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三聖道君


現在我們都知道荊州只是湖北的一個地級市,一個城市而已,而看了《三國演義》的人都是知道荊州這個地方的,可以說在整個《三國演義》裡,荊州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魏蜀吳三家都是一心想奪取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以荊州為跳板的,所以關羽丟失了荊州之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也就一直沒有成功過。

那麼三國時期的荊州到底指哪裡呢?

毫無疑問三國時期的荊州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廣大的地區,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一個省一樣,在東漢的時候設立了十三個州,州是漢代的監察區名,或者稱為部,州下面有郡、國等等。當時東漢的十三個州分別就是: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荊州在這裡面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州,荊州包括了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南鄉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衡陽郡,建平郡,南郡。但是《三國演義》裡經常說到的一句話就是荊襄九郡,是不是荊州就是九個郡呢?但是這個上面明顯不止九個郡啊,現在很多人認為是曹操佔領了分出來的,分南郡為襄陽郡,南鄉郡等等。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三家分了之後,都在自己的地區上重新把荊州劃分了,就更亂了。

當時荊州的所轄的地區是非常大的,包括了現在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還有河南的南部,貴州的西部,西北部,廣東的北部,廣西的西北部一些地區。從這裡我們就看到了當時的荊州比我們現在一個省份都要大很多,荊州一開始的治所是在漢壽縣的,就是今天的湖南漢壽,後來移到了襄陽縣,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湖北襄陽。

赤壁之戰之後三家分荊州,曹操佔領了南陽郡,劉備佔領了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佔領了江夏郡和南郡等等。我們都知道劉備借荊州,借的就是東吳佔領的南郡,而南郡的治所就是在江陵,那麼關羽鎮守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江陵了,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荊州市。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三國中,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關羽自己被擒殺,而且劉備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那麼,關羽大意失荊州中的“荊州”指的到底是哪裡,難道真的就是指今天的荊州市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在先秦的時期,漢族的先民就將漢地分為天下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的荊州指湖北以及長江中游地區。而到了西漢,全國有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荊州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東漢建安十八年,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荊州地區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越南北部地區都歸屬於荊州州域。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荊州的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本來荊州的治所在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劉備借荊州”後,移治江陵(今荊州市)。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的部分南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零陵郡、桂陽郡 、武陵郡、長沙郡、南郡,佔據了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後來,劉備佔領益州後,按照協議,在孫權的索要下,劉備交出了桂陽、長沙兩郡給孫權,實際上此時關羽鎮守的荊州就只有零陵郡、武陵郡、南郡三郡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中的“荊州”指零陵郡(今湖南永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南郡(今湖北荊州)三郡,並非是單單指今天的湖北荊州市。


密探零零發


東漢帝國將天下分為十三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其中,荊州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陽地區。

在三國時期,荊州共有七個郡,其中最北部的一個郡叫做南陽郡,它是荊州七郡中最大的郡,其治所就是號稱“鐵打”的襄陽城。它不僅是荊州的經濟、軍事和行政中心,也是整個荊州人口最多的城市,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能夠佔據襄陽,就相當於已經統治半個荊州。

荊州中間的兩個郡,從西到東分別是南郡和江夏郡。其中,南郡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荊州、荊門和宜昌地區,它是荊州第二重要的郡,其治所叫做江陵,是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因為它把控著整個荊州的長江水道。

至於江夏郡,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武漢、黃陂等地區,其治所叫做武昌。

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分別是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其治所分別是湖南長沙、湖南常德、湖南郴州、湖南永州。這四個郡,除上沙郡勉強過得去之外,其他三個郡,即便放在我們現在,那也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在三國時期,那是典型的落後和貧困地區。



在赤壁之戰前,因為劉琮的不戰而降,曹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南陽郡和襄陽城。接著,曹操又在當陽將劉備給擊敗,從而瓦解了劉備到江陵構建戰略防線的企圖。於是,南郡也被曹操佔據,曹操甚至親自坐鎮到江陵城。

因為,南陽郡和南郡是荊州經濟最核心的地區,曹操佔據這兩個郡,基本上就意外著他席捲整個荊州,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下,荊州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投降潮,荊南地區的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先後掛起了曹操的大旗。於是,整個荊州只剩下劉琦鎮守的江夏郡還在繼續抵抗。

