係帶來的指數級增長;在政府為代表的ToB領域,屬於必須要解決的安全問題,而非只是增加效率問題,去IOE、量子通信、芯片國產化實現的就是安全問題。

新興產業第一波的機會,把握的核心要素是:股價尚未反映、預期開始形成,但本質是很難把握的,只能試錯。

但第二波的機會,當有基本面數據拐點時,一定要客觀的正視現實,不可錯過。不能在數據已經出現,還要找各種理由來否定。因為,大多數人,看的不是邏輯,是數據。



2010年:三劍客時代

多年以後,才發現2010年類似於2015年,2010年把所有可能的成長故事都炒了一遍,物聯網、LED、智能手機、觸摸屏、連接器、被動元件,等等。而只有時間和邏輯才會證明,哪些才能證實,哪些才能證偽。

案例十三:物聯網,提前十年的夢想

2010年初,在溫總理的大力倡導下,在IBM勾畫的智慧地球的憧憬下,物聯網迎來一次行情。然而事隔六年,在今年五月,我們才從半導體上游驗證到物聯網行業基本面啟動的信號。當時的龍頭,泯然亦。為什麼有些新興行業在市場預期中啟動,有些要等三年,有些要等六年,有些甚至一直在預期,從來未實現?

總結下來,RFID為代表的物聯網,未能實現,主要是三個原因,其一,物聯網不僅是一個rfid或者傳感器,涉及到的是通訊架構、系統價格的升級,當其與傳統行業結合時,更面臨路徑依賴的問題,傳統行業製造業工人升級到IT工程師的問題;其二,成本問題;其三,由於行業應用多樣化和複雜,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很難產生推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基於此,物聯網後續的啟動,應該率先從工業4.0開始。

我堅信,工業物聯網,將實現製造業效率的大幅提升。過去,以製造工藝和良率控制勝出的企業,未來,這將不是核心競爭力。

物聯網,要以數據流的觀點,數據從哪裡來,怎麼處理,到哪裡去,是核心分析體系。這也決定物聯網是一個閉環體系,而非開環。

案例十四:LED的一飛沖天和此後幾年的紛紛轉型

2010年春節前後,家電公司深康佳組織一個調研,當公司提到公司LED背光的比例從0%提高到8%,並將未來提高到20%以上時,對在場的家電分析師來說,不過是一個新產品的推出。但對電子分析師和LED行業來說,當意識到一個電視對LED的需求量,相當於20檯筆記本時,則意味著LED行業供需狀況將出現重大逆轉。

此後,三安光電股價上漲400%。

LED的案例告訴我們兩點:

第一,一切分析,不管多麼花拳繡腿,本質都是供需分析。在供需出現重大變化時候,務必保持高度敏感度,此後觸摸屏、CNC的分析,也同樣需要精確的供需分析判斷。[32]

第二,當越來越多行業出現跨界後,對我們的判斷的要求越來越高。去年的天齊鋰業的行情,有色分析師是否知道新能源汽車起來的彈性?新能源分析師是否知道有色價格起來的彈性?

在2010年的浪潮後,此後幾年,上游的芯片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下游的封裝行業紛紛轉型。真正轉化為投資收益的,也不過是在2015年後的轉型價值中挖掘。龍頭木林森也出現業績下滑。唯有聚焦小間距的轉型利亞德脫穎而出。

為什麼LED封裝行業,大多數沒能出現持續賺錢的公司?

我們研究企業,一定要考慮一點,其規模做大後,是否有規模效應,是否有采購成本的下降、研發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設備投資壁壘。當發現上游成本是標準化產品,單條生產線投資只有幾百萬,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後,行業必成為無規模效應、各自佔據自己渠道的混戰局面。結果不僅無法產生龍頭,更讓大多數企業活的很糾結。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是最形象的總結。

我們要看到樂觀的方面,上游方面,三安光電龍頭地位已經形成,進入正反饋階段;下游方面,隨著大量企業轉型後供需向好,小間距、汽車燈等新應用開始,未來會進入一輪景氣階段。

案例十五:萊寶高科的啟蒙運動:2010年10月18日

2010年,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滲透,互聯網工具有限,因此產業信息的挖掘主要靠產業新聞和上市公司反饋。要想認識產業專家,何其難也,不像如今微信時代的便捷。我曾在2007年某電子公司的多家基金重倉股東,既然這個公司下游是家電企業,你們有沒有找他們客戶調研過?答案都是一臉茫然的NO。信息的缺乏和研究的模式,使得當時的研究停留在上市公司調研、財務報表和投資時鐘結合的層面。

一個案例證明信息的不充分到什麼程度,某上市公司由於太陽能業務超預期,中報對下個季度盈利預測出現重大調整,但由於預測放在中報最後一頁,大多數人都忽視了,以至於公司股價第二天只漲5%,此後市場逐漸意識到盈利大幅調整,之後上陣300%。

一次因緣巧合的機會,認識一位觸摸屏芯片專家,經過幾番邀請,在10月18日,參加了我們一次產業沙龍。當時萊寶高科2009年四季度業績已經顯著超預期,但由於公司對外非常謹慎,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是否是蘋果供應商。因此,第一個話題:萊寶高科是否是蘋果供應商?答:它佔了蘋果70%的份額!