接著,曹操率領大軍開進江夏郡,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也由此爆發。最終,曹操戰敗,不得不退出江夏郡,孫權則趁勢將江夏郡佔為己有,劉備則趁勢將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佔為己有。至於南郡和江夏郡,依然還在曹操手裡面。

接著,周瑜親率大軍進攻南郡,在經過一年的艱苦作戰後,曹仁被迫撤離到襄陽構建防線,於是南郡及江陵城變成孫權的地盤。後來,出於某些目的,孫權將南郡及江陵城借讓給了劉備,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劉備借荊州。



後來,劉備率軍進攻益州,留關羽鎮守荊州,也就是讓他坐鎮在江陵城,負責南郡、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這五個郡的安危,也就是讓關羽坐鎮在我們現在的荊州古城裡面(荊州古城裡面的關帝廟正是關羽當時的府衙),負責鄂西地區(荊州、荊門、宜昌、恩施)和湖南省的安危。

再後來,劉備佔據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履行條約,將當初借給他的南郡及江陵城歸還回來,當然,還要附帶一些利息。對此,劉備自然不願意,於是他又藉口等奪取涼州後再歸還。孫權頓時大怒,立即派呂蒙率軍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對此,劉備也不甘示弱,他親自跑到公安坐鎮,欲重新奪回這三郡。但此時,曹操正準備攻打漢中,劉備自然不敢在於孫權對峙,於是他和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孫權把零陵郡還給劉備,至於長沙和桂陽兩郡,從此就成為孫權的地盤。

在這種背景下,關羽所謂的守荊州,主要就是負責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其治所分別是我們現在的荊州古城、湖南常德、和湖南永州。主要負責的地方就是鄂西和湖南西部地區。後來關羽失荊州,也就是把這三個郡給弄丟了。


我是趙帥鍋


荊州就是現在的湖北地級市,在古代也稱作江陵,現如今下轄8個縣市區和3個功能區。

三國“荊州”和現在“荊州”概念不同

三國時期的荊州

三國時期的荊州和現如今的荊州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地域方面,荊州迄今為止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荊州很多人都聽過,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一心得荊州,可以說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是各懷鬼胎,想要獨霸荊州,荊州作為從古至今的軍事重鎮,這也是取決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用諸葛亮的話就是“荊州北拒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荊州是很多地區通往的最佳通道。

《尚書》記載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而荊州就是其中之一,荊州作為富庶之鄉以及重要的戰略要地,它始終都是州的級別,也就是管轄的區域有很多,放在今天來看的話,大致管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荊州一開始的首府是在襄陽,也就是荊州牧劉表開始。

當時的襄陽是荊州的政治、經濟中心,赤壁之戰後被瓜分,三家分荊州,曹操佔領了南陽郡,劉備佔領了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佔領了江夏郡和南郡。荊州經濟發展快,農業產量高,土壤肥沃,得荊州者得天下,可以說誰掌握了荊州幾乎就有了稱王的底氣,實力也會急劇上升。

關羽鎮守的荊州

上面提到了孫權佔領了南郡,當時南郡的治所是在江陵,江陵被周瑜佔領,孫權命周瑜擔任南郡太守,通過這些我們會發現其實劉備借荊州只是借了荊州七郡中的一個郡,並非將荊州全借走了。

劉備跟孫權借南郡,所以關羽鎮守的只是荊州七郡之一的南郡,因為南郡的首府是在江陵,所以關羽鎮守的也就是江陵城,並非整個荊州,而之後江陵城一直是荊州的省會,所以很自然的就說劉備借荊州,關羽失荊州。

江陵城之後改成了荊州,也就是湖北荊州市,但是為了保留江陵古城,在荊州市裡還有個叫江陵縣的地方,當然這個江陵縣只是古代江陵的一小部分地區,因為大部分地區都稱為荊州。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荊州好比是一個行政區劃,並非特指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城市,放在現在來看,覆蓋了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湖南全部等地區。如果特指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來看,毫無疑問就是今天的荊州市、江陵縣等地區。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誤請斧正


貓眼觀史


東漢三國時期全國共有13州,分別是兗州、豫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幷州、雍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和交州。另外在首都洛陽附近還設一司隸州,簡稱司州。

當時的州類似於今天的省級行政區,下轄若干郡和王國,比如徐州下轄下邳郡、廣陵郡、東莞郡、彭城國、東海國和琅邪國三郡三王國。

東漢末年荊州管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下轄南陽郡、襄陽郡、江夏郡、長沙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章陵等郡,當時為軍閥劉表佔據。劉表死後,其子投降曹操,荊州被各方勢力瓜分,其中劉備佔據了一部分。

孫權派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

劉備和諸葛亮率部進入四川后,留下大將關羽鎮守荊州,關羽佔據的荊州在什麼地方呢?

赤壁大戰後,劉備、孫權和曹操瓜分了荊州九郡,劉備孫權結成同盟,劉備無處容身,於是孫權便上表朝廷,要朝廷任命劉備為荊州牧。荊州的治所在襄陽,當時為曹操所佔,荊州牧劉備無法去襄陽上任,於是便借了孫權佔據的江陵就任荊州牧,江陵成為荊州新的治所。

劉備佔據西蜀後,孫權三番五次去討還荊州,但劉備就是不給。後來孫權趁荊州守將關羽不備,設計奪取,這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由來,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就是今天的荊州市江陵區一帶。


民國年間那些事


荊州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其疆域非常廣闊,遠比現在的荊州市大得多,可以說,整個三國時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圍繞著荊州而戰,足見其重要性。

那麼,荊州到底有多大呢?

東漢末年,皇天子將天下分為十四個區域,荊州就是其中之一,其範圍包括現在的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河南省、重慶市,以及廣東跟廣西,整個荊州下設七郡,分別包括:零陵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南郡、桂陽郡。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荊州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無論哪國想要一統天下,都必須要經過荊州這片土地。

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荊州處於整個東漢天下的正中心位置,這裡土地肥沃,適合養民徵兵,同時其周圍有天險作為屏障,比如東邊的大巴山,西邊的武陵山脈,再加上長江天險,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十分有利。

對於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諸葛亮早早就看出來了,他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就曾向其表述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資將軍也”後來,劉備借到了荊州,佔據了有利地位。

與此同時,魯肅也知道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他早先就告誡過孫權,說荊州是東吳的門戶,一定要守住才萬無一失。

  •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分

赤壁之戰後,曹操只剩下南陽郡,出力最多的孫權,只取得了南郡,而劉備則獲得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後來,劉備提出拿江夏郡換取南郡,孫權一方是考慮到南郡跟曹操地盤接壤,面臨的防禦壓力大,因此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而劉備的心裡算盤則是考慮到南郡是入川的門戶,於是兩方達成協議,南郡歸劉備所有,江夏郡歸孫權所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劉備借荊州”,其所借的並不是荊州全部,僅僅是南郡而已。

關羽所鎮守的是哪幾郡?

劉備得到南郡後,迅速取得了西川,勢力一度擴大,這讓東吳有些不安了,於是提出歸還南郡的請求,劉備沒有答應,東吳為此有舉兵攻打之勢,此時劉備剛剛拿下西川,根基不穩,此時跟東吳開戰,非常不利,於是劉備做出妥協讓步,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孫權,以求緩和。

因此,本來劉備擁有荊州五郡的,現在只剩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了,而此三郡,正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


品史知興


關羽鎮守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但關羽的駐地在當時荊州南郡的江陵,在今天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內。三國時期的江陵,不是今天的江陵縣,今天的江陵縣是從原來的江陵南部分出來的一部分,駐地在郝穴鎮。

1,東漢和三國時期的荊州

東漢時期荊州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東漢末年從江夏郡析出竟陵郡,所以是荊州八郡。荊襄九郡是小說家講的。

證據是劉表剛去當荊州刺史時,據《後漢書》記載,蒯越向劉表獻計:

“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李賢注:“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當時的襄陽和江陵都屬於南郡。

根據蒯越的說法,南郡是荊州的核心。

後來,孫權從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奪得江夏郡一部,是長江以南的部分,有4縣。赤壁之戰後,孫權任命程普為江夏太守(南江夏郡)。

劉表的兒子劉琦任江夏太守(北江夏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章陵太守蒯越勸劉琮投降,曹操獲得除了江夏郡之外的全部荊州。

劉備數十騎從長坂坡逃往江夏,與關羽的數百艘船匯合,在夏口(今漢陽)遇到劉琦的1萬多軍隊。

赤壁之戰前,劉備佔據北江夏郡,孫權佔據南江夏郡。

2,赤壁之戰後的荊州。

曹操逃回北方,曹仁在江陵守了一年,也撤回襄陽。

此時的曹操,佔有:南陽郡,南郡的襄陽部分,江夏郡的北部。

孫權的周瑜佔據南郡的長江以北部分和竟陵郡,當然還包括長江以南的部分江夏郡。

劉備向孫權請求南下攻略江南四郡。

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雖然是曹操的人馬,但與曹操主力失去了聯繫,很快被劉備拿到手。