當時在座的諸位一臉茫然,沒人想到會是這個數據,我們甚至懷疑請來的專家是冒牌的。但隨著專家幫我們一層一層拆分供需模型和測算,的確驗證了這一數據。

從那時候開始,產業鏈上下游驗證,專家交流,成為產業研究越來越重要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晚上,當我凌晨四點寫完報告給買方小夥伴打電話時,對方正在很興奮的看完格力電器的財務報表。

萊寶高科後來未能借此機會成為行業龍頭,主要原因在於:中間供應商角色的被替代;更深層原因還是在體制和機制。因為,觸摸屏此後幾年產生另外一個十倍公司歐菲光,所以不能簡單的歸謬為行業屬性問題。

但萊寶高科的案例,讓我們越來越知道產業鏈上下游研究的重要性,此後幾年,拓展產業專家資源,是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值得思考的是,在信息充分發達,專家資源充分發達的今天,超額的投資收益從何而來?



案例十六:致敬那些一起研究的小夥伴們

必須感慨和感恩下,在產業資源不夠、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一起在調研中和路演中通宵達旦探討產業和公司的小夥伴們,大家的辯論和分享,讓我們對行業分析上升到新的高度。當我們成為所謂的“前輩”跟新人培訓時,我的第一建議就是,每天和對口分析師打20個電話,交流創造價值。

記得我們探討完釹鐵硼漲價模型後,對磁性材料漲價的成功預測,雖然並不直接關係投資,但研究的樂趣,正在於此。

研究工作是充滿思辨性質的,當我們意識到結果和事實只有一個,且一定有方法弄清楚的時候,以可知論的心態,與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信息討論。

思辨過程兩種方法,一是倒退法,一是窮舉法。

2015年,A股漲幅榜前100名,16位是電子公司,是電子的第一次全盛時代。除了三劍客大華股份、歌爾聲學、萊寶高科外,太陽能的中環股份、橫店東磁、稀土的中科三環,也是產業邏輯的產物。


趙曉光:十年研究萬字長文解析電子行業(深度解讀)(上)




2011年:誰主沉浮

2010年的雞犬升天,2011年必然要還賬。新興產業的上漲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基於預期的上漲,第二個過程,基於數據和邏輯兌現的上漲。基於預期的上漲在2010年業已完成。2011年上半年,轟轟烈烈的下跌開始。

案例十七:2011年的兩篇百頁報告

2011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半年完成的兩個百頁報告:”安防行業:規模效應和品牌溢價”、”精密製造連接世界”。兩篇報告都是一個助理幫助下,反覆修改多次。分別回答了兩個問題“安防行業為什麼高毛利率,是否可以持續,如何保持成長”、“精密製造行業,和被動元件等行業有什麼不同,中國為什麼會產生精密製造行業的土壤”。

在精密製造報告之前,市場認為中國出現不了精密製造企業,或者中國電子行業的機會在其他領域。通過歷史比較,臺灣電子產業成長曆史,精密製造既是重中之重,又有其必然性,精密製造對資本依賴不像面板和半導體那麼重,又不像PCB和代工產業那麼靠成本競爭,上市公司通過股權吸引人才又會立竿見影。因此,任何一個產業崛起,都有先後順序,我們判斷,中國電子產業,自精密製造為始。從行業屬性而言,連接器行業是我特別喜歡的行業。

安防行業的報告,糾正了大家的兩個傳統思維,其一,企業規模越小,成本越有優勢;其二,製造業不應該有20-30%淨利率。我們通過還原產品的產生過程,和企業的人力構成,可以確定安防行業的本質非製造業,而是IT服務業。而與PC系統比較,他們做的事情不是富士康等製造企業,不是IBM惠普的分工專業化模式,而是PC行業的蘋果的封閉整合和垂直一體化模式。

本人一直認為,行業分析的精華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競爭分析,兩者的分析難度和分析價值,比例都是2:8的關係。

案例十八:從東方紅衛星說起

2011年,作為IC咖啡發起人,與IC圈的專家們暢談,一位來自德州儀器的專家告訴我,你有沒有發現,中國目前最成功的華為中興、海康大華、瑞聲歌爾,其實都是來源於軍工產業?