劉備分得南郡長江以南的部分,非常狹長的一條,當然還有原來的長江以北的部分江夏郡。劉備在油江口築公安城,作為自己在荊州的大本營。

周瑜死後,在魯肅的撮合下,劉備請求都督荊州,並把江夏郡和南郡與孫權做了交換,讓劉備面對曹操在襄陽的軍事壓力。估計劉備答應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以後還給孫權,畢竟這三郡是劉備失敗後,在周瑜指揮下獲得的地盤。這就引發了以後的矛盾

劉備佔據:南郡大部,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

孫權佔據:江夏郡大部,竟陵。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派趙雲鎮守桂陽郡。

3,關羽作為唯一的大將鎮守荊州分兩個時期

1)建安二十年之前到建安十七年

劉備入四川后,攻打劉璋不利。

建安十七年,劉備將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全部調到四川。

這時的荊州只剩下關羽一員大將,勢單力孤。

曹操從襄陽派兵南進,奪取了臨沮。

2)建安二十年之後到建安二十四年

孫權看到劉備奪取了益州,就想討還一部分荊州,劉備說等得了涼州時再給。孫權大怒,派呂蒙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如果不是劉備在四川太無能,趙雲鎮守桂陽可以順湘江而下援助長沙,孫權不會得手。

劉備出四川進公安準備去江夏,關羽出益陽攻長沙。

這時曹操佔領了漢中。

劉備和孫權言和,以湘江為界。

劉備佔據:南郡,武陵郡,零陵。

孫權佔據:江夏,竟陵,長沙,桂陽。

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的荊州部分全部成了孫權的地盤。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很多電視劇的害人不淺,導致直接把一個地區的稱呼直接變成了一個城市。

荊州是一個監察單位

在東漢時代,州是漢代監察區名,又稱部。東漢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這些州一般都是監察的區域劃分,也就是督查區,一般的長官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刺史。刺史的“刺”字本身就有檢核問事的意思,但是刺史的官階很小,在漢代只有六百石(dàn),當時的高官都是兩千石,漢代官員的俸祿都是發祿米,但是後來也變成一半錢一般糧食,《漢書》記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也就是稱量單位。刺史是一種以小制大的官職,這也是所謂的政治制衡,因為刺史監察的都是郡守和國相,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兩千石的高官。但是後來東漢發生了黃巾起義,於是便把監察單位變成了行政單位,把刺史換成了州牧,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已經變成了藩鎮。

實際上我們所熟悉荊州在三國時代應該被稱作荊州刺史部,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在東漢末年多劃出了一個章陵郡,也就是變成了荊襄八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章陵郡。

劉備借荊州,借的到底是什麼?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被迫回到北方,但是曹操依舊佔領了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南陽郡是荊州的精華所在。孫權乘機進取荊州,但是得不到荊州士人的支持,只是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是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但是長江上的重要據點是掌握在孫權的手上。劉備屯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南郡的治所原來在江陵,而劉備把南郡的治所遷移至公安。劉備實際上借的是荊州下屬的南郡。

但是隨後發生了湘水和議,也就是孫權和劉備第二次劃分荊州的地界,那是建安十九年,劉備獲得了益州之後,孫權強行索要南郡亦或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時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但是蜀漢方面得到消息,曹操要來攻取漢中,劉備於是和孫權簽訂合約,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了孫權。這就是湘水和議。

關羽鎮守的荊州範圍

劉備征討益州的劉璋以後,留關羽鎮守的荊州作為自己的後方,而後發生了湘水和議,所以劉備的荊州也縮小了。當時關羽鎮守的大致包括零陵郡、武陵郡加一個南郡,其中南郡比較重要,南郡有兩座要塞,分別是公安和江陵,最重要的是這兩座城市就在長江邊上。關羽正是從江陵出發攻打南陽的襄陽,而孫權也是在長江上偷取荊州,從而切斷關羽的歸路和奪取荊州。


人者仁義也


首先荊州有天下嚥喉要道的說法,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我們習慣上稱江陵為荊州,楚國的都城,三國時“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事件發於此。劉備要得天下必須佔領荊州,作為打天下的根基。如果從荊州攻打東吳,得心應手,北上可以討伐曹操,南下可以攻打東吳,諸葛亮第一個提到的地方便是荊州。




荊州當時管轄南陽、襄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八郡。期間劃分稍有變動大體上今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湖南全部,荊州首府設在襄陽。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指的是湖南,湖北及周邊部分地區,西漢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司隸及十三刺吏部,荊州刺吏部就是其一,但不是正式的行政區。荊州自西漢開始一直為七郡,漢末設章陵郡。南陽郡屬荊州刺史部,又稱“南都”位於現在的,南陽市、魯山縣、商洛市南部,襄陽、隨州等部分地區。江夏郡大致為,荊州市,襄陽市南部,荊門市西部、恩施州大部、宜昌市、潛江仙桃部分,重慶東部部分地區。長沙郡,現在的長沙全部、岳陽、株洲、益陽、邵陽、婁底、衡陽、譚陽、江西萍鄉部分地區。武陵郡,現在的常德、張家界、湘西州、懷化市及貴州銅仁,黔東南州全部及部分地區。零陵郡,今永州零陵。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瓜分。襄陽以北被曹操佔有,江夏及南郡大部分被孫權佔有,長江以南被劉備佔有。


214年劉備征戰劉璋時鳳雛龐統戰死,劉備陷入危機,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等去西蜀助力劉備,荊州只剩下關羽鎮守。

關羽能帶領水軍陸軍,荊州所處的地區水路縱橫,守城大將必須水戰、路戰必須精通。

公元219年關羽發起襄樊戰爭,猛烈進攻後,因粗心,被呂蒙奪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當時的軍事重鎮在江北的江陵。


小姐姐講史


喜歡看三國的人,總是會對蜀漢名將關羽之死扼腕嘆息,民間更是有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說法,而關羽丟失荊州,也成為蜀漢“攘除奸兇,還於舊都”夢想破滅的開始,荊州的戰略地位在當時無比重要,而現在的荊州似乎並不顯眼,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要想知道古時荊州和如今的區別,就必須弄懂荊州的來龍去脈。《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禹成為天下共主之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而荊州就是天下九州之一,自從那時起,荊州就始終是州一級的單位。戰國時期,荊州則是楚國的治所。而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十三部刺史,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塊,荊州因此而立,一直流傳到東漢末年。

三國時期荊州的大致管理範圍,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就是河南南部,湖北和湖南兩省的大部。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荊州是一個州一級別的行政區劃,它並不具體指哪一個地方,它的地位就如同現在的省一樣。舉個例子,三國時期的徐州,你以為仍是現在的徐州市?錯,三國時期的徐州囊括瞭如今將近整個淮北平原,荊州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州的下級單位是郡,郡的下級單位是縣,我們一般認為荊州有七郡。

現在再來回顧關羽鎮守的荊州,上文講到荊州有七個郡。劉表時期,荊州七郡都是在劉表手裡,劉表病死後,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而在此之前,孫權出兵佔領了屬於荊州的江夏郡,曹操接受劉琮頭像,佔領了其餘六郡。赤壁之戰後,孫權派周瑜趁機拿下了南郡,此時魯肅說服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要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借荊州,其實僅僅是南郡一個郡而已,並不是整個荊州。

此後,劉備又分別拿下了零陵,桂陽和長沙,所以關羽鎮守的荊州治所就在南郡。南郡是一個郡,關羽的治所在其下轄的江陵,此後,江陵就一直是荊州的治所。劉備入蜀後,孫權派諸葛瑾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為了安撫孫權,又把長沙和桂陽送給了孫權。所以關羽鎮守荊州,狹義上是江陵,廣義上就是南郡,零陵二郡。

直到1994年,因為荊州是歷史名州,所以江陵改名為荊州,也就是現在的荊州市,江陵變成了荊州市的一個區,所以現在的荊州,充其量就是三國時期荊州的一小部分而已,三國時的荊州面積是現在的幾十倍不止。

所以綜合來看,關羽鎮守的荊州,往大了說是現在的荊州市,小了說就是江陵區了。關羽兵敗後,我看劉備出蜀,為關羽報仇是一回事,更重要的目地可能還是南郡吧,沒有南郡,諸葛亮制定的戰略計劃就難以完成,可劉備最終兵敗,可嘆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