一語點醒夢中人。的確如此,中國在軍工技術的積累,為中國在通訊、視頻和音頻產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以東方紅衛星為例,其要與地面通訊、傳遞圖像、傳遞聲音,正是靠通訊技術、視頻技術和音頻技術的基礎。而無論是華為中興、海康大華、還是瑞聲歌爾,其技術來源都是軍工產業。

而上市公司好友對“工程師紅利”的點解,也讓我意識到中國IT企業崛起的真正紅利所在。中國企業發展歷史,正是一種又一種紅利的歷史,從早期的土地紅利、資源紅利、改革紅利到勞動力紅利、資源破壞紅利,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商業機遇。而工程師紅利,是過去五年中國企業崛起的又一次紅利。以中國工程師30萬成本和海外65萬成本的差別對比,足以解釋大多數IT企業和製造業企業競爭力所在。

如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與不成。我們必須放大視角,找到歷史的、時代的、上下游的、人的因素,才能在另外一個維度,更清晰看清事物發展規律。

對於這三個淵源的信心,也是我們看好中國在天線、濾波器、虛擬現實、汽車電子領域機會的重要因素。

案例十九:彩虹股份的良率之謎

研究製造業,良率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再好的技術、再低的成本,解決不了良率問題,都是空談。然而,有良率,就有一切了嗎?

彩虹股份就是一個經典案例,作為2010年大幅上漲的公司之一,持有人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包括每個生產線還有沒有氣泡、良率到多少,進行了緊密的跟蹤。當良率在不斷突破時,股價在不斷上漲。然而到了2011年,股價出現75%的下跌,問題在哪裡?

商業競爭,不是簡單成本和服務的競爭,更是策略的競爭。行業龍頭採取的策略是拿高端產品賺錢、拿低端產品打壓競爭對手。當龍頭髮現,跟隨者技術取得突破,即將進入低端產品,如果不加控制,將進入高端產品時,會採用低端產品大幅降價,甚至降低到成本價以下地方法,讓跟隨者即時產品出來,也無法賺錢。而對龍頭來說,高端產品才是其利潤來源,規避了競爭對手的進入後,價格掌控力更強,最終反而受益。

當然,如果按照這一邏輯,企業永遠無法後發優勢。當遊戲規則改變時候,比如技術失去持續進步的空間,後進者如果能夠連續堅持2年,情況就會逆轉。三年後,康得新、東旭光電、京東方的成功,即源於產品技術進步停滯後的堅持投入和回報。

關於良率,還有一個技巧。當去上市公司調研,問產品良率。如果答案:99%,這一定不是一個好的行業;當答案是70%,要提高注意力,有可能是一個牛股。



2012年:董事長年齡就是一切

案例二十:當時的月亮

如果時間回到2012年,中國電子產業是什麼情形?

手機行業

l 品牌方面:蘋果和三星一統江湖,小米剛剛開始,oppo低調運轉,華為在被互聯網上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質疑能否做好手機?聯想和酷派被寄予厚望。

l 模組方面:以蘋果為例,攝像頭、聲學、觸摸屏、顯示屏、電池、連接器、馬達、天線等各類模組中,萊寶高科間接供應,但此後被TPK延伸,歌爾聲學剛開始通過耳機切入,德賽電池獨家和臺灣龍頭順達、新普pk。小米在模仿蘋果模式,因此供應鏈如出一轍。臺灣廠商在FPC領域剛開始成長。

l 芯片和其他元器件方面:芯片以美國為主,低附加值以臺灣企業主,材料和元件以日本為主。

筆記本行業,

臺灣通過四大代工企業,壟斷產業鏈。立訊精密通過臺灣背景,開始切入。

其他消費電子,大同小異

汽車電子:臺灣廠商鮮有進入者,這是一個人為造成的封閉的產業鏈。

好在,我們看到了開始突破的跡象,然而這種跡象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個案還是共性?

直到2013年,我讓團隊統計了日本、臺灣和大陸上市公司董事長年齡後,方才幡然醒悟:

大陸,43歲;臺灣:56歲;日本68歲。

我們一再強調,換位思考是研究的重要方法。設想,如果你是董事長,你68歲了,你還會豪情萬丈,還會大力擴產,還會制定十年戰略嗎?

互聯網行業完全靠人的行業,團隊至關重要,股權分配至關重要。因為重置一個企業的成本很低,核心成員不開始,完全可以一走了之。計算機行業更甚。

而電子作為製造業,企業家比團隊重要,高額的重置成本,導致拂袖而去、重建企業會面臨資金投入、專利、客戶導入、良率切換等前後問題。因此董事長對決定企業的價值更為重要,當我們看到這個年齡分佈後,內心坦然。

那時候,這些企業家,言必稱臺灣,研究臺灣產業,學習臺灣產業,挖角臺灣產業。臺灣在電子和金融行業,為大陸輸送了一批高性價比的人才。全球科技產業崛起順序是歐美-日本-韓國-臺灣,大陸電子產業未來追趕,也將採取逆向路徑。

而這時候,如果關注全球科技巨頭在亞太地區的ceo,也會發展,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身影。

也正因為此,電子產業了梯隊的跟進成長,是必然,並非偶然。而蘋果在此後幾年,比國內業者更率先推動中國供應商戰略,也是中國電子產業的“貴人”。

臺灣電子行業知名企業家、微笑曲線的提出者施振榮寫了幾本書,宏基的世紀變革,再造宏基,對電子產業有過深刻的闡述。

2012年,另外一本書浪潮之巔[34] 橫空出世,讓我們大開眼界,讓我們知道了硅谷的世界、知道了浪潮的重要性、知道了商業競爭。記得當時很激動的把書寄給企業家們,幾乎每一個企業家都給予了很好的反饋。兩年後我在硅谷,遇到吳博士本人,我說,我代表中國電子產業感謝您。

案例二十一:不曾遇見的歐菲光,產業專家一定是對的嗎?

歐菲光是中國電子行業一個傳奇,一個多數人沒想到的成長案例。當時諮詢多位產業專家,都對其發生錯誤的判斷。

印象最深的是,幾個買方小夥伴各拿到萊寶高科和歐菲光的觸摸屏,到第三方市場監測,結果當時萊寶產品顯著超出歐菲光。而且,2011年,歐非大力投入後,財務報表慘不忍睹。總結而已,歐菲光成功,取決於幾個背景

1、市場對OGS和Film路線發生錯判,一邊倒看好OGS。

2、發生錯判的原因,大家思考問題的方式還停留在智能手機第一階段。

任何一個產品的發展,從空間上分三類,提供性能的、提供性價比的、提供價格優勢的;[35]

從時間上,也按照性能、性價比和價格輪換。當智能手機在高端向低端滲透時,價格超過性能,成為更為重要的因素。

3、以狼性精神,黏住客戶。很多人對製造業理解,總是從技術角度去理解,技術是可以複製的,但技術以外的,團隊管理、渠道能力、戰略,是無法複製的。

4、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充分利用外資企業和臺資企業培養的一批骨幹,特別半導體行業資深銷售來打通銷售渠道。

九月份在南京和蔡董事長深度交流,公司已經徹底從當初的屌絲,蛻變為高富帥,在攝像頭、車載電子等打入全球一線陣營。而兩年前在香蜜湖和董事長灌輸的虛擬現實、、虛擬顯示技術的佈局,都已經轉化為現實。戰略和執行力,永遠是企業最重要的。

這種蛻變,要有時代的機遇和對市場的深度理解,形成戰略制高點;更需要執行力,敢於冒險的執行力、知道如何做的執行力、知道找誰做的執行力。

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優秀的企業是一樣的,失敗的企業各有各得因素。只是,不同優秀的企業,在某個因素髮揮到極致,也就適應了其所在行業的要求。拿A企業最大的強項,未必適合B行業。企業,不可以簡單的複製。對行業趨勢和行業屬性的理解,無論是對產業還是對投資,為第一要務。

而對產業趨勢的判斷,一定要將產業專家的信息和個人的分析框架結合。如果產業人士一定是對的,產業也不會有周期,也不會有超額收益。


趙曉光:十年研究萬字長文解析電子行業(深度解讀)(上)




2013年:涇渭分明的上下半年

2013年,硬件的發展為互聯網發展奠定基礎,互聯網開始爆發。與此同時,以白馬為代表的電子產業開始被市場拋棄。儘管2013年下半年仍有兩個公司進入當年漲幅前十名,但是已經進入完全不一樣的邏輯時代。

案例二十二:“硬”的經驗看“軟”的節奏

當智能手機銷量高歌猛進時。2013年初,伴隨歐菲光業績的節節攀高,智能手機出貨量月月創新高,新興產業的甜蜜期就是15%滲透率到60%的階段。[37]

這時候,應意識到,到消費者人手一個智能手機,從硬到軟的浪潮即將到來,移動營銷、影視和遊戲,三個在2013年爆發的行業。

而從人的五大需求娛樂、辦公、商務、教育和醫療看,此後的兩年,移動互聯網實現了對他們的輪動。

至此,TMT輪動規律形成:先高端後低端、先下游後上遊、先硬後軟、先娛樂後其他。

當然,比較遺憾的是,隨著從硬到軟的浪潮開始,智能手機端硬件企業整體進入估值瓶頸期,硬件行情暫別了我們兩年。2013年雖然在移動支付、可穿戴出現一批牛股,但都不可持續。原因後解。

這就是,客觀規律


趙曉光:十年研究萬字長文解析電子行業(深度解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